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我們不能割捨的一部分,臺灣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島嶼。可是,臺灣島能在清朝被納入中國版圖,經歷了很多的心酸與波折,身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段歷史。
臺灣是在康熙時期被重新納入中國版圖的,清朝政府一定要統一臺灣,也展現了對國家統一的決心與力量。
在清朝初期,鄭成功把荷蘭人趕了出去,成功地收復了臺灣,可是,不久後便去世了,而鄭成功的後代也胸無大志,臺灣就成了群雄割據的小政權。
清朝政府為了統一臺灣,前期經常派人去找鄭成功的後代,想要通過和平的方式讓臺灣能夠統一,可是,面對清朝政府的要求,鄭氏卻想要像高麗那樣只稱臣進貢,康熙皇帝面對這無理要求斷然拒絕了,在康熙皇帝心中對臺灣的統一是天經地義的,臺灣是不可能成為朝貢國身的。
因為臺灣遲遲沒能統一,清朝政府的人力財力消耗過大,為了預防鄭氏政權會對福建的侵擾,為此,清朝政府想出了一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遷界之策,把人往內陸遷,隔離出一個無人區,在無人區中建造城牆,駐紮重兵。
而這樣也對雙方的經濟和民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只有統一了臺灣才能結束這樣的損耗,讓國家正真的長久治安。
清朝政府對臺灣也並不是純粹的武力統一,而是先安撫,去爭取到鄭氏集團和島上百姓的的歸附。在清朝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康熙盛世的來到,國力日益強大。面對對臺灣的收復意願,清朝君臣也是上下一致。
在康熙二十一年,清軍一邊造船和攻城器械,一邊練兵,做好了一切戰前準備。面對遲遲不肯接受安撫的鄭氏集團,清朝政府可謂是做好了一切,而對臺灣的統一,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清朝政府對於出兵臺灣的目標很明確,儘量降低雙方的傷亡,也沒有打算去攻打臺灣本島,而是去攻打澎湖,以澎湖為突破口,以戰爭逼迫臺灣統一。
在清軍攻下澎湖後,在地形和戰略上面都佔據了極大的主動。臺灣方面,在澎湖被攻破後,也是人心大動,面對清軍佔據的地利的優勢,鄭氏的軍隊完全沒有了士氣,在加上清軍並沒有虐待俘虜,更是瓦解了臺灣士 兵的抵抗欲望。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鄭氏集團在清朝政府的招諭下正式投降,在清軍進入臺灣後,不管是農業還是商業,一切都是照舊,還受到了百姓的夾道歡迎。
臺灣的統一是必然的,也是現實的需要,統一不僅僅避免了臺灣進一步的割據化,更是讓清代時候的中國東南地區更加的安全穩定。臺灣的統一也體現了清朝前期國力強大和君臣的團結一心,以很小的代價統一臺灣,證明了清朝政府善用人才。清朝政府對臺灣的善後工作也是十分突出,不僅駐軍和臺灣民眾和諧相處,還對臺灣鄭氏政權等投降勢力進行了妥善安置。讓臺灣地區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得到了較快恢復,為臺灣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