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收復臺灣之後,發生哪些事?

2021-02-20 讀書人馮學榮

商務合作唯一聯繫人微信號:fhytbb

這是馮老溼的唯一圈子,歡迎掃碼加入,和馮老溼親密接觸,有問必答,馮老溼每天會在圈子裡分享文章

 

老鐵,騰訊的算法最近變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將公眾號設為星標、或者對文章進行點讚、或者點「在看」,這樣的話,騰訊推定你喜歡我的文字,以後騰訊會把我的新文章第一時間推送給你,如果你沒把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或者每次讀完文章不點讚、也不點「在看」,那麼騰訊就推定你不喜歡我的文字,往後我每次發文章,騰訊都會晚幾個小時、晚一天向你推送,甚至完全收不到,這是騰訊算法規則的改變,不是我的責任,請您諒解和支持。

注意:本文僅僅從歷史愛好者的角度,回顧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臺灣光復的往事,並不涉及今天的時事,請看官諒解,謝謝。

 

當年我們從日本人手中收復臺灣之後,都發生了哪些事呢?

 

今天我們回顧一下那段歷史,溫故而知新,也許能有啟發。

 

當年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主持臺灣的接收以及行政銜接工作。

陳儀受命擔任第一任臺灣行政長官

 

光復事件一:兌換貨幣

 

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自己家裡的那點錢,所以呢,當年臺灣光復,老百姓最關心的,也是自己的錢會不會被祖國沒收。

 

答案是:當然不會。

 

首先要說明一點,和歷史愛好者印象中不同,在日治時期,臺灣主要流通的貨幣,其實並不是日元。

 

你沒有看錯,並不是日元,當時日本人只把臺灣看成殖民地,而不是日本本土,所以,當時在臺灣是不用日元的,用的是一種叫做「臺灣銀行券」的貨幣。

日治時期的臺灣貨幣:「臺灣銀行券」

 

是的,「臺灣銀行券」這種貨幣在日治時期,是臺灣老百姓主要使用的貨幣。

 

雖然,同期還有「日本輔幣」、「輔幣券」、「日本銀行券」等,不過,這些次幣佔比都很低,忽略不計。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當時大陸已經開始出現通貨膨脹,為了穩定臺灣民心,當時國民政府收復臺灣之後,並沒有把大陸的「法幣」推行到臺灣,而是在臺灣發行了一種新的貨幣,叫做「臺幣」。

1946年國民政府在臺灣發行的臺幣(後來稱「舊臺幣」)

 

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管理當局,命令臺灣老百姓到銀行去,將手中的「臺灣銀行券」,兌換成政府新發行的「臺幣」,當時為了穩定民心,實行的「一元兌一元」,也就是等價兌換,而從臺灣老百姓手中收回來的「臺灣銀行券」,除了留下一部分在博物館等處收藏之外,絕大部分集中銷毀。

 

光復事件二:改名換姓

 

是的,當年收復臺灣,老百姓面臨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改名換姓。

 

在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裡,多數的臺灣老百姓,都起了日本名字,日本投降之後,國民政府收復臺灣,臺灣百姓不做日本人了,重新做回中國人了,那當然是要改名換姓、恢復自己的中文名字,沒有中文名字的,要給自己取一個中文名字。

 

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管理當局頒布《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要點》,規定如下:

 

「凡臺灣人民使用之姓名為日本式者,統準予在三個月內向所在村(裡)辦公處申請回復原有姓名,山地同胞無原有姓名者,準參照中國式姓名方式自定姓名」

 

這個規定分兩部分:

 

一部分針對臺灣的漢人百姓,命令漢人百姓,要在3個月內,到村公所去改名,廢掉自己的日本名字,改回中文本名。

 

例如,「巖裡政男」恢復中文名字「李登輝」。

 

另一部分針對臺灣的原住民,也就是番人,要求原住民也要在3個月內,廢除自己的日本名字,並且自己給自己起一個中文名字,姓什麼,叫什麼,隨便你起,總之要中文名字。

 

例如,當時的原住民領袖「渡井三郎」(泰雅語本名拉丁化:Losing Watan,樂信·瓦旦),改漢名「林瑞昌」。

臺灣原住民領袖樂信·瓦旦,光復後改漢名「林瑞昌」

 

當時日本投降之後,臺灣的老百姓對於祖國光復臺灣,多數人還是擁戴的、歡喜的,所以,改名字這件事,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光復事件三:恢復國語

 

