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年前的綠色兇手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2021-01-19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

作者:劉牧/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人們總喜歡在鬱鬱蔥蔥的樹木草叢中流連,綠色也常常被視為生命和健康的代表。可是你是否想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在幾億年前的地球上,可能主導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呢?

地球歷史上的生命大滅絕

地球生物的演化歷史猶如人類朝代的更迭,有繁盛也有衰敗,有迅速的生命演化和輻射,也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地質歷史中,有五次全球性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每次事件中滅絕的生物種屬都能達到50%以上,其中規模最大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甚至可以抹去超過97%的海洋生物[1]。

生命大滅絕的原因多種多樣,或是大規模長時間的火山活動,或是短期劇烈的氣候波動,或是海洋生態環境的惡化,或是如小行星撞擊等災難事件的發生。不同原因看似相互獨立,但又相互聯繫。

地球歷史中五次生命大滅絕事件

(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我們這次要講的故事,是五次中第一次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約4.4億年的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這次事件使得當時超過70%的海生動物物種徹底消失(一說超過85%)。儘管存在一定的爭論,主流學術觀點認為氣候迅速變冷,大陸冰川迅速擴張,海平面下降,使得淺海生物生存環境和棲息地大大減少,最終導致了這次生物大滅絕[2]。

那麼,這和花草樹木到底有什麼聯繫呢?我們需要把時鐘倒退到距今4億多年的奧陶紀。

奧陶紀末大陸冰川擴張想像圖(圖片來源:Natural History Museum Picture Library)

奧陶紀——生命登陸的前奏

在距今4.85-4.43億年的地球上,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餘熱仍未散去,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已然登上歷史舞臺。彼時地球的海洋中,食物鏈頂端的霸主已更迭多次,房角石無人能敵,早期魚類也已經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一切都看起來欣欣向榮。

不過,相較於海洋生命的繁華似錦,此時的陸地卻是一片荒蕪,幾乎沒有生物。陸地上的生命可能只有在有水的巖石上附著而生的藍細菌和真菌。不過,也許在我們難以注意到的某個陸地角落,早期陸生植物正在努力開拓「新大陸」。(戳這裡了解早期植物登陸過程...)

對早期陸生植物的研究離不開化石證據。相比動物,缺少了骨骼及甲殼的植物很難保存下來完整的化石,我們可能只能找到樹葉、軀幹、種子等部分結構的化石。因此,缺少化石的情況下,我們並不清楚最早登陸的植物確切長什麼樣子。

古生物學家們能找到最早的陸生植物化石就是他們的生殖細胞,距今約4.7億年前早奧陶世的隱孢子[3]。雖然完整恢復這些植物原本的樣子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由於這些孢子有一層厚厚的殼,可以在乾燥環境中存活,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它們來自於陸生植物。這些植物沒有維管和根繫結構,它們的樣子很可能類似於我們今天在荒原中看到的地衣和苔蘚類植物。

早期的陸生植物孢子化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4] )

能夠保存下來成為化石並被人類發現的生物個體只佔據總量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們能找到的最古老的陸生植物化石來自4.7億年前,那麼植物登陸的時間很可能遠遠早於這個時間點。為了推測最早植物登陸的時間,科學家們引入了「進化分子鐘」(Evolutionary Molecular Clock)的概念,利用現代生物親緣關係和DNA進化生物學理論,反推生物起源時間。計算結果顯示,植物可能早在5.1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已經開始適應陸上生活了。

那麼,這些先驅陸生植物是如何導致了第一次生命大滅絕呢?

「花花草草」如何成為「綠色殺手」?

在數以億萬年的時間裡,陸生植物的棲息地不斷擴張,使得海洋和陸地的化學交換媒介更加多樣化。根據對現代苔蘚類植物的研究,我們可以類比並推測這些陸生植物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1. 營養過剩的海洋

儘管早期的低等植物還需要一億年才能進化出根系,它們依然顯著加速了陸上巖石的風化作用,促進了土壤的形成。風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風化作用會促進巖石釋放其中的磷、鐵、鉀等生物必需的營養元素,這些元素能夠變成游離態並溶解進入水中,變得易於被海生植物吸收。

隱花植物對巖石風化作用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Youtube PBS Eons頻道)

豐富的營養元素看起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家是否還記得一些「氮磷肥汙染水體」的新聞?沒錯,「富營養化」也是一種災難。

