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那個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長大後變成了貪官

2021-02-13 讀書人馮學榮

此音頻是由搜狗AI技術支持 

 

溫馨提示:今日推送第二條有福利

今天,老馮繼續來顛覆你的認知:

 

我們小時候都很崇拜的一個少年英雄,他長大之後,竟然變成了一個貪官。

 

他是誰呢?他就是匡衡。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鑿壁偷光」的故事,說的就是漢朝丞相匡衡的故事。

 

匡衡,山東人,他從小刻苦讀書,家裡晚上點不起油燈和蠟燭,於是,匡衡往牆上鑿個洞,「偷」隔壁的光來讀書。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而至於匡衡是把隔壁鄰居的牆給鑿穿了呢,還是說,鄰居開著窗,匡衡只是把自家的牆壁鑿穿了,這個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如果是前者,那麼坦率地說,並不道德,好吧,為免跑題,我們不扯遠了,回到故事本身。

後來,鑿壁偷光、勤奮苦讀的匡衡,果然讀書成才了。

 

長大之後的匡衡,滿腹詩書,出口成章,才華橫溢,被補錄為「平原文學」(當時一個地方職稱)。

 

匡衡尤其對《詩經》的研究,造詣很深,名聲遠播,他經常對人講解《詩經》的心得,聽者都對匡衡佩服得五體投地。

 

很像今天的於丹。

 

要注意,在漢代的時候,還沒有科舉考試,當時還是「舉孝廉」的制度,也就是說,當官,是依靠別人推薦的。

 

那麼到了漢元帝的時候,匡衡這個大才子,終於等到了機會。

 

那時,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擔任尚書,這個史高是匡衡的大粉絲,很欣賞匡衡的才華,於是,史高向漢元帝推薦匡衡,於是,匡衡就這樣,入朝當官,當上了「郎中」。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辛勞,現在終於變現了。

匡衡學而優則仕,進入朝中當大官

 

匡衡在朝中當官,業績斐然,不斷晉升,當官十幾年之後,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升職,成為了丞相。

 

皇帝對匡衡非常器重,非常愛惜,有一回,匡衡的兒子匡昌酒醉殺人,匡衡親自向皇帝請罪,皇帝念在匡衡是個能臣的份上,儘管他教子無方,也沒有怪罪到他本人。

 

讀到這裡,依照常理,那麼匡衡的結局就是:一生兢兢業業,為朝廷、為國家鞠躬盡瘁,老了之後,告老還鄉,光榮退休。

 

然而,

 

並沒有!

 

匡衡在官場上,漸漸地,還是腐敗了,在歲月的長河裡,一步一步地,

 

匡衡變成了一個貪官!

 

事情是這樣的:

 

漢元帝看匡衡能幹、有功,封他為「安樂侯」,賜封給匡衡三十一萬畝的土地,冊封了之後,派人去測量、圈地。

 

在測量和圈地的時候,匡衡起了貪念,他私自多圈了四萬畝的土地,把自己的封地,生生擴張至三十五萬畝。

 

其實,漢元帝封給匡衡三十一萬畝土地,匡衡已經成為妥妥的超級大地主了,然而即使如此,匡衡仍然不滿足,他還是貪得無厭,在測量圈地的時候,耍了些手段,在自己封地的基礎上,多圈了四萬畝。

 

匡衡當時認為:反正本朝的地圖也不精準,我貪了也就貪了,誰會知道?

 

然而,匡衡並不知道:樹大招風,自然有人留意他,盯著他。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

 

到了漢成帝建始四年(漢元帝已經去世)也就是公元前29年,終於在這一年,有人向漢成帝舉報了。

 

舉報者準備了詳盡的材料,向漢成帝證明了:匡衡貪得無厭、耍了小手段,貪汙了陛下您四萬畝的土地。

 

漢成帝接到舉報,大怒。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這件事對於漢成帝來說,其實同樣也是極毀三觀的事情:萬萬想不到這個從小鑿壁偷光、身為萬人楷模的大能臣匡衡,竟然也是一個貪官!

 

人設崩塌。

漢成帝:匡衡你欺騙了我!

你鑿壁偷光,我一直以你為天下孩童的楷模,

真沒想到,你也是個貪官!

氣死我了,我再也不讀啟蒙讀物了!

 

查證屬實之後,漢成帝剝奪了匡衡所有的官職,將他貶為平民百姓,把匡衡趕回他的山東老家去了。

 

也就是說,我們孩提時代啟蒙故事裡面那個「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在真實的中國歷史上,他因為貪汙腐敗,而被皇帝革職,最終還是回到了他少年時期鑿壁偷光的那所小房子,度完了他的餘生。

匡衡被開除,回到老屋

慨嘆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

陛下你既然都已經給了我31萬畝

又何必和我斤斤計較那多出的4萬畝.

