弟子規譯解,第三篇:出則悌

2021-01-12 孝親饅頭鋪

出則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譯解:作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不愛財,就不會產生怨恨,說明時相互尊重、忍讓,隔閡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譯解:不論吃飯、喝水,還是落座、行走,都要長者在先,幼者居後。長者叫人時,要立即代為呼叫;若所叫的人不在,自己要先代為聽命。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輯長無言退恭立譯解:稱呼尊長,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謙遜有禮,不可以顯擺自己。路上遇上長,應快步步向前問好,如果長沒跟自己說話,就恭敬退後,站,等待長輩先離去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譯解:如果騎馬趕路,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坐車行路,遇到長輩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到他們離開我們大約百步之後,再上馬或上車。長者站著,幼者不可以坐;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幼者坐下才可以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譯解: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聲音太低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妥的。有事要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告退時,動作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尊長問話,要站起來禮貌作答,不可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解: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恭敬。

相關焦點

  • 《弟子規》「出則悌」釋義
    《弟子規》「出則悌」釋義2011-06-08 15:13:1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出則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易解:當哥哥姊姊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 【讀者來稿】《英文弟子規(三詞韻譯)》(節選一)
  •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換個角度學《論語》之二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
  • 《弟子規》教學設計
    一、視頻導入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二、新知學習1.《弟子規》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提問:「規」是什麼意思?(規矩、規則)「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後生晚輩。
  • 《弟子規》與李毓秀
    學生朗讀《弟子規》《弟子規》全文共360句、凡1080字。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踐行。
  • 《弟子規》第一講
    【講解】《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中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一個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工作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 向新加坡學:欣葉的幸福文化「弟子規」
    向新加坡學欣葉幸福文化「弟子規」 一家想在經營上獲得成功的餐廳,除了管理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就餐環境美、經濟策略靈活等,更重要的是看該餐廳的服務質量優劣。 因為在很多消費者最樸實的感知中,服務是餐廳最核心和最鮮明的特徵。
  • 《弟子規》第二講
  • 免費代為贈送結緣流通:《弟子規原文及解說》簡體拼音一萬本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 弟子規(原文+解釋)
  • 《太上感應篇》—忠孝友悌(2)
    《太上感應篇》—忠孝友悌(1)【末學小編引
  • 《弟子規》完整篇帶解釋
  • 萍鄉這童謠對「悌」的解讀無與倫比
    童謠 「麻雀幾在灰內裡滾呀滾」是對「悌」的解讀    儒家以「行仁為達道之本」所以說
  • 入則孝,出則悌
    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本義是敬愛兄長。字形左邊是心,右邊是人身上背著弓矢,古者人持弓者為弟,聯繫起來就是用心善待自己的兄弟。這裡即為該意思。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 弟子規,有圖有真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 國學經典:弟子規--出則悌
    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譯文: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 《弟子規》騙局
    一、《弟子規》真的是古代賢人君子們少年時代的啟蒙讀物嗎?東北師範大學的周明傑同學在他的碩士論文裡羅列了大陸館藏的《弟子規》的十二個版本,其中最早的一個刊刻於鹹豐六年(1856),而劉雅苓同學在臺灣收集到了四個版本,最早的一個刊刻於同治五年(1866)。這告訴我們兩點:第一,《弟子規》在作者死後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第二,《弟子規》的出版其實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是近代的事。
  • 弟子規(原文)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 國學經典 弟子規全文(帶注釋版)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
  • 《弟 子 規》 全 文 解 釋
    ·篇三 王怡然 ·篇六 蔡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