由於營養鹽向水體的過量輸入,海洋自身化學循環失去平衡性,從而導致水生態系統物種分布失衡,單一物種瘋長,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微生物藻類,破壞了系統的物質與能量的流動,使整個水生態系統逐漸走向崩潰,發生類似於赤潮的災難事件。這些藻類的繁盛也導致了細菌的爆發,它們的分解作用大量耗氧,使得水體逐漸缺氧並最終導致大量宏體生物走向滅亡。

研究顯示,奧陶紀的低等植物在陸地上的擴張加速了陸地風化作用,並長時間向海洋中釋放巨量的營養物質,使得海洋富營養化,促進了海洋微生物的繁盛,卻也間接導致了宏體生物的大規模滅絕[6]。

奧陶紀早期陸生植物對全球陸地巖石風化作用及營養物質加速釋放的模型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6] )

2. 全球氣候變冷

營養元素的過量輸入不僅僅可以顯著改變海水的含氧量,還能在長周期尺度影響地球的氣候變化。眾所周知,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而大氣中的CO2的調節牽扯到生物、巖石等多種綜合因素的地球表生碳循環作用。

在海洋中,生物死亡降解後形成的有機碳會和海水中氧氣結合,形成CO2並釋放進入大氣,參與調解地球氣候的變化。然而,在相對缺氧的海洋中,生物死亡後降解的有機質在海洋中難以與氧氣結合,最終埋藏進入沉積物中,形成富有機質沉積物,並廣泛分布在我國和非洲等地。

廣泛分布在我國華南地區的上奧陶統五峰組富有機碳黑色頁巖,也是當下頁巖氣重點勘探開發地層之一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0] )

時間久了,埋藏進入沉積物中的碳越來越多,進入大氣中的CO2也就越來越減少,地球也就逐漸冷了下來。基於對腕足動物化石氧同位素和團簇同位素溫度計的結果,以及對同時期沉積物風化強度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奧陶紀末生命大滅絕期間,全球平均氣溫降低了超過十度[7,8]。

腕足動物化石氧同位素和團簇同位素顯示晚奧陶世氣溫的快速降低現象,可能與早期陸生植物的擴張有關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7] )

同時,全球各地奧陶紀末期的沉積物中也廣泛發育著大陸冰川擴張的地質現象[9]。這種短時間內迅速降溫的現象,使得當時許多海洋生物不適應環境的變化,最終告別地球生命的舞臺。

除此之外,花花草草對陸地巖石風化作用的促進,也直接參與到調節大氣中CO2含量過程中。這是因為在矽酸鹽巖風化過程中,發生了CO2 + CaSiO3 = CaCO3 + SiO2的反應,並不斷消耗大氣中的CO2,最終導致了氣候逐漸變冷[11]。

結語

隨著對模擬現代巖石風化作用的研究深入,學術界對陸生植物的有罪推定聲音越來越強[12]。表面上看,一場生物滅絕事件與陸地植物擴張的聯繫似乎不那麼緊密,但正如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Edward N. Lorenz)描述的蝴蝶效應一樣,「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那麼回頭看5億年前剛剛從水中探出點點綠色的植物,是否有人能想到它們可以改變千萬年後地球的海洋生物世界呢?

英國地質學家T. M. Lenton在國際地學學術期刊Nature Geo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將奧陶紀末大冰期罪魁禍首的矛頭直指陸生植物(圖片來源:Nature Geoscience)

不過,我們大可不必對身邊的花花草草這麼苛刻,畢竟導致一次席捲全球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的誘因往往不止一個。即使它們真的是第一次生命大滅絕的兇手,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些先驅者的功績,正是它們的成功登陸,才為後來繁華的陸地生物圈開拓了新的舞臺。

在第一次生命大滅絕結束後的兩億年中,它們不僅繼續參與對地球大氣圈氧氣含量的調節,使之更加適宜生物生存,也製造了更多的土壤。更重要的是,它們為後來的陸生生物的多樣性和大體型提供了物質基礎,可謂是真正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參考文獻:

[1] Shen, S., Zhang, H., 2017. What caused the five mass extinc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62, 1119-1135.

[2] Algeo, T.J., Marenco, P.J., Saltzman, M.R., 2016. Co-evolution of oceans, climate, and the biosphere during the 『Ordovician Revolution』: A review.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458, 1-11.

[3] Rubinstein, C.V., Gerrienne, P., de la Puente, G.S., Astini, R.A., Steemans, P., 2010. Early Middle Ordovician evidence for land plants in Argentina (eastern Gondwana). New Phytol 188, 365-369.

