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於英國金匠大學(Goldsmiths University)策展專業的唐司韻在接受採訪時顯然還沉浸在Akram Khan的舞臺神韻中,連夜從曼城趕回倫敦的她顯得風塵僕僕卻滿臉興奮,一縷紅髮活力十足。不過說起策展,她很快進入狀態,侃侃而談,舉手投足間都充滿著對策展的熱情和獨到見解。唐司韻目前正在北京籌備她的研究性策展活動:「重景 Pasted Landscape」,歡迎感興趣的讀者前往北京IFP工作室以及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參與。
「每一個人畢業時都會有兩份非常獨特和深入,並且是個人選擇方向的研究策劃書。」
VU: 唐司韻你好,請你先講一講你的求學經歷.
唐:我高中選科目的時候就決定了要學美術。所以高三休學一年去北京學畫畫,後來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大一的時候非常機緣巧合的在維他命空間實習,一個廣州比較著名的當代藝術畫廊,也就是那次實習讓我接觸到了當代藝術,產生了非常大的熱情,回到學校之後我就成立了一個當代藝術小組,叫「天台小組」。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我們做了好幾場展覽,出了幾本書,也做了不少活動。我們也經常在一起討論當代藝術,去各種地方看展覽,一起成長吧。我們一起工作了好幾年,到了今天還繼續在聯繫。現在大家分布在世界各地,也在討論接下來一兩年也許可以一起做個項目。
到了大三,我開始了在時代美術館兩年左右的工作,我做過志願者、策展助理、藝術家助理、翻譯等不同的職位,期間我也參加了第九屆上海策展雙年展的工作坊。真的是因為大學這四年的經驗,我慢慢地從一個喜歡畫畫,認為藝術就是繪畫的人,轉變成為專注於當代藝術工作的人,也讓我決定了將來要出國學習的方向。因為維他命空間的一位策展人就是金匠大學策展專業畢業的,所以在申請的時候我第一個申的就是金匠,還有考陶德的策展專業(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歐洲學藝術史的殿堂。
VU:在金匠大學學策展的這兩年做了哪些項目?
唐:每一年我們都要做一個獨立研究的項目策劃書。我第一年感興趣的是二十一世紀數位化科技對人的影響,整一個研究都是圍繞著後人類議題(Posthuman Theory)展開的:人的記憶和設備的記憶越來越模糊的邊界,人作為一種主體到底如何意識到數位化對自身的影響。第一年採訪了非常多的藝術家,做了很多工作室探訪,但是最後並沒有把它實現,第一是覺得自己還不是十分滿意,第二資金也沒有到位。不過後來我參與策展了2014年互動媒體研究生的畢業展,那裡面的藝術家和工作者主要是運用編程等技術,融合了一些互動媒體來做藝術創作,在整個過程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對於不同軟體的使用,藝術創作的手法還有它對社會和觀者的互動也是和傳統媒介有所不同的。
VU:所以你們並沒有固定主題的作業,而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完成的項目,同時老師會給予幫助?
唐:倫敦有好幾個不同的策展專業,金匠最出名的就是學生有完全獨立自主的個人研究項目。老師不會說你不能做這個,而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所以每一個人畢業時都會有兩份非常獨特和深入,並且是個人選擇方向的研究策劃書。
VU:你的策展第二年做了什麼項目?
唐:我第二年的項目名稱叫「一式兩份」,英文名叫「Pasted Landscape」。它是一個一年長的策展研究,以中國的歐陸風情樓盤為研究主體,包括了紀錄片的放映、藝術家和建築師做的研究成果展示、後殖民學者的研究,同時也有藝術家的表演和教育工作坊。這一連串的活動會在2-3天內舉行,首先十月份已經舉行了在倫敦的展覽,12月4日-6日會在北京,最後會在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舉行。
歐陸風情樓盤我們叫做風格複製性的建築,每一個樣本背後就是中國對於自己的身份和對西方的理解的呈現。我們這個活動就是希望對這些現象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它背後可以涉及到從社會政治層面到個人層面的議題。
Pasted Landscape
網址: https://pastedlandscape.wordpress.com/
「並不是要尋找一個答案,或者給出一個結果;它是一個邀請,邀請大家一起思考,而且是放開成見的思考: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家在訴說著什麼?」
VU:對於這個活動你期待從觀眾這裡得到什麼?
