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10月,臺灣從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解放,彼時距離《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已過去了整整50年。10月25日,二戰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歸中國版圖,這一天成為了「臺灣光復節」。
今年是臺海關係特別緊張的一年,或許將醞釀出某個大事件。在這個大事件發生之前,不如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臺灣近500年來被列強侵略、強佔、竊取又是如何被收復的歷史。桴鼓相應,以史為證。
1、
遠古時期,臺灣與大陸是相連的,因為地質變化才成為中國大陸架上的島嶼。臺灣古人類也是來源於大陸,比如翦伯贊就認為,高山族的祖先是「百越之族」的支裔。春秋戰國時期,越人大量遷入臺灣。
萬曆年間,幾艘葡萄牙船淡水告罄,漂流到南中國海發現了臺灣島,於是興奮滴衝上島嶼,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島民以中國的傳統好客的方式招待了他們,給他們備足了淡水和食物。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發現臺灣,自此之後,臺灣的厄運便接踵而至。
1603年,「海上馬車夫」荷蘭染指臺灣,東印度公司派提督韋麻郎入侵澎湖,明朝巡撫徐學聚派沈有容率兵驅逐。之後的20多年,荷蘭逐次加派兵力侵臺,基本佔領了臺灣南部地區。1626年,西班牙軍隊佔領了臺灣北部地區。不過16年後,西班牙被荷蘭打跑了。
這時,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發生了。第一支義軍的首領叫郭懷一,原是鄭芝龍的不下,後來留在臺灣種地,被選舉為土美村村長。郭懷一召集村民發表了激勵講話:「諸君為紅毛所虐,不久相率死,然死等耳,計不如一戰。戰而勝,臺灣為我所有,否則惟一死!」
雖然缺乏作戰訓練和武器落後,在與敵人戰鬥半月之後,殲滅荷軍1000多人,義軍被殺害1800多人,郭懷一壯烈犧牲。之後荷蘭開始更加殘暴,同時大力推進傳教活動和奴化教育。
這次失敗的起義,開啟了中國人驅敵衛臺的序幕。
2、
1644年,八旗兵衝進北京趕走了剛坐上龍椅的李自成,明朝的殘餘勢力也退到了江南,相繼建立了弘光、隆武等幾個南明政權。當時,歐洲國家已經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積蓄力量向海外擴張。
四年後,鄭芝龍投降了清軍,他的兒子鄭成功拒絕了勸降,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清廷為了鎮壓,對東南沿海實行遷海政策,鄭成功在沿海的活動就越來越困難,他只能尋找新的抗清基地。在何廷斌的建議下,他們把目標瞄向了臺灣。
雖然進攻被荷蘭佔據的臺灣一旦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但是鄭成功認為「此常俗不見,不足用於今日」,他靜待機會,並積極為攻臺做準備。
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趁順治帝去世,清軍暫時無暇徵戰之機,讓兒子鄭經留守金門和廈門,自己指揮25000人向臺灣進軍。突如其來的大軍讓荷蘭侵略者大吃一驚,他們認為清政府尚未統一大陸,又趕上皇帝去世,不可能來進攻臺灣。企圖抵擋的荷軍幾乎被瞬間消滅,趕來增援的兵艦也被鄭的艦隊擊沉。幾天後,赤嵌城被包圍。
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致信鄭成功,稱願送白銀10萬兩,條件是鄭成功退出臺灣。被鄭成功斷然拒絕,覆信道:「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談判不成,荷蘭增援艦隊抵達,想內外夾攻鄭成功,皆被擊潰,增援部隊逃跑了,本想反攻的守軍也重新縮回了據點。
12月,城內殖民軍已死傷大半,士氣低落,鄭成功的部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一舉奪城。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乞降。在受降儀式上,揆一親手獻上投降書,鄭成功向其重申:臺灣者,早為中國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當揆一聽到鄭成功準許他攜帶殘部和珍寶輜重離開臺灣時,感恩而泣。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從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3、
