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如何策展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5G時代如何策展

日前,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對2019年策展界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成果進行梳理、總結,探討5G時代如何助力中國策展學科發展、藝術生態持續繁榮。

科技為策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近幾年,科技類展覽在策展界引發熱潮,許多商業空間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新媒體展覽,「新媒體」「沉浸」等詞彙被廣泛使用。沉浸式展覽易於調動觀眾感官體驗,成為流行的文化消費方式。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2019年在廣東深圳策劃了「科技藝術四十年——從林茨到深圳」展覽。展覽中,他改變沉浸式展覽的參觀方式,讓觀眾和作品拉開距離,給觀眾留下理性思考的空間,從而讓觀眾意識到藝術家和社會、藝術作品和社會背景的關聯。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一個特殊環節,在每件作品的標籤中說明使用了何種技術,以及該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通過開拓性的嘗試、不懈的實驗來回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使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感知轉化為持續湧現的藝術作品。」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張尕認為,在當代藝術大語境下,很多機構和業界人士對技術與藝術關係的思考,往往礙於成見對技術抱有牴觸心理,這也折射出文化與技術的衝突。「其實,技術時空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創新語彙來進行解讀和表現。」張尕認為,技術不僅是一種實用工具,也是人們的思考方式,是在進行意義生產時不可或缺的要素。

十幾年來,讓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執行館長冀鵬程感受最深的就是場景變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策劃展覽面對的場景是三館一站,現在面對的則是包括線上線下在內的各式渠道。隨著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科技的迅猛發展、快速普及,人們創作、生產、交易、消費文化知識的方式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們需要在理解移動互聯時代遊戲規則的前提下,重構內容生產與分發機制,重新建立新時代的信任體系。這些對策展人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策展人應擔負起文化責任

如今傳統策展遭遇的挑戰不少,其中就包括在「90後」和「00後」觀眾中逐漸喪失吸引力、免費開放的學術展覽,其完全無法跟高價的網紅展競爭觀眾。近年來,網紅展逐步向私立美術館滲透,部分公立藝術機構也通過票房分帳等方式舉辦網紅展。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李旭看來:「網紅展的特點是娛樂性、沉浸式、話題性,展覽的歷史感、文獻性、學術價值並沒有多少人關心。但是流量和學術質量是不矛盾的,策展人肯定可以找到平衡點。」

「策展其實是一種框架,一種將藝術作品表述為某種連貫關係的敘事,但它比藝術史更靈活,能夠觀察、梳理和分析最新的藝術現象,並給藝術史提供一些素材和視角。」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部主管項苙認為,不同類型的展覽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雙年展對應藝術史中的大事件,主題展則對應一些專題理論研究,個展對應藝術家個人的風格問題等。

近年來,藝術家越來越依賴網際網路中的圖文、視頻信息以及各種編輯軟體,複製和粘貼行為讓創作變得更容易,同時也催化了後現代主義藝術及理論的發展。《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表示,信息技術構築起當代生活基礎,一方面,科技提升了展覽的體驗性和互動性,讓觀眾樂在其中;另一方面,展覽的人文內涵在被不斷削弱。在盛葳看來,科技對藝術的介入常常會導致藝術中時間感和空間感,即歷史感和地方感的消失。因此,他試圖在展覽策劃中重新建立基於新技術和新手段的藝術史敘事。

