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兵馬只有五六萬,為何能抵禦清朝二十一年?

2021-03-05 歷史

鄭成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復臺灣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當時鄭成功收復臺灣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因為清朝的確攻勢有點猛,鄭成功是正兒八經的忠明派,所以他一生都在反清復明,而臺灣恰巧是一個合適的落腳點。其二則是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領土,就像鄭成功給荷蘭殖民頭目寫的勸降信裡面說的那樣:「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鄭成功哪怕跟清朝打的再厲害,那也是內戰,但荷蘭前來殖民臺灣,那就屬於侵略了,所以鄭成功也是抱著一種國家思想來攻打臺灣。

當時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全部兵力雖然沒有一個詳細的記載,但我們可以推測出來。他打荷蘭的時候是率領了兩萬五千的兵馬,已經是鄭成功兵力的大半了,畢竟之前經歷了北伐失敗,可謂傷亡慘重。也就是說,鄭成功的總兵力頂天了是五六萬,而清朝單單沿海附近可動用的兵馬就數十萬,那從1662年荷蘭戰敗鄭成功徹底收復臺灣,到1683年其後代投降清朝,鄭成功以及鄭氏家族是如何在臺灣抵禦了清朝二十一年的呢?

首先,便是清朝內亂問題,清朝那會的皇帝大家都很熟悉,便是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康熙是公元1661年登基的,也就是說鄭成功收復臺灣那會他才九歲,完全是個小屁孩,所以大權在鰲拜手中。等到康熙長大後降服鰲拜了,這又是五年過去了,而且降服鰲拜後的康熙還需要一定時間的整頓,還有三藩等事情,這些事都夠康熙煩的了,因此一時半會沒有功夫去管鄭成功他們,畢竟鄭成功遠在臺灣,北京跟臺灣的距離在現在可能是一張機票,但在古代卻是數個月。

再者,滿清大軍多半是騎兵,草原上的民族,騎兵最厲害的便是平原作戰,一番衝殺可以說在面對步兵時以一敵三絕對不誇張。但臺灣卻不是平原,想要到臺灣還要坐船,而論起坐船,卻難住這些滿族騎兵了,騎馬他們是能手,但很多人壓根沒坐過船,甚至會暈的要死,喪失戰鬥力。

而鄭成功這邊卻不一樣,他們都是常年在海邊作戰的人,水性十分的好。臺灣這個地方,又有些易守難攻,所以清軍想攻下臺灣,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點可惜的是鄭成功死的有點太早了,攻打下臺灣後沒幾個月鄭成功就死了,死的時候才三十多歲,絕對算是壯年。若是鄭成功能一直活下去,清廷想在1683年就攻打下臺灣,怕是做不到了。

