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當真喜歡封王嗎?其實永安五王都是妥協的結果

2020-12-21 吟風社

談及太平天國的王爵,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後期泛濫的諸王,洪秀全後期所封的王有兩千七百多人,光是有名可考的就達到了二百餘人,這種濫封王爵的行為一般視作太平天國政治不成熟的重要證據,太平天國的王也被人笑話好不值錢。然而事實上,濫封王絕非洪秀全的本意,甚至就連最初在永安的初義五王都是洪秀全妥協的結果。

洪秀全

要談太平天國的王,首先要明白在太平天國的制度下的"王"到底代表什麼?太平天國的體制極其特殊,在太平天國看來,世上只有一者可為稱作"皇帝",那就是"天父上主皇上帝",至於其餘人等,包括洪秀全在內,至多只能是"王",至於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太平天國則將他們被貶為"侯"。即是說太平天國體制中,洪秀全這個"天王"和楊秀清等人的東西南北翼五王本質上都是"王",天王不像皇帝那樣至高無上。

因此,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度去看待封王,洪秀全起初必然是牴觸的。事實確實如此,太平軍於1851年9月25日攻破永安,根據清朝方面檔案,至遲在10月31日賽尚阿的奏報中提到了太平軍首領開始依次稱萬歲、九千歲、八千歲等等。我們能認為此時太平天國已經開始封王了嗎?顯然不是,楊秀清等五人正式獲得王爵的時間要到12月17日的封王詔書。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看"萬歲"、"九千歲"等稱呼的意思,洪秀全以夢見上帝為理由創教,楊秀清、蕭朝貴則通過"天父""天兄"上身為自己和洪秀全、馮雲山等人編造出了上帝之子的身份,從天王萬歲、東王九千歲再到翼王五千歲,這個排行實質上是"家庭地位",洪秀全稱為上帝次子,馮雲山為三子,楊秀清為四子等等,洪秀全承認五人"X千歲"的身份,實際上是承認他們確實是自己的兄弟,都是上帝之子。

然而,洪秀全雖是爽快的給了這五人"X千歲"的尊稱,但在進入永安近三個月的時間,洪秀全遲遲不肯他們王爵,可見他在此事上明顯上有所猶豫的,封王對壯大聲勢、收攏人心顯然是有益處的,洪秀全不樂意去做大抵是有兩個原因。

首先,如上文所述,為了保證天父的權威獨一無二,洪秀全本人在太平天國的制度下是不可以稱帝的,如果再封王,就等於承認這些人在地位上可以接近自己。其二,宗教上來說,拜上帝會的教義起初是認為"封王"屬於舊王朝的"凡間歪例","有些冒犯天父",所以洪秀全遲遲不願封王。

但是,洪秀全終究是妥協了,從永安五王的地位和權力分析,楊秀清有"天父"下凡的獨特地位,且自金田起義至今楊秀清功勞最大,蕭朝貴則有"天兄"下凡的特殊地位,在金田起義籌備階段,由於楊秀清曾患重病,蕭朝貴一度得勢,同樣具有極大的威信,而封蕭朝貴多少可以制衡楊秀清。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三人,可以算是洪秀全的盟友,無論是對楊秀清、蕭朝貴二人權力的妥協,還是出於對己方盟友關係的鞏固,封王都是很有必要的。

這次永安封王,截止天京事變的四五年間,只有秦日綱和胡以晃因功被封為燕王與豫王,但這二人並非"上帝家庭"成員,雖然被封為王但在地位上是不可與永安五王相提並論的,除此之外洪秀全的親屬,包括至親兄長在內,也只可稱之為國親,而非是王。

真正產生變故的還是天京事變,在楊秀清、韋昌輝先後全家被誅殺之後,太平天國一度由石達開主政,此時被楊秀清架空許久的洪秀全已然不再信任外姓王,為了牽制石達開,他封了自己的兩位兄長洪仁發、洪仁達為王,在主上猜忌和二王掣肘之下,石達開最終負氣出走並帶走了十餘萬精兵,後悔莫及的洪秀全取消了兩個兄長的王位並宣布不再封王。

但洪秀全這話說了不久就自食其言了,他的族弟洪仁輾轉來到天京見到了洪秀全,洪仁是一個具有近代視野的人物,他在洋人傳教士那些學到了許多近代西方的科學知識、政治體制,縱然以整個中國的範圍來看,在當時都是少有的人物。

這樣的一位族親前來天京,對洪秀全來說可謂意義非常,取消洪仁發、洪仁達的王位絕非洪秀全的本意,純粹是二人能力過於平庸不能任事,他一直希望有一個真正有才幹的族親能幫助他總攬朝政,是以洪仁來到天京不到一月就被封為幹王、正軍師。

但這樣一來,就又引起的李秀成這類有大功的新生代實力派不滿,不得已,洪秀全又封陳玉成、李秀成等人為王。自此之後,封王似乎成了洪秀全常用的安撫手段,伴隨著後期太平天國地方勢力的逐步軍閥化,各方將領都隱然成了一派勢力,洪秀全好似放棄治療一樣不斷的封王,王爵也愈發的不值錢,但封王對於洪秀全來說,確實是不斷妥協的產物,洪秀全政治手段低劣,而在楊秀清死後,整個太平天國不再存在一個在能力和威望均可總攬大局的人物,最終出現二千七百餘王的奇異現象,雖令人瞠目,卻也不是無法理清原因。

太平天國這段特殊的歷史,有人憤恨之、有人惋惜之,看官朋友們,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嗎?

