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那個人後來當了大官,但最終晚節不保,成了反面典型

2020-12-24 凱哥論社會

大家都學過「鑿壁偷光」這個成語,說的是西漢時窮小夥匡衡的勵志故事。匡衡是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匡談村人(《史記》記載為東海郡人,郡政府駐地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也有人說匡衡是蘭陵縣(蒼山)人),他小時家裡窮的叮噹響,別說上學,連燈都點不起。在跟著親戚學會了識字後,匡衡便通過給別人打工換書來看。但白天忙沒時間,晚上又太黑,他就用小刀在牆上挖個洞,借鄰居家透過來的燈光看書。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現在的孩子要是也挖這個麼小洞,一定是偷看隔壁西洋景的)。

匡衡特別喜歡《詩經》,而且很有獨到見解。《漢書·匡張孔馬傳》記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是說「你快別講《詩經》了,匡衡一會就要來了;聽匡衡講《詩經》,那才過癮呢!」

但匡衡一開始仕途也不是太順。參加了九次公務員考試才上岸,而且只考上了一個教育局下屬單位,當了太原郡的文學卒史。按漢朝當時的規定,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經過多年努力才混了個丙科,可見,匡衡同學的考試能力真的是一般般。

考試雖然不行,但架不住人家命好。因為當時還是太子的漢元帝也同樣挺喜歡詩經(這是真正的「附庸風雅」,因為《詩經》正好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於是,漢元帝就成了《詩經》達人匡衡的粉絲。有這麼個扛把子粉絲,一切事都好辦了。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後來又升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再後來升任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頂上去當了丞相,封樂安侯。

誰能想到,當年窮的點不起煤油燈的打工仔居然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真是造化弄人,拜相封侯,人家匡衡都做到了。

但功成名就的匡衡,沒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最終卻成了當年領導幹部警示教育的反面典型。

事情是這樣的,據《漢書·匡張孔馬傳》記載,匡衡封邑在樂安鄉,共有三千一百頃土地,那會一頃大概有現在的50畝左右(三公頃多),所以匡衡的封地大概是15萬畝還多。由於當時的地方行政區域圖(郡圖)搞錯了,把樂安鄉的界至向南多劃了四百頃地(2萬多畝)。匡衡後來雖然知道了這個錯誤,但他將錯就錯,將多出來的這2萬畝地的田租也收了過來。這件事被他的政敵知道了,就舉報了上去。匡衡的命運由此反轉,被皇帝貶為普通老百姓,連家產也被沒收了,晚年只能回老家生活。

匡衡升遷時很走運,出事時也夠倒黴。他是成也《詩經》,敗也《詩經》。被舉報時,欣賞他的伯樂漢元帝已死了四年多,當政者是漢成帝。本來這2萬畝的地租並不是匡衡主動貪的,發現錯了連地一塊交出來就算了。但由於他不僅沒主動交,還繼續收租金,性質一下子從不得當利變成了貪汙侵佔。再加上頂頭上司漢成帝可能對《詩經》並不感冒,一看這傢伙滿嘴的仁義道德,背地裡卻幹了這麼個勾當,老大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無論官有多高位有多重都要辦他。於是,匡衡一下子從雲端跌落到了地上。

從表面上看,對匡衡的處理好像並不是太重,因為畢竟沒有判刑。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事情遠不是這麼回事。因為,對匡衡處理,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免掉丞相職務,開除公職,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家庭全部資產。

沒收家庭全部資產這一條真是太狠了。大家看看現在的貪官,哪怕被判了刑,對於財產部分,要麼收繳違紀違法所得,要麼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連家庭財產一塊沒收的,這個真沒有!

財產都被沒收了,匡衡回老家過的也很慘。據說,窮的連生病買藥的錢都付不起。匡衡死後,後人在山東棗莊嶧城西南14華裡建了個匡衡墓,墓碑上有乾隆年間嶧縣令張玉樹題寫的「漢丞相樂安侯匡衡之墓」。原來還有匡衡祠,後來損毀了。

匡衡一世英名,要不是有晚年的這個汙點,絕對稱得上古代屌絲逆襲的典範!但他晚節不保,使自己落了個悲慘的下場。也使老師們講到他的勵志故事時,不好意思再給孩子們詳細介紹他的生平。

其實,匡衡的故事應該作為警示教育的典型,他的故事能提醒我們反腐敗工作絕不能放鬆,哪怕是道德模範,哪怕是一言九鼎,失去了監督,同樣可能出問題。「有權必有責 用權受監督 」絕不是一句空話!