是的,當年臺灣回歸祖國,老百姓面臨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廢除日語,恢復說國語。

 

不做日本人了,重新做回中國人了,當然要恢復說國語了。

 

不過,當時在臺灣,這件事還真有點麻煩,為什麼呢?因為在臺灣光復那會兒,日文在臺灣的普及率,達到了70%,也就是說,當時每100個臺灣百姓,有70個使用日文,剩下那30個主要說閩南語、客家話,全臺灣沒多少人懂標準國語。

 

由於日本人在臺灣嚴禁中文長達50年,所以臺灣剛光復那會,臺灣百姓當中能純熟使用國語的,鳳毛麟角,十分珍貴,這就引起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語國文師資,嚴重不足。

 

是的,當時國民政府要在臺灣恢復國語,但是諾大一個臺灣島,能找到的中文老師,鳳毛麟角,師資嚴重不足,怎麼辦呢?1946年,國民政府臺灣接收管理當局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當時是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從大陸抽調語文教師來臺,第二個辦法,在臺灣本土舉辦國語速成班,突擊培養本土的國語教師。

 

主要是以這兩個辦法,來解決燃眉之急。

臺灣百姓慶祝光復,諷刺的是:他們打出來的是日本制式的豎條標語

 

1946年9月,臺灣行政長官陳儀下令:禁止中學使用日語,並且將臺灣全境的鐵路、公路、民營公司、站牌路牌、街巷名稱等等,一律換成中文,並且加上注音符。

 

同年10月,陳儀進一步下令:禁止新聞報紙使用日語。

 

不但禁止說日語,一切的日本風俗,都在禁止之列,例如日本的衣服、飲食、出版物、建築、禮節等,也都在禁止之列。

 

不過,當年陳儀在臺灣雷厲風行,嚴禁日語,這個政策有好的效果,也有壞的效果。好的效果就是:對當時正在上學的青少年,見效很快,這些孩子在幾個月內,就能說能寫國語了。不好的效果是:由於日語禁得太快,當時許多臺灣百姓有怨言,因為日語說了半輩子,突然不讓說、不讓寫,非常不方便,所以,當時有人批評陳儀,說他的政策操之過急,沒能給予臺灣百姓足夠的磨合和接受的時間。

臺灣受降會場

插個悄悄話:老鐵,為了防止和你失聯,我為你新開了一個公眾號,叫「馮學榮奇談研究所」,每天發一篇我的原創文章,請你掃下面這個碼關注一下:

光復事件四:懲治漢奸遭遇兩難

 

臺灣光復,行政長官公署成立以後,曾經決定要懲治漢奸,也就是說,對於在日本侵華時期,為日本人充當過幫兇的那些臺灣人,打算要逮捕治罪。

 

1946年1月,國民政府接收當局頒布《漢奸總檢舉規程》,號召全臺灣百姓檢舉戰爭期間充當日本人幫兇的漢奸。

 

頒布之後,行政公署當月就接到首批300多起的檢舉案件。

 

不過,很快有許多社會賢達(例如臺灣抗日先鋒丘逢甲的第三個兒子丘念臺)提出異議,他們說,在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法律上屬於日本國籍,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中國人,所以所謂「漢奸罪」,其實不能成立,刑事追訴起來,法理上有問題,而且,可能會造成臺灣民心的動蕩,不利於回歸後的治理。

丘逢甲的第三個兒子丘念臺建議不追究臺灣「漢奸」、以安定民心

 

當時國民政府剛剛收復臺灣,考慮到民心穩定,採納了丘念臺等人的建議,中止了逮捕漢奸,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到底算不算日本人?如果算,那麼他們幫日本人做事,又有什麼不妥?這也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歷史上,就是有這麼一些悖論,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今天回首一看,實在令人唏噓、慨嘆不已。

 

光復事件五:文化隔閡很難調和

 

當時光復那會兒,臺灣老百姓接受日本統治50年,在文化上,已經相當「日本化」,也就是說,長著一副漢人的臉,但腦子裡的思維模式,都是日本式的。

 

當時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得臺胞對祖國認識不清,當時大多數臺灣百姓心目中的中國人,是愚笨的、狡詐的,自私自利的,骯髒的,野蠻的,不可理喻的。

 

