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有很多次農民運動,但有很多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為大眾熟知的一次,就是太平天國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的勢力一度變得很大,但最後有自毀於內部,給了我們很多反思。
老子說,道法自然。
萬事萬物都有道,凡事都有一個運行規律,太平天國從的星星之火,到後來的意氣風發,再到走向衰敗,這個過程是讓人感嘆的,也是讓人遺憾的,這麼大的農民運動,參人數非常眾多,影響和規模都空前絕後,如果太平天國能夠及早的發現自身問題,很有可能締造一個強勢的時代。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一聲嘆息。
太平天國走向衰改,雖然有些始料未及,但從後人來看,其實也是必然。在這個組織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走向了失控,忘記了當初的理念,如果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太平天國的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封王太多。
在太平天國的內部,封出了超過2700個王,而這些王又沒有什麼實權,卻以王的名義到處為非作歹,毀了太平天國的名譽,失了太平天國的民心,一個王讓百姓怨志載道是偶然,一群王讓百姓怨聲道,那就意味著民心已失。
內部矛盾不斷
太平天國失民心的原因,其實不光我們後人看得清楚,當時的李秀成也承認了這個事實,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元老,被封為忠王,他自己也認為封王過多是太平天國不得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歷代王朝中,皇帝是天子,天子腳下,所有人都是臣子。雖然皇帝也會封王,但能封王的人很少,一般都是開國元勳或者皇親國戚,才有資格封王。而皇帝為了把持大權,會控制封王的數量,甚至會想辦法削藩、除王,就是為了讓王位更加牢固,減少這些王對自己的威脅,加強中央集權。
對於剛剛建立的王朝來說,有宗室的支持是必須的,但是如果權利鞏固了,宗室太多,各種王太多,那對皇權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對百姓也是如此,歷代都有不少地方被封的王為霸一方,百姓怨聲載道。而太平天國居然封出兩千多個王,可見這有多誇張。
在太平天國的早期,宗指是反封建、消除剝削,但到後期時,已經脫離了這一宗指,隨著王位的迅速增加,每個王都在為自己謀利益,天王也從洪秀全一倍速,發展到六位,而在最多的時候,居然有2700個王。這麼多王,大家聽誰的?誰代表了太平天國的價值觀,誰又將引領太平天國前進?必然會引發混亂。
而幾千個王的產生,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如果太平天國能真正推翻當時的王朝,並延續統治,有人說,那可能以後太平天國的王位比平民還多,或者滿大街都是王。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國",並於1853年3月攻下江寧(今南京),定都於此,改稱天京。
太平天國的發跡,主要人物是洪透全,他本是一農夫,無意中撿到一本外國的思想書,結果他成了上帝教的教徒,那個時候他的思想,在國內還是很獨特的,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追隨,當時他還不是王,只是自稱「上帝派來的人」。
之後,太平天國開始發展起來,洪秀全開始自稱天王,跟隨他的部將也嘗到了當王的甜頭,這樣,太平天國有了首批「王」,並據此建立起最初的太平天國領導集體。
當太平天國打到永安後,領導班子想起了封王的事,大家覺得有王有有權利,才便於開展工作,於是從洪秀全一個王,變成了六個王,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
現在來看,這種封王,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就好比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創業,然後也給他們封王,但是劉備沒有這樣做,而太平天國就這樣做了,這也顯示了太平天國農民的屬性,缺乏群主思想和權利分配思維。
一開始,他們是以關係來評判王的位權利,也就是說,誰和洪秀全關係最好,他的權利最大,而誰和這個王的關係又最後,他的權利又次大。
到了後期,封王直接連關係都不看了,就是一種隨機臨時起意的賞賜,今天心情好,就給部下封一個王,明天心情也好,就又隨便找兩個人封王。這樣一來,這些王就沒有任何意義,不能無法提升領導的威信,反而只會讓大家覺得,誰都可以做王,王有何用?