相關焦點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小學的教科書本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他們因為很多種不同的世界被歷史記錄下來,可以說是有一個很輝煌的開始,畢竟能夠流芳千古是多少人曾經的夢想,但是人是會變得,這些人卻未必能一直像書中記載的那樣。相反,那些曾經著名的歷史人物,很多到了後來都「人設崩塌」,他們後來的事件非常毀三觀,讓大家直呼印象毀滅。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就這樣,匡衡刻苦學習了幾年之後,報名參加漢朝的經學考試,可結果總不遂人願。但他不甘心,不放棄,屢敗屢試,終於在第九次考試時,考中了丙科,從此跳出農門,入仕為官,成為宮廷的
  • 成語「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最終卻因為利慾薰心而身敗名裂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發奮苦讀的故事,囊螢車胤,映雪孫康,蘇秦錐刺股,孫敬頭懸梁,還有匡衡鑿壁偷光這些故事可謂是廣為流傳。發奮苦讀是古代寒門之人改變自身命運的重要途徑,因此才有這麼多相關的故事。今天主要來說一說「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
  • 馮學榮:那個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長大後變成了貪官
    那時,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擔任尚書,這個史高是匡衡的大粉絲,很欣賞匡衡的才華,於是,史高向漢元帝推薦匡衡,於是,匡衡就這樣,入朝當官,當上了「郎中」。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辛勞,現在終於變現了。 查證屬實之後,漢成帝剝奪了匡衡所有的官職,將他貶為平民百姓,把匡衡趕回他的山東老家去了。 也就是說,我們孩提時代啟蒙故事裡面那個「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在真實的中國歷史上,他因為貪汙腐敗,而被皇帝革職,最終還是回到了他少年時期鑿壁偷光的那所小房子,度完了他的餘生。
  • 鑿壁偷光的人長大了卻偷東西?
    很多歷史的名人小時候做過非常著名的事情,但是大了之後往往卻有點問題,就像我們最早在中學語文教材裡學的方仲永一樣。那個方仲永小時候非常聰明,但是它爸爸整天拉著他四處去拜見什麼達官貴人等等,不讓他學習,結果大了之後成為一個很平庸的人了。
  • 鑿壁偷光:「借光」的動機很純粹,但匡衡的故事不足以勵志
    西漢大經學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發奮苦讀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雖然「偷光」看起來是一樁小事,但「偷」的性質是一樣的,何況還破壞了公共物品,也許正是小時「偷光」,才釀成了大時「偷地」,最終匡衡迷失了初心。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 漲知識: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後來那些勤奮的人怎樣了?
    這些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您知道它們的主人公,後來發展如何麼?1、頭懸梁因年輕時熱愛讀書,被人稱為「閉戶先生」。據漢書記載,孫敬後來成為一代大儒。書,算是沒有白讀。2、錐刺股出處:《戰國策》: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人物:蘇秦,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外交家、縱橫家之一,與張儀齊名。
  • 曾經鑿壁借光的那個人,後來怎麼樣了?他還過得好嗎?
    而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單獨給他出了一個成語,叫做鑿壁偷光。這些典故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偷光的是一個叫做匡衡的孩子,小時候的匡衡勤奮又聰明,常常是老師勸我們好好學習的榜樣,不過匡衡後來怎麼樣了呢?老師沒告訴我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
  • 小時鑿壁偷光,長大貪汙受賄,課本中的正面形象為何變成貪汙犯
    後來他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加上其天資過人,他對《詩經》的理解幾乎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史書記載,時人給予他「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贊語,可謂是評價十分的高。若是到這結束的話,一個出身卑微的農家小子,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以廣博的學識位極人臣,可以說是出身貧寒又好學上進的有志青年的榜樣。但是,講究道德仁愛的匡衡,卻在晚年身敗名裂,淪為了反面教材。
  • 袁紹為何成了反面典型?做人最該護好的兩大命門,他都暴露出來了
    《三國演義》中,有兩個最著名的反面典型。其一是劉璋,自己不好好奮鬥,遇到威脅後卻引狼入室,招來了劉備。結果父子經營了兩代的益州集團,最終被劉備奪走。好在劉備顧忌顏面,給了他一塊地方去養老,沒殺了他。其二就是最著名的袁紹!用曹操的話說就是,袁紹,其實還有個別名叫,「曹阿瞞的的倉庫」,他的東西遲早都會姓了「曹」。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都做了些什麼壞事?毀了他的光輝形象
