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2020-12-22 坦然的狐狸

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抬頭看看天,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偉大,你也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多麼的渺小。偏有些人,自以為是,處處以「智者」自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連孔子都能「不恥下問」,偏有些人,明明自己連普通的「弟子」都談不上,還總是拿著一瓶不滿半瓶咣當的腦袋來教育別人。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

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人生一世,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守最重要。

河上公曾經校注道:能勝任者,不過以威力也。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

只有一個不失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靈魂的人。任何人在我們的生命裡其實都是自己的「假想敵」。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己是完美的,能夠直面自己的缺點,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且保持善良的人才是成人之道。

《孫子兵法》裡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翻開人類歷史,那些有所作為的偉人,大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曾經在古希臘有一座神廟 ,裡面有一道神諭,說的是我們現代人普遍認為的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可是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難道他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怎麼可能呢?

真正聰明有才能的人,往往都認為自己無知,而相反,真正一無所知的人,卻總是自詡自己是個無所不知的人。

倪萍曾經說過一句話:「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世上從來都不缺妄自尊大的人,缺的是看清自己的人。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總是排在第一位,可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多麼重要。人不夠優秀不可怕,可怕的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清池。」自己本身什麼都看不見,還夜間騎馬,那無異於一場災禍。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明明自我認知有偏差,面對他人的勸告還嗤之以鼻,就好像身在井隅的青蛙,海闊天空,他固執地坐在井底,自己從來沒有嘗試過,或者自己沒有能力能做到,還要對別人指指點點,應了莎士比亞的那句話:「愚者自以為聰明」。

項羽自刎烏江岸,倘若他當時不一意孤行,又怎麼會落得這個悽慘下場。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來都是謙虛有禮,不自傲,他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驕不躁,更不會怨天尤人。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問心無愧,頂天立地,到哪都不怕。

所以,好好聽聽聽古人的話,做好自己吧。

用文字養心,用詩書養魂!感謝您的關注!——坦然的狐狸

相關焦點

  • 國學解析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能夠了解別人的優劣長短,是有智慧的。有了識人之智,才能做到知人善用,事業有成。除了能夠「知人」之外,還要「自知」,才算足夠的明智。世上能夠做到「自知」的人很少。很多人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其實是被物慾蒙蔽了自我,不能清醒認識自己的不足。「自知者明」人有了自知之明,能夠認識自己才算聰明,是大徹大悟,難能可貴。
  • 莊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螳螂用自己細小的手臂阻擋馬車,必然會失敗。這正是因為它太過高估自己了,對自己的力量缺少自知之明。一個人,可以缺乏能力,也可以缺乏財力,但是不能缺少自知之明。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何謂「明」與「智」?
    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的人出現,一個人總覺著他非常聰明,事事兒都算得很精明,卻並不討人喜歡,自己也過的很失敗,稱之為「聰明反被聰明誤」。也有一些人他可能看著悶悶的,甚至憨憨的,但他總是很順風順水,稱之為「大智若愚」。那聰明和智慧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該怎麼做呢?
  • 賞讀:先見之明是智慧,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知人者深,自知者慎。懂得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是交往能力高的體現,而知道自己真實的水平,知道自己想去的方向,看似小心謹慎,卻彰顯了一個人可靠、踏實的成熟魅力。兩者合二為一,在日常的為人處事中,都是很實用的情商道理,值得每個人學習。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知之明)  所謂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 "小馬雲"範小勤,從萬眾矚目到被公司解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好多人批評範小勤父親沒有遠見沒有格局,太操之過急。關於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沒有真正窮過,應該很難理解。郭德綱曾經說過,"其實我挺討厭那種不明白任何情況就讓你大度的人",這話一點都不假,針不扎在自己身上憑什麼說痛,也沒理由指責叫痛的人。
  • 六旬大媽聲稱要嫁給靳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無知是一種地獄
    妄想戀,我們可以解釋為"忘年+妄想"的單戀,就是人忘記了自己的自身情況,妄想吃明星這口鮮肉。大媽聲稱:"靳東,向全網宣布要娶她,全國人都知道,周圍的人都眼紅她。"許多網友表示,大媽病得不輕,該吃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喜愛的明星,沒有年齡之分,更沒有對錯。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知道看人背後的是智者,習慣從背後看人的是小人。看清楚一個人,心中有數就好了,也不必非點透不可。 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戲謔有度。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得理不必爭盡,留些寬容;凡事不必做盡,留些餘德。 口,不能隨心,得有尺度;欲,不能隨性,得有節制。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首先,老子先告訴了我們,到底怎麼樣才算作是強者?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讀完這句話後,恍然大悟
    《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在這裡,老子講述了一種很高深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通透的。知人 ,是對外,從外部來尋求對世界的認知,通過對「外人」的了解而增加經驗,讓自己變得有「智慧」,但這種「智」,因為依從於對外部的認知,所以是不固定的。
  • 《道德經》原文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德經》之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道德經》之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1、《道德經》:功成弗居《道德經》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之明是素養,先見之明是智慧!(精品)
    自知之明是成熟《老子》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一種修養。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貪婪,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到別人的愚昧,卻看不到自己的無知,能看到別人的目光短淺,卻看不到自己的狹隘。
  • 說三國: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自知之明是修養 人貴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沒有全能型的人才,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認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 《老子》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一種修養。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也別高估自己。
  • 小孩名全集:10個不期而遇的《道德經》小寶寶名,個個都很瀟灑
    勝明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解釋: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3.
  • 一個人,一旦與這3種人結交,禍患將「不請自來」!
    與習慣善於走邪門歪道的人交朋友。引申:「人間正道是滄桑」,上天是公平的,想要梅花撲鼻香,必經一番寒徹苦,這就是正道。但正如《道德經》所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就說有些人就是不願意走寬敞的人間正道,而時刻想著走邪門歪道,在他們看來,這是所謂的捷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與這種人交朋友,久而久之,自己也可能會墮入邪道,要知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終必然是自食惡果。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一、本章講了什麼?答:聖王守道,萬物賓服。君王三守,守雌、守黑、守辱,天人合一,無身無名,臣服於天。
  • 《道德經》這些話,充滿大智慧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推薦語:「思考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因此很少有人從事這項工作」          ~福特這個世界上數百萬人能製造出比麥當勞更好吃的美味,但只有麥當勞擁有能為幾十億人提供漢堡的企業系統,如果你是一個不僅關注產品品質更關注完善系統的創業者,你才會有機會進入企業擁有人行列!
  • 道德經名句精選: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驚豔清新
    一、《道德經》中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1. 國慈出自《老子·道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志壽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解釋: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