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收復臺灣簡史

2021-02-22 南臺先生

75年前的10月,臺灣從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解放,彼時距離《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已過去了整整50年。10月25日,二戰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歸中國版圖,這一天成為了「臺灣光復節」。

 

今年是臺海關係特別緊張的一年,或許將醞釀出某個大事件。在這個大事件發生之前,不如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臺灣近500年來被列強侵略、強佔、竊取又是如何被收復的歷史。桴鼓相應,以史為證。

 

1、

 

遠古時期,臺灣與大陸是相連的,因為地質變化才成為中國大陸架上的島嶼。臺灣古人類也是來源於大陸,比如翦伯贊就認為,高山族的祖先是「百越之族」的支裔。春秋戰國時期,越人大量遷入臺灣。

 

萬曆年間,幾艘葡萄牙船淡水告罄,漂流到南中國海發現了臺灣島,於是興奮滴衝上島嶼,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島民以中國的傳統好客的方式招待了他們,給他們備足了淡水和食物。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發現臺灣,自此之後,臺灣的厄運便接踵而至。

 

1603年,「海上馬車夫」荷蘭染指臺灣,東印度公司派提督韋麻郎入侵澎湖,明朝巡撫徐學聚派沈有容率兵驅逐。之後的20多年,荷蘭逐次加派兵力侵臺,基本佔領了臺灣南部地區。1626年,西班牙軍隊佔領了臺灣北部地區。不過16年後,西班牙被荷蘭打跑了。

 

這時,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發生了。第一支義軍的首領叫郭懷一,原是鄭芝龍的不下,後來留在臺灣種地,被選舉為土美村村長。郭懷一召集村民發表了激勵講話:「諸君為紅毛所虐,不久相率死,然死等耳,計不如一戰。戰而勝,臺灣為我所有,否則惟一死!」

 

雖然缺乏作戰訓練和武器落後,在與敵人戰鬥半月之後,殲滅荷軍1000多人,義軍被殺害1800多人,郭懷一壯烈犧牲。之後荷蘭開始更加殘暴,同時大力推進傳教活動和奴化教育。

 

這次失敗的起義,開啟了中國人驅敵衛臺的序幕。

 

2、

 

1644年,八旗兵衝進北京趕走了剛坐上龍椅的李自成,明朝的殘餘勢力也退到了江南,相繼建立了弘光、隆武等幾個南明政權。當時,歐洲國家已經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積蓄力量向海外擴張。

 

四年後,鄭芝龍投降了清軍,他的兒子鄭成功拒絕了勸降,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清廷為了鎮壓,對東南沿海實行遷海政策,鄭成功在沿海的活動就越來越困難,他只能尋找新的抗清基地。在何廷斌的建議下,他們把目標瞄向了臺灣。

 

雖然進攻被荷蘭佔據的臺灣一旦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但是鄭成功認為「此常俗不見,不足用於今日」,他靜待機會,並積極為攻臺做準備。

 

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趁順治帝去世,清軍暫時無暇徵戰之機,讓兒子鄭經留守金門和廈門,自己指揮25000人向臺灣進軍。突如其來的大軍讓荷蘭侵略者大吃一驚,他們認為清政府尚未統一大陸,又趕上皇帝去世,不可能來進攻臺灣。企圖抵擋的荷軍幾乎被瞬間消滅,趕來增援的兵艦也被鄭的艦隊擊沉。幾天後,赤嵌城被包圍。

 

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致信鄭成功,稱願送白銀10萬兩,條件是鄭成功退出臺灣。被鄭成功斷然拒絕,覆信道:「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談判不成,荷蘭增援艦隊抵達,想內外夾攻鄭成功,皆被擊潰,增援部隊逃跑了,本想反攻的守軍也重新縮回了據點。

 

12月,城內殖民軍已死傷大半,士氣低落,鄭成功的部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一舉奪城。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乞降。在受降儀式上,揆一親手獻上投降書,鄭成功向其重申:臺灣者,早為中國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當揆一聽到鄭成功準許他攜帶殘部和珍寶輜重離開臺灣時,感恩而泣。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從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3、

 