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鄭經繼任後立刻變臉,聲稱臺灣不屬於中國的版圖。這一逆行立刻讓鄭氏集團產生了內訌,衰象突生。這時,被趕走的荷蘭殖民者再次乘虛而入,插手清廷和鄭氏政權的鬥爭,準備捲土重來。而清廷內部也在爭論是否要進軍臺灣。
1668年,靖海將軍施琅密奏朝廷建議攻臺。康熙對這個建議很重視,專門召見施琅到北京詢問進軍方略,但是因為時機不成熟,被擱置了。1681年,鄭經病死,他的兒子在爭奪繼承權時互相殘殺,「賊勢內亂,機實可乘」。姚啟聖上書康熙建議攻臺,此時三藩之亂也平定了,康熙決定攻臺。
但因這一年出現了彗星,用兵不吉,就只進行攻臺準備,訓練水軍。直到次年年,康熙下詔進攻臺灣,施琅奉命出徵,指揮水師兩萬餘人,大小戰船200多艘,直取澎湖,鄭氏集團的劉國軒率兵應戰。施琅的右眼被銃擊傷,但仍堅持作戰。
遭遇不順後,施琅改變了策略,以一部佯攻外塹,以反鄭軍之勢,餘下的分三路各方包抄。這一仗打了足足一天,炮火石矢猶如雨點,煙霧遮天咫尺難辨。最終鄭軍損失慘重,勢破難支,劉國軒逃回臺灣。戰七天,清軍終得澎湖。
本來施琅正準備一鼓作氣進攻臺灣,劉國軒就主動派人來納款投降了。施琅要求劉國軒必須親自面降,並「將土地人民悉入版圖」,遵制剃髮,移入內地。
但是兵部卻不同意,想讓施琅把劉國軒滅了。施琅只得具報康熙,康熙擔心不讓他們投誠,以後竄到外國又生事端,允許投誠為好。招撫上還說:「朕體上天好生之心……」後來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被封為漢軍公,劉國軒被封為漢軍伯,任命為天津總兵官。
至此,臺灣統一。康熙高興得寫了一首詩:
萬裡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得,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淚,耕鑿從今九壤同。
這首詩除了表明了消除國家分裂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順帶也誇獎了自己的高尚品德。好詩。
4、
19世紀70年代,清王朝平定太平軍和捻軍起義後,就奏起了「同治中興,河清海晏」的樂曲,全然不知道一股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上演了,中國還是主要的殖民目標之一。
1883年12月11日,法將孤拔率領六千人進軍清軍和黑旗軍防地越南山西,16日山西陷落,中法戰爭爆發。孤拔率艦隊侵入我國南海,臺灣告急,京畿震動。其實法國對臺灣預謀已久,兩年前好戰分子茹費理上臺,就聲稱要奪取中國的一個海島作為「抵押品」,即臺灣。
1884年上半年3個月內,法國就先後派全副武裝的軍艦八艦次,闖入閩臺海岸,橫衝直撞,甚至卸掉炮衣瞄準港口進行演習和登陸挑釁。
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朝廷又想到一名「養疾在家」很多年的老將:劉銘傳。頒發詔書:「前直隸總督劉銘傳帶兵有年,威望素著……現值時事艱難,需才孔亟,著李鴻章傳知該提督即行來京陛見,以責任使。」
從35歲到48歲,劉銘傳這一代名將再度披掛,臨危受命,匡扶社稷於危難。劉銘傳心急,晝夜兼程。半路去拜訪他的老上級李鴻章,李鴻章卻想留他在天津,也擔心劉銘傳去臺灣吃敗仗毀了一世英名。但是復臺決心已定,劉銘傳婉拒了李鴻章的好意。
面見慈谿和光緒時,劉銘傳陳呈了武備十條,是他賦閒13年來堅持研究洋務和西法的精髓。同時也向朝廷表達了對「和戎」的不滿,又抨擊了那些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盲目主戰派。
6月26日,清廷任命劉銘傳為巡撫,督辦臺灣事務。驚人的是,也正是這一天,法國遠東艦隊成立,海軍中將孤拔為總司令。兩國統帥同日出爐,刀鋒所向,寒光破天。
劉銘傳的傳奇高光時刻即將開啟,我們還是要簡單了解一下他的對手:孤拔。孤拔是個狂熱好戰分子,堅持以戰爭擴大法國利益,曾指揮法國侵略越南國都,使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孤拔也被捧為「赫赫有名而充滿光榮的司令官」。他奉命復臺作戰,志驕氣盈不可一世,主張對中國沿海各地普遍進行攻擊。他,想成為拿破崙一樣戰功彪炳的人,想侵略全國並在紫禁城裡鑄造一座雄獅。他認為,攻臺必勝!
