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預告 | 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2021-03-04 OCAT研究中心

關於入圍方案

©海報設計:Archive Appendix

策展人:Andris Brinkmanis、Paolo Caffoni、印帥

展覽「幼年與歷史」的標題與靈感來自義大利哲學家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於1978年出版的同名文集,在書中,阿甘本從經驗問題入手,闡述了幼年理論。對於幼年的凝視,成為一種解構歷史和當下主流敘事的有效方法。

 

在思考西方儀式與遊戲、歷史連續與斷裂之間的關係時,阿甘本描述了一種基於時間的歷史觀:現代性概念下線性時間,即同質性,由生產時間、都市時間、殖民時間所建構而成。在這種線性歷史觀的基礎上,西方意識形態的進步觀點定義了從嬰兒時期到成年的「生命體」發展,以及從原始到現代的「文化體」發展。

 

展覽將呈現、收集和編輯物件、研究文獻及藝術作品,在多樣的地理和歷史背景下,這些物件展示著對於「幼年」概念認知、理解的產生與變化,見證著不同文脈的文化起源,並且幫助我們重讀與重構歷史。 

 

在此情況下,博物館作為特殊的展示空間,在置於具體範圍內的物品與其原始使用價值斷開的同時,卻保留了一套機制與限制,只有嬰兒仍然能夠顛覆。因而展陳的設計也旨在使這些限制可見,開放討論如何在博物館、社會和政治空間中,對這些文化代碼進行批判性的評估與「褻瀆」。

「焦慮的空間檔案」所要展開的研究,是我們在「位置關係的形勢下」不斷拓展的外部空間,與我們身體的、感覺的內部空間,相互嵌套、反轉、穿越的關係。這一策展研究計劃的起點是一條閃現在卡夫卡未完成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1924)與吳歷的《雲白山青》(1668)之間的躍遷路徑:從卡夫卡所描述的、一位終日被焦慮所折磨的地下居民,為了尋求完美的安全感、而無休止地建造出來的地洞空間;到吳歷在他的長卷中,以《桃花源記》為隱喻所描繪的、關於現實世界與幻象世界的出入口——我們看到那個「不斷腐蝕著我們的生命、時間和歷史」的現實空間在言說與圖像的空間中所映射出的種種焦慮。

由此,策展人邀請了七位圍繞著不同類型的空間概念展開研究、行動和創作的藝術家,來共同探討如何在地洞與桃花源之間建立新的交錯路徑和映射方式——這也成為本策展提案所要實驗的「空間策展」思路:如何為一系列「空間檔案」建立特定的位置、關係以及情境,讓「空間的檔案」和「檔案的空間」在互為對象和場所的「異託邦」裡相互推動與拓展,而觀者則在穿行往復之中獲得「置身於其中」的感受力,並由此進入關於空間的爭議——我們如何正視空間焦慮?我們如何對決定我們存在的空間提出質疑?

在「焦慮的空間檔案」的展覽及公共活動中,策展人將與藝術家一起,以焦慮作為從現實通往理想之境的入口,在不以時間為軸線的維度裡呈現空間與身體相互建構的歷史與現實:從身體化的密室到跨越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陽臺,從被升起的演講者到重疊著集體與個人記憶的廣場,從被技術入侵的身體結構到以狂歡的方式顛覆權力位置的不潔之軀,從烏託邦之城EUR(Esposizione Universale Roma)到隱身於地下的東亞移民,從母親的房間到臨時化的異託邦折屏······置身於「落日染紅一切然後消失」的片刻之間,我們被藝術家帶到圖像空間的空白之處,來考察烏託邦和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探討一個時代的革命熱情和重新開始的意願。

周盈貞 ,繡與秀英,2014,單頻錄像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作為生產者的作者》,文中講述了「藝術生產」的概念。此後,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基於本雅明的文本,在《作為民族志學者的藝術家?》一文中,提出了藝術家通過「民族志」範式進行藝術創作的可行性問題。繼而,本雅明又打破古典藝術的理論,即以先進現代化技術(影像、攝影作品)為手段進行大量複製。1958年,曾用於研究神學和巫術的古典人類學被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重新解構。在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中,美國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Joseph Flaherty)的影像作品中採取田野拍攝的方法。基於以上當代藝術和民族志的演變和結合,我們再次帶著哈爾·福斯特所提出的問題聚焦現在,探討民族志是否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方法論。

