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能在清朝被重新納入到中國的版圖,康熙帝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2021-01-18 七觀歷史

臺灣是我們不能割捨的一部分,臺灣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島嶼。可是,臺灣島能在清朝被納入中國版圖,經歷了很多的心酸與波折,身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段歷史。

臺灣是在康熙時期被重新納入中國版圖的,清朝政府一定要統一臺灣,也展現了對國家統一的決心與力量。

在清朝初期,鄭成功把荷蘭人趕了出去,成功地收復了臺灣,可是,不久後便去世了,而鄭成功的後代也胸無大志,臺灣就成了群雄割據的小政權。

清朝政府為了統一臺灣,前期經常派人去找鄭成功的後代,想要通過和平的方式讓臺灣能夠統一,可是,面對清朝政府的要求,鄭氏卻想要像高麗那樣只稱臣進貢,康熙皇帝面對這無理要求斷然拒絕了,在康熙皇帝心中對臺灣的統一是天經地義的,臺灣是不可能成為朝貢國身的。

因為臺灣遲遲沒能統一,清朝政府的人力財力消耗過大,為了預防鄭氏政權會對福建的侵擾,為此,清朝政府想出了一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遷界之策,把人往內陸遷,隔離出一個無人區,在無人區中建造城牆,駐紮重兵。

而這樣也對雙方的經濟和民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只有統一了臺灣才能結束這樣的損耗,讓國家正真的長久治安。

清朝政府對臺灣也並不是純粹的武力統一,而是先安撫,去爭取到鄭氏集團和島上百姓的的歸附。在清朝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康熙盛世的來到,國力日益強大。面對對臺灣的收復意願,清朝君臣也是上下一致。

在康熙二十一年,清軍一邊造船和攻城器械,一邊練兵,做好了一切戰前準備。面對遲遲不肯接受安撫的鄭氏集團,清朝政府可謂是做好了一切,而對臺灣的統一,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清朝政府對於出兵臺灣的目標很明確,儘量降低雙方的傷亡,也沒有打算去攻打臺灣本島,而是去攻打澎湖,以澎湖為突破口,以戰爭逼迫臺灣統一。

在清軍攻下澎湖後,在地形和戰略上面都佔據了極大的主動。臺灣方面,在澎湖被攻破後,也是人心大動,面對清軍佔據的地利的優勢,鄭氏的軍隊完全沒有了士氣,在加上清軍並沒有虐待俘虜,更是瓦解了臺灣士 兵的抵抗欲望。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鄭氏集團在清朝政府的招諭下正式投降,在清軍進入臺灣後,不管是農業還是商業,一切都是照舊,還受到了百姓的夾道歡迎。

臺灣的統一是必然的,也是現實的需要,統一不僅僅避免了臺灣進一步的割據化,更是讓清代時候的中國東南地區更加的安全穩定。臺灣的統一也體現了清朝前期國力強大和君臣的團結一心,以很小的代價統一臺灣,證明了清朝政府善用人才。清朝政府對臺灣的善後工作也是十分突出,不僅駐軍和臺灣民眾和諧相處,還對臺灣鄭氏政權等投降勢力進行了妥善安置。讓臺灣地區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得到了較快恢復,為臺灣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焦點

