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斕雅韻2019/獨家首發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一一紀伯倫
&34;假若你處在一段理想和現實異域文化裡,你是否早已忽視了身邊愛人如火般情感變化,夫妻之名實至名歸還是存在搖搖欲墜……那麼請你捫心自問情感世界與理想融入了多少未知依然?
《何處是我家》導演.編劇:卡羅莉內•林克,主演:茱莉安•柯勒/梅拉布•尼尼 澤 / Sidede Onyulo / 馬蒂亞斯•哈比希,上映: 2001-12-27,語言:斯瓦希裡語/德語/英語。電影根據史蒂芬妮·茲威格的暢銷自傳體小說改編,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38年橫掃歐洲德國納粹對猶太民族殘酷鎮壓,沃爾特為躲避戰難通過奈落比猶太社團疵護,將妻子傑塔、女兒雷吉納轉來非洲,面對陌生面孔、惡劣環境、貧瘠土地……一家人艱苦適應著。原本當律師沃爾特學起農場管理,習慣舒適生活傑塔放不下養尊處優,在這貧窮僻壤繁重勞動背井離鄉的憂愁令她氣餒,夫妻間越發不和,女兒雷吉納反而迅速融入當地風俗習慣,對非洲大草原充滿了著迷。一家人既是躲避了暫時困難卻躲避不了天災人禍,夫妻感情也經受著嚴峻考驗。
戰爭是沒有安樂家園的一部桀驁不凡的影片,家是在貧瘠土地重生後的對接希望之路峰迴路轉,與觀者交心體驗理想和現實另一種文化直觀影像,讓我們體驗另一種世界冷暖。
將愛情當作理想的人,不會有真正的理想—— 佚 名
《何處是我家》卡羅莉內•林克導演有著美悅其名,曾經以紀錄片起家,且在1996年,卡洛琳·林克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走出寂靜》 (Jenseits der Stille, 1996) 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引起世人關注。第二部電影《冰淇淋的滋味》 ……很擅長女性情感心理電影。她的作品有著充滿豐富的內容,主要在於境界和胸懷。如果你的胸懷和境界達不到的話,你不會愛上它的。我說的愛,是深入骨髓的愛,是真愛,是靈魂深處的那種愛,近乎一種信仰。只有這樣,你才能進入影片靈魂與它產生共振。
大家、小家N次方鑄成了一個萬元模式。導演通過1938歐洲大逃難大手筆描繪人文景觀,在迫不得已情況下來到非洲。天氣炎熱,土地稀缺、人員稀少、醫療物資欠缺,雖說沒有納粹戰爭,其實這兒自然抗爭和人文管理更能說明腳下路非比尋常。
先登山頂,再窺萬象。導演以氣勢磅礴而又渾然天成的熱帶雨林為雛形描述了1938年二戰初期,頗有主見德國律師沃爾特積極聯繫奈落比猶太社團進入肯亞,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匆忙中,他只能先辦理妻子和女兒先期到奈落比。
一家人剛剛團聚,莫先生訓斥沃爾特直到現在還沒有挖到井,導致農場牛渴死了……因為聽不太懂英語,不過看莫先生氣勢就知道不是什麼好事,最後莫先生丟下一句該死的難民走了。
沃爾特沒料到妻子一來就看到自己被罵不還口的狼狽樣,為了挽回自己在妻子心目中形象,他主動道歉說對不起,這裡和你想的有些差距吧!