本次展覽以「作為藝術方法論」的民族志再思為核心,研究及討論目前青年藝術家通過使用民族志為方法論進行藝術創作的案例。為了探討情感和梳理敘事,展覽選取了四位年輕藝術家郭錦泓、致穎、周盈貞、曲若汐的作品,他們分別從自己的社會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環境和個人生活世界提取創作根本元素,發掘和研究「殖民問題」「移民身份」「經濟發展」和「個人情感」,將其轉化為可被具體體驗的再創作影像作品及裝置,以自身創作來討論藝術作為方法論與民族志之間的可能性。展覽借鑑了經典民族志電影《蛇之擁抱》(2015)的敘事方式,將展覽分成閱讀、作品和討論三個部分來呈現。

 

從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儘管定義模糊,聲音藝術仍然成為全球當代藝術語境下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僅2000年一年,不但有三個重要的聲音藝術展覽在倫敦和紐約的主要藝術機構得以呈現,受到啟發的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和藝術家亦從2000年開始聲音藝術的策展和實踐。2013年在紐約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呈現的展覽「聲音:當代樂譜」與同年在上海西岸雙年展舉辦的「轉速:中國聲音藝術大展」等展覽一起,展現了當代聲音藝術的複雜多樣:從介入建築和表演,到聲音的視覺呈現,再到各式各樣的環境錄音,聲音藝術的外延似乎無限擴大。而近年來,聲音藝術家不再滿足於如過去展覽所示的對聲音形式和聽覺環境上的探索,而是致力於挖掘聲音在全球政治、歷史、地緣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聲音為密碼重新解讀社會與政治、環境與文化、歷史與現實。

 

本展覽所聚焦的7位來自全球各地的當代藝術家,正是以影像、裝置、錄音、檔案等多元方式展現了聲音產生、傳播和感知背後的歷史、政治、經濟和環境力量。與其說他們是聲音藝術家,不如說他們更像是一群人類學研究者,以各自獨特的方式進行並呈現著對不同文化、歷史和環境中聲音的人類學探索:從緬甸廟宇中響起的喪鐘,到臺灣製糖工廠中機器的轟鳴;從前南斯拉夫晚間新聞的整點報時音樂,到丹麥小鎮中不同階層所唱的歌;從香港的城市噪音,到亞塞拜然戈布斯坦巖石的旋律,他們的探尋和思考將我們帶入那些未知的場域,傾聽那些聲音背後的「聲音」。

 

城市是有密度的區域,這裡有密集的運動、交流、際會、遊蕩。城市中這些密集存在的狀態充斥空氣之中,是過量的波動與顆粒,是光、音、灰塵、氣體。這些無形的超量物質潛入我們的想像、潛意識與身體裡,遮蔽或幹擾自然的跡象與節律,提供新的狀態與循環節奏。人工照明點亮黑色的夜空,噪音將自然中的鳴叫遮掩,灰塵和空氣中的顆粒物在夜間將城市之光反射向地面。

 

鑑於城市空氣的可視與可聽性,本項目探尋藝術家如何呈現我們身邊空氣中可聽、可見、以顆粒狀存在的雜質,在有關聒噪與過量的作品與有關靜默與缺場的作品之間建立對話,圍繞「過量」與「缺場」之間的張力展開,探究現當代及歷史上對自然與城市的想像,以及這些想像如何相互知會、相互定義與相互質疑。

 

本項目以文化地理的學術視角切入藝術作品,不僅考慮藝術家作品中的再現,還觀察與思索他們履行的實踐、使用的工具以及其作品的物質性,旨在探究:藝術家為何以及如何捕捉和呈現空氣顯見的空無性並賦予其所在——無論是通過搜集光、聲音還是顆粒——以及作品如何塑造自我並與文化構建的自然對峙?對原生自然的想像如何構建有關光、聲音、空氣汙染的藝術話語與實踐?有關靜默與缺場的藝術作品如何在對自然和城市的現有觀念中成形?

