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2021-02-07 國學夢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節選自《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釋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內容解釋來自於鍾茂森博士口述

  這裡孔老夫子給我們歸納總結,有三種有益的朋友,還有三種有損的朋友,就是益友和損友這三種。首先講益友,這裡當然是告訴我們交友之道,要交益友。益友也是良師,我們從他那裡能夠學到德行學問,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交了損友,那自己會墮落,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來看誰是益友誰是損友?這裡有告訴我們標準。第一個益友是講『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益友。這個「友直」,直是正直,我們要交正直的朋友。「友諒」這個諒,根據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這是當作寬恕來講,有的批註把它當作「信」字講,就是誠信的朋友。這個信字跟直字意思就很接近,就有點重複,所以我們李師公主張把這個諒字當作「恕」字講,就是能夠寬恕,就是度量很大的朋友。因為交朋友,難免有時候會有點摩擦,如果一有小摩擦就放在心上,這就破壞友誼了。所以我們交的朋友要寬恕、要大量。「友多聞」,這個多聞是指博學多聞,就是很有學問的朋友。這三種的朋友都是有益於我們的。

  底下是講損友。損友是什麼?第一『友便闢』,這個意思是講恭謹周旋的朋友。這個「便」字根據朱熹《論語》《四書集注》裡面講,便是習熟也,就是很習慣於,很熟於做什麼事。「便闢」就是習熟於威儀,但是不正直,這麼樣的一個人叫便闢。『友善柔』,「善柔」是指面容,這個人他比較善於裝出和顏悅色的表情,這種人叫做善柔。看起來和藹可親的樣子,實際上他可能叫做口蜜腹劍,面上跟你笑,心裡頭狠毒。所以善柔,根據《朱熹集注》說「謂工於媚悅而不諒」。這個諒按照李師公的說法是當寬恕,就是他這個人沒有恕道,狠毒的心。『便佞』,這個「佞」字是講善於言辭,「便」剛才講習熟。所以「便佞,謂習於口語,而無聞見之實」。這是什麼?誇誇其談的人,很善於說話,講起來都頭頭是道,可是他沒有真實學問。聞見之實,這個實是實學,他沒有實學,都是什麼?能說不能行的人,這種人也算是損友。所以三種益友,三種損友,告訴我們如何擇友。

  《朱熹集注》裡面講到益友,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批註,說「友直,則聞其過」。就是交友交正直的朋友,你能從他那聽到自己的過失,他可以直諫,你能夠受益。如果我們跟別人在一起,別人都恭維我們,對我們很客氣,我們不能受益,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點。所以交友,你看他是正直的,自己有過錯他能夠犯言直諫,跟你不客氣,告訴你,你該怎麼改,這反而是益友。「友諒,則進於誠」,這個諒,大概朱熹是當作誠信來講,這也可以,進於誠,這是對我們很有誠信,對我們也很真誠,跟直有點相似。雪公講這個諒字當寬恕講,就是我們得罪他了,他也不在乎,能包容。「友多聞,則進於明」,一個博學多聞的朋友,他很有學問,所以他處事待人都有智慧,我們跟他在一起往往得到他智慧的啟發,這叫進於明。

  在古註裡頭把三種損友的特徵跟「公冶長篇」,就是《論語.公冶長篇》裡面孔子的話對起來。那一篇裡面有這麼一章,我們以前學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是孔老夫子自己講,說一個人如果巧言、令色、足恭的話,左丘明以之為恥,我也以之為恥。巧言,就是善於說話;令色,善於裝出和顏悅色出來,實際上是假的;足恭,這個意思是講什麼?在行禮的時候,在跟人見面的時候,這兩隻腳欲上前又不敢上前,就那麼個狀態叫足恭,就是欲前不進的樣子。這是什麼?身體的那種動作表現,好像是對人很恭敬,實際上是假的,不是真的,就是不正直的表現。這三種正好對應損友的三個特徵,足恭就是便闢。便闢剛才講了,他善於周旋,表現出很恭謹,實際上虛偽。令色是對善柔,這個善柔,面色好像很慈祥、很和藹,實際上也是虛偽的,裝出來的,內心他不是這樣想的。巧言是對應便佞,善於辭令。孔子也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他都是講這個意思,就教我們識人。

  蕅益大師批註裡面講,「益者損者,都就求益招損的自身上說」。益友、損友,對誰說的?不是對人說的,對自身上說的。換句話說,要反求諸己。我們問了,我怎麼才能夠交到益友,我也想交益友,想遠離損友,怎麼做到?你自己能夠做到正直、寬恕、博學多聞,你自然就感召正直、寬恕、博學多聞的朋友,你就友直、友諒、友多聞。你是求益友之道,從哪求?從自身上求,感召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我們自己就是那種虛偽的人,很善於恭謹周旋,很善於辭色,口上一套,心中一套,那就是招來的是損友,那就是變成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自己招的。損友當然給你帶來禍患,益友是給你帶來福報。《弟子規》上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你看這因果講得多麼明顯。那實際上這些福與禍都是惟人自召,所以我們自身上要求益而不可以招損。孔老夫子講這個話的意思,不是讓我們去拿著這些標準去看別人。看別人、要求別人,錯了,不是聖賢的意思。聖賢是希望我們要求自己。

