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365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中譯韓)

2021-02-19 思敏聊韓國

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어질지 못한 사람이라면 예는 무엇을 하겠는가, 어질지 못한 사람이라면 음악은 무슨 소용이겠는가.

 【釋義】: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呢?」

禮與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規範,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這裡,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

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它來自固有的道德,是禮樂所由之本。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和諧,無相奪倫。一個人沒有仁的本質,則無謙讓敬人、和諧無奪等美德,即便行禮奏樂,也不具有實質意義。所以,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麼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麼用?這裡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공자는 인을 모든 덕목 중에서도 가장 으뜸으로 생각하고 있다. 인은 인륜의 기본이며, 정치의 이상이기도 하다. 하늘의 도를 구현하는 것이다. 따라서 인의 도를 실현하면 인사나 만물이 모두 조화가 되고 반전이 된다고 공자는 주장한다. 그러하더라도 내용이 함께 하지 못하면 잘못이라는 뜻. 

註:

韓粉們,看完本期還有疑問嗎?

初級韓語培訓班正在招生中,想學韓語的朋友們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思敏聊韓國」初級韓語課全文。

相關焦點

  • 每日國學: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譯文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禮節對他來講又有什麼意義?又有什麼用處呢?而「樂」說的是一種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在中國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孔夫子這篇言論主要說的就是,禮和樂都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它們的核心都在於仁愛之心。
  • 大哉問|《論語》沒有那麼難
    做人卻不仁不義,怎麼對待樂呢?」這一章孔子在談禮樂。《論語》裡經常把禮樂合在一起來說,音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形式,在古代,音樂也是禮儀的一部分。禮樂都只是外在的表現,它們的本質是仁,仁才是人們的內心情感和要求。禮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
  • 人而不仁,其如禮樂何?南宋東南三賢之張栻論仁禮關係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按照這種關係定位,禮(樂在其中)是仁的表現形式,禮的存在價值是由仁的實質內容決定的。然在孔子,又有「克己復禮為仁」一說,並申明「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人要「為仁」,取決於「克己復禮」的德性自覺和意志努力,從而又引出「己」與「禮」的關係。
  • 三月論語直播(第一場):「仁」到底是什麼?
    《論語》中大量篇幅談到「仁」,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麼,「仁」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內涵?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在《論語》中,顏淵、樊遲、仲弓、子張、司馬牛等弟子都問過孔子何為仁。孔子對不同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回答。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一個人走上社會,如果能夠踐行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就是在踐行仁道。《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 《論語》唯一一次單獨提到父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到底在說什麼
    楊伯峻在《論語譯註》裡注意到一點,他說,道是指正面的東西。「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的「道」,其實是指父親生前「合理的部分」。這個說法在邏輯上也很難說服讀者,屬於「添字解經」,既然是合理的部分,三年後為什麼要改?當然,這句話肯定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於聖人之言,最忌諱機械式的繼承。
  • 論語:禮之本,從心,上仁下忠
    季康子問:「使民敬中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釋義:季康子問孔子「要使人民對在上者敬重、忠誠並且勤勉辦事,應該怎麼做?」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釋義: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心,會怎樣對待禮制呢?做人卻沒有仁心,會怎樣對待音樂呢?」)在儒家思想裡,人和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貴族統治階級才能稱做人,一般的老百姓也就是庶民,稱為民。禮樂那是外在形式,作為「人(在上者)」,還是要發自內心的「仁」啊!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眉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 最新《論語》全文誦讀,值得收藏群發!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傳文與你分享普通人的《論語》              本期我們分享第六篇《雍也》的最後幾章。先來看今天的第一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知」的知讀為四聲,與智慧的智相通,但由於本章涉及的主題是關於治國原則的,所以這個智解釋為明智更為合理。
  • 《經典賞析》孔子論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禮、樂
    孔子正是看到了「禮」的這種廣泛而重要的作用,又看到了世風日下,「禮壞樂崩」的現狀,因而格外重視「禮教」。他告誡弟子們,只有「博學於文」,具備廣博的人文學識,而又「約之以禮」,能自覺地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成為一個君子(《論語·雍也》)。「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一個人如果不學習禮的規範,不用禮來約束自己,在社會上就立不住。
  • 《論語》全文誦讀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為政篇第二 論語目錄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為仁由己,啟動人性之自覺——《論語》第3期第81課(總1322天)
    禮樂的核心是「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是仁愛之心,仁是人性的自覺。為什麼要有仁愛之心?憑什麼要去愛人?因為人就是人,不是其他。所以禮樂的核心就來到關於「仁」的話題。懂道理的核心,從覺知到我是一個人開始,人和動物是不一樣的。曾有段視頻,講在一個婚禮的現場,一對新人先拜天拜地,再拜父母,最後夫妻對拜。這些儀式都彬彬有禮,特別好。
  • 論語·初讀|尋春
    來源:翰瀾書院要問隨先生初讀論語是何感受?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本篇,單說論語開篇三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開篇看似風輕雲淡,描述三種心情:悅-樂-不慍。儒家至聖經典竟然從三種心情入手?
  • 書法論語七則欣賞 王海鷹作品
    王海鷹作品《論語七則》2本幅書法作品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海鷹老師創作的論語七則之二,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王海鷹作品《論語七則》3本幅書法作品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海鷹老師創作的論語七則之三,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