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合作唯一聯繫人微信號:fhytbb
這是馮老溼的唯一圈子,歡迎掃碼加入,和馮老溼親密接觸,有問必答,馮老溼每天會在圈子裡分享文章
老鐵,騰訊的算法最近變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將公眾號設為星標、或者對文章進行點讚、或者點「在看」,這樣的話,騰訊推定你喜歡我的文字,以後騰訊會把我的新文章第一時間推送給你,如果你沒把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或者每次讀完文章不點讚、也不點「在看」,那麼騰訊就推定你不喜歡我的文字,往後我每次發文章,騰訊都會晚幾個小時、晚一天向你推送,甚至完全收不到,這是騰訊算法規則的改變,不是我的責任,請您諒解和支持。
注意:本文僅僅從歷史愛好者的角度,回顧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臺灣光復的往事,並不涉及今天的時事,請看官諒解,謝謝。
當年我們從日本人手中收復臺灣之後,都發生了哪些事呢?
今天我們回顧一下那段歷史,溫故而知新,也許能有啟發。
當年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主持臺灣的接收以及行政銜接工作。
陳儀受命擔任第一任臺灣行政長官
光復事件一:兌換貨幣
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自己家裡的那點錢,所以呢,當年臺灣光復,老百姓最關心的,也是自己的錢會不會被祖國沒收。
答案是:當然不會。
首先要說明一點,和歷史愛好者印象中不同,在日治時期,臺灣主要流通的貨幣,其實並不是日元。
你沒有看錯,並不是日元,當時日本人只把臺灣看成殖民地,而不是日本本土,所以,當時在臺灣是不用日元的,用的是一種叫做「臺灣銀行券」的貨幣。
日治時期的臺灣貨幣:「臺灣銀行券」
是的,「臺灣銀行券」這種貨幣在日治時期,是臺灣老百姓主要使用的貨幣。
雖然,同期還有「日本輔幣」、「輔幣券」、「日本銀行券」等,不過,這些次幣佔比都很低,忽略不計。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當時大陸已經開始出現通貨膨脹,為了穩定臺灣民心,當時國民政府收復臺灣之後,並沒有把大陸的「法幣」推行到臺灣,而是在臺灣發行了一種新的貨幣,叫做「臺幣」。
1946年國民政府在臺灣發行的臺幣(後來稱「舊臺幣」)
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管理當局,命令臺灣老百姓到銀行去,將手中的「臺灣銀行券」,兌換成政府新發行的「臺幣」,當時為了穩定民心,實行的「一元兌一元」,也就是等價兌換,而從臺灣老百姓手中收回來的「臺灣銀行券」,除了留下一部分在博物館等處收藏之外,絕大部分集中銷毀。
光復事件二:改名換姓
是的,當年收復臺灣,老百姓面臨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改名換姓。
在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裡,多數的臺灣老百姓,都起了日本名字,日本投降之後,國民政府收復臺灣,臺灣百姓不做日本人了,重新做回中國人了,那當然是要改名換姓、恢復自己的中文名字,沒有中文名字的,要給自己取一個中文名字。
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管理當局頒布《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要點》,規定如下:
「凡臺灣人民使用之姓名為日本式者,統準予在三個月內向所在村(裡)辦公處申請回復原有姓名,山地同胞無原有姓名者,準參照中國式姓名方式自定姓名」
這個規定分兩部分:
一部分針對臺灣的漢人百姓,命令漢人百姓,要在3個月內,到村公所去改名,廢掉自己的日本名字,改回中文本名。
例如,「巖裡政男」恢復中文名字「李登輝」。
另一部分針對臺灣的原住民,也就是番人,要求原住民也要在3個月內,廢除自己的日本名字,並且自己給自己起一個中文名字,姓什麼,叫什麼,隨便你起,總之要中文名字。
例如,當時的原住民領袖「渡井三郎」(泰雅語本名拉丁化:Losing Watan,樂信·瓦旦),改漢名「林瑞昌」。
臺灣原住民領袖樂信·瓦旦,光復後改漢名「林瑞昌」