這是一群當前正身處夾縫狀態的群體——他們遠遠不只是中國官方所定義的「小鎮青年」,甚至還包括部分於一二線城市已然紮根的「城市精英」。

 

過去的40年裡,中國以近乎不可能的速度實現城市化。在20世紀80年代,當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們還生活在農村時,縣城生活無疑是令人嚮往的;如今,出生在縣城及農村的年輕人大規模流向了更加巨大和繁華的現代都市,而縣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夾縫空間,這同時意味著,即便快速擁抱都市生活的絕大多數「小鎮青年」也似乎還沒有做好充足準備,生活卻早已一步步逼著人們不可逆轉般前進了,這種錯位感不動聲色地隱藏在生活習慣、愛好品味、個人信仰和人情世故等層面。

 

展覽「尋異志——人跡、城際與世變」以這樣一種攜帶著姑且稱之為「縣城氣質」的群體為對象——他們面臨不斷地流動、寄居與適應,他們隱蔽、起伏且幾乎不可命名。研究提案以尋蹤訪跡式的行動將他們身上散發與掉落的「氣息」拼湊與整合,並以期在個體與群體、空間與地域、物件與記憶之間,勾連出我們所試圖關心的問題:面對全球化、城市化、數碼化等諸多加速度的衝擊,人們如何重臨那些不斷「被遮蔽的在地化視野」?當身體遭遇加速的世界裡種種猝不及防或潛移默化的變化時,人們的心理防線又是如何移動的?

 

這是一群當前正身處夾縫狀態的群體,但事實上,也可以說你我都在遭遇著這個急促轉變的洪流並不自覺地調整姿勢,平衡前進。

 

如今,以小說為呈現對象所做的平行展覽屢見不鮮。如簡·霍夫曼在CCA Wattis項目裡連續做的四個改編自小說的展覽以及史蒂芬妮·莫瓦東對米歇爾·維勒貝克的小說《地圖與疆域》進行的改編。在文字被轉換的過程中,展廳本身開始被我們重新思考,成為了故事敘述的新場所。與小說改編的電影不同的是,展廳使觀者真正地置身其中。

 

「蘇格蘭高原的獅子」是趙玉與龔慧策劃的寫作項目,集結了12名寫作者創作出15篇文章。與改編小說不同的是,「蘇格蘭高原的獅子」作為被分割且獨立的期刊又如何進行平行展覽並將其有效延續?隨著問題的指出與寫作延續性的欲望,本次的策展方案被確定為——寫作的平行展覽。展覽由包括2位策展人在內的8位藝術家的作品構成,從「真實與虛構的談判」,「敘事延續性中的杜撰」,「有關虛空及如何墜入虛空」以及「時間在虛構中的延續」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在當代藝術慣用敘事手法中,「敘事的連續性」顧名思義使其需要建構一個或數個「麥高芬」(MacGuffin),使作品有合理的線索,從而完整地成立。而敘事本身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最終會成為一種「麥高芬」,重要的不只在於它本身,而是它使概念成為可能。「麥高芬」一詞促成了展覽,而「麥⾼芬」本身卻成為一個託辭,或者說麥高芬本身也成為了一個「麥高芬」。在這環環相扣、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深陷於這個由「麥高芬」鉤織出的「巨型」展覽之中。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設立的非營利性、獨立的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是OCAT館群的有機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圖書文獻和展覽交流為主要功能,研究對象包括古代藝術和自上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主義的視覺藝術實踐,研究範圍包括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藝術展覽、藝術思潮、藝術機構、藝術著述及其它藝術生態,它還兼顧與這一研究相關的圖書館、檔案庫的建設和海外學術交流,它也是OCAT館群在北京的展示平臺。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種關於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歷史研究」的價值模式、學術機制和獨特方法,它的學術主旨是:知識、思想與研究,它提倡當代藝術史與人類精神史、觀念史、思想史和視覺文化史整體結合的學術研究傳統和開放的學術研究精神,關注經典藝術史著作的翻譯出版與現當代藝術史與古典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貫通。

