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2021-01-18 大王在說史

為什麼康熙帝要在大多數都反對的情況下。依舊堅持收復整個臺灣呢?

康熙帝是大清帝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之一,但是他在剛剛登基稱帝的時候,整個帝國的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因為康熙帝自己的年齡並不大,而在整個帝國內部還有著為數眾多的反對派,例如當時的鰲拜一黨等等。他們都只不過是想把康熙帝架空,自己掌控整個帝國的權力罷了。同時,在清帝國建立之初所留下來的三藩問題也讓康熙帝無可奈何,這些都從根本上在影響整個國家的統治。而盤踞在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也同樣讓人康熙帝頭疼不已。當時有很多人都勸康熙帝,不要收復臺灣,因為想要收復臺灣那麼康熙的朝廷必然要為此付出良多。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在最後力排眾議,最後收復臺灣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

首先一點就是出於當時整個帝國的正統性問題

大清帝國是建立在明朝滅亡以後的基礎上的,但是當時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基本上所代表的就是明朝的延續。而在大清帝國建立以後,就一直有一些人不希望看到清王朝這樣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可以在整個中原地區站穩腳,所以他們也一直希望恢復明王朝的統治。而鄭家勢力本身也是一直在樹立著明王朝的延續大旗,在和整個清帝國對著幹。所以,這就導致清帝國本身在正統性方面是有問題的,對於康熙帝來說,他必須收復臺灣,消滅臺灣地區的割據勢力才可以保證整個大清帝國在中原地區的絕對正統性。

而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一個王朝的正統性是絕對重要的。如果沒有辦法證明自己在中原地區,是唯一一個可以掌控大權的帝國勢力,那麼國家內部的人心浮動,就絕對不可能停止。在整個清帝國時期,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叛亂勢力,而這些叛亂基本上都是以恢復前朝的名義在作亂。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多少的封建王朝都是因為沒有正統性,而無法獲得整個國家社會的廣泛支持的。作為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正統性問題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辦法在正統性方面得到保障的話,那麼這個帝國本身就會遭到非常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內部的社會穩定,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

實現祖國的統一以及為了當時的整體國防安全的考慮。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除了證明大清帝國是延續了中原王朝的正統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維持當時整個帝國的統一。畢竟中原王朝在臺灣地區實現有效的統治的歷史是非常長的,而且鄭家勢力是在與外國勢力的鬥爭之下才重新掌握了臺灣。所以對於當時的中原帝國正統的大清帝國來說,收復臺灣就成為了維護祖國統一的手段。

而且大清帝國還面臨著一定程度上的海患問題,如果可以收復臺灣,就可以很明顯地增強臺灣島和大陸之間的聯繫,同時有效地鞏固當時整個大清帝國的海上防禦線,這也就可以鞏固帝國在沿海地區的整體統治。畢竟,當時的西方世界已經即將發生思想和工業方面的變革,而海寇問題也一直是影響整個中央帝國的隱患之一。

同時,當時整個臺灣地區的形勢也有利於康熙帝統一,鄭成功已經去世,而鄭經沒有辦法掌控大局的情況下,清帝國對臺灣是形成了絕對優勢的。同時,在鄭經去世後不久,他的兒子鄭克儉根本沒有辦法穩固整個臺灣島內的政治勢力,畢竟當時的臺灣島還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政治衝突。所以在鄭經去世不久,臺灣島內就發生了內亂。作為元老級人物的馮錫範發動了十分著名的東寧之變,將當時臺灣地區的執政者鄭克儉殺死,而整個臺灣的統治力也就由此不復存在了。

所以在臺灣地區已經陷入內亂的情況下,康熙帝所帶領的大清帝國自然也有希望收復整個臺灣。出於當時政治,地理和整體國防安全方面的考慮,最後康熙的決定,趁著臺灣正在陷入內亂的情況下,派出大軍收復臺灣。而最後所起到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大清帝國收復了臺灣,實現了對整個中國的有效統一,同時將臺灣納入到了中國的有效統治中,這在當時的政治,歷史角度來看,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保證了整個大清帝國在中原地區的絕對正統,這是真正實現了一個帝國角度上的統一,這在這是康熙一朝所建立起的最大貢獻之一。