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鄭經繼任後立刻變臉,聲稱臺灣不屬於中國的版圖。這一逆行立刻讓鄭氏集團產生了內訌,衰象突生。這時,被趕走的荷蘭殖民者再次乘虛而入,插手清廷和鄭氏政權的鬥爭,準備捲土重來。而清廷內部也在爭論是否要進軍臺灣。

 

1668年,靖海將軍施琅密奏朝廷建議攻臺。康熙對這個建議很重視,專門召見施琅到北京詢問進軍方略,但是因為時機不成熟,被擱置了。1681年,鄭經病死,他的兒子在爭奪繼承權時互相殘殺,「賊勢內亂,機實可乘」。姚啟聖上書康熙建議攻臺,此時三藩之亂也平定了,康熙決定攻臺。

 

但因這一年出現了彗星,用兵不吉,就只進行攻臺準備,訓練水軍。直到次年年,康熙下詔進攻臺灣,施琅奉命出徵,指揮水師兩萬餘人,大小戰船200多艘,直取澎湖,鄭氏集團的劉國軒率兵應戰。施琅的右眼被銃擊傷,但仍堅持作戰。

 

遭遇不順後,施琅改變了策略,以一部佯攻外塹,以反鄭軍之勢,餘下的分三路各方包抄。這一仗打了足足一天,炮火石矢猶如雨點,煙霧遮天咫尺難辨。最終鄭軍損失慘重,勢破難支,劉國軒逃回臺灣。戰七天,清軍終得澎湖。

 

本來施琅正準備一鼓作氣進攻臺灣,劉國軒就主動派人來納款投降了。施琅要求劉國軒必須親自面降,並「將土地人民悉入版圖」,遵制剃髮,移入內地。

 

但是兵部卻不同意,想讓施琅把劉國軒滅了。施琅只得具報康熙,康熙擔心不讓他們投誠,以後竄到外國又生事端,允許投誠為好。招撫上還說:「朕體上天好生之心……」後來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被封為漢軍公,劉國軒被封為漢軍伯,任命為天津總兵官。

 

至此,臺灣統一。康熙高興得寫了一首詩:

萬裡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得,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淚,耕鑿從今九壤同。

 

這首詩除了表明了消除國家分裂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順帶也誇獎了自己的高尚品德。好詩。

 

4、

 

19世紀70年代,清王朝平定太平軍和捻軍起義後,就奏起了「同治中興,河清海晏」的樂曲,全然不知道一股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上演了,中國還是主要的殖民目標之一。

 

1883年12月11日,法將孤拔率領六千人進軍清軍和黑旗軍防地越南山西,16日山西陷落,中法戰爭爆發。孤拔率艦隊侵入我國南海,臺灣告急,京畿震動。其實法國對臺灣預謀已久,兩年前好戰分子茹費理上臺,就聲稱要奪取中國的一個海島作為「抵押品」,即臺灣。

 

1884年上半年3個月內,法國就先後派全副武裝的軍艦八艦次,闖入閩臺海岸,橫衝直撞,甚至卸掉炮衣瞄準港口進行演習和登陸挑釁。

 

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朝廷又想到一名「養疾在家」很多年的老將:劉銘傳。頒發詔書:「前直隸總督劉銘傳帶兵有年,威望素著……現值時事艱難,需才孔亟,著李鴻章傳知該提督即行來京陛見,以責任使。」

 

從35歲到48歲,劉銘傳這一代名將再度披掛,臨危受命,匡扶社稷於危難。劉銘傳心急,晝夜兼程。半路去拜訪他的老上級李鴻章,李鴻章卻想留他在天津,也擔心劉銘傳去臺灣吃敗仗毀了一世英名。但是復臺決心已定,劉銘傳婉拒了李鴻章的好意。

 

面見慈谿和光緒時,劉銘傳陳呈了武備十條,是他賦閒13年來堅持研究洋務和西法的精髓。同時也向朝廷表達了對「和戎」的不滿,又抨擊了那些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盲目主戰派。

 

6月26日,清廷任命劉銘傳為巡撫,督辦臺灣事務。驚人的是,也正是這一天,法國遠東艦隊成立,海軍中將孤拔為總司令。兩國統帥同日出爐,刀鋒所向,寒光破天。

 

劉銘傳的傳奇高光時刻即將開啟,我們還是要簡單了解一下他的對手:孤拔。孤拔是個狂熱好戰分子,堅持以戰爭擴大法國利益,曾指揮法國侵略越南國都,使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孤拔也被捧為「赫赫有名而充滿光榮的司令官」。他奉命復臺作戰,志驕氣盈不可一世,主張對中國沿海各地普遍進行攻擊。他,想成為拿破崙一樣戰功彪炳的人,想侵略全國並在紫禁城裡鑄造一座雄獅。他認為,攻臺必勝!

