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的兩種解釋

2021-03-01 行為國學

 

很多年前,那時我公司主要做足球市場營銷,公司招人,人事進來說有個人非要直接見我面談,我說見就見吧。

來人三十左右,面無血色,頭髮凌亂,一件西裝掛在瘦削的身軀上,有點晃蕩。夾個磨破了兩角的公文包,進得門來,狼顧而行,坐下時卻有些倨傲。聊吧。

招聘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可以見到各色人等,察言觀色,自有樂趣。

來人一開口就說不是來應聘的,這讓我肅然起敬,馬上調整坐姿,做洗耳狀。來人隨即滔滔不絕,雲裡霧裡,主題是認識誰誰誰,交遊廣闊,資源豐富。估計是見我有狐疑之色,來人啪地一下,打開皺巴巴的公文包,掏出皺巴巴的一疊名片,置於桌上,嫌之不夠,繼續掏摸,竟然好大一堆。

那時我年紀不到三十,公司也不大,老闆臺當然比較拘瑾,兼之其貌不揚,威儀不重,氣場不足,所以來人一堆名片下來,差點打我一趔趄。

然後來人解說一個個名片的主人:康平路100弄的,一看,還真是;市府某某局長,一看,果然;體育局的某局長,見過吧?我還真沒見過只聽說過;餘秋雨,看過他的書吧?我忙說剛買過剛買過,還沒來得及細看;大眾汽車的大老闆,知道吧?還真不知道;可口可樂的首代,老外,懂吧?不大懂……

後來呢,後來也沒什麼,一上午的時間給那位老兄唾沫淹沒了。

 

事過境遷,我早已忘記了那位名片兄的大名,然而那神態那場景倒是歷歷在目,一面之緣,留影住形,也是異數。我怎麼會想起幾十年前的舊事呢?偶爾翻到《論語》,看到一句話,「無友不如己者」。

那位名片兄真是「無友不如己者」,不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現在時代不同了,名片兄們換了一種做法。各種創業論壇、投資大會、管理沙龍,幾個大佬坐在上面,下面黑壓壓一片全是名片兄,說是多認識些人,擠進「圈子」,積累「人脈」。

唉,那叫「攀緣」。

 

「無友不如己者」,好象成了一種信條,想盡辦法結交比自己牛的人,你說錯吧,也沒錯,至少說明大家都有上進心。

然而問題來了。

如果只跟比自己牛的人交朋友,那麼,村首富攀鎮首富,鎮首富攀縣首富,縣首富攀省首富,省首富攀馬首富,那麼馬首富豈不是沒朋友了?

即使馬首富放眼全球,攀比爾首富,那比爾首富跟誰交朋友呢?只有跟上帝對話了。

         各行各業,士農工商,依此類推,如果每個人「無友不如己者」,那結局就是大家都沒朋友。

如果大家都沒朋友了,那儒家還講什麼「朋友」是「五倫」之一?那不是自相矛盾嗎?

就算從生活常識而言,人如果沒朋友,豈不是生不如死?

「無友不如已者」,好象不大對頭,然而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得把這個問題弄清楚。讀書可不能走馬觀花,既不是為了報書單以示淵博,也不是為了曬觀點以示多才,而是要明事理出智慧,指導我們好好做人做事。

幸好手頭有好幾個版本的《論語》,先看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最權威的版本當首推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華書局版),楊老先生對「無友不如己者」注釋為:「古今人對這一句發生不少懷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釋。譯文只就字面譯出。」那麼譯文是什麼呢?--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楊老先生都這樣講,那就沒辦法了。

再看另一版本:無,通「毋「,不要;友,此處做動詞用,」結交「。「不與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這個版本估計覺得不大好解釋,演繹出個「道德」出來,然而本質上同楊版意思一樣,反正是不跟差生做朋友。

再看下一個版本: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不必與之交朋友。這是結合了上一句「主忠信」來解釋的,比前一個版本的「道德」好象認真了點。但還是一個意思。

繼續再找一個版本:友,作動詞用,是「以……為友」的意思,「無友不如己者」是說不與在各方面比自已差的人交朋友。這個版本既不講道德也不講忠信,乾脆直接統而言之,來個「在各方面」比自己差。

我倒是想找各方面比我強的人交朋友,但人家也這麼想,不就不理我了嗎?

難怪現在年輕人一聽到什麼傳統文化啦,什麼孔孟之道啦,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你們一幫皓首窮經淵博如海的學者,連「無友不如己者『這麼簡單的六個字,解釋起來都不符合生活常理人之常情,並且有邏輯上的硬傷,你叫人家如何搖頭晃腦背古文?

 

後來我翻到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南老先生是這樣解釋的:

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麼?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過去一千多年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麼通呢?……

原來如此。

那些詆毀南懷瑾大師的無知小人狷介之徒貢高腐儒,真該好好反省反省。

 

「無友不如己者「,沒有哪個朋友不如自己的。

孔老夫子是教導我們做人要謙虛,而不是叫我們勢利。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我們要發現他的優點,學習他的優點,要不然孔子怎麼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呢?