丈夫卻讓老闆莫先生訓斥,傑塔不想嘲諷難堪笑了笑說不會啊!這裡很可愛呀。本來想給妻子女兒一個安家穩定環境,現實殘酷卻無能為力。奈落比的生存環境並沒有多好!沃爾特心理充滿了懊惱。
傑塔想把住在這裡當做短暫旅程,她的很多行李都原封不動的放在箱子裡,她堅信他們很快就會離開了。當晚沃爾特看到傑塔沒有帶冰箱,反而是帶了一大堆雕花瓷器,甚至買了一條晚禮服,沃爾特很不滿這個千金小姐這麼不知輕重。
沃爾特面對隆加物資短缺,希望傑塔能帶些實用的東西,像冰箱、煤油燈、蚊帳、耐用的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到。
沃爾特鬱悶的怒火一下子串上來,傑塔也埋怨起丈夫把她帶到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團聚的第1天夫妻倆就不歡而睡。在隆加他們不是上流社會,他們是難民。
導演利用夫妻情感迸發激化渴望生存比什麼都重要,比喻理想脫離實際生活是會受困的。這兒到處人流湧動、土地貧瘠、天氣悶熱、環境惡劣、資源短缺、水土流失,面臨著諸多環境挑戰是生還是活。從這裡導演詮釋遞進情感人物心理複雜過程。人類面對生存該何去何從時,反而主動收斂自己一切行為,逐漸適應另一種世界生存方式苟且。
導演並沒有著力點戰爭,而是獨立打造夫妻情感心理變化,著重傑塔對生話憧憬過於理想停留,面臨殘酷現實還沒完全覺醒意識,而沃爾特卻早早領略生活的艱辛與面對現實抉擇。影射了家庭夫妻關係,隨時隨地面臨著戰爭考驗心理明鑑,夫妻感情在磨練中替代原有的情感初心。家的載體也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觀,夫妻情感再一次經受嚴峻考驗。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愛,因為我有愛——白朗寧
沃爾特一位大律師親自帶著工人去挖井,弄得灰頭土臉的…傑塔這個五指不沾陽春水的名媛,挑水種地還被說嘲笑她。家人在德國受鄙視和迫害,身處農家的傑塔卻看不起當地的黑人,她不讓女兒小雷和當地的小孩子玩,一旦有機會能站在種族失態的頂端,誰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還沒意識到自己在卻難逃的厄運,又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野火燒盡。讓傑塔情緒瞬間爆發了。
其實,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怒氣能夠麻痺我們心中的痛苦,壓過所有的消極情緒。第二,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
傑塔本來就沒準備非洲長待,把它作為一次快樂的旅行,抬抬腳就會走了,還是繼續過她原來所嚮往的生活。哦!這裡除了貧窮挨餓殖民統治,再沒有其它好了;還有痢疾,更別說天災人禍了!這些投入很懊惱。讓過慣富裕生活的傑塔心裡充滿了矛盾憤恨,以至於對沃爾特極其不滿,她只想把自己心理情緒發洩到丈夫身上解決自己抱怨和怒氣。
夫妻倆的關係再次陷入冷凍期……
只有兩人都讓心中的痛苦浮出表面,不再怪罪彼此,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並用健康的方式處理它。
禍不單行,傑塔也認命了,她把囤在箱子裡的雕花瓷器拿出來了,因為她知道必須在這裡住很久。小雷是最開心的,她終於將媽媽的警告拋出腦後,踏出了第1步和村裡的黑小孩玩,還去看望當地村民的祭祀,這一切對於她來說都是新鮮好玩的。
傑塔一家新生活才剛剛步上正軌戰火就燒到了肯亞,英德交戰肯亞大肆搜捕德國人,作為男人被送進戰俘營,女人和小孩被送到了位於奈落比酒店軟禁,他們猶太人從難民又變成了敵人,對於這樣的變化傑塔並不感到恐慌,亂世中也只能順勢而為了吧!
6個月後,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沃爾特甚至一度被關進一所英軍營地,在一位英國兵的幫助下,為傑塔弄來了一張經營農場的許可證。
好在世界上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一旦壞到底了就會走向好處。沃爾特被殖民國家英國警察所逮捕,那麼傑塔重新認識非洲現實生存狀況,託人將丈夫保釋。當她滿懷欣喜和沃爾特能過上好日子時,沃爾特提醒她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面呢?而且留在德國猶太區的親人們接二連三的轉運保護區,甚至被送去波蘭集中營,不知他們未來的命運怎麼樣?