 

匡衡出走半生,在紅塵中繞了一個大圈,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

 

那麼,匡衡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幾點啟發,值得我們警戒:

 

啟發之一

做人做事,不要忘記初心

 

匡衡從小鑿壁偷光、刻苦攻讀,是為了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然而當官之後,匡衡在官場中,未能潔身自好,走著走著,忘記了自己讀書做官的初心,最終變成了一個大貪官,「搞錢」成為了他最大的樂趣。

 

匡衡忘記了初心,結果,他的人生之路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跑偏了。然而事實上皇帝給匡衡的賜封很豐厚,如果匡衡不貪汙的話,他當官為國家做貢獻所獲得的回報,其實已經相當可觀。

 

這就應了那句老話:「越想搞錢的,就越搞不到錢,不想搞錢的,好好做事業,錢反而自然會來。」

 

所以,我們要吸取匡衡的歷史教訓,不要忘記我們做事業的初心,只要我們把事業做好了,把產品做好了,給社會提供的服務到位了,其實該有的回報,最終自然都會來的。

 

啟發之二

德不配位,必有兇災

 

我們說一個人越是走到最後,就越發現,人品很重要。世界上有許多能幹的人,憑著他的才幹,一時混得風生水起,但是由於人品不正,走著走著,後來就翻車了,這就是我們古人說的「德不配位,必有兇災」

 

匡衡有才幹,但是人品不正,即使他憑著才幹混進中央、當了大官,但因為人品不正,所以最終還是走不遠,翻船了。

 

其實我們混職場、混單位、做產品、做企業,道理都是一樣,我們活得歲數越大就越發現,人和人的競爭,其實越到後來,就越是拼人品

人品才是制勝的關鍵。

 

啟發之三

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

 

我們說,人是會變的,這個道理在匡衡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證明:匡衡從小是個好孩子,但是,好孩子長大之後,未必是好人,因為人是會變的,同理,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會變的,我們看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東西,都要有這樣的心態和眼光,要有萬物變化的心理準備,才不至於刻舟求劍。

 

啟發之四

但凡英雄,必有瑕疵

 

我們小時候讀的啟蒙讀物,對英雄,對壞人,臉譜化都很嚴重,壞人什麼都壞,好人什麼都好,那是為了方便孩子們理解和吸收信息,不得不那樣寫。

 

但是,我們活到這個歲數了,就應該明白:這個世界上,完美的英雄人物,其實是沒有的,不存在的,隨便你哪一個英雄人物,湊近了一看,你總能發現一些瑕疵,人無完人,匡衡的故事,就是這個道理最佳的詮釋。

 

啟發之五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匡衡利用當時漢朝地圖不精準的毛病,私吞了朝廷四萬畝土地,他認為這件事只有他自己和老天知道,然而萬萬沒想到,最終還是被人舉報了、並導致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為什麼呢?因為匡衡在官場上有政敵,政敵整天盯著你,就是要挑你的刺,同理,我們在世上,最好不要做壞事,也千萬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你做壞事,因為你根本不曉得你得罪了誰,人家盯著你,時刻準備著舉報你,就等著看你翻車呢。

 

參考資料:

《漢書·匡衡傳》

劉歆《西京雜記》

《春秋公羊傳》 

 

附錄

《漢書·匡衡傳》原文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夫,至衡好學。衡射策甲科,調補平原文學。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屬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貢薦。高充位而已,與望之有隙。

長安令楊興說高曰:「將軍以親戚輔政,貴重於天下無二,然眾庶論議,令聞休譽,不專在將軍者,何也?以將軍之幕府,海內莫不仰望,而所舉不過私門賓客。夫富貴在身而世人不譽,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而隨牒在遠方。將軍誠召置幕府,學士歙然歸仁,與參事議,觀其所有,貢之朝廷,必為國器。以此顯示眾庶,名流於世。」

高然其言,闢衡為議曹史,薦衡於上,上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是時,有日蝕、地震之變,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說其言,遷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為少傅數年,數上疏陳便宜。建昭三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勸經學威儀之則,上敬納其言。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顯,追條其舊惡,並及黨與。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專權勢不以時白奏行罰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既奏顯等,不由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詔勿劾。衡慚懼,上疏謝罪。因稱病乞骸骨,上丞相樂安侯印綬。

上報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與君同心合意。今司隸校尉尊妄詆欺,朕甚閔焉。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燭也。傳不云乎?『禮義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賜上尊酒、養牛。衡起視事。上以新即位,褒優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風雨不時,連乞骸骨讓位。