相關焦點

  • 永安冊封「首義五王」,洪秀全對楊秀清權力制衡的一次嘗試
    先鋒大將羅大綱1851年9月率兩千兵馬,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攻破永安(蒙山縣),這是太平天國興盛以來攻下的第一座城。十二月,洪秀全在永安分封,冊封「首義五王」,東王九千歲,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八歲,南王七千歲,馮雲山七歲,北王六千歲,韋昌輝五歲。
  • 滅亡最後4年,一口氣封了2700多個王,洪秀全:詞窮?查字典封!
    洪秀全起義後,建國號為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永安建制,敕封五王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天平天國開始建立官爵制度,實行「永安建制」,又叫「永安封王」洪秀全敕封五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 訪談︱劉晨:太平天國永安封王,為何東王楊秀清能一家獨大
    這時,在永安城外爆發了水竇村之戰,蕭朝貴身受重傷,接著,在十月二十五日天王洪秀全頒布詔旨,敕封五王。楊秀清、蕭朝貴的地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永安封王,形成東王楊秀清節制諸王、一人獨大的局面。「蕭朝貴時代」也告一段落。所以我說永安封王是一場「悄然的政變」,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動。
  • 洪秀全遍地封王,2700多個王,爵位稱號都起不過來
    四次科舉失敗的洪秀全,認為自己升天見到了所謂的「天父、聖母」,便自封自己為教主,到處召集信徒,並與1851年在廣西金田村揭竿起義。洪秀全也真是個人才,這才打下了一個村,就已經建號太平天國了。起義軍一路徵戰,佔領了第一座城池永安城,在這洪秀全整肅軍隊,重賞手下並封了五個「王」,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就這樣太平天國的首義五「王」正式出道。人家封個王,都是什麼秦呀燕呀,他是直接來個「東西南北」四方位,一看還有一個人,那就封個「翼」王吧,就像一個小天使一樣守護著其他四王。
  • 太平天國封王的依據是什麼
    太平軍出道即巔峰,雖然陷入清軍重圍,但1951年9月,羅大綱攻下永安,奪取了起軍後的第一座城市,實力進一步擴大.為了方便指揮軍隊作戰,進一步完善軍政架構,也為了提高大家的造反積極性,洪秀全天王發布封王詔書,分封諸王,東王楊秀清管治東方諸國,西王蕭朝貴管治西方諸國,南王馮雲山管治南方諸國,北王韋昌輝管治北方諸國,翼王石達開,使翼羽天朝。
  • 周錫能背叛太平軍,幫助清軍打入永安內部,轟殺洪秀全父母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到1864年湘軍攻入南京,太平天國一共支撐了14年時間,在這14年時間裡,洪秀全教主一共冊封了2000多個王,這個數字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正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在太平天國初期,洪秀全開始大封諸王,秦日綱是石達開的老鄉,在永安一戰中,功勞不小於石達開,但卻沒被封王,這讓秦日綱十分不滿,不僅向北王韋昌輝抱怨
  • 洪秀全臨死前有多瘋狂?夢裡的事都當真
    最後,洪秀全振臂一呼,上萬教眾在金田村率先發動起義,金田村很快就被佔領。洪秀全荒唐而又瘋狂的人生,也從此時正式拉開帷幕。佔領金田村之後,洪秀全一番妖言將大家迷惑地心悅誠服,隨即就開始為自己選妃,在金田村這小村莊裡,洪秀全就選擇了多個妃子。後來,洪秀全的農民起義隊伍佔領永安,洪秀全的妃子數量已經增加到幾十人。
  • 陳玉成被凌遲後,為何洪秀全要一口氣封兩千多位王爺?
    此外,陳玉成還說:「天國失去我,也就失去了一半」,他的犧牲便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一大損失,半壁江山都搞沒了。不過,洪秀全卻不這麼認為,陳玉成在河南延津受凌遲後不久,洪秀全便大規模分封諸侯王。要知道,陳玉成英王這稱號可是經過一系列拼殺才獲得,而1862年之後,隨便個小人物都能封王,這實在是有意思。
  • 「小人物」焦亮:給洪秀全上書,道出太平天國滅亡原因
    才佔領永安一小城市,就封侯拜將,追求虛名;天下未定就及時享樂,後宮佳麗三千,這豈是帝王之風範呢! 創業階段,就得吃苦耐勞,學學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爭取時間發展,壯大勢力,再給對手致命一擊。否則就跟李自成、張獻忠一樣,結果為他人做嫁衣,「罪甚於闖、獻,事將如何?」 洪秀全呢?還真的如焦亮所言,胸無大志。
  • 《太平天國》:李秀成拒絕清軍誘降,洪秀全封其為忠王
    《太平天國》:李秀成拒絕清軍誘降,洪秀全封其為忠王 原標題:《太平天國》:李秀成拒絕清軍誘降,洪秀全封其為忠王
  • 揭開:洪秀全的真實面目!