    ——杜甫引言提到匡衡,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鑿壁偷光」,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匡衡這個孩子勤學好讀,未來一定是個可造之材。後來的匡衡確實成了《詩經》大家,但是拋開學術成就,來看看他為人和為官,確實差得不行,他長大後做了這三件大事,毀了他小時所有的光輝形象。
  •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又做了什麼,這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
    很多人都在小時候學過鑽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匡衡,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只能跟著叔叔學習,才能看書學習。匡衡因為家裡沒有錢不是很富裕,但是又想學習,所以就去給有錢人家打工,不要工錢,就想人家給他幾本書看。
  • 杭州保姆縱火案受害者成了「反面典型」,這位網友的善良還在嗎
    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關注杭州保姆縱火案了,一是非常期待林先生能慢慢回歸正常的生活,二是也想讓一些噁心的人閉上嘴巴,沒有話題了,他們就不可能再去中傷受害者家屬了。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總有一些自認為很高貴的人還惦記著林先生,把他當成一個反面典型在網絡上評論。比如這樣?
  • 「鑿壁偷光」,偷的是什麼光?燭光還是火光?
    「鑿壁偷光」,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這個典故源自於西漢時期的匡衡,用來形容一個人刻苦學習。那麼,鑿壁偷光,偷的是什麼光呢?燈光都看不清,燭光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鑿壁偷光,要想看清楚書本的字,偷的光就不可能是燭光。那麼,偷的光是什麼光呢?有兩大可能,一是偷的是火光,二是這個故事是虛構的。首先來看第一條,火光。古代的燭光並不普及,要是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人才會用得到,平民百姓基本上不會用燭光。所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陽光是很多百姓唯一能夠選擇的光源。
  • 鑿壁偷光的他,勾結太監陷害民族英雄,下場悽慘…
    他靈機一動,乾脆在鄰居家的牆壁上鑿了個洞,借著這洞裡透出來的光努力讀書,後來果然成了一代大儒,官至宰相。【劉歆《西京雜記》說:「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希望他的鄰居不介意這件事的發生。古人鄰居之間可能共用一堵牆。
  • 我那個「晚節不保」的大伯父,背負20年罵名,晚景悽涼了才懂愛情
    朋友竹顏說,她身邊就有一個老年人晚節不保的先例,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是她的大伯父,是離她最近的一個案例。 竹顏和她堂姐同歲,事情發生在她們剛上高中的時候。在此之前,她大伯父和大伯母就總是吵架,周圍人都知道,而且大家的口風一致,都說是她大伯父人品有問題。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鑿壁偷光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 他是郭子儀後人,曾被樹為反面典型,後成為開國上將
    這是要不得的,所以毛主席把他樹立為反面典型,用來教育紅軍軍官。從那之後,郭天民痛改前非,善待士兵,終成一名戰功赫赫的開國上將。長徵期間,郭天民擔任紅9軍團參謀長兼第3師參謀長,和軍團長羅炳輝一起打了很多硬仗。郭天民的戰爭經歷非常豐富。他後來被派往紅四方面軍,差一點被張國燾處決。
  • 成龍晚節不保?郝蕾雙標?
    2那個電視劇被換角色的李藝人,其實就是因為大叔要捧他當時的學生上位。而電影被刪光戲份則是因為她,電影還沒官宣,她自己就公開表示會出演惹怒了導演。 4 金掃帚獎,讓人最失望的女演員和男演員候選名單都出來了.主要集中在《晴雅集》《冷血狂宴》《急先鋒》《喜寶》《徵途》《蕎麥瘋長》《我的女友是機器人》《赤狐書生》等影片上。郭敬明的金掃帚獎是常客。成龍估計是第一次入選,年紀這麼大了,突然給了這麼個獎,不知道算不算晚節不保?
  • 從鑿壁偷光的國家棟梁,到萬人唾棄的奸臣,匡衡到底經歷了什麼?
    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許多人都有聽過。說的是一個寒門出生的孩子,為了讀書,就在牆壁上鑿了個洞,借鄰居家的燭光自學成才的故事。在我們印象中,這樣勤奮好學的人物,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國之棟梁。就是由下級官員從民間篩選那些德行兼備、才能突出的人,對上進行推選。但這種制度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容易讓原本就是官宦人家的子弟,有了一個走後門的渠道。所以作為底層百姓的匡衡,很難有機會能夠得到升遷。所以他當了9年的候選人,最後才擦分上岸。一開始他只是太原郡的文學卒史,相當於現在圖書館管理員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