開放時間:10:00-17:00 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閉館)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蟬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鐵7號線歡樂谷景區站B出口向北100米)

聯繫方式:+8610 6737 5618

展覽垂詢: info@ocatinstitute.org.cn

網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歡迎轉發我們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資訊 | 2020首屆設計策展計劃獲獎方案揭曉
    方案從時尚衍生出文化、風俗、消費、產業等現階段的緊要議題,很契合設計互聯探求展覽新形式、通過策展提出問題的方向。首屆「設計策展計劃」自2020年8月24日發布以來,收到了來自國內各大院校與公眾的投稿方案,其中,獨立策展人與策展團隊各佔一半,來自國外的投稿佔三成。
  • 從展覽的歷史到展覽製作的未來——第三次集會: 21世紀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策展實踐
    ——第三次集會:21世紀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策展實踐2019.12.14-12.15,周六-周日,13
  • 「策展課II」系列講座一 | 王澈+王曉松+李泊巖
    4、「觀眾策展」對策展帶來的諸多可能性。行走策展:1、行走策展的理念與結構。2、自2015年至今在江河流域、草原、沙漠、山脈、戈壁、鄉村等空間中發起的八個項目的介紹與解讀。獨立策展人,1986年生於邯鄲,2010年至今一直從事藝術評論寫作及策展工作。
  • 5G時代如何策展
    原標題:5G時代如何策展日前,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對2019年策展界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成果進行梳理、總結,探討5G時代如何助力中國策展學科發展、藝術生態持續繁榮。科技為策展帶來機遇和挑戰近幾年,科技類展覽在策展界引發熱潮,許多商業空間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新媒體展覽,「新媒體」「沉浸」等詞彙被廣泛使用。
  • 助力計劃|「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設計策展計劃
    2021年1月31日,由設計互聯發起的2020首屆設計策展計劃獲獎方案揭曉:蔡藝璇獲得設計互聯策展人獎,她的方案「神秘的空氣 震動的雲層」將由設計互聯支持,於2021年4至6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園景展館展出。設計互聯也將支持羅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周衍,以及王驍勇、任越、方銘璐作為設計互聯研究夥伴,深化策展研究。獲選入圍的策展人還有張天鋼和繆子衿。
  •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開幕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是本次大展的合作策展單位今天是午門大展的最後一日讓我們跟著來自天大建院的策展人何蓓潔老師的步伐一起看看午門大展吧!
  • 展覽預告 |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前言      此次展覽從600多張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的影像作品中,挑選出超過200張精品展出,這是本館近年來收集到的老照片中,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上的城市、地區、國家的人文地貌等主題的影像匯集。
  • 展覽預告|微拍貓2020暮冬古玉珍藏展
    微拍貓平臺以搭建玉器藝術交流平臺為己任,特此匯集微拍貓平臺平臺客戶的眾多珍藏古玉,將於2020年12月25日起在濰坊十笏園瑞德古文化藝術館舉辦2020暮冬古玉珍藏展,屆時千餘件古玉珍品齊現,讓玉器收藏愛好者充分體驗到玉石文化、玉石收藏的獨特魅力。本古玉珍藏展以展覽展銷,以石會友的文化活動為載體,為藏友和平臺客戶搭建玉文化交流和交易平臺。
  • 展覽|中國香港動漫節+巨匠潮流藝術玩具展+宋洋美術館專題展
    Winson合作figure展。「鳥巢·安迪沃霍爾授權巡迴展」:2019年12月5日—2020年5月15日 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盛大舉行,近3000平米展廳&戶外裝置, 集合146件授權真跡超大規模發布,宋洋美術館
  • 2019全球藝術界十大展覽預告
    策展人拉夫·魯戈夫與威尼斯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特(Paolo Baratta),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策展人魯戈夫認為:「展覽主題與其說是某種『詛咒',我認為這更像是一種挑戰