為策展注入更多時代內涵

「回顧新中國美術70年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展覽策劃組織的與時俱進,在傳播優秀藝術成果、推動藝術創新和彰顯文化自信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表示,2019年的策展特點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藝術家個展的策劃更加注重藝術探索與時代語境的關係;把握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趨勢,在新媒體和科技藝術展覽的策劃中注重觀眾參與和體驗,倡揚人文精神;設計類展覽的策劃注重中國設計的發展之路,以「大設計」的視野推動公共藝術發展;走向國際的策展,如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劃突出中國文化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春雷說:「多年來,策展發揮綜合學科優勢,通過大量的策展實踐推動藝術發展並逐步形成了一套能夠適應時代發展新需要的話語體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策展在中國應蘊含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多樣的形式參與時代文化建構,豐富人民生活,參與國際交流對話,以此興學術新見,成學派氣象,立文化主體,構全球對話。」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已逐漸搭建起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在新時代,策展人要在新的場域、渠道、載體中發揮作用。(記者 黨雲峰)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從「被策展」到「策展」,看老頑童馬丁·帕爾如何練就「雙手互搏術」(上)
    直到2002年,由倫敦巴比肯藝術畫廊為其策劃的個人回顧展讓評論界得以重新發現他,獨特的風格讓他成為英國攝影的中心人物,並踏上國際攝影平臺。        2004年,帕爾開始以攝影節策展人的身份展開策展工作。當年,他在阿爾勒攝影節的策展工作體現了他的「英式怪誕」,在歐洲大受歡迎。而2010年的布萊頓攝影雙年展則令他再次成為「爭議的焦點」。
  • ...展和合之美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展...
    青年策展項目的設立既是對雙年展結構的一次有益嘗試和創新,也為國內青年策展群體提供了機遇。青年策展人前沿、創新的策展視野為雙年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和新銳的視角。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數字媒介與實體空間的互相補充、多維交融,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地域限制,拓寬國際交流渠道,廣泛吸引藝術創作、藝術策劃、藝術產業等領域優質力量參與到雙年展項目中來。
  • 資訊 | 2020首屆設計策展計劃獲獎方案揭曉
    策展團隊將邀請四個創作團隊,分別佔據裝置中的七個房間,以五個階段的集體創作、戲劇展演與市集共同構成展覽。評委評語精選:這個方案極具活力與創造性、與時代緊密相關,它以樂觀的態度提出了一套新的「社會關係設計」,公與私、參展人與公眾之間互動開放的層次很多樣化,其社會政治的指涉意義很有價值。
  • 陳源初:獨立策展人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尤其是今年3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的第二屆CAFAM雙年展,將主題定為 「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並選取了六所國際藝術院校的策展專業學生作為此次雙年展的策展人,將策展人推到臺前,成為主角,這是藝術界的第一次。那麼策展人在受推崇的情況下,這個20世紀的「舶來品」在國內發展如何?當下策展人在展覽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又面臨什麼樣的現狀呢?策展人是什麼人?
  • 助力計劃|「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設計策展計劃
    2021年1月31日,由設計互聯發起的2020首屆設計策展計劃獲獎方案揭曉:蔡藝璇獲得設計互聯策展人獎,她的方案「神秘的空氣 震動的雲層」將由設計互聯支持,於2021年4至6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園景展館展出。設計互聯也將支持羅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周衍,以及王驍勇、任越、方銘璐作為設計互聯研究夥伴,深化策展研究。獲選入圍的策展人還有張天鋼和繆子衿。
  • 一本書,解答你關於策展的一切問題
    內容簡介 《策展人手冊》是一本對策展人、策展系學生以及諸多藝術愛好者而言必不可缺的指南性手冊,書中詳細展現了策展之步驟,即如何從最初的想法落實到最後的場地,其中涵蓋了策展的相關知識——何為策展、何為策展人、策展人分為哪些類型以及如何策劃一個展覽等問題。
  •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世界世界著」啟幕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啟幕活動現場合影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世界世界著」於2020年12月13日上午在濟南市美術館啟幕。展覽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文化命題,探討如何通過藝術的方式進行對話和交流,在全球化語境下互鑑共融,以藝術創作帶動社會文化參與,進而引發深度、多元的思考。
  • 化成樺燭桃李香:關於李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展的策展思考
    「桃李樺燭」這個展覽的策展的初衷就是做一個跟以往不一樣的「老先生展」。那麼,如何讓這個展覽符合李樺的個人氣質?如何更有效的針對李樺留給我們的版畫作品和文獻展開策展?如何呈現出一個複雜、飽滿而又陌生的李樺?就成為了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的邏輯起點。而我們定義的這個氣質是符合一種我對他想像邏輯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李樺,因為真實李樺是無法窮盡的。