  為什麼聖賢人只要求我們要求自己?因為自己以外沒有別人,這個是事實真相。整個天下、整個宇宙實際上就是自己。你看顏回向孔老夫子請教仁,怎麼做一個仁人。孔老夫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講得很清楚,你自己克己復禮就能夠讓天下歸仁,你成仁天下就成仁。為仁由你自己,哪裡是由人?你自己以外沒有別人,整個天下就是自己,所以自己克己復禮就天下歸仁。這是孔子的心傳,傳給顏回了。這個話在《論語》上真的就見這麼一次,其它的很少,對顏回講的。所以只有顏回能傳孔子的心法,我們就看得出來,因為顏回他有這個承當。他能承當什麼?整個天下就是自己。所以天下興亡,自己的責任,跟別人無關。

  因此求益友遠離損友,哪裡是跟外面人有關?都是自己。甚至那損友,我們看他這個人他便闢、善柔、便佞,這種人來到你的身邊,如果你的心是正直的、是寬恕的,你好學,那你能把這個所謂的損友也變成益友。他對你就不是損友,他對你就是益友。益你什麼?幫你提升境界。你看他來了他可能會傷害你,他毀謗你、侮辱你,你能不能忍受?你說只是遠離,遠離只是什麼?下策。真正上根,真正有大心量的人,他就能包容,包容之後轉化他、感化他。而自己在他對我的這種磨難當中,我如如不動,我接受他來考驗,我提升層次了。我不為他轉我就能轉他,最後他就被我轉過來了,他不就是我的益友嗎?你看逆增上緣。所以蕅益大師這裡是點出來讓我們反求自身,外面哪有什麼損友益友,損益在於心,看你是用什麼心去對待,這是上乘法。我自己永遠保持著正直、寬恕、好學,那麼恭喜你,你走到外面全都是益友。

  江謙先生有個補註,他說,「多聞難;諒,更難。直,尤難中之難。如此益友,幸勿交臂失之。便闢,非直也。善柔,非諒也。便佞,非多聞也。便闢,似直而非中道。善柔,似諒而非至誠。便佞,似多聞而非正知正見。如此損友,切勿誤認」。這裡給我們補充說明,要交朋友,孔老夫子講的三種朋友,實際上這三種不一定是指三個不同的人,可能是一個人就具備三種德,他只是從特徵上來講。益友講了三種,對最後一種是多聞,多聞就是博學多聞,這種人,難,很難找。比這更難的,是諒友,這個諒友就是剛才講的寬恕,有的批註說是誠信。那還有比這諒友更難的,是直,尤難中之難,這個直是正直,心地沒有委曲、沒有虛偽。實際上什麼人稱為是直?中正,心是中庸,行為就是中正,這種人是已經聖賢了,這難中之難。

  如此益友幸勿交臂失之,不要失之交臂。見到這樣的仁人志士我們要多親近,親近善知識,對自己的思想修養提升,道德學問的成就,帶來很大的利益。當然要得到這樣的益友,關鍵還是要靠自己,這種益友可遇不可求,遇到了你怎麼能夠跟得上,這個是重要。正直的益友,他對你肯定會幫助你改過自新。因為人人難免都有過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些益友看見我們有過失,當然他私下裡會勸諫我們,我們真的要改才行。改,說明你有誠意,願意跟這個益友交朋友。益友當然也是我們的良師。他們對我們的勸諫,如果我們不能聽,他們就會離開我們。假如他給我們講,點化我們,「你這個要改,你這毛病習氣要放下」,我們只是打個哈哈,忽悠忽悠,沒真改,裝模作樣的,對這個善友也很誠敬的樣子,自己變成那種善柔,變成便佞,這個益友能看出來。看跟你說一次不改,第二次不改,第三次不說了,所以這個要懂。所以我們要交益友,很重要自己要肯改過。

  便闢就是非直也,跟直是相反的。正直的人,他不會裝模作樣,做出那種好像對人很恭敬,實際上心中不恭敬。有時候正直的人可能他的禮數並不那麼讓人好像受得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他心地很正,真有愛心,你有需要幫助,他真幫助你。反過來,有些人他心裡對人傲慢無禮,對人看不起,但表面上對人裝著九十度鞠躬,好像很恭敬的樣子,這叫便闢。善柔是非諒也,這是表面上好像是和顏悅色,實際上他沒有愛心。便佞,這不是多聞,光會說,聽多,這叫什麼?只是從別人那聽來的,道聽塗說,這不是多聞,多聞是講實學。孔子也講記問之學不可以為人師。

