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由設計互聯發起的2020首屆設計策展計劃獲獎方案揭曉:蔡藝璇獲得設計互聯策展人獎,她的方案「神秘的空氣 震動的雲層」將由設計互聯支持,於2021年4至6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園景展館展出。設計互聯也將支持羅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周衍,以及王驍勇、任越、方銘璐作為設計互聯研究夥伴,深化策展研究。獲選入圍的策展人還有張天鋼和繆子衿。
在接下來的半年中,設計互聯將為獲獎與入圍團隊持續提供專業支持,協助他們深化研究、完善方案,持續設計策展的實踐與探索。
設計策展計劃:
「將設計置於特定的社會語境與文化發展的關鍵時刻」
作為一個不斷演變的學科,設計早已超越了物品的美學與功能;它與現實緊密連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設計互聯作為中國首個以設計為主題的綜合文化平臺,自成立至今,不斷試圖打破設計行業原有的壁壘,拓展設計內涵,探尋設計與社會和文化的關聯性,與公眾分享設計思維和設計引導力。通過舉辦「設計策展計劃」,設定「設計重聚」的主題,發現了一批傑出的策展人才。評審、義大利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MAXXI)藝術總監侯瀚如說:「『設計策展計劃』的獨特之處,並非在於傳統意義上的設計,而是探討如何將設計置於特定的社會語境與文化發展的關鍵時刻,從而延伸設計的邊界。這既是設計互聯的使命,也是設計互聯這座機構的獨特之處。」
設計互聯策展人獎:蔡藝璇
神秘的空氣 震動的雲層
空氣也能設計嗎?
方案簡介:空氣無相無形,卻可以作為介質承載溼度溫度,甚至電波信號;它穿梭在身體與自然、建築與景觀、現實與虛擬空間之間,將我們與不同地區、生態圈和平臺界面連結在一起。而當憂慮與病痛在土地上蔓延,空氣的親密性和流動性恰恰站在了疫情控制所需的隔絕與控制的對立面,點燃了如火如荼的全球保護主義,並加速著數字追蹤技術的發展。展覽試圖呈現一個我們共享呼吸的整體空間,人類與空氣的關係也是一種心理、文化、政治和技術的建構。
評委評語精選:設計空氣這一極具原創性的主題,正因空氣的「不可見」而與時代緊迫議題密切相關。方案以「空氣」與「雲層」的隱喻,呈現多層次的線索與視域,引發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討論,體現了策展人較強的觀察及研究能力。展覽整體上就是一次極具感染力的、超越物質的實驗,有潛力開創一種全新的展覽類型。
設計互聯研究夥伴:羅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
共有穿戴
關注變革中的時尚產業
JOIN Collective Clothes. 服裝件: Capsicum天然面料, Elena Braida, Hanka van der Voet, Mary-Lou Berkulin, Mika Perlmutter, Morta Jonynaite和bonbon工作室 © Scheltens & Abbenes和JOIN Collective Clothes方案簡介:2020年,受新冠病毒的影響,整個世界包括時尚產業也受到了衝擊。「共有穿戴」旨在抓住近些年出現在中國以及國際時尚產業中的一些新風向,將其中的一部分突出呈現給觀眾,並藉此機會激發大眾重新審視當下的時尚業。此外,展覽也希望能為大眾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鼓勵大家一起來談論處處講究保持社交距離的今天,共有化究竟意味著什麼。
評委評語精選:方案聚焦時尚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呼籲時尚消費價值觀的轉變,把展覽作為平臺,開放探討中國當代時裝產業變革。它也與深圳的城市語境緊密關聯,因為勞動、社會構建與設計文化等方面的新實驗正在這裡發生。方案從時尚衍生出文化、風俗、消費、產業等現階段的緊要議題,很契合設計互聯探求展覽新形式、通過策展提出問題的方向。
設計互聯研究夥伴:周衍
設計為誰 為誰設計
共享設計的所有權
「設計為誰 為誰設計- 水果店研討會」實驗設計工坊 ©王子路方案簡介:展覽從「協作設計過程」、「消費產品」和「公開的提案方式」三個設計的層面展開,讓觀眾一步步了解設計師如何共享設計所有權,從而提高設計的社會相關性。展覽中設置可供觀眾使用的圓桌結構、開放可觸摸、可互動的展品策劃,提升公眾參與,回應了「設計重聚」的主題,並幫助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設計互聯,建立向公眾學習的長久機制。