無友不如己者,沒有朋友不如自己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強過我的地方。

這個道理終於明白了。

 

我之前有個「特長「,跟人打交道,馬上能發現他的缺點與不足,比如這個人很笨,比如這個人沒文化,比如這個人很小氣,比如這個人能力差,比如這個人是口炮,等等等等,自己還很得意,覺得自己獨具慧眼,看人入木三分。

然後發現問題嚴重了,公司裡無人可用,生活中無友可交。

低素質的人基本上跟我差不多,對別人缺點極度敏感,對別人優點視而不見,總覺得自己最牛逼,還喜歡以已之長較人之短。其實這是「貪嗔痴慢疑「五毒裡」我慢「,」我慢「總是迷障了我們雙眼,使自己在狹隘的圈子裡自我陶醉。

這個惡習還真有點難改,只好「吾日三省吾身」了。

 

相關焦點

  • 季謙先生 | 《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章解
    所以,凡是遇到有不同的解釋,都要靜下來商量商量。「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從字面看起來,好像不太近乎平常的人情,所以就有各種的講法,刻意使它合乎人情。原來「無友不如己者」,若順著一般文法讀下來,首先,這個「無友」的「無」,是禁止的詞,是「不要」的意思,意思是不要存著以下的心理,什麼心理呢?這個「友」應該當動詞,「友」是交朋友。整個意思是:不要去交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這是順著文章讀下來,意思很明白啊。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重則不威/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無友不如己者」。有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這句話是孔子對君子四個方面的定義,第一個方面,君子不莊重、穩重,就沒有威嚴、威信,並不是說要保持一種板正的假姿態,只為襯託嚴肅,就像自己刷著抖音,還一臉嚴肅的呵斥孩子不學習一樣。孔子所說的「重」就像大樹的根,一個人根基厚重,經受住誘惑,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才能任爾東西南北風。
  • 「論語心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鄧芊一:呂曉非的解讀已經對本則的內容進行了很透徹的分析,所以我只簡單說說我對於「好之者」和「樂之者」這兩個概念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好之者」和「樂之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如果我們把「好」單純解作「喜好」,那「好之者」和「樂之者」的區別就僅僅是喜好程度上的區別了,區分度並不高,層次感也不是很強。因而不適合簡單解作「喜好」。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值得收藏!
    【出自】:《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 成仁取義【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捨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15.
  • 《論語》中提到的灶神,真的能保家平安嗎?
    祭祀灶神可以說歷史悠久,連《論語》中都有關於灶神的對話。#論語解讀#王孫賈曾經問孔子:「與其獻媚於奧,不如獻媚於灶,是什麼意思?」學者大部分是以歷史去解釋,以為這是王孫賈在暗喻孔子的話,但如果從修身的角度去看又不一樣了,《論語》這本經典的目的是在修身上,而不在於告訴世人一件簡單的歷史事件。正如這一則的前一則所說:「祭神如神在!」內心要擺正,要真誠,做人也要真誠無欺。根據《周易》,聖人以神位設教的做法,我們細看一下灶君的教育。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注釋】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24.敏而好學,不止下問。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志士仁人  解釋:指有遠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熙論語6.30
    《 論語小問問 》專輯最新!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齊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齊景公派晏嬰向晉國請求嫁女去做繼室,晏嬰私下對晉大夫叔向說:「齊國政權最終將歸田氏。田氏雖無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於民,人民擁戴。」叔向說:「晉國處於末世了。平公向百姓徵收重稅修建池臺樓閣卻不務政事,政務落在私家門下,難道可以持久嗎?」晏子表示同意。
  •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一部《論語》竟然藏有60個成語典故
    【出自】:《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D17、大動幹戈【解釋】:幹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20、當仁不讓【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
    【出自】:《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7、博文約禮   【解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 論語·子罕·注釋
    論語·子罕·注釋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註: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1)孔子三者都很少言說。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1、無寧:即毋寧。不如、寧可。2、二三子:諸位,指孔子的弟子。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漲姿勢|出自《論語》的115個成語,讓孩子學習掌握!
    大動幹戈【解釋】幹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幹戈於邦內。」18.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解釋】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45.
  • 《論語》取名:20個丰姿冶麗、豔美絕倫的女孩名,簡直美到讓人窒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隨著文化熱和國學熱的興起,借鑑《論語》來給孩子起名越來越成為一種熱潮。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學過《論語》的人知道,背誦三十條不限時間倒還可以,要在10分鐘內背出,恐怕就有人緊張難以通過了。但如果我們不慌,稍稍理下頭緒,《論語》還是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比如《論語》就是講如何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那我們不妨從身邊開始,講對待父母、領導、朋友等,一一道來,湊個三十應該無大礙。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說「不同」,卻又不給人標新立異的感覺,相反,不論贊成與否,過目之後都會覺得他的詮解於理可通:《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