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2021-02-08 馬瑞光學哲學


下篇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1]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2]」。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注釋】 


    [1]知:知道,懂得,明白。 

    [2]玄同:玄妙的大同世界,這裡指「道」。 


【名家註解】 


    河上公: 


     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情慾有所銳為,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


    紛,結恨不休也。當念道恬泊以解釋之。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暗昧,不使曜亂人也。不當自別殊也。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 


    不以榮譽為樂,獨立為哀。志靜無欲,與人無怨。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不與貪爭利,不與勇爭氣。不為亂世主,不處暗君位。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志故屈。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世沉浮,容身避害,故為天下貴也。



這一段較為微觀,告誡人們如何修煉,如何得道,如何成為天下貴,如此,老子還是希望每一個人成為聖人,成為貴人。這個美好願望是很多浪漫主義思想的共同期許,現實往往是令人失望的,有聖人就有奸佞,有天使就有魔鬼,這似乎才是真相。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懂得「道」的人是會審慎,不會隨意號令的,經常號令的,往往是不理解「順其自然」。萬事萬物有其自然規律,尤其經濟、政治,社會是個複雜的大系統,貿然言者,往往事與願違。不為而為,順其自然。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老子認為,挫掉大家的銳氣,調解大家的糾紛,融合大家的思維與行為,這就是大同世界了。一直在想,如此世界真的是人們希望擁有的嗎?顯然未必,這極可能是生活思想極其低下的大同世界。既然生活希望豐富多彩,也就難免痛苦伴隨了。


接下來,講了六個不可得而如何,就天下貴了。講的還是無為,可能老子看透了世界萬物的終點,所以自己出世而消失。


浪漫與悲觀主義色彩同時存在,普度眾生的欲望也就沒有了,留給世人去踐行,去體悟。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從哪裡來,應該就回哪裡去,世間的都是徒勞與折騰,消極避世也就在所難免了。社會進步、人類進步也就談不上了。當然,按老子的講法,這可能並非什麼進步,這有些個宗教的味道,大徹大悟,僅此而已。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節選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道德經》,春秋老子著,高文方譯;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本資料製作時間為2020年12月,本公司保留對其內容的修改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

相關焦點

  • 【易國學9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說,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言來施行教化。聖人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知」同於「智」,即表示智者,也即得道者。那麼整體意思就是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而亂發議論的人是不明智的。還有一層意思是,智者(聖人)不任意發號施令,發號施令的人不是智者。
  • 小國寡民與知者不言
    注意,不是不傳播,而是不強調,會輕描淡寫地說出來,能不能得到真實有效的訊息,全在聽者悟性。但是again,由於噪音式訊息太多,而人們成見滿懷自視甚高,這些被傳播出來的真知,往往被迅速淹沒在更多似是而非的訊息之汪洋大海之中了。這種「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狀態,幾乎是跨行業地存在。比如,怎樣才能學習好?教育家會洋洋灑灑一大篇;怎樣才能鍛鍊好?
  •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天和大家聊聊對這句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學習老子的智慧。
  •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了了講解道德經56章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們常說我知道了,這個道比喻的是真正的真相,而在幻相裡我們說的知道,當然是知道幻相,但是知道的真正意思是知真相,道是我們的真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一句我們經常用,不願意聽真理的人往往都會說:知者不言,你給我閉嘴,知道的人才不說呢。
  •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言有宗[1],事有君[2]。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3]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4]懷玉[5]。 【注釋】     [1]宗:宗源,宗旨,根本。     [2]君:根據,主旨。     [3]則:效法。     [4]褐:粗布衣。
  • 心靈薦讀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但拋卻文字的描摹之功、不憑仗詮釋學的輪番闡述,好像在現代社會裡也無法覓到更快速、適愜的方式讓我們普羅大眾淺嘗禪之滋味。所以,無奈又不得不的是,雖然去解構禪有百般漏洞、會屢屢自相牴牾,我們依然迫切需要一根指月之指、一份精神實修領域的地圖。
  • 「古者言之不出」與「多言多語難免有過」
    聖經論語對讀第九十課 「古者言之不出」與「多言多語難免有過」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注釋:言之不出:不輕易出言。逮:及。《皇疏》:「古人不輕出言者,恥身行之不能及也,故子路不宿諾也。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言有三表:墨者無疆
    今天大美華夏,我為你選擇的意象是:言有三表。「言有三表」來自於先秦思想家墨子,是指「凡是說話論事,都必須有三種標準/依據」。那麼墨子的三條標準是哪三條呢?墨子說:「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賣柑者言》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賣柑者言》:「又見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醺而飯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指外表像金子和玉器,內裡卻是破棉絮。盜賊四處行竊而不知抵擋,百姓生活窮苦也不知解救,官吏之間爾虞我詐沒人去禁止,國家的法度遭到破壞亦不知整頓,白白浪費國家的糧食卻不知道羞恥。看看如今朝堂上的人,騎著高頭大馬卻沉浸在酒色之中,哪個不是巍峨高大令人畏懼,哪個不是威嚴顯赫供人效仿?現在不管在哪,不都是表面像金像玉,裡面像破絮嗎?這麼多事情您不去分析,偏要查我這個賣柑子的!」
  • 秦漢以後儒家集大成者,百世之師朱子的歷代評價(凡七萬餘言)
    上下數千年無二說也,軻之後失其傳,荀與揚既不識大本,董子又見道不分明。間有文中子粗知明德新民之為務矣,而又不知至善之所出,韓子知道之大用流行於天下矣,而又不知全體具於吾身。蓋千四百餘年,昏昏冥冥,醉生夢死,直至我宋之興,明聖相承,太平日久,天地真元之氣復會,於是濂溪先生與河南二程先生卓然以先知先覺之資相繼而出。
  • 劉伯溫經典之作《賣柑者言》窺其對世事的洞察力, 真乃神人!
    劉伯溫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賣柑者言》明·劉伯溫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幹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峨大冠、 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 知我者,謂我心憂——品詩經《黍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黍離》出自《詩經》王風,為紀念周朝所寫,「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 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詩經《黍離》賞析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譯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
  • 知事不言 知人不評
    但也是非常危險的合作夥伴,因為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阻擋他們的發展,而受到傷害。                           不 得 不 防   !第三類人:無追求,有底線。這些人就是數量最多的普通人。他們懂得凡事有可為,有不可為。在成事與越界之間,往往會選擇前者,而安於平庸。第四類人:有追求,有底線。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恍惚不安。
  • 《李宗偉:敗者為王》 書寫永不言棄
    李宗偉:敗者為王   9月7日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那些人前歡笑人後苦楚的憂傷,那些不輕易坦露的故作堅強,那些獨自走過的風雨委屈,都會有一個懷抱容納你的悲歡,那便是知己。正如白雲懂得流水的婉約,流水知曉白雲的飄逸,白雲依戀流水,不遠不近,不離不散,恰似一副水雲天的溫柔,驚豔了世人的目光,才有了「你為白雲,我為流水」的絕唱。有時候,只是一個眼神,便一切盡在不言中。有時候,只要一段文字,便留下了永久的感動。因為彼此相知,所以產生共鳴。因為彼此懂得,所以心懷感激。一個好的知己,重在相處舒心。
  •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音頻| 經方才叔文字稿整理| 琳Lynn·張校對| 經方才叔與才叔死磕《傷寒論》第340講340,病者手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