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先見之明是智慧,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2021-01-08 美文悅讀秀

人生在世,但求過得通透明白。

先見之明是一種敏感,從當下細小的線索,摸索出即將到來的大變化或大風雨,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向。

這需要的更多細心的領會,和敢於取捨的勇氣。

自知之明是一種情商,只有足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會找到真正的人生意義。

不被外界的褒貶改變自己的初心,知道哪種才是真實的自己,不被他人左右。

這兩種「明白」,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先見之明是智慧

先見之明是能見微知著的智慧,善於通過細節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向,並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一葉落知天下秋,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聯繫的,蝴蝶效應處處存在。

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為智者。

有先見之明的人頭腦睿智,目光敏銳,洞察世事,明晰事理;凡事看得準,看得清,看得遠;常未雨而綢繆,不臨渴而掘井。

明朝初年,朱元璋江山剛剛坐定,有一次寫了一首詩:

百官未起我先起,百官已睡我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猶披被。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形容自己勤政為民,後兩句是羨慕江南富豪的生活狀態。

這首詩傳出去以後,一般人聽了,不會產生任何聯想,有個富商萬二卻從中聽出了弦外之音,感覺災禍要來了。

他把家產託付給奴僕掌管,自己買了條大船,載著妻子兒女離去。

一年以後,朱元璋下令將江南大族的家產全部沒收入官,很多富豪被流放充軍,只有萬二因為預見到了災禍而得以善終。

朱元璋初定天下,因為多年戰亂,國庫空虛,早就打算對江南富豪下手,解國家燃眉之急,所以在詩中流露了出來。

▌自知之明是成熟

簡單而通俗地說,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

有自知之明是一個人真正走上成熟的標誌,缺乏自知之明有時會鬧出笑話。

古時候有一個人,字寫得很差卻自我感覺良好,最喜歡給人題字。

有一天他遇到一個熟人,見對方手拿一把白紙扇,上面沒有一個字,急忙一把搶過來就要題字。

對方臉色煞白,撲通一聲跪下了,不肯起來。他見狀笑道:「不就題寫幾個字嘛,何必行此大禮?」

對方哭喪著臉說:「我不是求你寫,我是求你千萬別寫!」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

人生如花,人人都想嬌豔多姿,芳香四溢,但是並非人人都能成為鮮花。

當你不能成為鮮花時,不妨做一片綠葉;不能成為綠葉時,不妨做一棵小草;不能成為小草時,不妨做一塊厚實的泥土。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為一句廉價的讚揚而如墜霧裡,迷失自己;不為一句盲目的指責而畏首畏尾,改變航向。

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寵辱不驚,得失隨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先見之明就是在說這樣一個智慧,在處事過程中,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思路會更開闊,很多麻煩都可以提前預見。

知人者深,自知者慎。

懂得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是交往能力高的體現,而知道自己真實的水平,知道自己想去的方向,看似小心謹慎,卻彰顯了一個人可靠、踏實的成熟魅力。

兩者合二為一,在日常的為人處事中,都是很實用的情商道理,值得每個人學習。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知之明)  

所謂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心。」意思是說能清醒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難能可貴的。    

從宗教觀念認識自知,佛法叫「覺悟」,覺下是「見」,悟是心旁加「吾」,「覺悟」本義就是「見我心」,就是「有能力看見自己的心」。自知,其實就是一個「人生定位」的問題,知道什麼該堅持,什麼該放棄,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整個世界都會為之讓路。    

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鴕鳥身重翅小,不妄想飛向藍天;海豚無腳不徒勞爬上陸地。確實,人在一生經歷中萬事如意只不過是一個良好的願望。實際上,人生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困難、挫折在所難免,但是每個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困難、挫折的態度至關重要。有的人能面對現實、面對困難和挫折而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積極找尋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卻怨天尤人、頹廢萎靡、一蹶不振、悲觀抑鬱,甚或心情突變精神崩潰、病魔纏身。   

那麼,做人應該懷有一顆自知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自知之心是人的智慧彰顯。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便會信以為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說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自知度愈高,求知慾愈強。學然後知不足,知然後更求知。掌握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學識的短淺。知無止境學無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動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華。自知之明通過求知改變自己的無知無識,也是使自己達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進而自立自強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礎。只要人認真洞察,生活裡比比皆是。    

自知之心是人的價值體現。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和處事方法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確實,人生就如秤:對自己的評價秤輕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準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世上萬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卻不容易。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人只爭朝夕,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在有限的一生中實現儘可能大的人生價值一個人的價值。而消極的人生態度則使人心灰意懶,散漫怠情,於碌碌無為中浪費光陰和生命。 

