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實家長才是最好的老師

2020-12-24 曉月雲飛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429年-500年)。他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

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論》《歷議》等。

但是它的成長經歷你們知道嗎?祖衝之父親祖朔之是個小吏,如所有家長一樣,望子成龍。祖衝之不到九歲,他父親就逼著他背誦論語。

兩個月過去了他也只能背10多行,祖朔之氣得把書摔了大罵:「你真是個大笨蛋啊!」

過了幾天,祖朔之才氣消了,把祖衝之叫到跟前說:「你要用心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做大官,我現在再教你,你再不努力,決不輕饒!」

時間很快又過去了兩個月,祖衝之越學越厭煩,終於有一天他憤憤地說:「這經書說什麼我也不讀了!」他父親氣得大罵:「笨蛋」 「蠢H」 「沒出息」,最後忍不住伸手打了祖衝之幾巴掌。

聞著哭聲祖衝之祖父走過來,問明原因就對祖朔之說:「如果祖家真出了笨蛋,你揍他就能變聰明嗎?孩子是打不聰明的,只會越打越笨。」

祖朔之說:「我也是為他好,不讀經書這樣下去能有什麼出息。」「經書讀得多就有出息,讀得少就沒出息?我看不見得,有人滿肚子經書,卻什麼事也做不好。」祖衝之的祖父批評說。

「他不讀經書,那將來怎麼辦?」「那也不能硬趕鴨子上架,他讀經書笨,或許其它方面靈巧呢,做大人的,要多觀察。」祖朔之覺得父親的話說很有道理,於是建議父親帶祖衝之去他負責的工地上去開開眼界。

祖衝之隨爺爺到了工地上,處處覺得新鮮,問這問那。有一天晚上,祖衝之問爺爺,為什麼十五的月亮才是圓的?爺爺說,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它並且一直按著這個規律在動行,所以月初很小,慢慢地越來越圓。

祖衝之聽了很感興趣,從此常常纏住爺爺有問不完的問題。爺爺便對祖衝之說,看來你不喜歡經書,但是對天文知識很感興趣,正好家裡有很多天文知識的書,你拿去看,看不懂找爺爺。

祖朔之看到祖衝之如痴如醉孜孜不倦地閱讀天文書籍時,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意識到幸好相信了父親。有時祖孫三代一起討論天文知識,慢慢地祖衝之對天文曆法興趣更濃厚了。

一天,爺爺帶祖衝之去見一個官員何承天,這人在研究天文方面很有成就。何承天問:小傢伙,天文這東西學起來很辛苦,它既不能升官也不能發財,你為什麼要研究它。

祖衝之說,我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只想弄清這天地間的秘密。後來,祖衝之經常和何承天在一起學習、研究天文。終於他成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對於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喜歡和興趣,感興趣的事就會主動積極去學習求知,事半功倍。對孩子來說是成長、是發展,是未來。