5、
劉銘傳面臨的首要困難就是孤身無助,兵餉俱窮。還好這個困難是各地擠擠能幫襯的。另一個困難就是劉銘傳赴臺消息走漏,法國遠徵艦隊已經對他進行嚴密監視,阻止他進軍臺灣。於是劉銘傳玩了一招「白衣渡江」。
當時法國正逼著清廷談判賠款,以七天為限,劉銘傳就利用起了這個機會。他先派自己的侄子劉朝宗率主力部隊啟程赴臺,自己卻假裝參與在上海和法國的談判,以穩住法國人。法國公使巴德諾看到「不太情願」的劉銘傳時,認為劉銘傳目前沒兵沒餉,估計根本不敢和法國對抗。
劉銘傳還告訴巴德諾,自己賦閒十幾年,早過慣了太平日子,早沒有打仗的心思了,問題能在談判桌解決,我就不用去臺灣啦。說得巴德諾是相當滿意。次日,劉銘傳還宴請巴諾德,只談何談話題,對作戰隻字不提,並且很快「喝醉臥床」了。當晚又下起了大雨,絕不適合出海,巴德諾就完全把心放下了。然而當晚,劉銘傳就帶十餘親兵登上了奔赴臺灣軍艦,而劉朝宗也已帶領部隊抵達臺灣。
抵臺伊始,劉銘傳便開始整頓防務。當然也遇到了一些擰巴的事,在此不表,進度條直接快進到基隆保衛戰。
1884年8月4日,法國艦隊進犯基隆,向守軍遞勸降書遭到嚴正拒絕。次日凌晨就開始了猛烈炮轟基隆炮臺,炮臺頃刻之間化為廢墟。劉銘傳決定撤出海灘進入山後。法軍登岸以為守軍已經逃散,剛剛放鬆警惕突進,就遭遇了圍攻,很快被擊潰。基隆保衛戰告捷,光緒表彰了劉銘傳,慈谿也來湊熱鬧,掏出3000兩白銀賞給三千多將士,一人不足一兩。
受挫的孤拔惱羞成怒,派艦隊跑到福建沿海濫炸一番,福建海軍22艘艦船、馬尾船廠、沿江炮臺全被擊毀。在福建壯了壯膽,又回臺灣了,這次帶著更多艦船和士兵意取滬尾。劉銘傳力排眾議準備撤基援滬,因為滬尾是臺北的屏障。但是將士和朝廷不理解,還申飭劉銘傳畏戰,基隆的人們罵他是個漢奸賣國賊。
滬尾之戰打得極為激烈,不過幸在劉銘傳運籌帷幄,法軍再次戰敗遭重創。其中有個「梨園500義士」的細節,值得說說。
張李成是臺灣人,從事梨園行當,並且很有名氣。他得知募勇時,立即報名。說自己雖然是梨園子弟,但更是臺灣人和中國人,他要在戲迷裡組織一批能射善獵的神槍手,一起參加戰鬥。戰鬥時,已被擊潰的法軍遇到了張李成的梨園義軍的埋伏,被打得落花流水鬼哭狼嚎,連遠處觀望的清軍都說法軍是遇到鬼了。
滬尾大捷讓法國再也不敢在臺灣打了,後來就封鎖了臺灣所有海口,後來在英美等國的協助下解圍。
6、
1895年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將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臺灣巡撫唐景崧多次上奏直陳割臺危害,臺灣在籍戶部主事丘逢甲也三次刺血上書,但都無濟於事。日軍氣勢洶洶地向臺灣撲來,只是未料到會遭遇頑強的抵抗。
雖然後來唐景崧、丘逢甲甚至黑旗軍劉永福最終都放棄了,但是各地的大小起義仍然持續不斷:「吾政府看欺,而吾民不看欺,臺灣紳民萬姓不服,誓不臣倭。」林少貓、簡大獅、陳秋菊、林李成、黃國鎮、柯鐵、林火旺……如果我們試著去了解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每一個都是可歌可泣。
後來出現一個至少我認為很重要的人物,連橫。在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後,他敏銳地意識到「皇民化」會淡化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篡改臺灣歷史,「夫史者,民族之精神……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他秉筆直書,寫下了《臺灣通史》,以史實來昭示世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連橫,就是連戰的爺爺。
全面抗戰開始後,在大陸的臺胞積極參加祖國抗戰,提出了「保衛祖國,解放臺灣」的口號。中國的全面抗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臺灣回歸帶來了機遇,臺灣人民進行了「潛行運動」,用各種方式與日本侵略者展開鬥爭。
1938年3月29日在武漢大學召開了臨時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蔣介石除了揭露日本自明治以來一貫的侵華政策,還申明了中國政府收復臺灣的決心。但彼時馬關條約未廢除,都只是停留在講話中。直到1941年12月,民國政府正式對日意德宣戰,並宣布中日間所有條約、協定、合同一律廢止。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籤署《開羅宣言》,並於12月3日發表,其中包含涉及臺灣的內容如下:「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這次會議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出席國際會議,也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以平等地位參與國際事務的會議。
1944年底到1945年初,臺灣近海航空戰摧毀了日本在臺灣地區的制空權。僅10月12至17日的戰鬥,美日雙方即共出動4320架次飛機酣戰,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海空大戰。日軍完敗,末日來臨。
1945年9月2日,日本籤下《無條件投降書》,接受波茨坦公告。而《開羅宣言》是確定了臺灣必須歸還中國的法理坐標,波茨坦公告又包含著《開羅宣言》。這就使得《開羅宣言》成為同盟國與日本的正式國際協定。
至此,經過多年籌備的接收臺灣工作,終於可以實行了。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舉行,典禮結束後,陳儀發表了廣播講話:「本人奉命為臺灣受降主官……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7、
據說,陳儀到臺北後未住進離總督府不遠的官邸(現臺北賓館),而是住進了南昌街臺電日本社長的住宅,將總督府公開讓臺胞遊覽,這樣可以讓臺胞自由享受擺脫日本奴役的幸福與喜悅。
也是在10月25日,三次刺血上書的丘逢甲的51歲兒子,在寓所中沐浴更衣,擺上水果點心和白酒,從佛龕中請出寫有「先父丘逢甲之靈位」的牌位,含淚輕輕擦拭,默念了一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丘逢甲的兒子的名字,就叫丘念臺,此名取於1896年,甲午戰爭割讓臺灣的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