當時日本投降之後,臺灣的老百姓對於祖國光復臺灣,多數人還是擁戴的、歡喜的,所以,改名字這件事,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光復事件三:恢復國語
是的,當年臺灣回歸祖國,老百姓面臨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廢除日語,恢復說國語。
不做日本人了,重新做回中國人了,當然要恢復說國語了。
不過,當時在臺灣,這件事還真有點麻煩,為什麼呢?因為在臺灣光復那會兒,日文在臺灣的普及率,達到了70%,也就是說,當時每100個臺灣百姓,有70個使用日文,剩下那30個主要說閩南語、客家話,全臺灣沒多少人懂標準國語。
由於日本人在臺灣嚴禁中文長達50年,所以臺灣剛光復那會,臺灣百姓當中能純熟使用國語的,鳳毛麟角,十分珍貴,這就引起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語國文師資,嚴重不足。
是的,當時國民政府要在臺灣恢復國語,但是諾大一個臺灣島,能找到的中文老師,鳳毛麟角,師資嚴重不足,怎麼辦呢?1946年,國民政府臺灣接收管理當局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當時是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從大陸抽調語文教師來臺,第二個辦法,在臺灣本土舉辦國語速成班,突擊培養本土的國語教師。
主要是以這兩個辦法,來解決燃眉之急。
臺灣百姓慶祝光復,諷刺的是:他們打出來的是日本制式的豎條標語
1946年9月,臺灣行政長官陳儀下令:禁止中學使用日語,並且將臺灣全境的鐵路、公路、民營公司、站牌路牌、街巷名稱等等,一律換成中文,並且加上注音符。
同年10月,陳儀進一步下令:禁止新聞報紙使用日語。
不但禁止說日語,一切的日本風俗,都在禁止之列,例如日本的衣服、飲食、出版物、建築、禮節等,也都在禁止之列。
不過,當年陳儀在臺灣雷厲風行,嚴禁日語,這個政策有好的效果,也有壞的效果。好的效果就是:對當時正在上學的青少年,見效很快,這些孩子在幾個月內,就能說能寫國語了。不好的效果是:由於日語禁得太快,當時許多臺灣百姓有怨言,因為日語說了半輩子,突然不讓說、不讓寫,非常不方便,所以,當時有人批評陳儀,說他的政策操之過急,沒能給予臺灣百姓足夠的磨合和接受的時間。
臺灣受降會場
插個悄悄話:老鐵,為了防止和你失聯,我為你新開了一個公眾號,叫「馮學榮奇談研究所」,每天發一篇我的原創文章,請你掃下面這個碼關注一下:
光復事件四:懲治漢奸遭遇兩難
臺灣光復,行政長官公署成立以後,曾經決定要懲治漢奸,也就是說,對於在日本侵華時期,為日本人充當過幫兇的那些臺灣人,打算要逮捕治罪。
1946年1月,國民政府接收當局頒布《漢奸總檢舉規程》,號召全臺灣百姓檢舉戰爭期間充當日本人幫兇的漢奸。
頒布之後,行政公署當月就接到首批300多起的檢舉案件。
不過,很快有許多社會賢達(例如臺灣抗日先鋒丘逢甲的第三個兒子丘念臺)提出異議,他們說,在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法律上屬於日本國籍,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中國人,所以所謂「漢奸罪」,其實不能成立,刑事追訴起來,法理上有問題,而且,可能會造成臺灣民心的動蕩,不利於回歸後的治理。
丘逢甲的第三個兒子丘念臺建議不追究臺灣「漢奸」、以安定民心
當時國民政府剛剛收復臺灣,考慮到民心穩定,採納了丘念臺等人的建議,中止了逮捕漢奸,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到底算不算日本人?如果算,那麼他們幫日本人做事,又有什麼不妥?這也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歷史上,就是有這麼一些悖論,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今天回首一看,實在令人唏噓、慨嘆不已。
光復事件五:文化隔閡很難調和
當時光復那會兒,臺灣老百姓接受日本統治50年,在文化上,已經相當「日本化」,也就是說,長著一副漢人的臉,但腦子裡的思維模式,都是日本式的。
當時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得臺胞對祖國認識不清,當時大多數臺灣百姓心目中的中國人,是愚笨的、狡詐的,自私自利的,骯髒的,野蠻的,不可理喻的。