舉個例子說,當時臺灣的百姓長期受日本人教育,習慣了點頭、鞠躬等等之類的禮節,說話也是一大堆的敬語,光復後從大陸來了一大群的軍人、政府人員、商人以及他們的家屬等等(這些人來臺灣之後被稱為「外省人」),那些從小受日本教育長大的臺灣百姓,看到這些「外省人」不點頭不鞠躬,說話也不用敬語,就覺得他們很「粗鄙」,認為他們「沒有教養」,看不起他們。

 

還有,日治時期雖然日本人在臺灣有剝削和掠奪資源的行為,但是日本人由於在明治維新當中學習西方比較徹底,他們的行政和司法,確實相對廉潔一些,而光復之後,臺灣百姓看到部分「外省人」一些貪汙、受賄、吃拿卡要、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與民眾衝突、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偷竊、搶劫、詐欺、姦污婦女、開槍傷人……等等各種劣跡,當時臺灣的百姓看不慣,日子久了,臺灣的百姓,就對從祖國來的「外省人」,產生了嚴重的偏見。

 

更嚴重的是利益衝突:當時國民政府的接收人員來到臺灣,接收敵產,當中包含許多的工廠(例如臺灣的糖、煤產業),許多接收人員當上了這些工廠的領導,然而相關技術卻一竅不通,下面一些技術嫻熟的臺灣員工不服,他們認為,日本人走了,就應該輪到我們本地的員工晉升,你一個大陸來的外省人,什麼技術都不懂,憑什麼做我的上司?以前日本人做我上司,至少日本人技術厲害,我還服,現在你們這些「外省人」,什麼都不懂,當我的上司,我真不服,我心裡不平衡。當時許多工廠裡的臺灣員工,普遍都有這個心理,這已經超出了意識形態的分歧,而是很現實的利益衝突了。

 

此外,當時內戰已經打起來,國民政府財政緊張,在臺灣隨意印刷臺幣,來應付財政支出,不但如此,還將大量的大米、布匹、鹽、糖等民生物資,從臺灣運往大陸,以供內戰所需,導致臺灣物質缺乏,民生困苦,工業、農業也出現巨幅倒退,經濟情況比二次大戰末期更加惡化,搞得臺灣民怨沸騰。

 

諸如此類的隔閡和矛盾,以陳儀為代表的國民政府接收人員,沒能覺察到,也沒能處理好,結果,兩年時間不到,臺灣本地的百姓對「外省人」,由最初的歡迎,迅速演變成反感和仇恨,後來就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此案我以後專文細說。

臺灣百姓和「外省人」在磨合期果然出事,史稱二二八事件

 

光復事件六:陳儀出事了

 

當年收復臺灣,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臺灣首任行政長官陳儀,被老蔣下令槍斃了。

 

為什麼呢?事情是這樣的:

 

1949年1月,陳儀看到當時國民政府風雨飄搖,行將就木,他要考慮自己的前途了,於是陳儀冒出了一個想法:起義。

 

當時呢,陳儀有一個學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湯恩伯,湯恩伯當時的職位是「京滬杭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在青年時期讀軍校、就職、升官等方面,多處得到陳儀的提攜,所以,陳儀是湯恩伯的恩人,湯恩伯也一直對陳儀很感恩,三四十年來兩人一直關係很鐵,不過,到了關鍵時刻,還是翻船了。

 

這一年,陳儀派人偷偷聯絡了湯恩伯,勸說湯恩伯和他一起,起義,拋棄國民黨和老蔣,投奔即將建立的新中國。

 

湯恩伯當時接到恩師的這個話,他坐臥不安,因為老蔣在華東的耳目很多,湯恩伯尋思這件事肯定瞞不過老蔣,冥思苦想之下,湯恩伯跑到老蔣那裡,去告密,順帶表忠心,不過,畢竟有恩情在,湯恩伯懇求老蔣「對我的恩人陳儀從輕發落」。

做人難:湯恩伯出賣恩師陳儀,背上良心債

 

老蔣「答應」了湯恩伯,但是,立即指示毛人鳳監控陳儀,並在不久後,將陳儀逮捕,1950年6月18日,陳儀在臺灣被槍決。湯恩伯獲悉恩人的噩耗,良心大受煎熬。然而,這就是政治。

 

親愛的讀者,這些令人唏噓的往事,對你有什麼啟發呢?