上輒以詔書慰撫,不許。久之,衡子昌為越騎校尉,醉殺人,系詔獄。越騎官屬與昌弟且謀篡昌。事發覺,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謁者詔衡冠履。而有司奏衡專地盜土,衡竟坐免。

相關焦點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鑿壁偷光」的故事,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這是一代又一代父母和老師用來教育小孩要不畏條件艱苦,用功學習的經典事例,也的確激勵了無數學子的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真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功夫不負有心人。
  • 馮學榮:有的歷史乍一聽,真不敢相信
    後來,上海灘娛樂業興起,「大紅大紫」這個詞,從形容官場紅人,逐漸變成了形容娛樂圈的紅人了。 一直沿用到現在。 還有一個例子,說那個匡衡,對,就是「鑿壁偷光」的那個匡衡,父母也是窮光蛋,家裡連蠟燭油燈都買不起,以至於匡衡小時候要在自家的牆上鑿一個洞,「偷」隔壁的光來讀書。 可是,父母不優秀的匡衡,長大之後,官一直做到了丞相。
  • 小時鑿壁偷光,長大貪汙受賄,課本中的正面形象為何變成貪汙犯
    在其長大掌權後,卻變成了一個貪汙受賄的國家蛀蟲。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匡衡,是西漢時期漢元帝的丞相。這個故事出自於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上面記載:「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鑿壁偷光的人長大了卻偷東西?
    ▲把茫然變成坦然,把徵途變成坦途大家可以點擊收聽下面的坦課音頻或閱讀下面的文章。那個方仲永小時候非常聰明,但是它爸爸整天拉著他四處去拜見什麼達官貴人等等,不讓他學習,結果大了之後成為一個很平庸的人了。我們下邊也說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小例子,這三個人小的時候都做過令人看起來非常棒的事,但是大了之後反而不太好。
  • 「鑿壁偷光」那個人後來當了大官,但最終晚節不保,成了反面典型
    大家都學過「鑿壁偷光」這個成語,說的是西漢時窮小夥匡衡的勵志故事。匡衡是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匡談村人(《史記》記載為東海郡人,郡政府駐地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也有人說匡衡是蘭陵縣(蒼山)人),他小時家裡窮的叮噹響,別說上學,連燈都點不起。
  • 鑿壁偷光:「借光」的動機很純粹,但匡衡的故事不足以勵志
    西漢大經學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發奮苦讀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雖然「偷光」看起來是一樁小事,但「偷」的性質是一樣的,何況還破壞了公共物品,也許正是小時「偷光」,才釀成了大時「偷地」,最終匡衡迷失了初心。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又做了什麼,這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
    後來,可能長大一些之後呢,就成為了家裡的卡車,平時基本上都要去地裡幹農活,每天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休息的時間,只有中午在趁著難得休息的時候為了能多看一些書,偷偷的把自己家的牆鑿了一個小洞,借著鄰居家的燈光看書,匡衡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值得稱讚的人。然而,這位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又做了什麼?這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當時,規定衡在做官之後走上了不歸路,以至於最後最後節不保。
  • 從鑿壁偷光的國家棟梁,到萬人唾棄的奸臣,匡衡到底經歷了什麼?
    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許多人都有聽過。說的是一個寒門出生的孩子,為了讀書,就在牆壁上鑿了個洞,借鄰居家的燭光自學成才的故事。在我們印象中,這樣勤奮好學的人物,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國之棟梁。可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匡衡,卻沒有走上我們想像中的道路,反而成為一代貪官,下場悽慘。那麼,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才讓他走向歪路。這還得從匡衡科舉之路說起。匡衡出生於西漢時期,那時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察舉制。這是一種從下到上的選官制度。就是由下級官員從民間篩選那些德行兼備、才能突出的人,對上進行推選。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鑿壁偷光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但是長大之後的恐龍卻讓人跌破眼鏡,他不僅沒有長成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皆具備的皎皎君子一樣的人物,反而連兒時的樣子都不如。長大之後的孔融,靠著是孔子嫡系子孫的名頭做起了官,甚至是一度混成了曹操的幕僚,也算是顯赫一時。甚至後來很多人討伐曹操的罪名其中一個就是因為他殺死了孔融,認為他殺錯人。
