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021-02-19 一聲佛號一聲心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天和大家聊聊對這句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學習老子的智慧。

這句話的意思,很容易被誤解成本來知道,卻裝作不知道,不肯說給別人聽;本來不知道,卻胡編亂造地講給別人聽,這屬於裝傻、裝蒜,不是老子想表達的意思。

老子這裡的「知者」,指的是明白大道的人。如果真的是個修道人,他不會到處去給人講道的。道是不可道的,只有在實際的行為當中去體悟,去驗證,去精進。

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釋迦牟尼佛說他四十九年,沒說過一句佛法,其實他們講的都不是「道」,而是告訴我們怎樣去感悟「道」,去認識「道」。所以佛經常用船來比喻佛法,船是幫助我們到達彼岸的工具,一旦上岸,就不需要船了,刻意把船放棄掉了。如果到了岸邊,還要背著船行走,不是自討苦吃嗎?

正如佛法中常講的「手指指月,指非月」,千經萬典,指向的都是「道」,但不要把這些經典當成「道」,不要以為把這些經典都能背下來就算悟道了。

真正的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不是停留在經典上,停留在口頭上。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都在談經論道,卻不能落實到生活實際當中,一遇到事情,就把剛講的道理都拋到腦後去了,完全變了一個人。那他講的這個「道」,就純屬是在浪費時間,自欺欺人。

所以老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不要執著於文字、語言,不要把太多時間花費在言語、文字方面,不要和別人爭論,真正的修行人,關鍵是行,而不是說。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淺層次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有智慧的人,往往不輕易開口;說話隨便的人,往往就沒有智慧。

舉個例子,以前末學非常喜歡下棋,遇到棋攤就邁不開腳,無論出差哪個城市,都是先去路邊看看有沒有棋攤。棋攤有個特點,就是人多,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服誰,經常爭得面紅耳赤,非常熱鬧。去棋攤上,一來可以下棋,二來可以看熱鬧,很好玩。

棋攤上說話最多的,往往都是只看一步棋的,棋藝最差的,他好不容易看到一步好棋,一定要喊出來,總怕自己這邊貽誤戰機。其實他這步棋大家都看到了,接下來說話的第二個人,就是看兩步棋的了,他會狠批剛才說話的那個人:「真是臭棋簍子,只看一步棋」,然後說的第一個人理屈詞窮,不敢吭聲了。

其實他們是五十步笑百步,人家下棋的人,根本就沒聽他們說,人家早就看到五步之外了,只是人家不說出來而已。為什麼不說?一,就算說了,這些看一步兩步的人也聽不懂;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能看五步之外,人群中可能還有看十步之外的,你說出來,不是讓人家笑話嗎?

所以真正棋藝高超的人,往往觀棋不語,越是話多的,往往就越是臭棋簍子。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和下棋一樣。很多人總是一驚一乍的,看到一點情況就大呼小叫,妄加評論,其實是在顯露自己的膚淺和無知。很多事情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要妄下論斷,貽笑大方。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了了講解道德經56章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1]者不言,言者不知。【注釋】     [1]知:知道,懂得,明白。     [2]玄同:玄妙的大同世界,這裡指「道」。 【名家註解】     河上公:      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 小國寡民與知者不言
    注意,不是不傳播,而是不強調,會輕描淡寫地說出來,能不能得到真實有效的訊息,全在聽者悟性。但是again,由於噪音式訊息太多,而人們成見滿懷自視甚高,這些被傳播出來的真知,往往被迅速淹沒在更多似是而非的訊息之汪洋大海之中了。這種「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狀態,幾乎是跨行業地存在。比如,怎樣才能學習好?教育家會洋洋灑灑一大篇;怎樣才能鍛鍊好?
  • 【易國學9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說,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言來施行教化。聖人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知」同於「智」,即表示智者,也即得道者。那麼整體意思就是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而亂發議論的人是不明智的。還有一層意思是,智者(聖人)不任意發號施令,發號施令的人不是智者。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我便拿出《道德經》,給他找了3段話。並告訴他,記住這3句話,以後你就是單位裡的香餑餑。第一句話: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第三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意思是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言者不知,能描述出來的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1、《道德經》:功成弗居《道德經》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無私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段話的意思是,明於道者不妄言,妄言者是不明於道的。堵塞貪慾的通道,關閉妄想的門徑。消磨過分突出的鋒芒,消解矛盾的紛爭,柔和過於耀眼的光芒,與周圍的一切渾為一體,這就是「玄同」。所以,不能因為可以得就親近,不能得就疏遠:不能因為有所得就感覺有利,不能得就有害;不能因為有所得就高貴,不能得就卑賤。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逞口舌之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 心靈薦讀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但拋卻文字的描摹之功、不憑仗詮釋學的輪番闡述,好像在現代社會裡也無法覓到更快速、適愜的方式讓我們普羅大眾淺嘗禪之滋味。所以,無奈又不得不的是,雖然去解構禪有百般漏洞、會屢屢自相牴牾,我們依然迫切需要一根指月之指、一份精神實修領域的地圖。
  • 《道德經》原文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德經》之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道德經》之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 積精累氣以成真(道德經第五講95)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
  • 明知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深刻)
    【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世事洞明的人,通曉世情冷暖;人情練達的人,不讓他人難堪。有時候,明知故問的嘲諷,比聲色俱厲的責難,更讓人心寒。別人的短處,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傷口,若不能醫,切忌撒鹽。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當我們遇到人生不順時,應該如何所作所為,才能將"禍事可以變成福氣",早日走出困境呢?在流傳上千年,被無數偉人讀過的《道德經》裡也希望大家在人走不順時,默念幾遍以下這3句話,然後好運氣自然來!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溝通的重要性。不得不說很多成功的人士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傾聽,而不會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始終都會遵循著沉默是金人生準則。
  • 《道德經》:真正聰明的人,身上都有這三個特點
    我覺得《道德經》這三句話,說到心坎上了。1.謹言慎行《道德經》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聰明的人說話都十分謹慎,那些侃侃而談,隨意發表言論的人,都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出生弘農楊氏,是世代簪纓之家,聰明好學,在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後來成了曹操的主簿。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言有宗[1],事有君[2]。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3]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4]懷玉[5]。 【注釋】     [1]宗:宗源,宗旨,根本。     [2]君:根據,主旨。     [3]則:效法。     [4]褐:粗布衣。
  •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甚至連儒家的創始人老子,專門向老子求道,回來之後,向自己的弟子感嘆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道德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譯:我都講述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實行。但是天下沒有人能理解明白,更沒有人能去實踐躬行。從根本上說,知與行是不能分離的,知識的魅力在於它對生活實踐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