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021-02-08 活法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的人是不言說的,因為言說所能表達的都是有缺陷的。所以言說的人,或者無法完全地描述道,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知道的人。




「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塞其兌、閉其門」,告訴我們塞住是非口、閉住欲望門、防止六賊六害入侵的重要性,這裡繼續強調修行人挫其鋒芒、剪掉紛擾,自然人心清靜、六欲不生、三毒消滅、人我兩忘。接下來,道光顯現。


所謂道光,並非明亮耀目之光,乃是與世俗同明同暗,混同於塵世之中的隱世修行之光。如同身居燈紅酒綠之間的人,還能保持內心一塵不染、堅守自我修行,這才是真正的大隱大修之人。此種境界叫作「玄同」。



「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玄同境界,與道合真,所以眼界、心界能夠超脫事物本身,放下了一切人我、是非的對待,看待萬物,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一視同仁。大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萬物一體平等,所以玄同的境界為天下人所推崇。



吳誠真,女,1957年1月出生,湖北武漢新洲人,原名吳元真,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歷。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湖北省人大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道教協會會長、湖北省慈善總會副會長、湖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海外文化聯誼會理事、武漢市道教協會會長、長春觀方丈。

是我國道教史上女性第一人。


點擊【閱讀原文】· 品讀道家經典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天和大家聊聊對這句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學習老子的智慧。
  • 了了講解道德經56章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1]者不言,言者不知。【注釋】     [1]知:知道,懂得,明白。     [2]玄同:玄妙的大同世界,這裡指「道」。 【名家註解】     河上公:      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 小國寡民與知者不言
    注意,不是不傳播,而是不強調,會輕描淡寫地說出來,能不能得到真實有效的訊息,全在聽者悟性。但是again,由於噪音式訊息太多,而人們成見滿懷自視甚高,這些被傳播出來的真知,往往被迅速淹沒在更多似是而非的訊息之汪洋大海之中了。這種「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狀態,幾乎是跨行業地存在。比如,怎樣才能學習好?教育家會洋洋灑灑一大篇;怎樣才能鍛鍊好?
  • 【易國學9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說,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言來施行教化。聖人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知」同於「智」,即表示智者,也即得道者。那麼整體意思就是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而亂發議論的人是不明智的。還有一層意思是,智者(聖人)不任意發號施令,發號施令的人不是智者。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我便拿出《道德經》,給他找了3段話。並告訴他,記住這3句話,以後你就是單位裡的香餑餑。第一句話: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第三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意思是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言者不知,能描述出來的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1、《道德經》:功成弗居《道德經》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無私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段話的意思是,明於道者不妄言,妄言者是不明於道的。堵塞貪慾的通道,關閉妄想的門徑。消磨過分突出的鋒芒,消解矛盾的紛爭,柔和過於耀眼的光芒,與周圍的一切渾為一體,這就是「玄同」。所以,不能因為可以得就親近,不能得就疏遠:不能因為有所得就感覺有利,不能得就有害;不能因為有所得就高貴,不能得就卑賤。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逞口舌之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 心靈薦讀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但拋卻文字的描摹之功、不憑仗詮釋學的輪番闡述,好像在現代社會裡也無法覓到更快速、適愜的方式讓我們普羅大眾淺嘗禪之滋味。所以,無奈又不得不的是,雖然去解構禪有百般漏洞、會屢屢自相牴牾,我們依然迫切需要一根指月之指、一份精神實修領域的地圖。
  • 《道德經》原文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德經》之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道德經》之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 積精累氣以成真(道德經第五講95)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
  • 明知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深刻)
    【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世事洞明的人,通曉世情冷暖;人情練達的人,不讓他人難堪。有時候,明知故問的嘲諷,比聲色俱厲的責難,更讓人心寒。別人的短處,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傷口,若不能醫,切忌撒鹽。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當我們遇到人生不順時,應該如何所作所為,才能將"禍事可以變成福氣",早日走出困境呢?在流傳上千年,被無數偉人讀過的《道德經》裡也希望大家在人走不順時,默念幾遍以下這3句話,然後好運氣自然來!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溝通的重要性。不得不說很多成功的人士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傾聽,而不會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始終都會遵循著沉默是金人生準則。
  • 《道德經》:真正聰明的人,身上都有這三個特點
    我覺得《道德經》這三句話,說到心坎上了。1.謹言慎行《道德經》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聰明的人說話都十分謹慎,那些侃侃而談,隨意發表言論的人,都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出生弘農楊氏,是世代簪纓之家,聰明好學,在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後來成了曹操的主簿。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言有宗[1],事有君[2]。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3]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4]懷玉[5]。 【注釋】     [1]宗:宗源,宗旨,根本。     [2]君:根據,主旨。     [3]則:效法。     [4]褐:粗布衣。
  •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甚至連儒家的創始人老子,專門向老子求道,回來之後,向自己的弟子感嘆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道德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譯:我都講述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實行。但是天下沒有人能理解明白,更沒有人能去實踐躬行。從根本上說,知與行是不能分離的,知識的魅力在於它對生活實踐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