  • 清朝被稱為中國的第3個黃金時代,這些貢獻不可磨滅,我們得承認
    中國歷史上的3個「黃金時代」,這個知識點,許多人可能沒有圈到。第一個就是西漢前期,也就是文景之治開始到漢武帝時期,這一段算得上是漢朝的巔峰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第二就是唐朝前期,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到李隆基的開元盛世,第三個就是清朝的祖孫三代創下的「康乾盛世」。
  • 雍正帝和乾隆帝父子,哪個對清朝貢獻更大?
    清朝是一個比較獨特的朝代,從割據政權到全國性政權,是歷經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順治帝三代皇帝。到了康熙帝時期,雖說是守成之君,但是大的動亂也不少,諸如平三藩之亂,還有三徵噶爾丹,所以雍正帝說道父親康熙帝是:「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 兩徵朝鮮卻沒有把其納入版圖,為何清朝如此看不上朝鮮
    清朝之所以沒有把朝鮮納入到版圖之中,簡單來說兩個原因,一是沒必要,二是不想。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時的清朝沒有對朝鮮進行徵服戰爭。仔細分析當時的形勢,皇太極之所以把朝鮮變為屬國而並沒有直接劃入清朝的版圖,不外乎有兩方面的考慮。第一,皇太極看不上朝鮮。
  • 臺灣島是什麼時候成為中國領土的?作為中國人一定要清楚這段歷史
    臺灣島,位於中國東南地區。這裡的居民大多數是漢族,說著漢語,用著漢字,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第一部分,臺灣納入中國的版圖也是一個在歷史中形成的過程。不過大多數人還不太清楚臺灣到底是在哪個朝代正式開始管轄的,小編對此進行了一些介紹。
  • 清朝12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怎麼排名呢?
    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改朝換代的故事,從秦始皇到漢高祖,從唐太宗到宋徽宗,歷史上多少朝代更迭,歷史上多少次時代交替。在眾多朝代中,清朝恐怕是最多故事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國號被皇太極改為大清。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清朝一直持續了總計296年的時間。這期間清王朝共傳位12位皇帝。
  • 清朝、中國現代版圖的奠基者。十二任帝王名單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有十二任皇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詐276年。一、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清朝奠基者。八歲繼位敗鰲拜、平三藩、消滅臺灣明鄭政權、敗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三徵噶爾丹。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五、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胤禛在位期間實行土地改革,平定蘿蔔藏丹津叛亂。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他們都只不過是想把康熙帝架空,自己掌控整個帝國的權力罷了。同時,在清帝國建立之初所留下來的三藩問題也讓康熙帝無可奈何,這些都從根本上在影響整個國家的統治。而盤踞在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也同樣讓人康熙帝頭疼不已。當時有很多人都勸康熙帝,不要收復臺灣,因為想要收復臺灣那麼康熙的朝廷必然要為此付出良多。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在最後力排眾議,最後收復臺灣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
  • 清朝12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清朝歷十一世共十二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如果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排名的話,清朝皇帝應該可以分為三個檔次。第一個檔次是擁有開創之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還有在對內文治或者對外武功上有突出貢獻的清聖祖康熙帝和清世宗雍正帝。個人認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應該可以並立第一。
  • 如果鄭成功未曾早逝,是否能將菲律賓納入中國版圖
    他的身世聯結中日兩國,從收復臺灣的壯舉到抗擊清軍的不屈,經歷之傳奇史所罕見。只可惜後來因逆子醜事憤憤而終,給世人留下了無數遺憾。後人根據鄭成功生前之豐功偉績大膽猜測:如果國姓爺能活得久一點,是否有機會進一步向呂宋進軍,繼而收復馬尼拉,接著將西班牙殖民者趕走,直至佔領整個菲律賓群島呢?如果是這樣,歷史將會改寫,立足今朝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誇口一句,我國差一點就把菲律賓群島納入自家版圖了呢?
  • 清「康熙帝」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
    在這裡我們就講一下「清朝」初期創造了「太平盛世」的皇帝「康熙帝」。「康熙帝」是我非常喜歡和崇拜的一位皇帝,包括現在有很多『影視劇』也對他推崇拍攝和杜撰。在這裡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康熙」時期,他是怎樣平定內亂和攘外的。
  • 清朝歷代皇帝,為什麼康熙帝能夠善待兄弟,而雍正帝卻大肆打壓?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清軍入關到宣統退位,共歷時二百六十八年,共傳十二帝。在這麼多皇帝裡面,真正做到跟兄弟們親密相處,且剛剛即位就把兄弟們全部封為親王的,只有一個皇帝,他就是康熙帝。之所以會消失,並不是講皇帝有多仁慈,而是因為不管是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他們當皇帝,連個競爭對手都沒有,找誰去刻薄對待呢?但是同樣是兄弟眾多,康熙帝就跟後面的幾個皇帝如何對待兄弟截然不同:康熙帝的生父是順治帝,順治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在位時間不長,六歲登基,二十四歲便英年早逝。
  • 孝莊太后:對清朝的貢獻不遜色於任何皇帝,連慈禧也對其敬重有加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女人都被三從四德和三綱五常所禁錮,這種道德束縛將她們的才華和智慧削弱到最低點,使她們成為男子傳宗接代的工具。孝莊太后曾輔佐過皇太極、順治帝福臨和康熙帝,對清朝江山貢獻極大,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皇帝,雍正帝和乾隆帝為紀念其對大清江山做的貢獻而先後親自為其加諡號,就連後來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對其敬重有加。除此之外,後世對孝莊太后的評價也以讚揚為主,並沒有像慈禧太后那般兩極分化。
  • 從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的艱苦卓絕,從歷史地圖看中國疆域擴張
    從夏朝開始,中國對地方的管轄就實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國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於今天的淮河上遊一帶,後來因為周公東徵而南遷到了江浙一帶。
  • 不吹不黑,談談為什麼是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領土
    比如,我國就以此為據,將西藏、臺灣、新疆等地視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地區都是大清帝國在1648年以後才納入到其領土版圖中,並實現了長時段的有效控制。後期到晚清民國,即便是割地失土,籤訂的雖是不平等條約,但也是基於近代國際法的基本準則,所以我國也可以同樣基於近代國際法的基本準則,對其進行追溯,從而收回丟失的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二者都是合乎國際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朝於中國歷史而言,是古代王朝,但於世界而言,則是一個近代國家。
  • 夏商時期,我國就有關於臺灣的記錄了!關於臺灣,我們都需要了解
    而在歷史上,臺灣納入我國的領土疆域並不是一下子就發生的事情,雖然在近代的時候,臺灣也有被割讓出去的時候。可是無論什麼時候,維護我國的統一和主權都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做的,那麼臺灣是怎麼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進程是怎樣的?其實這就是我國對臺灣主權的合理性和正當依據,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必須要去了解的,接下來筆者就為大家分享關於臺灣納入祖國的歷史進程。
  • 清朝年間,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康熙派使者談判是想拋棄它?
    " 這句話放在中國古代康熙年間亦然成立,國家統一一直都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目標。清朝年間,清朝領土裡的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主要因為大部分的領土都在驅逐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臺灣的鄭氏集團手中。
  • 如何評價清聖祖康熙帝?
    聖祖爺康熙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但由於有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沒能得到解決,所以康熙帝對於清朝來說,是有開創之功的。 康熙繼位之初,東南尚有鄭氏割據臺澎,南方的三藩跨州連郡,北部蒙古問題懸而未決,西域地區準噶爾崛起,江南士大夫各懷鬼胎,反清復明運動風起雲湧。
  •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對中國領土貢獻最大?
    所以說他們對於中國領土的貢獻也是十分狹小。可以忽略不去。秦朝對中國的貢獻秦朝才是真正統一中國的國家,在夏商周的時候都是一些分封制度,國家就是一個分散的部落聯盟。根本沒有統一行動的能力。秦始皇和他的祖先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才把中國重新整合統一起來。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 臺灣,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歷史上四次收復的始末
    臺灣的首次陷落和收復 早在南宋時期,我國就曾正式駐軍臺灣,當時的領軍將領汪大猷帶去了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了帶領落後的臺灣民眾過上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臺灣實行屯墾制度,並在臺灣設縣制府,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正式駐紮臺灣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