舉個例子說,當時臺灣的百姓長期受日本人教育,習慣了點頭、鞠躬等等之類的禮節,說話也是一大堆的敬語,光復後從大陸來了一大群的軍人、政府人員、商人以及他們的家屬等等(這些人來臺灣之後被稱為「外省人」),那些從小受日本教育長大的臺灣百姓,看到這些「外省人」不點頭不鞠躬,說話也不用敬語,就覺得他們很「粗鄙」,認為他們「沒有教養」,看不起他們。
還有,日治時期雖然日本人在臺灣有剝削和掠奪資源的行為,但是日本人由於在明治維新當中學習西方比較徹底,他們的行政和司法,確實相對廉潔一些,而光復之後,臺灣百姓看到部分「外省人」一些貪汙、受賄、吃拿卡要、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與民眾衝突、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偷竊、搶劫、詐欺、姦污婦女、開槍傷人……等等各種劣跡,當時臺灣的百姓看不慣,日子久了,臺灣的百姓,就對從祖國來的「外省人」,產生了嚴重的偏見。
更嚴重的是利益衝突:當時國民政府的接收人員來到臺灣,接收敵產,當中包含許多的工廠(例如臺灣的糖、煤產業),許多接收人員當上了這些工廠的領導,然而相關技術卻一竅不通,下面一些技術嫻熟的臺灣員工不服,他們認為,日本人走了,就應該輪到我們本地的員工晉升,你一個大陸來的外省人,什麼技術都不懂,憑什麼做我的上司?以前日本人做我上司,至少日本人技術厲害,我還服,現在你們這些「外省人」,什麼都不懂,當我的上司,我真不服,我心裡不平衡。當時許多工廠裡的臺灣員工,普遍都有這個心理,這已經超出了意識形態的分歧,而是很現實的利益衝突了。
此外,當時內戰已經打起來,國民政府財政緊張,在臺灣隨意印刷臺幣,來應付財政支出,不但如此,還將大量的大米、布匹、鹽、糖等民生物資,從臺灣運往大陸,以供內戰所需,導致臺灣物質缺乏,民生困苦,工業、農業也出現巨幅倒退,經濟情況比二次大戰末期更加惡化,搞得臺灣民怨沸騰。
諸如此類的隔閡和矛盾,以陳儀為代表的國民政府接收人員,沒能覺察到,也沒能處理好,結果,兩年時間不到,臺灣本地的百姓對「外省人」,由最初的歡迎,迅速演變成反感和仇恨,後來就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此案我以後專文細說。
臺灣百姓和「外省人」在磨合期果然出事,史稱二二八事件
光復事件六:陳儀出事了
當年收復臺灣,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臺灣首任行政長官陳儀,被老蔣下令槍斃了。
為什麼呢?事情是這樣的:
1949年1月,陳儀看到當時國民政府風雨飄搖,行將就木,他要考慮自己的前途了,於是陳儀冒出了一個想法:起義。
當時呢,陳儀有一個學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湯恩伯,湯恩伯當時的職位是「京滬杭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在青年時期讀軍校、就職、升官等方面,多處得到陳儀的提攜,所以,陳儀是湯恩伯的恩人,湯恩伯也一直對陳儀很感恩,三四十年來兩人一直關係很鐵,不過,到了關鍵時刻,還是翻船了。
這一年,陳儀派人偷偷聯絡了湯恩伯,勸說湯恩伯和他一起,起義,拋棄國民黨和老蔣,投奔即將建立的新中國。
湯恩伯當時接到恩師的這個話,他坐臥不安,因為老蔣在華東的耳目很多,湯恩伯尋思這件事肯定瞞不過老蔣,冥思苦想之下,湯恩伯跑到老蔣那裡,去告密,順帶表忠心,不過,畢竟有恩情在,湯恩伯懇求老蔣「對我的恩人陳儀從輕發落」。
做人難:湯恩伯出賣恩師陳儀,背上良心債
老蔣「答應」了湯恩伯,但是,立即指示毛人鳳監控陳儀,並在不久後,將陳儀逮捕,1950年6月18日,陳儀在臺灣被槍決。湯恩伯獲悉恩人的噩耗,良心大受煎熬。然而,這就是政治。
親愛的讀者,這些令人唏噓的往事,對你有什麼啟發呢?
陳儀遭槍決
馮學榮過去10年發表過、未發表過的文章彙編為電子文集共24集(每集頁數約200、含文約30篇)PDF格式,包括:《馮學榮談經濟常識》、《馮學榮說大千世界》一套五冊、《馮學榮精品散文集》一套四冊、《世界的真相其實很有趣》、《馮學榮雜文集》一套兩冊、《馮學榮談歷史》一套五冊、《日本為什麼侵華》、《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馮學榮談財富、三觀與自由》、《親歷北洋:從共和到內戰》、《中國歷史的側面Ⅱ》,共24冊電子文集(紙質書免問),讀者優惠價199元。需要珍藏的朋友請掃以下二維碼,加小編微信(請註明買書),支付寶轉帳給小編(不要微信轉帳),小編會把電子文集發到您微信或電子郵箱裡(可以下載到電腦)。凡惠購的朋友都有神秘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