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2021-02-19 馬瑞光學哲學

下篇德經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1],事有君[2]。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3]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4]懷玉[5]。 

【注釋】 

    [1]宗:宗源,宗旨,根本。 

    [2]君:根據,主旨。 

    [3]則:效法。 

    [4]褐:粗布衣。 

    [5]玉:這裡指道家思想。 

【名家註解】 

    河上公: 

    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人惡柔弱,好剛強也。 

    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反也。夫唯世人之無知者,是我德之暗昧,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 

    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人也。


這一段是道德經中極少見到的,老子對自我思想的評論,應該講非常中肯。似乎已經預測到了後世大部分的人是理解不了、使用不了的,可能只有極少數有緣分的人可以理解、使用。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講的內容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施行,但天下人不能夠理解,不能夠實施。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講道,我講的東西都是有依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根據的,但是天下的人並不了解這些,也就不會了解真正的我。似乎老子為自己出世消失在做鋪墊了,當然,依據是什麼?推導過程是什麼?詳細的依據是什麼?在道德經中並沒有說明,有點玄學的味道也就在所難免了。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了解我的人本身會很少,效法我的人則少之又少,所以聖人就是用麻布包著自己,卻胸懷美玉,也就是講看起來普通一般,但內在卻極其豐富有價值。

不得不佩服老子是高人,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了,也是種無奈,一切隨緣了

貴言寡知,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似乎也是定律了,只是我們不太願意,或不太好接受吧。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節選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道德經》,春秋老子著,高文方譯;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本資料製作時間為2020年12月,本公司保留對其內容的修改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

相關焦點

  • 老子智慧: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最初,我解讀老子,很謹慎,我覺得聖賢之言,別理解錯了;後來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是真體會到了老子說的道,我講老子時,我就是老子;再後來,我理解又不同了。老子真實意圖,真的無所謂。就像一本《紅樓夢》,一萬個人看了有一萬種解讀,作者原本的意圖,根本不重要了。《老子》同樣如此。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恍惚不安。
  • 知我者,謂我心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詩經《黍離》賞析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譯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
  • 《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shǔ)離離,彼稷(jì)之穗。行邁靡(mǐ)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shǔ)離離,彼稷(jì)之實。行邁靡(mǐ)靡,中心如噎(y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一曲《知心》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點擊藍字關注,30萬人都在看《知心》《畫皮》插曲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 知我者,謂我心憂——品詩經《黍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黍離》出自《詩經》王風,為紀念周朝所寫,「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 何思雲|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現實中我卻是一名舞者,雖不會隨旋律而跳動,少了柔情似水,卻在滿是劍鋒的文字舞臺上盡顯我的溫柔。 我就是一個小小的石頭,投入到深深的大海之中,見波浪翻滾,卷千堆雪,驚濤拍岸,可是我的周圍卻是,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的聲音只有自己慢慢去品味。與文字為伴,孤單為舞,內心惶恐卻是幸福的,因為待人真誠,很多三觀一致的朋友因文結緣,知我者謂我心憂。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下篇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      知[1]者不言
  • 知我者所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又何求
    如:消防通道這樣的公共區域被佔用改變用途,導致居民重大財產損失,本屬公訴案件,但有相關人員認為屬自訴案件;玩忽職守與濫用職權的本質區別(瀆職罪),從而導致「得罪」不少「為官」者,或許部分「保官」,因為我窮追猛打,導致一些人覺得我較真,鑽牛角尖的人,而擔心人身安危, 知我者謂我心憂。
  • 小國寡民與知者不言
    ,俺拍腦袋拍的)。自從有了語言文字和印刷術進步之後,世界上的噪音就遠遠多於真知,知識通過生產過多,而最終消滅了自己,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悖論。這種「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狀態,幾乎是跨行業地存在。比如,怎樣才能學習好?教育家會洋洋灑灑一大篇;怎樣才能鍛鍊好?健身家會層層遞進一大篇;怎樣能升官發財?各種學說和教練又是自圓其說一大篇;如何做好慈善公益?各種論壇研討一大篇.可是如果是在實踐中,「內部人傳授」,不管是傳統式師徒傳承,還是父子情人之間,都是「口耳相傳」簡單幾句話而後長期實踐就成了。
  • 《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附音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白話譯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
  • 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我現在正在看你的微笑,然後。。。    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惜我者,我惜之;冷我者,我棄之
    你若在乎,我便珍惜;你若不屑,我便棄之!01人心看不穿,真心難遇見。《增廣賢文》中有言: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02冷我者,我棄之。有這樣一句歇後語,叫——老太太吃柿子,挑軟的捏。善良要帶鋒芒,不然會被人捏的遍體鱗傷。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不用過多的語言,只需相視一笑,或者一句你的心思我懂得,便已經走進了彼此的內心世界,將一顆浪漫的種子播種。 渴望得到知己,希望得到今生最溫暖的陪伴,這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初衷。一直認為,真正的情感,沒有時空和距離的區分,沒有天涯和海角的阻隔。它是跨越心靈的一條長河,悠遠綿長。
  •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人生一世,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守最重要。
  • 郭曉峰《錦衣之下》師父: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熱播劇《錦衣之下》39篇章之師傅內心獨白,「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夏兒,為師今日神色凝重地問你和陸繹關係,開始你還打馬虎眼,你當為師看不見你們明晃晃地秀恩愛。我告誡你要對大人要恭敬,是不想你陷得太深,你可知為師用心良苦啊!為師也是過來人,也明白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 郭曉峰《錦衣之下》師父: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熱播劇《錦衣之下》錦衣39篇章之師傅內心獨白,「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夏兒,為師今日神色凝重地問你和陸繹關係,開始你還打馬虎眼,你當為師看不見你們明晃晃地秀恩愛。我告誡你要對大人要恭敬,是不想你陷得太深,你可知為師用心良苦啊!為師也是過來人,也明白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 知我者,謂我心憂,到底在憂心什麼?《詩經·黍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是千古名句,在後世的語境中最常見的是兩種用法。其一用在隱士的身上,與唐伯虎的「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有異曲同工的妙處,隱士往往身負才學,倦於官場的灰暗,甘心退隱,心中卻又常念天下蒼生,於是心有憂慮,且這種憂慮難為常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