相關焦點

  •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而留名青史。史書很少提及,光復臺灣後僅僅幾個月,鄭成功便溘然長逝。而這位大英雄離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兒子氣死。這到底怎麼回事?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登陸臺灣島後,他親自巡視各地,撫慰當地高山族同胞,安排將士屯田墾荒,形勢一片大好。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一、 1661年初,鄭成功很惆悵。 他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 不打不是中國人!
  • 英雄末路:收復臺灣的一代名將鄭成功,為何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一直以來,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英雄而留名青史。史書很少提及,光復臺灣後僅僅幾個月,鄭成功便溘然長逝。而這位大英雄離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兒子氣死。這到底怎麼回事?鑑於鄭軍控制的少數沿海島嶼,無法支撐龐大軍隊,鄭成功將注意力轉向荷蘭殖民者控制下的臺灣。1661年初,他命十八歲的世子鄭經留守廈門,親率大軍攻臺。荷蘭人很快被壓縮在少數要塞裡負隅頑抗。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
  • 鄭成功的長孫,被自家人冤死,若他活著,康熙收復臺灣沒這麼容易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兵敗,臺灣第三代延平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至此,康熙收復臺灣。殊不知,若鄭成功的另外一個孫子還在世,恐怕康熙沒那麼容易收復臺灣,這個人,就是鄭克臧。關於,鄭克臧的故事,還要從康熙元年說起。
  • 收復臺灣不久後,鄭成功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長孫?
    1661年,鄭成功成功的趕跑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寶島臺灣。雖然有後世專家考證,因為荷蘭殖民者裝備過於先進,這場戰役鄭成功並沒有運用強攻的手段,而是採用長期包圍圍困的手法,使得荷蘭殖民者糧草短缺被迫投降,但這場戰役也成功的延續了大明朝對外戰爭、海戰幾乎無敵的情況。然而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1年以後,悲劇發生了。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為何荷蘭、鄭成功和清朝都只能控制臺灣西部,而對東部無能為力?
    1661年,鄭成功親自率領兩萬五千大軍,數百艘戰船,自金門料羅灣出發,先奪澎湖,再掃臺灣,驅逐了盤踞在此地的荷蘭人,收復了寶島臺灣並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臺灣,能在清朝被重新納入到中國的版圖,康熙帝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臺灣是我們不能割捨的一部分,臺灣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島嶼。可是,臺灣島能在清朝被納入中國版圖,經歷了很多的心酸與波折,身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段歷史。臺灣是在康熙時期被重新納入中國版圖的,清朝政府一定要統一臺灣,也展現了對國家統一的決心與力量。
  • 林鳳跟著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做貢獻
    林鳳在苦苦支撐了四個月後,因寡不敵眾、兵盡糧絕,而在一夜間,率四十艘船突圍至臺灣,最後回到了潮州,積攢實力。等到實力復振之時,林鳳又不知所蹤了。林鳳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已經率領了部下與朝廷對抗,屢有勝績,並在異國建都稱王,這份膽識與謀略已經少有人及。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林鳳是一個智勇雙全,英勇無畏的將才。這也難怪,林鳳在後來可以成為鄭成功手下的得力幹將了。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施琅對臺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復,而是將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內
    施琅拿下臺灣後,第一件事就是去鄭成功廟拜祭。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鄭成功為何沒有佔領呂宋?收復臺灣後,鄭家三代人都錯過了好機會
    一、鄭成功拿下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沒時間去。說實話,真正經營臺灣的人,其實是鄭經。 得知鄭成功去世的消息後,留守在廈門的諸多將領,選擇叛逃到了清廷。鄭經則前往臺灣繼承了鄭成功的大位。 這個時候的鄭經壓根沒工夫去管呂宋的事情,因為他發展臺灣的時間都不夠。
  • 中國的每次收復臺灣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收回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幾次光復臺灣,早期明朝的鄭成功,中期清朝的康熙,還有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政府;每一次對臺灣的光復都是中華民族通過自己的努力用武力把臺灣收歸祖國的版圖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東南海島臺灣被鄭經佔據,鄭氏本以恢復明室為號召,但自從永曆帝和鄭成功死後,失去了號召力和政治領導,鄭氏集團內叔侄兄弟失和,內訌不息,已蛻變成失去政治目標的海上武裝。東北則有俄羅斯人入侵,在黑龍江上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屠殺和掠奪當地人民。西北則有噶爾丹崛起,以伊犁為巢穴,其軍鋒和影響遠及於內外蒙古、南部新疆、西藏、青海以及中亞細亞,勢力強盛,窺伺中原,成為清朝的嚴重威脅。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沒有涉足呂宋島?鄭家三代都錯過了好機會
    那麼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鄭成功家族為何沒有到這裡進行開發呢?一、鄭成功拿下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沒時間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那是個正兒八經的海盜頭子。他建立起來的鄭氏集團,是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朝才會給了他福建總兵的職務,將他招降。不過鄭芝龍始終都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會把自己集團的力量交出去。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西班牙人打敗明軍,開始了對臺灣的統治。然而好景不長,荷蘭人也看到了臺灣這一塊肥肉,他們也打敗了明軍,也打敗了西班牙,將西班牙人從臺灣趕走。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實,我們從明朝後期就開始落後了。歐洲人在四處冒險,開闢新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有鄭和下西洋,但是後來卻從海上退回去了,再次回到了陸地,開了歷史的倒車。這一退回陸地,直接宣告了中國落伍於世界。
  • 鄭成功文武治臺灣 傳承中華文化
    後被大明收編,官至太師,成為大明高級海軍軍官。同時從日本接回7歲的鄭成功。鄭芝龍對這個長子非常重視,在日本時即讓其學習日本武聖宮本武藏所創的「二刀流」。回國後,重金聘請一流的學者和武師,教授他文武方面的知識,明朝大儒黃宗羲稱他「風採掩映,奕奕耀人」。在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的過程中,他「性喜春秋,兼愛孫吳」。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順治末年,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根據地的鄭成功揮師東進,率領將士趕走了盤踞臺灣島的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康熙朝時,康熙恩威並施,取得了政治與軍事上的勝利,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臺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