唐:因為這個活動會在倫敦,北京和香港三個地方舉行,我們會全程記錄。三地的文化非常不一樣。在倫敦會更加學術一些,因為舉行的地點是金匠大學,我所期待的觀眾會是學者,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學生,還有當地的居民,以及一些國際留學生。這種觀眾反饋會是比較有針對性和學術性的。
在北京我們希望邀請本地人,因為場地在南鑼鼓巷附近,我們和Institute of Provocation (IFP,激構北京)合作。這個機構專門研究城市化進程對文化的影響。我們會做一個教育性質的工作坊,並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合作一起做一個Oral Archive,也希望採訪一些本地居民,通過這種形式讓他們回想出對於已經拆遷房子的描述、具體空間結構、居民等,以及空間結構的改變是否改變了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採訪本身並不是要做統計,而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他們主動聯想,或者說思考空間和時間的影響是什麼。
比如說你在拆遷之前住的是四合院或者老式住宅,家庭結構是橫向發展的,比較能夠凝聚大家庭,一旦進入商品房,它更多的是變成了豎向的發展方式,居住空間變小,家庭結構變成了相對更小的單位。這是居住空間影響生活的一個方面。
有一個很好地例子,宜家家私的產品書冊據說是印刷量最大的一本雜誌,但其實它的大部分照片都是電腦模擬和合成,而非實物拍攝。這些電腦模擬的圖像通過大量印刷和派發,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對於家的想像。但是這種想像又是基於一個非常數位化的設計。我們會好奇,宜家家私作為一個新自由主義經濟的產物,它宣傳的居住理念,運營方式和「宜室宜居」的廣告,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家的想像,以及對於自身身份的表達的。
當然這個活動並不是要尋找一個答案,或者給出一個結果;它是一個邀請,邀請大家一起思考,而且是放開成見的思考: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家在訴說著什麼,訴說著當代中國社會的什麼層面,每一個住在這些家庭裡面的人對未來的期望和對自身的理解,甚至訴說著一個非常大的議題,什麼是中國夢。
CHINESE DREAMLAND, David Borenstein
Pasted Landscape 參展影片
VU:香港觀眾可能對大陸的房產發展有更加客觀和辯證的看法,你準備如何和他們交流?
唐:香港作為一個有殖民歷史的地方,我們非常希望得到他們的回應。在97回歸以後,中港交流越來越密切,在居住層面越來越多香港人選擇在大陸買房子。在90年代第一批歐陸風情商品樓出現是專門面向香港客戶的。到了現在非常多中國的年輕人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如果說這些歐陸風情樓盤代表著現在新中產階級對於身份的想像的話,那麼這種想像在香港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在香港相對相似年紀的觀眾他們會有什麼想法,他們對家的想像又是什麼?我們會提出這些問題。
這種模仿性的建築香港其實有很多,都是殖民時期留下的,和現在所說的歐陸風情樓盤是不一樣的,我們非常好奇到底不一樣在哪裡,這種不一樣又說明什麼。香港居住環境其實非常有限,空間狹小,那他們對於他們的家又是怎麼理解的?如果說歐陸風情樓盤在某種程度上訴說著中國夢的話,香港人對這個中國夢如何看,他們如何理解「中國人」這個身份?香港的活動我們會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作。
VU:在香港的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唐:我們在香港的活動會是城市建築雙年展的一部分,會有一個電影放映活動和一天的講座和工作坊,同時會做一個視頻來展示我們的研究。
AGENCY OF IMITATION, John Zhang
Pasted Landscape 參展影片、研究成果
「它不僅僅是城市建築,它也是每一個人的家,包含了每一個居民的抱負,夢想和焦慮,他們通過家是不是也在尋找自身定位?」
VU:看來你非常關注人和外界事物發展的聯繫,你通常是如何獲得靈感的?是否有哪個藝術家對你有所影響?
唐:當然有,第一年時新媒體藝術和後人類藝術對啟發我很大,這裡的藝術圖景中技術成分佔比很大,這在廣州是不多見的。我從自己的生活中也有體會,一起床就看手機查郵件,永遠是連線狀態的。第一年我還受到藝術家Hito Steyerl的影響,啟發我開始科學和藝術的跨界研究,這促成了我第一年的項目。
在上學的過程中我曾做過一個演講,關於二元的現代性。其中研究了亞洲的藝術創作對於現代性的回應,我提到了楊俊的藝術作品《巴黎症》,他實際上是拍攝了一個關於廣州歐陸風情樓盤的錄製作品。這個作品讓我開始思考,對於亞洲來說什麼是現代性。在研究過程中我又接觸到了 Bianca Bosker 的著作 「Origian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這位美國記者對中國的歐陸風情樓盤做了一個人類學的研究,她的觀點對我啟發很大,再加上我在中國的時候就住在其中一個歐陸風情樓盤裡面,還不止一個,我就回想,實際上,我作為居住者對於這些樓盤,並不像國外媒體報導得那樣有崇拜或者什麼情節,更多的是在尋找自身身份的問題,也是經濟結構和政策下可發生的現象。當時覺得這之後包含了太多信息,它不僅僅是城市建築,它也是每一個人的家,包含了每一個居民的抱負,夢想和焦慮,他們通過家是不是也在尋找自身定位?我覺得研究這個不僅能夠體現政治經濟上的問題,同時也能從個人層面來研究。
VU:你有合作夥伴嗎?