沃爾特告訴傑塔,昨晚德國納粹燒毀了猶太教會侵佔了猶太商店,他們家猶太人房子、店鋪,這一切都燒毀殆盡。大小姐傑塔終於清醒過來,他們一家三口是逃出來了,可是親人呢!等親人的音訊成了他們接下來生活的期待。
傑塔馬上意識到現實真相生活的危機,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在變好!日子也從忙亂錯覺中慢慢步入有序,這讓傑塔有了心理所望,也在思索反省自己行為和情感。
雷吉納也進入了 當地英國人學校讀書。外面世界戰火紛飛,這裡的時光,也在平靜或不安的日子中流逝。一家人算是稍稍穩定,傑塔認識了現實的殘酷性,放下了錦衣玉食的理想生活態度,每天穿上粗布麻衣下田間地頭全心投入農場管理。
愛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擁有,有時犧牲了愛,卻可以讓愛成為永恆。社會學家鄭也夫總結得很妙,他說:「米哈裡的研討都是在證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題,而是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婚姻幸福感獲得是全身心的,當對某件事情不滿時,性情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影響另一半心情,除了不斷爭吵、氣餒、對懟、憤怒以外,是情緒極大化的挑戰。
人類不滿足的根源,在吉塔身上也同樣出現了貪婪一面,追求幸福似乎成了人類永恆的主題,人們永遠在追逐,也永遠追不到。正如愛默生所言:「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 這些感受都源於我們內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種生命沒有意義不值得繼續的感覺。
夫婦倆為了生存學會了生活,認清了文化間的差異,也努力尋回昔日自我情感屬性。特別是傑塔變得越來越獨立,重新確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也學會了與當地人融為一體的習慣,好在傑塔豐衣足食獨立管理農場很好,正旺豐收之時,丈夫沃爾特也因英國徵兵而去遠行,她並沒有隨丈夫而行而是堅持了自己理想,作為這段時期的風風雨雨,讓她明白命運只有掌握在自己手裡,更能增加一個女人獨立和自信。
傑塔決定大幹一場,留在非州生息為之。人一旦發現另一世界美好,那麼就會一門心思的呆在這裡生根發芽,不再有憤怒,因為她已經有了心流感應,使原夲一團亂麻的生活理順輕車熟路達成心願,找到了生存樂趣生命力的頑強。
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 梵谷
所謂永恆的愛,是從紅顏到白髮,從花開到花殘。戰爭終於結束了,沃爾特有了回歸法蘭克福工作機會,然而他卻開始猶豫究竟是該還鄉,還是繼續留在非洲做苦工,尤其是女兒雷吉納已經完全融入肯亞……
因為要回歸德國工作,夫妻倆由開始理論到爭吵,最後是分開你走我留地步,而女兒也更願意留在非洲。認識現實世界的沃爾特帶著傷心離去了。傑塔繼續堅守心中理想,因為她管理的農場使她產生了強烈欲望,更喜歡這一片土地上黑人們那一份熱情,通過戰爭磨練讓她對德國一度喪失信心,她覺得只有自己當主人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他數落丈夫不願回歸。
這種心境所稱為心流: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體驗本身會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當一個人沉醉於某一項工作感興趣的時候,那麼她是幸福和快樂的,並且無怨無悔願意付出,而不願意計較它的高低,實際一種精神寄託。
傑塔和沃爾特各有生存的理由:回德國是自己的強項,沃爾特認為有了穩定工作,才能穩定的家庭才是自己生活所需。
傑塔認為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農場堡壘卻無故歸家,那麼喪失了自己創造勞動的可能,獨立女性意義又如何?所以她放棄了回德準備。
傑塔鼓起勇氣準備管理好農場渴望有一個好豐收,卻不知非洲的蝗災鋪天蓋地湧來,令她不知所措,好在人們一起湧進了田間地頭滅蝗,在欲哭無淚顆粒無收的情況下,傑塔心情沮喪。在這個世界上,最能讓你依靠的人是自己,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自己。
沃爾特出發沒多久蝗災湧來。周圍村民也敲起了鍋碗瓢盆拼了命的幫忙,這一情景怎能不叫人感動。傑塔突然明白這個世界也許有很多壞人,但還是會有好人的,而區分好與壞的不是種族與膚色隔離。傑塔感動的是她看到離去丈夫就站在不遠處驅趕蝗蟲,這種患難與共的情誼使得傑塔的心動搖了,何許回德國重建家園沒有她想像中那樣壞。
她也認清了非洲的鄰居們樂善好馳,並且全力以赴幫她減少損失,這是人性真情流露清醒認知,她決定和丈夫一起回歸從前生活方式。
最後一家人踏上了歸國之途。在回去火車上,一個當地老年婦人像傑塔兜售香蕉,她說我沒錢買,我窮的象只猴子,那我就給猴子一隻香蕉吧!
