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G時代如何策展
日前,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對2019年策展界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成果進行梳理、總結,探討5G時代如何助力中國策展學科發展、藝術生態持續繁榮。
科技為策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近幾年,科技類展覽在策展界引發熱潮,許多商業空間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新媒體展覽,「新媒體」「沉浸」等詞彙被廣泛使用。沉浸式展覽易於調動觀眾感官體驗,成為流行的文化消費方式。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2019年在廣東深圳策劃了「科技藝術四十年——從林茨到深圳」展覽。展覽中,他改變沉浸式展覽的參觀方式,讓觀眾和作品拉開距離,給觀眾留下理性思考的空間,從而讓觀眾意識到藝術家和社會、藝術作品和社會背景的關聯。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一個特殊環節,在每件作品的標籤中說明使用了何種技術,以及該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通過開拓性的嘗試、不懈的實驗來回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使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感知轉化為持續湧現的藝術作品。」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張尕認為,在當代藝術大語境下,很多機構和業界人士對技術與藝術關係的思考,往往礙於成見對技術抱有牴觸心理,這也折射出文化與技術的衝突。「其實,技術時空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創新語彙來進行解讀和表現。」張尕認為,技術不僅是一種實用工具,也是人們的思考方式,是在進行意義生產時不可或缺的要素。
十幾年來,讓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執行館長冀鵬程感受最深的就是場景變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策劃展覽面對的場景是三館一站,現在面對的則是包括線上線下在內的各式渠道。隨著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科技的迅猛發展、快速普及,人們創作、生產、交易、消費文化知識的方式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們需要在理解移動互聯時代遊戲規則的前提下,重構內容生產與分發機制,重新建立新時代的信任體系。這些對策展人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策展人應擔負起文化責任
如今傳統策展遭遇的挑戰不少,其中就包括在「90後」和「00後」觀眾中逐漸喪失吸引力、免費開放的學術展覽,其完全無法跟高價的網紅展競爭觀眾。近年來,網紅展逐步向私立美術館滲透,部分公立藝術機構也通過票房分帳等方式舉辦網紅展。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李旭看來:「網紅展的特點是娛樂性、沉浸式、話題性,展覽的歷史感、文獻性、學術價值並沒有多少人關心。但是流量和學術質量是不矛盾的,策展人肯定可以找到平衡點。」
「策展其實是一種框架,一種將藝術作品表述為某種連貫關係的敘事,但它比藝術史更靈活,能夠觀察、梳理和分析最新的藝術現象,並給藝術史提供一些素材和視角。」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部主管項苙認為,不同類型的展覽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雙年展對應藝術史中的大事件,主題展則對應一些專題理論研究,個展對應藝術家個人的風格問題等。
近年來,藝術家越來越依賴網際網路中的圖文、視頻信息以及各種編輯軟體,複製和粘貼行為讓創作變得更容易,同時也催化了後現代主義藝術及理論的發展。《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表示,信息技術構築起當代生活基礎,一方面,科技提升了展覽的體驗性和互動性,讓觀眾樂在其中;另一方面,展覽的人文內涵在被不斷削弱。在盛葳看來,科技對藝術的介入常常會導致藝術中時間感和空間感,即歷史感和地方感的消失。因此,他試圖在展覽策劃中重新建立基於新技術和新手段的藝術史敘事。
為策展注入更多時代內涵
「回顧新中國美術70年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展覽策劃組織的與時俱進,在傳播優秀藝術成果、推動藝術創新和彰顯文化自信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表示,2019年的策展特點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藝術家個展的策劃更加注重藝術探索與時代語境的關係;把握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趨勢,在新媒體和科技藝術展覽的策劃中注重觀眾參與和體驗,倡揚人文精神;設計類展覽的策劃注重中國設計的發展之路,以「大設計」的視野推動公共藝術發展;走向國際的策展,如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劃突出中國文化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春雷說:「多年來,策展發揮綜合學科優勢,通過大量的策展實踐推動藝術發展並逐步形成了一套能夠適應時代發展新需要的話語體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策展在中國應蘊含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多樣的形式參與時代文化建構,豐富人民生活,參與國際交流對話,以此興學術新見,成學派氣象,立文化主體,構全球對話。」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已逐漸搭建起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在新時代,策展人要在新的場域、渠道、載體中發揮作用。(記者 黨雲峰)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