相關焦點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第一個境界:知之第一個學習境界呢,是知道一些知識,但本身自己並不喜歡學習知識。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得不學習,比如要考上大學、考證,本身不喜歡學習裡面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要學。像我們上學的時候,有的學科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但是沒辦法,還是要學。這種學習,就屬於「知之」的學習境界。
  • 「論語心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鄧芊一:呂曉非的解讀已經對本則的內容進行了很透徹的分析,所以我只簡單說說我對於「好之者」和「樂之者」這兩個概念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好之者」和「樂之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如果我們把「好」單純解作「喜好」,那「好之者」和「樂之者」的區別就僅僅是喜好程度上的區別了,區分度並不高,層次感也不是很強。因而不適合簡單解作「喜好」。
  • 去日不可追,來日猶可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衰成敗,可嘆也,時光之不可追,未來之可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活在當下,不要活在夢裡,不是要活在過去。志不可不高遠,夢不可不早悟。君子之志於道,居於德,合於義,遊於六藝,光陰之非虛也。一動一靜,合乎四時,一朝一夕,順乎陰陽。積石成山,積水成海。聖之可為,聖之可期。人貴自明,學貴自得。不亦君子乎!
  • 愚者避之惑者授之寐者醒之覺者從之
    最有價值的模式是那些可以反覆運用並取得成功的模式,模式並不一定要新穎才有用。事實上,不新的模式才更好。掌握一種模式,不只是知曉,掌握是能幫人減輕負擔的知曉。當你看了「Hotodo導學」的百家號、博客或公眾號,當你運用了「Hotodo導學」分享的模式|方法,你可以隨時改善自己的工作,這將大大減輕你的負擔,也將逐漸改善你的家庭生活。奮鬥,為了更好的生活!
  • 鮑照:迷者之歌
    鮑照:迷者之歌鮑鵬山鮑照是和謝靈運齊名的詩人,我這樣說好像是鮑照沾了謝靈運的光,其實,在「元嘉三大家」裡,若按詩歌創作的成就排名,應該是鮑照第一,謝靈運第二,顏延之第三。但謝靈運是多麼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樂公康樂侯,是有爵位的。那時代,皇帝都輪流做,走馬燈似的,但王、謝兩大家族,卻是常青的不老松,誰當皇帝誰都要依賴著這兩個家族。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出典] 《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譯文】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不過,你如果問一般人樂水還是樂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樂。因為--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王觀)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們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嚮往之。當然,就實際情況來看,每個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確還是有山水差異的。
  • 樂者,心之動—體感音樂的作用
    深諳音樂之理的偉大詩人白居易在詩篇中有很多關於音樂養生的詩句,曾有詩《好聽琴》曰:「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詩句強調了音樂對人的心理調節功能。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中記載:他曾因憂傷政事,形體消瘦,屢進藥物無效。後來,孫道滋以「宮聲數引」治癒了「幽憂之疾」,歐陽修深有感觸地說:「用藥不如用樂矣。」
  • 季謙先生 | 《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章解
    有這樣質問:假如讓我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麼,有一個某甲,他不如我,我不跟他交朋友。那我要跟誰交朋友呢?我要跟某乙交朋友,因為某乙比我好,某乙又對我說,「無友不如己者」,他也不能跟我交朋友。(眾笑,先生笑)那我不是就沒有朋友了?這樣推理和思考也說得通。所以就有人就把「無友不如己者」那個「無」不當禁止之詞用,而解「無」字為「有無」的「無」,是形容詞或副詞。
  • 惜我者,我惜之;冷我者,我棄之
    你若在乎,我便珍惜;你若不屑,我便棄之!01人心看不穿,真心難遇見。《增廣賢文》中有言: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隨著時間推移,你會發現,最後留下的,才是最好的。02冷我者,我棄之。有這樣一句歇後語,叫——老太太吃柿子,挑軟的捏。
  •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文 | 文正軒文化圖 | 不二又將近歲末,我想人類起初應該是為了掌握農作物的生長與天時之間的關係,才設置出時間演算的概念的吧
  • 白宗讓、杜維明:「聖之時者」與「天人合一」
    《禮記·中庸》孔子說「小人之反中庸」是因為「無忌憚」。《論語·季氏》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中庸」與「天命」連在一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有「時中」的可能。竹簡《五行》經17曰:「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之而時,德也」,說明「時中」與「天德」相關,其說17曰:「時者,和也」,可知《禮記·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含義就是「時中」。
  • 雍正用人之道,可信者人,不可信者亦人,萬不可深信人之必不負己
    作為清朝最神秘的皇帝,雍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可信者人,不可信者亦人,萬不可深信人之必不負己。因為他認為自古知人為難,人心難測,事事時時留心體察,方不被其愚惑。縱觀雍正的一生其信任的人只有兩位:一位是自己的十三弟允祥,一位就是自己的兒子弘曆。就是被外界認為雍正最寵幸的大臣鄂爾泰,也曾被懷疑為年羹堯和隆科多黨,而不能獲得升遷。
  • 《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的兩種解釋
    估計是見我有狐疑之色,來人啪地一下,打開皺巴巴的公文包,掏出皺巴巴的一疊名片,置於桌上,嫌之不夠,繼續掏摸,竟然好大一堆。那時我年紀不到三十,公司也不大,老闆臺當然比較拘瑾,兼之其貌不揚,威儀不重,氣場不足,所以來人一堆名片下來,差點打我一趔趄。然後來人解說一個個名片的主人:康平路100弄的,一看,還真是;市府某某局長,一看,果然;體育局的某局長,見過吧?
  • 道德經精義: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所以,熟能生巧通達變化的人,可以做為學識不夠技藝不熟的人們的老師,不能良好展開各種事務安排和應酬的人,卻也可以作為飽有學識而又時刻不忘傳承的人們的考量和借重。
  • 何為「俠之大者」?
    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知其不可必為之,知其必死勇赴之。錚錚俠骨,為國為民,這便是俠之大者!最後,郭黃夫婦戰死襄陽,既殉城又殉情。真正的俠之大者,武功蓋世並非硬體,悲天憫人、入世做事、捨生取義才是核心要旨。用金庸的話是「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用六神磊磊的話是「心中一蕩,憐我世人」。
  • 斯先生課堂之「奪命天弦」——弦者
    大家好,我是斯先生,一名《影之刃2》「資深」的普通玩家。最近在單人競技中,我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武器——弦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和思考,我想將自己對這個女鬼差的理解分享給大家。拋磚引玉,歡迎共同探討。這是一段弦者的實戰錄像,大家可以先看遍視頻,再對這個英雄的能力強弱進行判斷。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但是為什麼這樣,始終也沒搞明白,一直到讀了《論語》和看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咱們先看《論語》裡的原文:子曰。
  • 什麼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詔令:「三公舉茂才各一人」,「監察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此後才為歲舉,往往與「孝廉」並稱,表明其重要性。不同之處是,「孝廉」為郡舉,「茂才」是州舉,所以數目是後者少、前者多,建武十二年總計歲舉「茂才」才約有20人。「茂才」多為現任官吏,如西漢的茂才蕭鹹是丞相史。這些現任官吏舉「茂才」後,因本身資歷高,多起用為縣令(千石)。
  • 義烏之狼:聚焦者,專注者,執行者,可吃肉也
    (義烏之狼2019-2019錄音合集1518期已打包整理)。。。我說,你加我微信不是一天兩天了,覺得值自己慢慢去聽,別問了。他繼續巴拉巴拉一大堆,總之就是要給他介紹一下。我默默的拉黑他。我從來不介紹什麼東西,我也不會求你創業,拉黑我即可。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要以商人的眼光,商人的行為來對待一切。這樣,才是專業的商人。才能成為最牛b的老闆。其道一也!
  • 琴者,聖賢之法器,天地之中聲,可以通神明、格鬼神者也
    生好絲弦聲。於襁褓中,聞為彈阮鹹琵琶者,即在母懷喜躍。至十四五歲時,見戚某有撫琴者,戀戀不捨。某為之指點手法。即專心致志。數十年,無間寒暑,朝夕一琴。是以心平氣和,恬淡寡慾。不但無求富貴心,即加以橫逆,亦置若罔聞。人皆以痴譏之。莫有知其能者。 一日,郭君壽辰,親友集賀。郭君惡囂,避居一室。使其子酬應而已。晚宴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