陳儀遭槍決

 

馮學榮過去10年發表過、未發表過的文章彙編為電子文集共24集(每集頁數約200、含文約30篇)PDF格式,包括:《馮學榮談經濟常識》、《馮學榮說大千世界》一套五冊、《馮學榮精品散文集》一套四冊、《世界的真相其實很有趣》、《馮學榮雜文集》一套兩冊、《馮學榮談歷史》一套五冊、《日本為什麼侵華》、《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馮學榮談財富、三觀與自由》、《親歷北洋:從共和到內戰》、《中國歷史的側面Ⅱ》,共24冊電子文集(紙質書免問),讀者優惠價199元。需要珍藏的朋友請掃以下二維碼,加小編微信(請註明買書),支付寶轉帳給小編(不要微信轉帳),小編會把電子文集發到您微信或電子郵箱裡(可以下載到電腦)。凡惠購的朋友都有神秘禮物。

相關焦點

  • 馮學榮:真沒想到,歷史上還有這種事
    請問,這種事在歷史上,是不是真的? 答案是: 這是真的 是的,從漢武帝時代開始,就有專人記錄皇帝的起居和言行。 例一:皇帝也是個凡人,他做過的事情,過些天也就忘了,舉例說,皇帝哪天臨幸了哪個妃嬪,睡完也就忘了,不過,史官會在《起居注》裡記錄,哪天皇上睡了哪個妃嬪,那麼一兩個月之後,妃嬪發現自己懷孕了,皇帝不放心,找史官一問,一查,發現自己那天確實睡了她,把日子掐指一算,可以基本確定,孩子應該不是野種,應該是我皇帝的種呢。
  • 馮學榮:關於臺灣鮮為人知的9個事實
    於是,日本人來接收的,就不是文官隊伍了,而是武裝部隊,很快,日本帝國陸軍在臺灣登陸,上岸不久,就和唐景崧等人的部隊發生戰鬥,這場戰爭前前後後,一共打了5個多月,最終漢人方面陣亡一千多,日軍方面陣亡幾百人,但是有幾千日本兵因為水土不服,在島上罹患霍亂、痢疾等死亡。 最終沒有懸念是日本部隊打贏了,這場抵抗運動,就失敗了。
  • 馮學榮:陳方安生和她的祖父方振武將軍的歷史往事
    名門之後。 那麼,既然陳方安生是方振武的孫女,她應該姓「方」才對呀,為什麼會姓陳呢? 其實,陳方安生的本名是「方安生」,不過她嫁給了後來的香港輔警總監陳棣榮,隨香港習慣,冠以夫姓,所以叫「陳方安生」。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成立之後,開赴前線,和劉桂堂、李守信、張海鵬等日偽軍作戰,並且從日偽軍手中,收復了康保、寶昌、沽源、多倫等四個縣,當時稱「察東四縣」。
  • 馮學榮:這些歷史,果然又是騙你的
    今天馮老溼告訴粉絲們: 這種故事是假的 是的,這一類的故事,在歷史上是不會真實發生的、或者說至少不會是普遍的。因為朝廷要管控出家人的數量,而且每個百姓都是納稅人,誰出家,誰沒出家,這些,官府都要管的,也必然需要管的,所以古代朝廷對百姓出家,考察問話之後,發給許可證,當時叫「度牒」,以下是一份度牒的文物:
  • 馮學榮:1962年我們怎樣打敗阿三的
    而且,即使阿三獨立之後,他們也戰爭不斷,首先阿三和巴基斯坦,一直都在打,都打了幾十年了,印巴戰爭都打了好幾回了,1961年阿三還和葡萄牙打了一仗(所謂「解放果阿」),此外即使在印度本國內部,在過去幾十年,也一直有各種內戰,阿三一直和國內各種遊擊隊、各種反叛組織,各種打。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馮學榮:有的歷史乍一聽,真不敢相信
    簡單地說,就是:神經病 無奈,愛德華患上神經病之後,只好由他母親(愛因斯坦的妻子)照顧他。 後來,他母親死了,愛德華就送進了精神病院。 1965年,愛德華在精神病院去世,比他的父親愛因斯坦,多活了10年。
  • 馮學榮:真沒想到,歷史真相是這樣的
    再到了後來,例如說明清時期,翰林院又變了,變成了人才儲備中心,平時皇帝喜歡的人才、看上的人才,一時半會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安排的,那麼就安置在翰林院,養起來,發工資,不過,工資也不白髮,翰林院平時負責給皇帝做這些事:修撰史書、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試的考官。偶爾,皇帝需要的時候,也叫你來,參政議政。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貶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的客觀效果來看,沒有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也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塊無主之地,而被荷蘭或者其他西方殖民者永遠侵佔。因此,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是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實事求是地評價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動機。  從嚴格意義來講,國民政府光復臺灣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解放戰爭。
  • 中國第五次收復臺灣
    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到達臺灣,連橫的名著《臺灣通史》中記載:「明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臺,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臺,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為今臺南府治,其井尚存。而鳳山有三寶姜,居民食之疾瘳。云為鄭和所遺,則和入臺且至內地,或謂在大岡山也。」