導演在這裡預示國與國之間,小家與大家之間共祝人類美好藍圖,理想終究會在現實面前繞行,希望珍惜眼前人,珍惜所有一切美好初始。這真是大家、小家《何處是我家》肯尼牙之行始於足下,生命有愛皆是暖的縮寫。
家還是自己身邊最最深愛的那個人,感謝是愛心的第一步—— 西諺
《何處是我家》以自己何處為家貫穿影片始終。影片導演用了極其細膩刻畫人物和廣景視角,描述浩瀚凌空非洲熱帶雨林、農作物、老太太、小孩,他們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以平和回報自然心態。並沒有種族歧視和偏見頌揚了人道主義精神,著力批判了種族歧視納粹所犯下滔天罪行。以此為穿插對比兩種世界文化差異、兩種文明制度下產生的交融,以不同描繪出另一種世界人間冷暖。
天地之大地球自然有4色人種,倡導膚色並不以白稱霸天下種族主義關係,尊重地球共生共贏倡導人文自然為主題,我們需要建立人類文明保持這一份和平榮耀,我們更渴望美好自然環保相融洽。
夫妻倆依然相親相愛:
①沃爾特硬氣固執,以致要回德國去工作,並且準備獨自一人行走拋下妻子和女兒,在勸說無效之下惆悵離開。理想與現實之間,動機與行為之間,總有一道陰影。——愛略特
路途之上卻發現非洲農場面臨滅頂之災,沃爾特不失一位有擔當的好男人,從心理對妻子女兒一份深情,他依然回報妻子日夜共勉轉化矛盾由怨和解,從而使夫妻關係對立面靠近一步。沒有理想即沒有某種美好的願望,也就永遠不會有美好的現實。——陀思妥耶夫斯基
②傑塔本來留居非洲繼續她的旅行始於足下,卻無法面對自然現象所帶來的災害,她也認可自己所處惡劣環境命運渺茫。
理性思考有時候反而代替感性的認知,之初牢牢鎖住並不現實,重新開始否定創新一頁。
[美] 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什麼是最優體驗?當你處於最優體驗時,你會感到無比欣喜,覺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動,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牽著鼻子走。它是一種你渴望已久的東西,在追尋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樹立了一座裡程碑。
生活中反衝情感第1辦法很多,只要你主動承擔感動對方被牽引。當然傑塔最後也不示弱,且反覆剖析了自己情感走向,當生活本末倒置理想離不開現實時,她幡然醒悟了……興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
最後那個拿著香蕉的老人,一個笑容竟然莫名的觸動了我的心靈,這份美好是影片最大亮點。音樂悠揚家為何物?家在何處?家是祖國,家是一個可以讓自己獲得身份得到尊重受到認可的地方。
非洲的深厚的人性善良,導演在這裡留下了一個伏筆,愛是沒有界限的,希望人人尊重這一塊土地的人們,他們是偉大的民族,也是受人尊敬的民族。有了他們世界才能平衡,地球才能更加安寧。
沒有高高在上的白人、沒有愚笨迂腐的非洲人、也沒有西方殖民文化的傲慢與自我中心,反倒是真實地呈現出西方白人在異鄉它國時的手足無措與非洲人淳樸開朗的天性。沒錯這不是理想生活、這是真正需要的生活 。人性的回歸達成情感自然所向。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克雷洛夫
出自禪宗初祖《血脈論》:「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
《何處是我家》德國和肯亞兩種文明生活對比,大家小家異風情的非洲之行駛於足下滿滿的都是沉醉回憶。提水的女人們,善意圍觀的眼神,圍成一圈嬉笑的孩子,治瘧疾的奎寧,巨大的仙人掌,草地跑的羚羊,肯亞山,偶爾聽得懂的斯瓦西裡語單詞,薩瓦那草原上 的旱季,奈落比到蒙巴薩的火車,沿著鐵路賣水果的年邁女人,村落裡的泥房子。哦!似一副美畫……
這一趟非洲之行不僅是人性道德情感的升華,也讓一家人在非洲異域風情文化的融入,夫妻倆從此以成熟面孔示人,徵對所有困難抗衡,也許人生經歷多重磨難後才會覺醒,才會深刻反思生命的定義冷暖自知自相亦,情亦難、亦相情。愛情是兩個親密的靈魂在生活及忠實,善良, 美麗事物方面的和諧與默契。—— 別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