自知之心是人的方向目標。自知之明重在反思個人在品德、文化、理論、藝術,包括品德情操、學問技藝、舉止儀表等多方面的陶冶、鍛鍊和養成。了解自己,這是一個人一生的課題。一個人僅有遠大的志向還是很不夠的,還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目標有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之分。近期目標就是自己目前的奮鬥目標,遠期目標就是自己未來的奮鬥目標。目標要具體,要有可行性。人的趣味、才智、意志、判斷力等各有不同,這裡並不是要把人們都修養成同一個式樣、同一種類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稟賦和長處,向著真、善、美的境界發展。有時,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能比較好地了解自己,到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它反而會變得很突出,成為自己發展中的一個障礙。所以,對人來說,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  

自知之心是人的性格特徵。自知」是做人的基本底線,有了「自知」,方能「自明」,才可能知道自己該為不該為,才能興利除弊,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修身養性,才能不斷修正錯誤,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人與人之間互相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可現實中人們常常秤重自己,過於自信和自重,總覺得高人一等,辦事忽左忽右,不知輕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悲劇。當然也有秤輕自己的人,其表現為往往自輕和自賤,多委靡少進取,總以為自不如人,自慚形穢,而經常處於無限的悲苦之中。

那麼,做人應該懷有一顆自知之心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懷有一顆自知之心的人,要找準自我定位。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還要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自己應該走什麼樣的路,適合幹什麼等等,也就是說人要找準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要知人、自知,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與豐富的社會生活的實踐經驗。它是能力與水平的標示,也是自我完善、修養的目標境界與過程。但是知易,行難!何故?因為人有惰性,有多少人肯捨棄逸豫,為了求知求真而甘願憂勞?沒有自知之明,何能有知人者智?沒有誠實與謙虛的品質,就沒有比天空還寬廣的心胸,怎能自省吾身與吸納別人的美德?只愛聽別人讚頌,就要受阿諛奉承的坑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品行高尚、儒雅大度、知識淵博的人交友,能使自己不斷進步;與不正派的人為伍,濡染而不得自知。    

懷有一顆自知之心的人,要正確認識自己。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須換一個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觀的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斷完善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確實,客觀地看待自己是不容易的,人往往看自己好的多,不足的地方總找這樣或哪樣的理由寬容。正面自己的不足會下決心去修正,也才會進步,以求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最終實現超我。 

懷有一顆自知之心的人,要注重揚長避短。自恃才高的人,能想到「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把態度放得謙虛一點,做到取長補短;自慚形穢的人,能想到「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激發自己的熱情,重新樹立信心,做到揚長避短。揚己之長而避己之短,行能為之事而棄難成之作。凡可為或不可為的選擇,都要基於自身的條件而定,並保持平衡、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事物,以此達到心理素質的健康。事實上,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並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懷有一顆自知之心的人,要認真把握自己。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飄然,忘乎所以,看不到問題,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的支點,駕馭不好人生命運之舟。自知之明關鍵在「明」字,對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審時度勢,善於趨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預期值就會更高,人生道路也會更順暢。同時,自之不明是受私慾和心境的影響與幹擾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慾橫流的人際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識,就很容易受權、錢、色、欲的誘惑和腐蝕,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

懷有一顆自知之心的人,要切莫孤芳自賞。客觀的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斷完善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人貴有自知之明,難得真正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自以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對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審時度勢,善於趨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預期值就會更高,人生道路也會更順暢。    

總而言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就是進步的開始。不要不切實際。必須做到知己知彼,認真把握自己。