  • 從「被策展」到「策展」,看老頑童馬丁·帕爾如何練就「雙手互搏術」(上)
    直到2002年,由倫敦巴比肯藝術畫廊為其策劃的個人回顧展讓評論界得以重新發現他,獨特的風格讓他成為英國攝影的中心人物,並踏上國際攝影平臺。        2004年,帕爾開始以攝影節策展人的身份展開策展工作。當年,他在阿爾勒攝影節的策展工作體現了他的「英式怪誕」,在歐洲大受歡迎。而2010年的布萊頓攝影雙年展則令他再次成為「爭議的焦點」。
  • 【研究生課程榜】董冰峰老師:《中國影像藝術:歷史、策展、研究》
    《中國影像藝術:歷史、策展、研究》課程對應的三組研究方向,是嘗試打破單一的學科與類型研究範式,以動態的藝術現場和中國當代藝術主要呈現的結構性樣態為討論主軸,引發課程學員的不同知識興趣和自身研究背景二者的有機結合。
  • 「廣州三年展」榮獲文旅部「2019年全國美術館優秀展覽項目」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正式公布「2019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結果」,共評選出優秀展覽項目10個,優秀公共教育項目10個,優秀展覽提名項目20個,優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10個。廣東美術館的品牌展覽「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第六屆廣州三年展」榮獲「2019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展覽項目」。「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第六屆廣州三年展」於2018年12月21日開幕,持續至2019年3月10日。
  • 展覽 | 磅礴:楊識宏作品展
    展 期:2019年4月3日—5月5日展 廳:5、6號廳
  • 【虹橋當代藝術館】在線展&展覽預告|多面鏡——2021國際版畫展(二)
    多面鏡——2021國際版畫展MIRROR REFLECTION: 2021 International Printmaking Academic Exhibition and Seminar2020年線上特別展覽暨2021年線下展覽發布預告楊鋒 (YANG Feng)
  • 獨立展評 2014最後一波展覽來襲
    這是這階段所有展覽中,我最推薦的一個。好展覽有兩種,一種是作品本身特別棒(不管策展有多爛,重量級的作品往那裡一擺,哪怕排得一塌糊塗,全都挨著,好作品就是值得前往一看!)作為一個從2000年就開始看雙年展的「資深」觀眾,我認為,這一次的雙年展是歷界展覽中最不好理解的。詳細看一下每一個作品的展籤,是標標準準的策展體(就是從國外長語句直接翻譯成中文,或者說沒有英文版本也直接將中文寫成那種拗來拗去的句子,你通常讀一遍不知道說什麼,讀十遍更加迷惑)。一個很簡單的概念,策展體一寫,就會完全摸不著頭腦。
  • 剛剛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第十七屆(2019年度)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    「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按照中央關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部署,本屆「十大精品」終評、頒證階段嚴格控制活動規模,努力完善應急預案,首次嘗試採用「線上+線下」「實體+網絡」的活動模式,湖北武漢兩個入圍終評項目以網上演示、視頻連線答問交流的方式在終評匯報會現場完美呈現。    5月16日,29家入圍終評的項目單位進行了演示匯報和現場交流。
  • 【展覽】遊戲展E3約定明年見,電腦展延遲
    疫情目前仍在全球各地蔓延,最近又有部分大型展覽取消或延期,包括大型遊戲展和電腦展。全媒體記者留意到,面對臨近的展會受疫情影響,主辦方們通常有三種方案,一類是選擇取消線下直接搬到線上;第二類是延期至夏季或下半年;第三類是索性將今年展會直接放到明年。相比之下,疫情發展暫時是未知數,似乎改為線上和直接宣布明年舉行,更為保險。
  • 香港最佳展覽觀展指南
    方琛宇,《Art Recycle Bin》,2019,混合媒介,鳴謝:藝術家和H Queen’s策展人陳浩揚這一最新的群展「出。「疫症都市:既遠亦近」,2019,展覽現場,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Ingrid Pui Yee Chu「對位變奏:野口勇之於傅丹」M+ 展亭2018年11月16日-2019年4月22日
  • 策展?布展?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在展覽現場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已經擺放好等待被觀看的藝術品其實,一場展覽能夠最終形成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就是展覽主題、作品、策展團隊瓜君採訪了在展覽現場的學術主持金捷>老師藝術家王莉莉老師以及海棠藝術館的策展團隊和大家一起聊聊這次的展覽展覽主題是藝術家與策展團隊價值觀融合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一場展覽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