[4] Strother, P.K., Al-Hajri, S., Traverse, A., 1996. New evidence for land plants from the lower Middle Ordovician of Saudi Arabia. Geology 24, 55-58.

[5] Morris, J.L., Puttick, M.N., Clark, J.W., Edwards, D., Kenrick, P., Pressel, S., Wellman, C.H., Yang, Z., Schneider, H., Donoghue, P.C.J., 2018. The timescale of early land plant evolu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5, E2274-E2283.

[6] Porada, P., Lenton, T.M., Pohl, A., Weber, B., Mander, L., Donnadieu, Y., Beer, C., Poschl, U., Kleidon, A., 2016. High potential for weathering and climate effects of non-vascular vegetation in the Late Ordovician. Nat Commun 7, 12113.

[7] Finnegan, S., Bergmann, K., Eiler, J.M., Jones, D.M., Fike, D.A., Eisenman, I., Hughes, N.C., Tripati, A.K., Fischer, W.W., 2011. The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Late Ordovician–Early Silurian Glaciation. Science 331, 903-906.

[8] Yan, D., Chen, D., Wang, Q., Wang, J., 2010. Large-scale climatic fluctuations in the latest Ordovician on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Geology 38, 599-602.

[9] Ghienne, J.F., Desrochers, A., Vandenbroucke, T.R., Achab, A., Asselin, E., Dabard, M.P., Farley, C., Loi, A., Paris, F., Wickson, S., Veizer, J., 2014. A Cenozoic-style scenario for the end-Ordovician glaciation. Nat Commun 5, 4485.

[10] Shen, J., Algeo, T.J., Chen, J., Planavsky, N.J., Feng, Q., Yu, J., Liu, J., 2019. Mercury in marine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sections of South China is sulfide-hosted and non-volcanic in origi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11, 130-140.

[11] Berner, R.A., 2003. The long-term carbon cycle, fossil fuels and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Nature 426, 323-326.

[12] Lenton, T.M., Crouch, M., Johnson, M., Pires, N., Dolan, L., 2012. First plants cooled the Ordovician. Nature Geoscience 5, 86-89.