  這裡再講,便闢,似直而非中道,貌似正直,但是他不是中道,他是遠離中道。中道是自然,它是符合性德的,它不是刻意,不是造作。善柔,似諒而非至誠,這個諒,江謙先生還是把它當作誠信來講,好像有誠信,實際上心中沒有至誠心,虛偽。便佞,似多聞而非正知正見,現代人特別多。你看那小學的孩子,他就講起話來都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好像什麼都懂,一聽都不是正知正見。為什麼?他從電視機裡學來的,從網絡上學來的,不是多聞。那裡面很多都是汙染的知見,他沒有真正去讀聖賢書,沒有真正學而時習,沒有去落實,這就不是真正的多聞。所以如此損友,切勿誤認,不要被他迷惑,當然就是不受他影響。你不受他影響,你還要自己做好樣子,帶動他也改惡修善,這就是真正仁、恕,自利利他。

看不夠?請閱讀原文看論語每句詳細解釋

相關焦點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儒釋道一體化有聲心國學 clwj3359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
    孔子說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益矣」,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個對自己的德行有很大的損害。「友直」,正直無私的朋友,他正直,會不斷的提醒、勸告我們;「友諒」,這個「諒」是很寬容,寬恕別人。
  • 友直,友諒,友多聞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16.4)獨學無友,則學問修養難有進取。人生不可無友,而交友不可不慎。本章是孔子的交友觀念。前人多解「益者三友」為「三種值得交往的朋友」,「損者三友」為「三種有害的朋友」。恐怕有問題。這裡我解為益友有三種特質:直,言行正直。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損者三友:損友一第一種叫作「友便闢」,指的就是諂媚的,阿諛奉承的朋友。你指鹿為馬,他說那就是馬;你黑白顛倒,他也贊同你的看法。這種人往往沒有原則,但有目的。
  •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在講話結束時,習近平引用了《論語》中的名句「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強調中國共產黨願同世界各國政黨加強往來,分享治黨治國經驗,開展文明交流對話,增進彼此戰略信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出自《論語 季氏篇》,全句是這樣說的: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話,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有助益的朋友。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
  • 人生的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直:與正直之人相交,可走正途我們從小就會被教導做一個正直的人,因為正直的人活得更加的心安,正直的人才能正視自己,正視他人。那到底怎樣才是正直的人呢?大約就是胸懷坦蕩,與實施處之若然之人。
  • 孔子: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子夏的門人向子張問交友的道理。子張說:「子夏怎麼說?」答道:「子夏說:『可以交的就往來,那不能交的就不要往來。』」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卻不一樣。
  • 領袖用典丨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出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 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可見,孔子的擇友標準是正直、寬容、見多識廣。
  • 如何擇友:除了益者三友,還有兩種人特別適合做事業夥伴
    孔子在擇友上就有益者三友和損者三友之說。益者三友指的是正直的朋友,講信義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所以孔子才會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已。這三種朋友都是好的,適合交的。損者三友指的是虛偽的朋友,諂媚的朋友,誇誇其談的朋友。
  •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孔子說有三種朋友有益: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    與正直的人為友,與誠信的人為友,與見多識廣的人為友,那是有益的。    第一種友直,「直」代表真誠而正直,就是心裡有什麼話直接說出來,使你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朋友之間的交情是基於酒肉、利害,還是道義,就以此為判斷標準。
  • 損者三友
    我們交朋友一不小心就會交到不好朋友,孔子說有三種壞朋友是交不得的:    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侫。說實在的,有時候跟這種人在一起,好像也可以沾到一些好處,因為他氣勢很盛,很講面子,善於裝門面。講面子不見得是壞事,但是如果超過了限度,最後浮而不實,當然是不好的。    第二種友善柔,「善柔」是指奉承、柔順、刻意討好,缺乏正直的精神。這種人善於觀察別人的臉色,察顏觀色之後,選擇該說什麼樣的話,該怎麼說話,故意討好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董陽孜「子曰」作品展
    董陽孜,《三友》,2015,97 x 180 cm季氏篇 |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董陽孜,《仁者壽》,2015,97 x 180 cm雍也篇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龍友:益者三友
    每期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後,便按慣例AA制下館子。而龍媽媽做的地道永新菜,成了大家共同期待的另一件事兒。後來,因為畢業論文寫作,大家各奔東西,那些擬定的主題和邀請老師來做講座的計劃也都擱置了,這「自發組織的讀書會,因此暫告段落」。……如今,龍友定居京城,「分甘書會」的其他同學也已多年沒有見面。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