    之後洪秀全迫於滿朝反對,不得已取消兩個昏庸兄長的王爵,還是對他們言聽計從,後來又再改封為信王、勇王,一直幹預朝政。此兩人都極其自私、貪婪、愚蠢、橫蠻,專出歪主意,卻最受洪秀全信任。天京危急之時,洪秀全更是明確宣布,朝政由洪仁達執掌。前面說過的洪仁玕,是洪秀全堂弟。因為本家人可靠,又不像兩個老哥那樣粗鄙,就立馬三級飛升。洪仁玕雖然只會紙上談兵,而且戰敗犯罪,還是委以重任。
  • 太平天國最神秘的一個王
    在太平天國整個的歷史中,封為王爵的有2700多人,被公認的擁有最高至上權威的是天王洪秀全。然而在外國人公布的太平天國早期的文件中,本來應該是天王籤字的位置,卻赫然籤著「天德王」。「天德王」何許人也,會不會是洪秀全早期的王號?又為什麼把「天德王」改成「天王」?
  • 洪秀全的親筆信,被英國人公開,內容顛覆認知,洪秀全被冤枉了?
    在天京事變之前,太平天國作出的每一個重要決定,背後都有楊秀清的身影。他的優異表現也深得洪秀全倚重。眾所周知,在創立拜上帝會時,耶穌為長兄,楊秀清排在第四。而在「永安封王」之後,洪秀全便把楊秀清排在了第二。由此可見,洪秀全和楊秀清的關係在這段時期堪稱「良好「。
  • 太平天國五大王之死,死法一個比一個殘忍
    如果考證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封的王最多,太平天國當列前茅。有史料說,太平天國曾先後封王兩千五百多個,陣容足夠豪華。其後期基本到處都是王,舉目皆王府。 其實,太平天國創業初期所封的五王與後期封的多個王不僅含金量不同。檔次也差的很遠。
  • 封了2700個王,民心早已失
    太平天國走向衰改,雖然有些始料未及,但從後人來看,其實也是必然。在這個組織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走向了失控,忘記了當初的理念,如果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太平天國的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封王太多。內部矛盾不斷太平天國失民心的原因,其實不光我們後人看得清楚,當時的李秀成也承認了這個事實,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元老,被封為忠王,他自己也認為封王過多是太平天國不得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 東王九千歲還不行嗎?楊秀清為何還要封「萬歲」
    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冊封「首義五王」,楊秀清是東王九千歲,可以節制西王、南王、北王、翼王,「俱受東王節制」。如此,楊秀清掌握軍權,地位十分顯赫。此外,楊秀清還掌握政權、教權,是太平天國實際掌舵者、領航員。東王九千歲楊秀清,權勢顯赫,僅次於天王洪秀全,位極人臣。
  • 為何洪秀全沒有軍政大權,卻能成功除掉楊秀清?原來他早有準備
    一八五一年,洪秀全在「永安建立者」中,又將四王歸東王楊秀清命名為節制。與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相繼戰死沙場,楊秀清在太平天國掌握了軍政大權和神權。儘管天王的地位高於諸王,但在制度上,他是一位虛君。再加上楊秀清多次以自己是「下好父親」的名義,讓「兒子」洪秀全等人也要服從自己的命令。現在楊秀清既然掌握了大權,為什麼還要在「天京事變」中被洪秀全扳倒?
  • 太平天國裡最厲害的王,除了翼王石達開,您最佩服哪位?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之久,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在太平天國歷史中湧現出不少有才能、有魄力的領袖,他們都先後封王,其中翼王石達開最讓我們扼腕嘆息,他的失敗也成為太平天國最悲壯的史詩! 如果給太平天國各王按照歷史功績排個序的話,第一位當然是天王洪秀全,其次,翼王石達開。
  • 洪秀全沒有軍政大權,為何他卻能成功除掉楊秀清?原來他留了一手
    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時,命名其他四王歸東王楊秀清節制。而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先後戰死沙場,楊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國大部分的軍政實權以及神權。 天王的地位雖然在其他諸王之上,但在制度上,他就是一個虛君。加上楊秀清多次以自己是「天父下凡」的名義,令「兒子」洪秀全等人也要聽從自己的命令。
  • 洪秀全是好人嗎?
    雖然我很不願意用好人壞人來解讀歷史人物,但是,我還是得承認,即使用壞人,也不足以概括洪秀全。我想說的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還有那麼,一點點文化。如果一個人流氓,他的禍害還比較有限,可一旦他是個有點文化的、能忽悠人的,流氓,禍害起來則非常可怕。注意,我不是說小崔,我是說小洪呢。洪秀全在1829、1836、1837、1843年共4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