(頭圖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譚超繪製)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與華為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地質地球所與華為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2020-10-15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華為公司」)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地質地球所舉行。
  • 5億年前的蟲子,用周杰倫的專輯命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耳形範特西蟲復原圖(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霍秀泉繪)參與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90後」碩士研究生孫智新說,把5億年前的「兔耳朵蟲」命名為「範特西」,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蟲子長得太怪,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難以想像,另一方面,也是想用研究向周杰倫的經典專輯致敬。
  • 地質地球所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籤署教育合作協議
    中科院院士、地質地球所所長吳福元代表研究所致辭,從歷史沿革、組織機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戰略定位等方面介紹了研究所的基本情況。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評價了地質地球所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傑出地位,希望學校與地質地球所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全方位合作關係。  吳福元和張來斌代表雙方籤署了教育合作協議。地質地球所領導班子成員、科技處、教育處相關人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領導班子成員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物理學院領導班子及相關人員參加籤約儀式。
  •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20考研複試線(研究生分數線)
    新東方考研網為同學們整理了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20考研複試線(研究生分數線),供考生參考。專業名稱 政治理論 外國語 專業課1 專業課2 總分 070704 海洋地質
  • 2.52億年前,導致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元兇是誰?
    二疊紀末大滅絕4月26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研究。浙江長興煤山剖面 十多年前,在中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跨越二疊紀-三疊紀轉折期的一段地層剖面,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科研團隊進行了科研鑽探取樣工作,而這次獲取的巖芯中就暗藏著大滅絕「罪魁禍首」的蛛絲馬跡。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影片主要講述了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的故事。實際上,像這樣的全球冰凍並非只出現在科幻故事中。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如此令人難以想像的宏大事件,這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假說。「雪球」(snowball)正是我們的地球在7億年前的樣子——從極地到赤道,到處都是冰蓋,氣溫下降到零下50℃以下。
  • 40億年前,地球和金星一樣是「地獄模式」,為何只有地球變宜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的星雲殘骸中誕生,那麼,地球是一開始就是一顆宜居星球,還是後來逐漸變成這個樣子的呢?可怕的冥古宙時期通過多年來的地質勘測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如今生機勃勃的地球,曾經在誕生後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黑暗時代」,在地球演化史上,這段時期又被稱作「冥古宙時期」,它大約從地球誕生後開始,一直到大約40億年前宣告結束。
  • 世界地球日‖造天造地的地球 造人造物的世界
    關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奧秘 造天造地的地球 造人造物的世界 ,宇宙是在約150~200億年前誕生的;太陽星雲在50億年前形成,太陽則是在約46億年前升起的;在太陽誕生的同時,或是氣體經高溫凝固,或是星辰吸附,地球也初具雛形。
  • 新知|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
    交匯點訊 近日,由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了存在於地表下18000英尺(約5.5千米)、來自1億年前的微生物。要知道,這些微生物早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處於休眠狀態。  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就微生物圈來說,這些甦醒的微生物實在屬於「年輕後輩」,比他們年長的「億歲老人」大有人在。那麼,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的故事?
  • 【專題複習】地球的歷史,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值得每個人解讀
    1977年,國際地層委員會前寒武紀地層分會在開普敦第四次會議上,將前寒武紀分為太古宙和元古宙,其界線放在25億年前。因此,隱生宙這個地質年代單位,已逐漸棄而不用,被分成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這三個時間段。 冥古宙:距今46-40億年,具有開天闢地之意,是地球發展的初期階段。
  • 世界十大光伏電站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大同領跑者基地於2015年9月動工,分13個建案、裝機量共1000兆瓦,於2016年6月30日前全數併網。據統計,從2016年7月到2017年1月的7個月期間,大同領跑者基地累計發了8.7億度的電,相當於每個月發電超過1.2億度。
  • 2021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財務助理崗位招聘1人公告
    2021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財務助理崗位招聘1人公告 2021-01-14 12:19:5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我國從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綜合性學術機構。
  • 90後研究生用周杰倫專輯為5億年前三葉蟲命名:範特西蟲
    恐怕周杰倫也沒想到,近20年後,這張專輯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周董的歌對我影響很大,這次用範特西命名,也是向周杰倫天馬行空的音樂創作風格致敬,算是一種理科生的浪漫吧。」孫智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90後研究生用周杰倫專輯為5億年前三葉蟲命名
    恐怕周杰倫也沒想到,近20年後,這張專輯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周董的歌對我影響很大,這次用範特西命名,也是向周杰倫天馬行空的音樂創作風格致敬,算是一種理科生的浪漫吧。」孫智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45億年前並無人類,科學家怎麼知道地球年齡是45億歲?
    眾所周知,地球目前有著大約45億年的歷史,這和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相比簡直太過漫長了,以至於有人會懷疑人類是如何測算出地球年齡的。如果要追溯人類的起源,我們的祖先應該是從幾百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化而來的,這無法與地球的歷史相比。而且縱使地球生命目前也有36億年的歷史,但它們無法像人類這樣在地球上留下太過關於地球歷史的痕跡。
  •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建成於1958年,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多平方米,館藏地質標本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在這裡,觀眾除了能夠欣賞到綠色的孔雀石、多彩的螢石和黃鐵礦、藍銅礦等精美奇特的礦物巖石展品,了解它們的成因、產出、分類、特徵以及用處外,還可以參與、體驗對某些礦物巖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在陳列有雌黃和雄黃兩種礦石展品的櫃檯前,講解員給大家講了一個小典故:「雌黃和雄黃這兩種礦物質往往伴生在一起,而『信口雌黃』這個成語就來源於此。在古代,人們寫錯了字,又沒有橡皮和塗改液,怎麼辦呢?
  • 46億歲的地球,有一顆年輕的「心」
    人類對天空的探索從古至今未曾停止,這其中,養育萬物的地球自然成為了我們最好奇的星球之一。早在1956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球化學家克萊爾·帕特森(Clair C. Patterson)就利用同位素法測定出地球有著46億年的歷史,更加準確的說是45.5±0.7億年。然而,最近有一項科學研究表明,地球內核卻只有10億多年的歷史,它的年齡可能在10億至13億年之間。
  • 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本周末一大波直播來襲
    ;抖音:中科院理化所直播標題:「自動化所之光」公眾科學日:雲遊智能世界直播時間:5月23日 10:00-11:00直播標題:「自動化所之光」公眾科學日:雲遊智能世界直播時間:5月23日 15:00-16:00直播平臺:頭條:中科院自動化所直播標題:揭秘我國空間站「硬核」科學設施直播時間:5月23日 9:
  • 43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可能下著黃金雨,地表被黃金鋪滿
    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也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站在太空中看地球,你會發現,地球是那麼的美麗,這樣美麗的星球至今我們還沒有在宇宙中發現第二顆,或許這就是智慧生命星球的風採。地球能夠有現在的美麗,必然是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才形成的,那麼43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呢?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