相關焦點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歷朝歷代對臺灣都沒有什麼興趣,至多管到澎湖列島。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鄭成功是個軍閥,他要的既不是明朝也不是清朝,始終都是為了鄭氏的家族利益。鄭成功的目的,就是繼續保證鄭氏集團獨立的經濟利益以及獨立的行政權和軍事指揮權。說白了鄭成功要的就是鄭氏獨立王國而已,他打著南明的旗號不過是在給自己找合法性罷了。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隨後幾次清王朝派大臣到臺灣進行勸降,都因為鄭經不滿足朝廷提出的條件而沒有促成。而且,鄭經趁三藩之亂,攻佔福建和廣東,並陸續佔領了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惠州等地。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清朝年間,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康熙派使者談判是想拋棄它?
    " 這句話放在中國古代康熙年間亦然成立,國家統一一直都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目標。清朝年間,清朝領土裡的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主要因為大部分的領土都在驅逐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臺灣的鄭氏集團手中。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由於準備充分,叛亂一路勢如破竹,佔領了幾乎滿清的半壁江山,康熙帝甚至一度做好了退位的準備。此時,已經通過經商發跡的姚啟聖,抓住這次命運的機會和人生的轉機,在危難之時選擇報效朝廷,選擇擁護康熙平叛。福建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他率軍一路北上,當攻擊到浙江時,姚啟聖自發出資招募了當地的數百壯丁抵擋叛軍。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關於左宗棠的事跡,誰都不會陌生。我們在中學教科書上學過。他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正如他後來發兵收復臺灣時,一再對荷蘭殖民者指出的那樣:「當中國人不需要它(指臺灣)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物歸原主。」 1656年6月,鄭成功在廈門頒布公告,宣布將於100天後斷絕與臺灣貿易,想借經濟封鎖逼荷蘭人就範。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臺灣。
  • 孝莊太后去世,康熙帝將她停屍37年,為什麼遲遲不下葬?
    早在康熙帝時期,清朝就出現了閉關鎖國,這樣的策略直接導致了清朝的落後。 滿清十二帝中,出現了一位可以說是千古一帝的皇帝,這位皇帝就是康熙帝。康熙帝雖然最早實施了閉關鎖國,可是他的功績也是有的。康熙帝最大的功績就是在位期間將臺灣收復,這讓之後臺灣一直處於清朝的領土。
  • 康熙為什麼能把臺灣「談」著收回
    從此,鄭氏卻以南明延平王的名義割據臺灣。八歲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也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統一臺灣大業。二十二年過去了,康熙對鄭氏的和談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在進行。雖然九次和談均未獲成功,但卻使和平統一大業一直推進。即使最終出兵,同樣也是以和談的方式而大功告成。康熙以「談」收復臺灣,既是以大清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作後盾,又直接體現著康熙皇帝非凡的政治胸懷、風度和智慧。
  • 康熙朝書生氣的周培公為康熙帝立下奇功遭貶,為何康熙又想起他?
    很多曾經對歷史有過重大貢獻的人被歷史的海洋所淹沒,因為這一少部分人在這個時代沒有實力和背景而因此得不到「謳歌」和頌揚,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清代繪製收復臺灣,平定叛匪噶爾丹叛亂的軍事地圖第一人:湖北布衣書生「周培公,」這是康熙1674年間的事。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
  • 《雍正王朝》康熙帝為什麼要委任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
    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康熙帝把帝王心術演繹的淋漓盡致,他的心思讓朝中諸位大臣都捉摸不透,能夠猜透他想法的,唯有四爺府幕僚鄔思道一人而已。最直觀的例子就是舉薦西北大將軍一事,正是鄔思道看破了康熙的意圖,讓四阿哥舉薦了十四阿哥,迎合了康熙的心意,才讓康熙重新重視起四阿哥,最終把皇位交給了他。
  • 中國第五次收復臺灣
    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到達臺灣,連橫的名著《臺灣通史》中記載:「明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臺,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臺,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為今臺南府治,其井尚存。而鳳山有三寶姜,居民食之疾瘳。云為鄭和所遺,則和入臺且至內地,或謂在大岡山也。」
  • 司氏家族和臺灣統一
    來源:中華司姓會館網 司氏家族與康熙帝統一臺灣 康熙帝的一大歷史功績是統一收復臺灣。康熙帝統一收復臺灣,正值他三十而立之年。
  • 五百年來收復臺灣簡史
    在受降儀式上,揆一親手獻上投降書,鄭成功向其重申:臺灣者,早為中國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當揆一聽到鄭成功準許他攜帶殘部和珍寶輜重離開臺灣時,感恩而泣。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從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3、 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鄭經繼任後立刻變臉,聲稱臺灣不屬於中國的版圖。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鄭成功開始向臺灣發起進攻,當時要打的就是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荷蘭軍隊被鄭成功成功擊退,雖然後來荷蘭又經歷了反撲,但是最終仍然敗給了鄭成功。從此,被外國人佔據了幾十年的臺灣又重新回到中國人手中。但是好景不長,收復了臺灣的鄭成功卻接連聽聞噩耗,心情不佳,極其鬱悶。加之家庭的一些變故,士兵對臺灣的一些不適應,使其身體出現了重病。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貶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的客觀效果來看,沒有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也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塊無主之地,而被荷蘭或者其他西方殖民者永遠侵佔。因此,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是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實事求是地評價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動機。  從嚴格意義來講,國民政府光復臺灣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解放戰爭。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