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429年-500年)。他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
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論》《歷議》等。
但是它的成長經歷你們知道嗎?祖衝之父親祖朔之是個小吏,如所有家長一樣,望子成龍。祖衝之不到九歲,他父親就逼著他背誦論語。
兩個月過去了他也只能背10多行,祖朔之氣得把書摔了大罵:「你真是個大笨蛋啊!」
過了幾天,祖朔之才氣消了,把祖衝之叫到跟前說:「你要用心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做大官,我現在再教你,你再不努力,決不輕饒!」
時間很快又過去了兩個月,祖衝之越學越厭煩,終於有一天他憤憤地說:「這經書說什麼我也不讀了!」他父親氣得大罵:「笨蛋」 「蠢H」 「沒出息」,最後忍不住伸手打了祖衝之幾巴掌。
聞著哭聲祖衝之祖父走過來,問明原因就對祖朔之說:「如果祖家真出了笨蛋,你揍他就能變聰明嗎?孩子是打不聰明的,只會越打越笨。」
祖朔之說:「我也是為他好,不讀經書這樣下去能有什麼出息。」「經書讀得多就有出息,讀得少就沒出息?我看不見得,有人滿肚子經書,卻什麼事也做不好。」祖衝之的祖父批評說。
「他不讀經書,那將來怎麼辦?」「那也不能硬趕鴨子上架,他讀經書笨,或許其它方面靈巧呢,做大人的,要多觀察。」祖朔之覺得父親的話說很有道理,於是建議父親帶祖衝之去他負責的工地上去開開眼界。
祖衝之隨爺爺到了工地上,處處覺得新鮮,問這問那。有一天晚上,祖衝之問爺爺,為什麼十五的月亮才是圓的?爺爺說,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它並且一直按著這個規律在動行,所以月初很小,慢慢地越來越圓。
祖衝之聽了很感興趣,從此常常纏住爺爺有問不完的問題。爺爺便對祖衝之說,看來你不喜歡經書,但是對天文知識很感興趣,正好家裡有很多天文知識的書,你拿去看,看不懂找爺爺。
祖朔之看到祖衝之如痴如醉孜孜不倦地閱讀天文書籍時,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意識到幸好相信了父親。有時祖孫三代一起討論天文知識,慢慢地祖衝之對天文曆法興趣更濃厚了。
一天,爺爺帶祖衝之去見一個官員何承天,這人在研究天文方面很有成就。何承天問:小傢伙,天文這東西學起來很辛苦,它既不能升官也不能發財,你為什麼要研究它。
祖衝之說,我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只想弄清這天地間的秘密。後來,祖衝之經常和何承天在一起學習、研究天文。終於他成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對於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喜歡和興趣,感興趣的事就會主動積極去學習求知,事半功倍。對孩子來說是成長、是發展,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