評委評語精選:方案提倡設計共有、設計民主化與社會參與,鼓勵非設計師參與設計,塑造我們共處的方式,呈現了很強的現實性、包容性與共情體驗。
設計互聯研究夥伴:王驍勇、任越、方銘璐
再公眾
關注疫情下的公共空間和公共關係
方案簡介:「再公眾」不僅是對危機下民眾自發公共生活的援引,也是對當下為單一消費與線上生活所扁平化的公眾性的重構。公共空間被「零接觸」政策解構,私人空間也在「隔空對話」。諸如陽臺音樂會這樣的民眾自發行為,將被底層公共空間壟斷的公眾關係,重新分布到空中。陽臺既是「私人空間」的延伸又是「公共空間」的集合。我們將「陽臺」的意象建構成多層樓宇截面裝置。正面是「公私界面」,因距離而更加親密;反面則又是一番「差異化社會」。策展團隊將邀請四個創作團隊,分別佔據裝置中的七個房間,以五個階段的集體創作、戲劇展演與市集共同構成展覽。
評委評語精選:這個方案極具活力與創造性、與時代緊密相關,它以樂觀的態度提出了一套新的「社會關係設計」,公與私、參展人與公眾之間互動開放的層次很多樣化,其社會政治的指涉意義很有價值。
入圍方案:繆子衿
平臺:位於慶祝與混亂之間
呈現網際網路時代轉瞬即逝的關係
方案簡介:方案試圖將當下關於「平臺」的討論以「散點透視」的形式為觀眾打開多個線上和線下「窗口」,觀看技術如何在社會變遷與權力關係中重塑個體身份。數字平臺對於信息的實時監控以及情感的標準化變現製造著自由選擇的假象、無差別的親密感與歸屬感、以及群體性孤獨。我們難以預測未來替代性的相處模式是什麼,只能對新選項帶來的衝擊保持批判性的距離與浪漫化的想像。
評委評語精選:方案以轉瞬即逝的關係為線索,敏感地回應了當今人類生存現狀的危機感,在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有價值,體現了策展人的洞見與思考深度,參展作品與藝術家的選擇也很出色。
這些獲獎與入圍方案,它們契合了設計互聯提出的三大價值主張:
回應時代緊迫議題。設計承載著廣闊的使命,應對與解決⽂化發展、技術發展⽅向、城鄉建設、傳統存續、可持續發展等社會問題。設計的研究應該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複雜的時代,並通過展覽呈現思考、打開對話;
生產和激發新知識、新理念。一個設計的誕生過程涉及到背後一整套複雜的僱傭、生產和流通系統,構成了我們對產品和設計的固有認知。通過對系統的調查與反思,質詢已有的設計系統和概念、及其與物、人之間的關係,找到新的體驗方式、創造新知識和理念;
把設計放入整體文化中思考。作為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我們對設計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商品層面,而要把設計與更廣泛的文化、歷史、藝術的重要發展脈絡、趨勢、語境連接起來。
奧雷·伯曼(Ole Bouman),約瑟夫·格利馬(Joseph Grima),杭間,侯瀚如,布萊奧尼·蕭福德(Bryony Shepherd),宋協偉,童嵐,姚嘉珊
主辦:招商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出品:設計互聯
聯合主辦:深圳市創想公益基金會
支持單位:深圳市南山區招商街道辦事處、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深圳市設計互聯文化藝術基金會
合作夥伴: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設計策展計劃」由設計互聯於2020年8月發起,創基金資助。項目旨在通過「設計互聯」——中國首個以設計為主題的綜合文化平臺,打破設計行業原有的壁壘,拓展設計內涵,探尋設計與社會和文化的關聯性,與公眾分享設計思維和設計引導力。以舉辦「設計策展計劃」的形式,發現與培養一批傑出的策展人才。
2020設計策展計劃號召不同領域的文化實踐者參與到策展的行業當中,扶持新一代對設計類展覽有獨到見解及詮釋能力的人群。希望能更廣泛及更深入地向公眾推廣文化教育、設計研究及知識與欣賞,以此豐富人們的生活並激發相關從業者的靈感。
「設計教育助力計劃」,聚焦設計教育,通過徵集、資助圍繞設計教育開展的研究、探索及創新的公益項目,助力設計教育領域的變革和生態系統的改善,以推動中國設計行業的發展。
創基金在過去的近五年時間裡,已資助31個優質的公益項目,其中25個為單次資助項目,6個為連續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