這為後來的太平天國走向分裂已經埋下了「地雷」。
太平天國早期,不上拜上帝教的教眾都是馮雲山發展起來的,封王制度也是他籌備和創建的,他的存在,成為太平天國的靈魂人物,也正是他,才能讓封王不陷於混亂,但遺憾的是,南王馮雲山在太平天國發展的過程中犧牲了。
太平天國打到武漢武昌後,清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接著。太平天國又打下了南軍,勢頭正猛,洪秀全將秦日綱封為燕王,胡以晃封為豫王。這時的王封得還算合情合理,他們在戰爭中驍勇善戰,按功行賞,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不過這時,洪秀全開始擔心楊秀清想奪取自己的權利。暴虐成性,此時洪秀全擔心這樣的楊秀清會奪走自己的江山,於是洪秀全將楊秀清和其兩萬部下都全殺了,當時的北王韋昌輝是洪秀全堅定的擁護者,他堅決的執行了這項任務。
楊秀清在取得一定的戰功之後,對將士們非常的不好,
楊秀清在小有成就之後對將士們更是暴虐成性。位高權重的洪秀全不能看著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人吞噬,於是他開始楊秀清和他的兩萬名部下全部殺光,北王韋昌輝作為洪秀全最忠誠的擁護者,無比堅決執行這項任務。
之後,洪秀全殺興起來了,似乎已經失去理智了,連石達開都想殺,不過石達開及時的開溜了,躲過一死。然後,洪秀全又開始討伐韋昌輝,而韋昌輝正是幫他除掉楊秀清的忠臣。
此時,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提振自己的威嚴,看著四分五裂的局面,洪秀全連韋昌輝都殺了,此事被稱為「天京事變」,這也成為太平天國內部分裂的重要標誌,幾位重要的王,除了洪秀全外,殺的殺,逃的逃,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洪秀全不知道自己身邊的王該信誰,還有誰能信,他只有把自己的親哥洪秀達、洪秀髮都推上前臺,以此來加強自己的領導權,然後僅僅是任人唯親,難以真正提升威信,再加上石達開不忍見到這樣的太平天國,帶走了十幾萬的隊伍,太平天國的戰力已大不如前。
封王過多,加速分裂
太平天國的兵力大減後,清兵趁虛而入。
清軍從各個方向進軍太平天國的根據地,洪秀全此時為了安定軍心,為了抵抗清軍,想出了一招,就是用王位來吸引他們去對抗清軍。
他用官職作為獎賞,只要誰敢去應戰,誰能去應戰,誰就能封王,這樣一來,隊伍裡就算是小嘍囉,想博一博,自己即便沒有什麼本事,也能很快上位當王。
就這樣,李秀成、陳玉成、李世賢等一大群人搖身一變,都成了王。
但是,清軍來勢洶洶,太平天國根本不是對手,節節敗退。
此時,洪秀全能做的,不是反攻,而只是對過封王來安穩人心,畢竟封一個王,那個王就會自我感覺良好,就會自信心爆棚,可以從心理層面上獲得一絲安慰,就這樣,不到一個月,在南京,太平天國突然就多了一百個王。
後來,封王的速度越來越快,最高時居然達到2700個王,但是封王越快,太平天國敗得也越快,只不過是最後加速封王來進行自我安慰。
有人說,當時在南京城內,撿一塊石頭砸人群中,其中可能就有三個是太平天國的王。
隨著封的王越來越多,原來的王該擁有的權利都被稀釋掉了,沒有實權,這樣的王,他無法指揮作戰,無法去治理城邦,只能加速矛盾,加速衰敗。由於封王太多,能喊得出口的番號居然全被封光了,以至於有些人一直為該封叫什麼名字的王而發愁,這不得不說是太平天國的一個悲哀。
王太多,不知該聽誰的,洪秀全就只能將剩下的王統稱為列王。
已經犧牲的馮雲山,在天有靈,一定後悔當初所制定的官職制度。這種繁沉的封王制度,最終成為壓垮太平天國的稻草。
在正統王室中,丞相是除了皇帝外的最高重臣,但在太平天國,也有丞相,但和其他王沒有任何區別,沒有半點實權,而且還有很多個丞相,丞相已經變成了一個名號而已。
到後來,丞相太多,洪秀全都分不清誰該做什麼,以至於後來自己口封的一個新封,權利都比丞相要大。
此時,太平天國的王位順序為王、列王、天將、朝將、神將、義、福、燕、豫、侯。就連在太平天國建立之初,位高權重的「侯」都被排在末尾,更何況丞相。
太平天國走向衰敗是早已註定的事情,雖然說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喚醒了農民反封建的熱情,洪秀全用西方思想發起起義,在天下大同的理念進行起義,但之後期政權管理並不比清朝要更優秀,甚至更加混亂,沒有完整的治國綱領,轉向追求內部爭奪和個人利益,通過生搬宗教理念,是難以真正平天下的。
幾千個王侯將相一起管理太平天國,受罪的還是百姓,很多王都在為非作歹,壓榨百性,必然不能獲得人心,這也使得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僅僅存在了14年,就草草的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