 

5、

 

劉銘傳面臨的首要困難就是孤身無助,兵餉俱窮。還好這個困難是各地擠擠能幫襯的。另一個困難就是劉銘傳赴臺消息走漏,法國遠徵艦隊已經對他進行嚴密監視,阻止他進軍臺灣。於是劉銘傳玩了一招「白衣渡江」。

 

當時法國正逼著清廷談判賠款,以七天為限,劉銘傳就利用起了這個機會。他先派自己的侄子劉朝宗率主力部隊啟程赴臺,自己卻假裝參與在上海和法國的談判,以穩住法國人。法國公使巴德諾看到「不太情願」的劉銘傳時,認為劉銘傳目前沒兵沒餉,估計根本不敢和法國對抗。

 

劉銘傳還告訴巴德諾,自己賦閒十幾年,早過慣了太平日子,早沒有打仗的心思了,問題能在談判桌解決,我就不用去臺灣啦。說得巴德諾是相當滿意。次日,劉銘傳還宴請巴諾德,只談何談話題,對作戰隻字不提,並且很快「喝醉臥床」了。當晚又下起了大雨,絕不適合出海,巴德諾就完全把心放下了。然而當晚,劉銘傳就帶十餘親兵登上了奔赴臺灣軍艦,而劉朝宗也已帶領部隊抵達臺灣。

 

抵臺伊始,劉銘傳便開始整頓防務。當然也遇到了一些擰巴的事,在此不表,進度條直接快進到基隆保衛戰。

 

1884年8月4日,法國艦隊進犯基隆,向守軍遞勸降書遭到嚴正拒絕。次日凌晨就開始了猛烈炮轟基隆炮臺,炮臺頃刻之間化為廢墟。劉銘傳決定撤出海灘進入山後。法軍登岸以為守軍已經逃散,剛剛放鬆警惕突進,就遭遇了圍攻,很快被擊潰。基隆保衛戰告捷,光緒表彰了劉銘傳,慈谿也來湊熱鬧,掏出3000兩白銀賞給三千多將士,一人不足一兩。

 

受挫的孤拔惱羞成怒,派艦隊跑到福建沿海濫炸一番,福建海軍22艘艦船、馬尾船廠、沿江炮臺全被擊毀。在福建壯了壯膽,又回臺灣了,這次帶著更多艦船和士兵意取滬尾。劉銘傳力排眾議準備撤基援滬,因為滬尾是臺北的屏障。但是將士和朝廷不理解,還申飭劉銘傳畏戰,基隆的人們罵他是個漢奸賣國賊。

 

滬尾之戰打得極為激烈,不過幸在劉銘傳運籌帷幄,法軍再次戰敗遭重創。其中有個「梨園500義士」的細節,值得說說。

 

張李成是臺灣人,從事梨園行當,並且很有名氣。他得知募勇時,立即報名。說自己雖然是梨園子弟,但更是臺灣人和中國人,他要在戲迷裡組織一批能射善獵的神槍手,一起參加戰鬥。戰鬥時,已被擊潰的法軍遇到了張李成的梨園義軍的埋伏,被打得落花流水鬼哭狼嚎,連遠處觀望的清軍都說法軍是遇到鬼了。

 

滬尾大捷讓法國再也不敢在臺灣打了,後來就封鎖了臺灣所有海口,後來在英美等國的協助下解圍。

 

6、

 

1895年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將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臺灣巡撫唐景崧多次上奏直陳割臺危害,臺灣在籍戶部主事丘逢甲也三次刺血上書,但都無濟於事。日軍氣勢洶洶地向臺灣撲來,只是未料到會遭遇頑強的抵抗。

 