唐:我邀請了建築師John Zhang做我的合作夥伴,他同時是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 學者和博士在讀,同時RCA的建築系和金匠大學也是我的合作夥伴。所以這個項目的有趣的地方在於跨界。在專業研究基礎上,我們通過藝術的方式來邀請大家參與這個話題。
VU:這個活動涉及多方面的綜合運營,需要大量資金,能否透露一下你是如何籌備的?
唐:三地的活動資金都是由不同資源支持的。在倫敦的活動我從學校拿到年度基金,在北京我拿到了藝術策展駐留,IFP激構北京給我空間和人員的支持;在香港是城市建築雙年展給我們的資金運行。所有資金並不是特別充裕,但剛剛好夠用。
DOUBLE HAPPINESS,Ella Raidel
Pasted Landscape 參展影片
「策展是一種思想和工作方式,是協調和理解世界的途徑;策展作為研究是我最認同的一種解釋。」
VU:那我問一個形而上的問題,你覺得策展人是什麼?
唐: 我之所以說金匠的策展專業和其他學校不一樣,因為它沒有一個嚴格的教學日程來教你怎麼做一個策展人,而是讓你坐下來,給你時間,讓你質疑。答案太複雜了,所以我們幾個同學在七月的時候一起出了一本書來解答這個問題,叫做 「The Standard Model: Curatorial Propositions」. The Standard Model 是指科學領域中能夠解釋所有事情的超級公式,我們起這個名字是想說,在策展中並不存在這樣的絕對公式。在這本出版物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書寫了自己對策展的理解,有一些人做了藝術創作,有些人寫自己成為策展人的歷程。到課程最後,每個人都在質疑,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它是一種思想和工作方式,協調和理解世界的一種途徑;策展作為研究是我最認同的一種解釋。
為了出版我們還申請了學校的基金,做了一系列活動來籌款,最後是正式的出版,有ISBN號。所以,對於什麼是策展人你們可以去讀一下我們出的書哦。
The Standard Model: Curatorial Propositions
關於此書的籌款詳見: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679699788/the-standard-model-curatorial-propositions/description
「如果是考慮出國念的話,首先要有工作經驗,其次是要好好研究不同學校。」
VU:可能在經過更多地策展經歷之後你對策展這個行業和你的角色的理解會有新的層次。
唐:對,我覺得策展是對你影響非常長遠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有不同的方式。它也涉及到很廣的領域,你如何進行策展工作都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當代藝術領域中討論的策展是不一樣的。
VU:對想學習策展的人有什麼建議嗎?
唐:有非常多的人曾經問我該不該申請這個課程,或者該不該學習策展。我覺得如果是考慮出國念的話,首先要有工作經驗。實習,自己做展或者志願者都好,你要有工作經驗。其次是要好好研究不同學校,每一個學校的教學方式都不一樣。像我們學校是兩年學制,第一年是一周兩天的課程,第二年是一個月三天的研究性工作坊,來能滋養你自己的思考。每一個閱讀書目都是學生自己提交上去的,同時要解釋為什麼要讀這些書,和你的項目有什麼關係,從策展的角度看可以邀請那些藝術家,在歷史中有哪些可以重新梳理脈絡的事件。所以閱讀量很大,在工作坊之前幾天會放出一個書單,你需要全部閱讀並做好背景研究。所以三天的工作坊其實會把你的日程排得非常滿,再加上自己的項目,和一些講座。如果你習慣於接受知識,這個課程可能並不理想,但是如果你自學能力很強,希望建立個人研究方向的,這個課程的靈活性會很適合你。像我們有五個同學上課期間一起開了一個畫廊,正是因為課程的靈活性讓你有時間做更多的事。
「要學會聆聽不同的聲音,也要學會聆聽自己的聲音。」
VU:同時也需要生活閱歷,社會經驗的積累,懂得和人交流,還要懂一些運營方面的事。
唐:找錢(笑)。我覺得對環境的思辨很重要。生活經歷的話,這可能沒有和項目有直接關係,但是和我如何理解倫敦的多元性和複雜性非常相關:我每一年聖誕節都會去一個慈善組織做志願者,幫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食物、住所,最重要的是幫他們寫簡歷,找工作,找常年的庇護所。要學會聆聽不同的聲音,也要學會聆聽自己的聲音。
VU:未來的打算是什麼?
唐:我希望五年之內開始我的PHD,領域在文化研究。我現在非常剛興趣的是Curating Architecture,建築不僅僅作為一種基礎設施,而是作為無形的社會關係的體現,例如教育、城市規劃和建築形態,也就是通過建築的角度來研究。我也非常好奇類似城市建築雙年展的運營模式,還有國內非常多設計建築美術館,我們到底如何去使用和研究。通過當代藝術的介入讓當代人更多得參與。這會是我PHD的方向。
然後希望在十年之內可以開自己的空間,一個半實驗半商業的畫廊。
Verse Unbound 文化資訊「倫敦藝術青年檔案」項目
檔案編號50683
採訪人、編輯整理:沈心懿
本次採訪使用照片來源於唐司韻
稿件版權歸 Verse Unbound Ltd. 所有
歡迎關注本帳號並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