  • 馮學榮:真沒想到,歷史真相是這樣的
    簡單地說,翰林院一開始是皇帝的文藝俱樂部,後來變成了皇帝的秘書處,再後來變成了皇帝的人才儲備中心。 用箭頭來演示,翰林院的演化歷史是這樣的:皇帝的文藝俱樂部→皇帝的秘書處→皇帝的人才儲備中心。 但是到了後來,例如說到了唐玄宗時期,翰林院進化了,變成不僅僅是皇帝的文藝俱樂部,而是變成了皇帝的秘書處,負責幫皇帝起草各種詔書、機密文件、聖旨、法令、國書等。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都做了些什麼壞事?毀了他的光輝形象
    ——杜甫引言提到匡衡,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鑿壁偷光」,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匡衡這個孩子勤學好讀,未來一定是個可造之材。後來的匡衡確實成了《詩經》大家,但是拋開學術成就,來看看他為人和為官,確實差得不行,他長大後做了這三件大事,毀了他小時所有的光輝形象。
  • 馮學榮:陳方安生和她的祖父方振武將軍的歷史往事
    方振武是安徽鳳陽人,對,和朱元璋是老鄉,他生於1882年,少年時期在安徽武備學堂學軍,畢業後加入清軍的安徽新軍。 外有蘇聯支持,內有愛國熱忱,於是在1933年,馮玉祥聯合他的部下吉鴻昌(河南扶溝人,對,就是訪問美國期間衣服上縫「我是中國人」的那個吉鴻昌)、方振武等將領,以他的國民軍(西北軍)為基礎,在察哈爾省(「察哈爾省」為民國省名,位置大約位於今天內蒙古和河北交界處)組織一支抗日部隊,起名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 馮學榮:收復臺灣之後,發生哪些事?
    不過,很快有許多社會賢達(例如臺灣抗日先鋒丘逢甲的第三個兒子丘念臺)提出異議,他們說,在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法律上屬於日本國籍,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中國人,所以所謂「漢奸罪」,其實不能成立,刑事追訴起來,法理上有問題,而且,可能會造成臺灣民心的動蕩,不利於回歸後的治理。
  • 新版「鑿壁偷光」:彝族少年自製水力發電,懸崖自習考大學
    四川大涼山深處長板橋村,這個至今還沒完全通電的地方,卻勵志爆紅。
  • 馮學榮:這些歷史,果然又是騙你的
    這是我馮學榮的圈子,請掃碼加入和我交流,有問必答,我每天會在圈子裡分享有趣文章一開始是,但到了後來,變成收費了,在實務當中,發放度牒的業務成為了官府的財政來源之一,當時叫做「度牒銀」。 到了公元1373年(大明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免收「度牒銀」,所以呢,「度牒銀」制度才被取消了。
  • 馮學榮:真沒想到,歷史上還有這種事
    這是我馮學榮的圈子,請掃碼加入和我交流,有問必答,我每天會在圈子裡分享有趣文章 吳清源,福建人,從小就有「圍棋天才少年」之稱。日本人看中了他,從他青少年時代起,就把他作為圍棋人才,引進日本去了。 於是,吳清源14歲移居日本,在日本圍棋界學習、謀生。
  • 馮學榮:1962年我們怎樣打敗阿三的
    對印自衛反擊戰 我軍為何停戰 1962年11月21日,我方在戰爭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之後,突然向全世界宣布,主動停戰,並主動後撤,一直後撤到原來有爭議的實際控制界線以北 馮學榮過去10年發表過、未發表過的文章彙編為電子文集共24集(每集頁數約200、含文約30篇)PDF格式,包括:《馮學榮談經濟常識》、《馮學榮說大千世界》一套五冊、《馮學榮精品散文集》一套四冊、《世界的真相其實很有趣》、《馮學榮雜文集》一套兩冊、《馮學榮談歷史》一套五冊、《日本為什麼侵華》、《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馮學榮談財富、三觀與自由》、《親歷北洋
  • 馮學榮:電影《金剛川》背後,韓戰的慘烈真相
    金日成和人民軍士兵插個悄悄話:老鐵,為了防止和你失聯,我為你新開了一個公眾號,叫「馮學榮奇談研究所」,每天發一篇我的原創文章,請你掃下面這個碼關注一下: 在打仗之前,上甘嶺所有的村民,早就已經跑光了,仗打完之後,村子也炸平了,上甘嶺也徹底變成了焦土和廢墟。
  • 馮學榮:關於臺灣鮮為人知的9個事實
    於是,日本人來接收的,就不是文官隊伍了,而是武裝部隊,很快,日本帝國陸軍在臺灣登陸,上岸不久,就和唐景崧等人的部隊發生戰鬥,這場戰爭前前後後,一共打了5個多月,最終漢人方面陣亡一千多,日軍方面陣亡幾百人,但是有幾千日本兵因為水土不服,在島上罹患霍亂、痢疾等死亡。 最終沒有懸念是日本部隊打贏了,這場抵抗運動,就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