相關焦點

  • 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之明是素養,先見之明是智慧!(精品)
    自知之明是成熟《老子》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一種修養。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貪婪,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到別人的愚昧,卻看不到自己的無知,能看到別人的目光短淺,卻看不到自己的狹隘。
  • 說三國: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先見之明是智慧 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論做人還是做事,眼光要長遠,要有預見性。 沒有遠見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遠見的人會看到將來可能存在的機會並積極做好準備,要知道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生路總是布滿荊棘,先見之明可以幫助你趨利避害,尋找機會,減少路上的阻礙。 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有先見之明的人能夠見微知著,通過蛛絲馬跡推斷出事物發展的大致方向。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連孔子都能「不恥下問」,偏有些人,明明自己連普通的「弟子」都談不上,還總是拿著一瓶不滿半瓶咣當的腦袋來教育別人。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 夜話| 人有三明:先見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
    夜話 | 人有三明:先見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 2020-03-26 2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個小故事:自知之明,知人之明,先見之明
    常聽人說:世間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壞人,而是無明之人。人若無明,內心就會混沌無光。走好人生道路,需要「三明」: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是修養三國時有個「狂夫」,名叫禰衡。這樣的人,一無自知之明,二無謙恭之態。怎麼可能給他人留下好感,又有誰會重用他呢?後來,禰衡因為言語衝突被人殺害,年僅二十六歲。鬼谷子說:「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想要認識世界、了解他人,就必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人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
  • 莊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螳螂用自己細小的手臂阻擋馬車,必然會失敗。這正是因為它太過高估自己了,對自己的力量缺少自知之明。一個人,可以缺乏能力,也可以缺乏財力,但是不能缺少自知之明。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何謂「明」與「智」?
    而智慧的人,不需要你給他安排活,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該幹的不用你交待,他積極主動要求去做。不該幹的,他立馬躲的遠遠的,像那些費力不討好的活,你根本找不到這種人的身影。這種人總是活幹的少,獎卻領的不少。
  • 成熟就是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作家李小龍曾說過:「成熟絕不只是個標籤,還必須有自我最深的覺悟。」小孩子習慣以哭鬧來吸引注意力,成年人需要內化這種行為。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了時光的洗禮,也伴隨著內心的醒悟。真正成熟不是心變老,而是少一些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
  • 國學解析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能夠了解別人的優劣長短,是有智慧的。有了識人之智,才能做到知人善用,事業有成。除了能夠「知人」之外,還要「自知」,才算足夠的明智。世上能夠做到「自知」的人很少。很多人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其實是被物慾蒙蔽了自我,不能清醒認識自己的不足。「自知者明」人有了自知之明,能夠認識自己才算聰明,是大徹大悟,難能可貴。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六旬大媽聲稱要嫁給靳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無知是一種地獄
    妄想戀,我們可以解釋為"忘年+妄想"的單戀,就是人忘記了自己的自身情況,妄想吃明星這口鮮肉。大媽聲稱:"靳東,向全網宣布要娶她,全國人都知道,周圍的人都眼紅她。"許多網友表示,大媽病得不輕,該吃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喜愛的明星,沒有年齡之分,更沒有對錯。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知道看人背後的是智者,習慣從背後看人的是小人。看清楚一個人,心中有數就好了,也不必非點透不可。「看清」和「看透」是一種能力,「不說破」是一種智慧。「看清」和「看透」能夠讓我們活得更理性、更透徹,不說破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快樂、更平和!
  • "小馬雲"範小勤,從萬眾矚目到被公司解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範小勤的奶奶是位老年痴呆症患者,父親範家發是個只有一條腿的殘疾人,母親不僅患有小兒麻痺症還瞎了一隻眼睛,加上範小勤和哥哥範小勇這兩個兒子,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父親一個人身上,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願意承擔範小勤的上學費用,一直供到他大學畢業為止,如果範小勤願意讀博士,馬雲也會進行援助,不過範小勤的父親範家發最終選擇了走捷徑。好多人批評範小勤父親沒有遠見沒有格局,太操之過急。關於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沒有真正窮過,應該很難理解。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中第33章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強者的特質第一點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可以跟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聯繫起來,「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子說,一個人,如果可以深入的了解別人,就能稱得上聰明,但是還不能算做是有智慧。
  • 2020全國高考Ⅰ卷作文範文推薦:知人者智,容人者成
    石萬金知人者智 容人者成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幾千年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歷久彌新,在齊桓公、管仲走在歷史前臺的背後,鮑叔牙的知人、容人更讓我心生敬意,今天的讀書會我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知人者智 容人者成》。鮑叔牙知管仲之賢,齊國得輔弼之才;鮑叔牙有容人之量,齊國成一代霸業。鮑叔牙用他的知人之慧眼,容人之雅量成就了齊國歷史的輝煌。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1472年,他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貴州是個偏僻荒蠻的地方,一般外來的人根本生存不下去,換做旁人肯定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王陽明並沒有抱怨,反而是保持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在龍場活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還教當地原著名耕地建房,很受當地百姓的擁戴,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就是在這個時候頓悟的。
  • 明星的C位之爭|爭與不爭,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
    那種把自己看成瑰寶,視別人為草芥,毫無自知之明的人——武者小路實篤林湘錯在沒有自知之明,自以為自己是頂流,可以不尊重前輩。她不懂,她自己所謂的流量是多麼的脆弱,她沒有實力來說話。沒有作品來說話。一時的囂張跋扈是加快自己毀滅的速度,把自己的事業毀於一旦。而莫向晚,就有自知之明,對阮荔華十分尊重。她知道阮荔華有今天這樣的成績,不單是因為她的演技。所以,她讓阮荔華站在C位上。
  • 先見之明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先見之明,先見:預見;明:指能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近義詞有:料事如神,反義詞有:放馬後炮,先見之明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賓語;含褒義。 先見之明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先見之明(xiān jiàn zhī míng) 成語釋義:先見:預見;明:指能力。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通「仇」)矣。」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刃其曰:「欲為知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