雖然後來唐景崧、丘逢甲甚至黑旗軍劉永福最終都放棄了,但是各地的大小起義仍然持續不斷:「吾政府看欺,而吾民不看欺,臺灣紳民萬姓不服,誓不臣倭。」林少貓、簡大獅、陳秋菊、林李成、黃國鎮、柯鐵、林火旺……如果我們試著去了解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每一個都是可歌可泣。

 

後來出現一個至少我認為很重要的人物,連橫。在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後,他敏銳地意識到「皇民化」會淡化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篡改臺灣歷史,「夫史者,民族之精神……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他秉筆直書,寫下了《臺灣通史》,以史實來昭示世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連橫,就是連戰的爺爺。

 

全面抗戰開始後,在大陸的臺胞積極參加祖國抗戰,提出了「保衛祖國,解放臺灣」的口號。中國的全面抗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臺灣回歸帶來了機遇,臺灣人民進行了「潛行運動」,用各種方式與日本侵略者展開鬥爭。

 

1938年3月29日在武漢大學召開了臨時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蔣介石除了揭露日本自明治以來一貫的侵華政策,還申明了中國政府收復臺灣的決心。但彼時馬關條約未廢除,都只是停留在講話中。直到1941年12月,民國政府正式對日意德宣戰,並宣布中日間所有條約、協定、合同一律廢止。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籤署《開羅宣言》,並於12月3日發表,其中包含涉及臺灣的內容如下:「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這次會議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出席國際會議,也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以平等地位參與國際事務的會議。

 

1944年底到1945年初,臺灣近海航空戰摧毀了日本在臺灣地區的制空權。僅10月12至17日的戰鬥,美日雙方即共出動4320架次飛機酣戰,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海空大戰。日軍完敗,末日來臨。

 

1945年9月2日,日本籤下《無條件投降書》,接受波茨坦公告。而《開羅宣言》是確定了臺灣必須歸還中國的法理坐標,波茨坦公告又包含著《開羅宣言》。這就使得《開羅宣言》成為同盟國與日本的正式國際協定。

 

至此,經過多年籌備的接收臺灣工作,終於可以實行了。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舉行,典禮結束後,陳儀發表了廣播講話:「本人奉命為臺灣受降主官……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7、

 

據說,陳儀到臺北後未住進離總督府不遠的官邸(現臺北賓館),而是住進了南昌街臺電日本社長的住宅,將總督府公開讓臺胞遊覽,這樣可以讓臺胞自由享受擺脫日本奴役的幸福與喜悅。

 

也是在10月25日,三次刺血上書的丘逢甲的51歲兒子,在寓所中沐浴更衣,擺上水果點心和白酒,從佛龕中請出寫有「先父丘逢甲之靈位」的牌位,含淚輕輕擦拭,默念了一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丘逢甲的兒子的名字,就叫丘念臺,此名取於1896年,甲午戰爭割讓臺灣的次年。

 