  • 「策展課II」系列講座一 | 王澈+王曉松+李泊巖
    15:00-16:00 ↳王曉松 | 從標題開始剝展覽的皮16:00-17:00 ↳李泊巖 | 你隨時可能是別人故事裡的主人公觀眾策展:1、「觀眾策展」作為一種現象的分析。4、「觀眾策展」對策展帶來的諸多可能性。行走策展:1、行走策展的理念與結構。2、自2015年至今在江河流域、草原、沙漠、山脈、戈壁、鄉村等空間中發起的八個項目的介紹與解讀。獨立策展人,1986年生於邯鄲,2010年至今一直從事藝術評論寫作及策展工作。
  • 展覽預告 | 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關於入圍方案©海報設計:Archive Appendix策展人:Andris Brinkmanis、Paolo Caffoni、印帥展覽「幼年與歷史由此,策展人邀請了七位圍繞著不同類型的空間概念展開研究、行動和創作的藝術家,來共同探討如何在地洞與桃花源之間建立新的交錯路徑和映射方式——這也成為本策展提案所要實驗的「空間策展」思路:如何為一系列「空間檔案」建立特定的位置、關係以及情境,讓「空間的檔案」和「檔案的空間」在互為對象和場所的「異託邦」裡相互推動與拓展,而觀者則在穿行往復之中獲得「置身於其中」的感受力,並由此進入關於空間的爭議
  • 策展?布展?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在展覽現場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已經擺放好等待被觀看的藝術品其實,一場展覽能夠最終形成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就是展覽主題、作品、策展團隊瓜君採訪了在展覽現場的學術主持金捷>老師藝術家王莉莉老師以及海棠藝術館的策展團隊和大家一起聊聊這次的展覽展覽主題是藝術家與策展團隊價值觀融合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一場展覽的靈魂。
  • 【倫藝青年檔案】唐司韻:「策展是一種思想和工作方式,是協調和理解世界的途徑」
    不過說起策展,她很快進入狀態,侃侃而談,舉手投足間都充滿著對策展的熱情和獨到見解。唐司韻目前正在北京籌備她的研究性策展活動:「重景 Pasted Landscape」,歡迎感興趣的讀者前往北京IFP工作室以及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參與。
  • 從展覽的歷史到展覽製作的未來——第三次集會: 21世紀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策展實踐
    ,使展覽成為展示的唯一終極形式,多樣化的策展實踐潛力為何?我們如何談論這些變化?我們今天是否可以「喚醒」某些曾經充滿活力的展示形式?如今被視為歷史的藝術家自發展覽,有何緊迫性,又該如何復興?藝術家作為策展人在今天的特定意義是什麼,策展人的未來何為?雙年展今昔為何,它們生產了什麼,生命力何在?將策展實驗置於社會及歷史語境中提問其「是什麼」和「為什麼」,將有助於發展展覽製作的未來工具、術語和對話。
  • 蘇州寒山美術館啟動「策展實踐與地方營造」項目
    × 工作坊|WORKSHOP × 策展實踐與地方營造這是一個為期一周的演講、田野調查、研討活動,將探討如何用藝術創作和策展來增進地方感和形成地方認同。通過工作坊參與者、實習策展人和特邀藝術家的集體協作,最終為公眾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藝術展覽——「地方音景: 蘇州的聲音地理」(Native Soundscape: 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
  • 從「藏·天下」到「仰之彌高」:南博書畫展策展中的思考
    二、「青藤白陽展」:為觀眾的研究與闡釋1.策展理念的來龍去脈不同於免費的「藏·天下展」,「青藤白陽展」是一個「高票價」收費展。展期為2017年8月29日—11月29日的「青藤白陽展」依然以本院藏品為主、其他博物館藏品為輔。
  • 臺北簡單生活節明天開幕,神秘嘉賓與策展內容全面揭曉!
    本次a Simple Day與過往在臺北的活動有也許不同,在熟悉的場景中,將會是在四個舞臺以及三大策展區域,更年輕的世代,更創新的作品,更多元的創作力。在這個12月,我們希望來到簡單生活節的人,體會到的不止是「簡單」,而是更專注的「愛」,只要敞開胸懷,拋開界線,回到我們真心所愛,全力以赴,專注付出。世界很難,你愛,他就簡單了。
  • BISFF2020 | 策展單元:時間迷宮
    策展單元 · 時間迷宮  電影家可以把時間凝固在時間的一些痕跡中(符號中),而人們可以通過意義來感知這些痕跡。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時間迷宮」這個主題策展並非始於某個先入為主的概念或想法,而是在本屆華語單元的觀片和選片過程中,藉由作品本身的豐富、多元與新銳以及在主題上奇妙的關聯而逐漸浮現的。來自兩岸的華語青年作者自發地以具有實驗氣質的形式對「時間」的主題進行探討,也讓我們看到了新一代作者對時間的企圖與對語言創新的野心。
  • 5G概念時代到了!「VR、AR」也在不停發展進步!
    近日,國家大劇院推出全球首個「8K+5g」直播,又一項「新技術」進入文化博物館領域,助力文化傳播。目前,人工智慧(AI)、增強現實(AR)、虛擬實境(VR)、agent交互、三維模型、720度視景等新技術在文化、博物館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科技賦能深化了博物館與觀眾的深度互動。
  • 高速公路上的攝影機魔咒|冬季策展
    註:本次策展開幕影片吳耀東被迫重溫昔日拍攝片段,剪輯出另部新片《Goodnight & Goodbye》,獲第 11 屆 TIDF 國際紀錄片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和「觀眾票選獎」。奈何人已逝,樓已空,他才幡然悔悟,昔日埋藏在彼此間,那一段不願面對的情感,其實是溫柔,是疼惜與愛。
  •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開幕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是本次大展的合作策展單位今天是午門大展的最後一日讓我們跟著來自天大建院的策展人何蓓潔老師的步伐一起看看午門大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