  •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不禁讓人感慨,臨死之前的他竟是含恨而終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這一點毋庸置疑。縱觀歷史,在明朝時期,在17世紀初,荷蘭成為西方的海上馬車夫,佔據著海上霸主的權利,而侵略也是隨之而來,當時的臺灣也不能倖免。1604年,荷蘭開始發動對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的攻擊,最終在明朝當局的軍事抗議下,荷蘭軍隊撤離出臺灣區域,而到了1622年,荷蘭依舊對於臺灣和澎湖列島不死心,想要長期佔領臺灣和澎湖列島,於是再次發動了侵略臺灣的戰爭。1924年,荷蘭佔領臺灣,從此便開始了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的統治。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背景 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但幾個月後因病去世了,使臺灣陷入內亂中。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
  • 林鳳跟著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做貢獻
    後來,林鳳脫離了海盜的隊伍,成為了鄭成功的部將,為收復臺灣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海盜時期的林鳳。海盜林鳳畫像林鳳是明代人。不滿二十歲就加入了海盜的隊伍,在之後成為了這批海盜的首領。在他的手下,曾統轄著三百多艘船隻,人員也達四萬餘人之多。1567年,林鳳開始拓展勢力範圍,多次擊敗官兵,使當時的明朝十分對他十分忌憚。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而盤踞在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也同樣讓人康熙帝頭疼不已。當時有很多人都勸康熙帝,不要收復臺灣,因為想要收復臺灣那麼康熙的朝廷必然要為此付出良多。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在最後力排眾議,最後收復臺灣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首先一點就是出於當時整個帝國的正統性問題大清帝國是建立在明朝滅亡以後的基礎上的,但是當時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基本上所代表的就是明朝的延續。
  • 馮學榮:電影《金剛川》背後,韓戰的慘烈真相
    這個金剛山,雖然大部分山體位於朝鮮境內,但也有小部分山體位於韓國境內,所以從韓國這邊,也可以上山,2008年7月11日,韓國有一位女遊客,名叫樸旺子,從韓國這端爬上金剛山觀光,被朝鮮的哨兵開槍打死了,這件事發生之後,韓國政府下令,禁止韓國的遊客前往金剛山觀光。
  • 五百年來收復臺灣簡史
    10月25日,二戰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歸中國版圖,這一天成為了「臺灣光復節」。 今年是臺海關係特別緊張的一年,或許將醞釀出某個大事件。在這個大事件發生之前,不如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臺灣近500年來被列強侵略、強佔、竊取又是如何被收復的歷史。桴鼓相應,以史為證。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姚啟聖遍覽經史子集,在當地小有盛名。不過,他的科舉考試之路卻並不順暢,直到三十六歲才考中舉人入仕為官。緊接著,他又因為性格耿直和桀驁不馴而屢屢得罪上司,開始了極不順暢的仕途。
  • 中國的每次收復臺灣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收回的
    當和平統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的時候,武力解放臺灣就成了我們唯一的選項;讓我們來看看近代史上的三次收復臺灣,每一次都是靠武力收回的,和平光復臺灣自古以來都不是我們能夠達到目標的選擇;中華民族從敵對勢力的手中用武力方式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稱之為光復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23年荷蘭乘明政府衰弱之際出兵佔領臺灣成功竊取中國的領土。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阿九百佔領新疆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李鴻章等人會把這片土地全部夷為平地。反正人少,繳納的稅金也少,但是朱五宗湯看了一百年,明白了不能失去國土的道理,努力說服慈禧太后,一定要收復新疆。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鄭成功開始向臺灣發起進攻,當時要打的就是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荷蘭軍隊被鄭成功成功擊退,雖然後來荷蘭又經歷了反撲,但是最終仍然敗給了鄭成功。從此,被外國人佔據了幾十年的臺灣又重新回到中國人手中。但是好景不長,收復了臺灣的鄭成功卻接連聽聞噩耗,心情不佳,極其鬱悶。加之家庭的一些變故,士兵對臺灣的一些不適應,使其身體出現了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