相關焦點

  •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
    人民網上海8月19日電 (記者 曹玲娟)8月18日,「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文化嘉賓,「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酈波教授攜新書《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亮相2020上海書展現場。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背景 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但幾個月後因病去世了,使臺灣陷入內亂中。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
  • 中國第五次收復臺灣
    明朝建立後,仍於澎湖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臺澎事務,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海禁政策予以廢除。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到達臺灣,連橫的名著《臺灣通史》中記載:「明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臺,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臺,舟泊赤崁,取水大井。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有三次收復臺灣的經歷:一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二是康熙統一臺灣(1683年);三是國民政府光復臺灣(1945年)。臺灣在失去50年後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從甲午中日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面前,經過不屈不饒、艱苦卓絕的鬥爭,特別是經過八年抗日戰爭,才最終實現臺灣光復。臺灣光復是中國近代以來追求民族解放鬥爭的一個最重要成果。在這個意義上,鄭成功收復臺灣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 林鳳跟著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做貢獻
    後來,林鳳脫離了海盜的隊伍,成為了鄭成功的部將,為收復臺灣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海盜時期的林鳳。海盜林鳳畫像林鳳是明代人。不滿二十歲就加入了海盜的隊伍,在之後成為了這批海盜的首領。在他的手下,曾統轄著三百多艘船隻,人員也達四萬餘人之多。1567年,林鳳開始拓展勢力範圍,多次擊敗官兵,使當時的明朝十分對他十分忌憚。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1660年的金(門)廈(門)保衛戰中,鄭成功雖然取得勝利,迫使清軍統帥達素自殺,但他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趕緊找到一塊新的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面對軍中人心浮動,他也需要一條新的出路,來收拾和凝聚軍心。 主客觀因素疊加,推動了鄭成功開始落實收復臺灣的計劃。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鄭成功開始向臺灣發起進攻,當時要打的就是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荷蘭軍隊被鄭成功成功擊退,雖然後來荷蘭又經歷了反撲,但是最終仍然敗給了鄭成功。從此,被外國人佔據了幾十年的臺灣又重新回到中國人手中。但是好景不長,收復了臺灣的鄭成功卻接連聽聞噩耗,心情不佳,極其鬱悶。加之家庭的一些變故,士兵對臺灣的一些不適應,使其身體出現了重病。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姚啟聖遍覽經史子集,在當地小有盛名。
  • 馮學榮:收復臺灣之後,發生哪些事?
    注意:本文僅僅從歷史愛好者的角度,回顧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臺灣光復的往事,並不涉及今天的時事,請看官諒解,謝謝。 當年我們從日本人手中收復臺灣之後,都發生了哪些事呢? 今天我們回顧一下那段歷史,溫故而知新,也許能有啟發。
  • 中國的每次收復臺灣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收回的
    當和平統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的時候,武力解放臺灣就成了我們唯一的選項;讓我們來看看近代史上的三次收復臺灣,每一次都是靠武力收回的,和平光復臺灣自古以來都不是我們能夠達到目標的選擇;中華民族從敵對勢力的手中用武力方式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稱之為光復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23年荷蘭乘明政府衰弱之際出兵佔領臺灣成功竊取中國的領土。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NO.365 - 鄭成功之死作者:巴希爾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一直以來,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而留名青史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38年。 可是1661年,世界變了,逼的鄭成功主動去收復臺灣。 不管他願不願意,這是唯一的路。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而盤踞在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也同樣讓人康熙帝頭疼不已。當時有很多人都勸康熙帝,不要收復臺灣,因為想要收復臺灣那麼康熙的朝廷必然要為此付出良多。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在最後力排眾議,最後收復臺灣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首先一點就是出於當時整個帝國的正統性問題大清帝國是建立在明朝滅亡以後的基礎上的,但是當時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基本上所代表的就是明朝的延續。
  • 電視劇《康熙王朝》篡改劇情「鄭經之死」和「收復臺灣的細節」
    清軍順利攻入臺灣島,收復臺灣。施琅準備下船登陸,卻遭到姚啟聖阻攔。姚啟聖掏出康熙皇帝密旨,對施琅說:「有聖旨,不準施琅登岸。立即返京見駕,封侯領賞。」他當眾宣布:「等打完勝仗以後,再來取這些銅錢。」狄青立刻率領宋軍出徵,在廣西大敗儂智高。叛軍全軍覆沒。叛軍首領儂智高狼狽逃走。戰爭結束後,狄青派人將那一百枚銅錢取出。大家一看,原來這些銅錢正反兩面都有字 。將士們都非常欽佩狄青的智慧。
  • 劉銘傳收復治理臺灣
    劉銘傳收復治理臺灣文:衛和平編輯:鄭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中國大陸淵源流長。劉銘傳還大力發展臺灣的通信事業,1886年,他在臺北設立了電報總局,先後在臺電報通信達500公裡。劉銘傳在臺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臺灣近代化的基礎,他是「近代資本主義開發的先驅者」。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兵馬只有五六萬,為何能抵禦清朝二十一年?
    鄭成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復臺灣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
  • 韓國瑜:千萬不要懷疑大陸要收復臺灣的決心
    談及大家最關心的兩岸話題時,韓國瑜重提過去的「兩個不要懷疑」的說法,我們可以懷疑明天太陽從東邊出來,但千萬不要懷疑大陸要收復臺灣,以及不要懷疑臺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決心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阿九百佔領新疆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李鴻章等人會把這片土地全部夷為平地。反正人少,繳納的稅金也少,但是朱五宗湯看了一百年,明白了不能失去國土的道理,努力說服慈禧太后,一定要收復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