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可以同甘共苦,但註定不能共度難關,比如春秋時的越王勾踐,滅吳國後被大封為功臣,但第二年卻怕文仲功高蓋主,賜死文仲,君臣之情如此,愛情之情如此,我國近代大詩人艾青及其第二任妻子張月琴亦是如此。
艾青和張月琴也可稱之為師生戀,在張月琴之前,艾青有個老婆,是由父母包辦而成的,無情無義的婚姻註定是痛苦的,艾青無法面對妻子,所以一直在逃避,之後,艾青因做愛國運動而入獄,在獄中,他堅決不向惡勢力屈服,並做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更是聲名狼藉的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震驚了文壇。
隨後,艾青從監獄出來,來到一所中學教書,他是第二任妻子張月琴的老師,也就是在那三尺講堂裡,雙方對視的那一眼,就深深地吸引了對方,艾青溫文爾雅,加上他的名聲,深深地吸引了張月琴,而張月琴美麗的溫柔也深深地吸引了艾青。不過,礙於老師和同學的身份,二人將這份感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就在即將畢業的那年,他的家道中落,被迫輟學到前線去當醫務工作者,為當時的抗戰事業出了一份力。
而且,當張月琴離開後,艾青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也離開了學校,開始了遍及全國的輾轉,他不知道張月琴在哪裡,於是便把希望寄託給了上天,如果兩人真的有緣,那麼上天一定會讓他再次遇見張月琴,果然,艾青的想法是對的,五年後,他和張月琴在桂林又見面了。
1939年,張月琴跟隨前線戰士們,在桂林觀看戲劇表演,用來激勵和獎賞那些為國獻身的戰士們,就在這時,艾青也來到了桂林,同樣喜愛詩歌藝術的他們,在戲劇表演中相遇,兩人相視一笑,紛紛感嘆緣分的神奇。
此後,艾青再也不能掩飾自己的內心,就像張月琴表白一樣,他寫了一首詩,表達張月琴的美麗,以及自己的愛慕之情,張月琴被艾青感動,同意與他交往,愛她就給她一段婚姻,這是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必須承擔的責任,他要娶張月琴。
回家後,他把所有積蓄都給了髮妻,並在離婚後日夜不停地趕回桂林,張月琴再次被艾青的行為感動,次年,兩人結了婚,但此時正值戰亂,不應該有愛情的時候,張月琴又開始相愛了。
兩人珍愛彼此,活在當下,緊握彼此,相依為命的每一秒,之後的艾青,再一次因參加愛國運動而受迫害,不得已逃到香港,此時的張月琴,挺著六個月的身孕,在延安等艾青回來,不管時局如何動蕩,可兩人的手卻從未鬆開。
不會有什麼困難,能夠把兩顆緊緊相偎的心分開,最後,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多次輾轉,艾青再次回到延安,探望他深愛的妻子和兩歲大的女兒,那天他們相擁而泣,多年不離,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現在太平盛世,他們終於能永遠在一起,不分離,安頓下來後,艾青找到了一份教書的工作,收入還算不錯,畢竟在那個年代他們還是知識分子,很吃香,而張月琴則留在相夫教子、養育女兒的家中,兩人的愛情,讓周圍的朋友以及街坊四鄰都非常羨慕,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磨難,這對苦命的鴛鴦終於能永遠好好的在一起,大家都由衷的為他們高興。
也許正如開頭所說,有些愛情能夠同甘共苦,但卻不能同甘共苦,在戰亂時期的艱難困苦中未能分開,但是,在日子好不容易安頓下來之後,艾青又出軌了,也許,在戰亂年代,兩個人相依為命,使愛情保持了最初的激情。
歲月靜好後,激情慢慢退卻,生活的柴米油鹽不斷顯露,因為張月琴要照顧家人,所以慢慢的,從艾青最初認識的那個浪漫少女,變成了一個不懂情調的女人,再也找不回原來的模樣,而艾青又因為職業的原因,又一次與女學生接觸。
就在這個女學生身上,艾青發現了那種失落已久的感覺,這種感覺最後一次出現了,大概是16年前,他和張月琴在那間教室裡相遇的時候,沉默的心又跳動了,不久艾青就和這個女同學在一起了。
知道這件事的張月琴很難接受,她無法忍受愛人的背叛,更不甘心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卻換來這樣的結果,愛得多麼深,恨得多麼深,她對丈夫的濃濃的愛意,變成了深深的恨,這一年,她33歲,16歲,她和艾青相戀並結婚,16年的美好時光,給了兩個人最美好的回憶,也許,兩個人的緣分就到這裡了。
她淚流滿面,將丈夫告上了法庭,與其離婚,離婚後,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即使生活再貧困,也從不向艾青求助,當艾青想到女兒的時候,她就把女兒送到指定的地方,自己轉身就走,堅決拒絕再見艾青一面。
後來艾青嫁給了一個女生,一直到死,也許愛情本身就是一個謊言,當最初的激情消退,平淡如水的生活,能讓兩個曾經相愛的人繼續相愛嗎?也許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愛情的激情,退後兩個人,都只是為了婚姻和家庭,在一起湊合過日子。
一直到了不惑之年,他們才真正明白這一切,可在此之前,卻也有無數的家庭選擇離婚,也許這就是謊言吧,這個謊言,讓愛變成了親情,也讓無數,曾經相愛的兩個人,最後只能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