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2020-12-19 歷史茶酒館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

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好景不長,兩人最終因「曾德事件」分道揚鑣,施琅的父親施大宣以及弟弟施顯被鄭成功斬首示眾,從此二人勢不兩立。此後施琅投降清朝,不久便被升任為福建水師提督。

1681年,鄭經病故。馮錫範毒死鄭克臧(鄭經之子),立12歲的傀儡鄭克塽為延平王,一時間臺灣內部混亂不堪。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這是進攻臺灣的最好時機,於是立刻上書康熙帝:「時乎時乎,不可失也!」康熙當即下旨:「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定海疆毋誤事機…」 在得到康熙帝批准後,姚啟聖向康熙帝力薦施琅,他甚至願意用全家上下百餘口性命為施琅做擔保。1683年,施琅在姚啟聖與李光地的推薦下被康熙帝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帶領清兵攻臺。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六,施琅抵達廈門。來到廈門的施琅發現福建水師的自身條件離他的要求還差得很遠,於是他立刻著手打造一支精銳的福建水師。1683年6月16日,施琅率清軍艦隊向澎湖鄭軍發動第一次進攻,初戰失利,施琅自己也在這次作戰中被火銃射傷了右眼。此後施琅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對下一步作戰行動進行了周密籌劃和部署。6月22日,清軍向臺灣發起總攻。施琅果然不負眾望,經過9個小時後的猛烈進攻,成功打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成功收復了臺灣。

之後,施琅一面加緊軍事行動,一面對佔據臺灣的鄭氏集團進行招撫工作。期間,施琅嚴令下屬禁止濫殺無辜,違者嚴懲。由於施琅治軍嚴明,等到施琅率軍到達臺灣時,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當康熙帝接到施琅收復臺灣的奏章時激動萬分,還將自己身上的龍袍脫下派人賜給施琅。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特奏請康熙帝趁機將日本島攻下,以絕後患。施琅為什麼會有如此想法呢?原來從明朝時期,倭寇就曾在沿海地區活動猖獗,雖然眼下不成氣候,但卻保不準成為日後一大隱患。施琅在奏章中說道:「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如今銳氣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國之兵伐之,將永絕倭患,安定東南。」

但是對於施琅這一提議,康熙皇帝並沒有答應。這其中原因比較複雜,但總的來說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就是日本對清朝的威脅並不大。當時的日本處於江戶幕府時代,日本國內因為長期閉關鎖國,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綜合國力都沒辦法和清朝相比。清朝大臣們都一致認為,這樣一個小國,即使再發展也成不了氣候,不足為懼;其次就是北方尚未安定下來。沙俄、噶爾丹蠢蠢欲動,因此康熙皇帝必須集中精力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攻打日本自然不會成為康熙皇帝當時的選擇。康熙皇帝或許想不到,200年後,這個他眼中的小國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災難。

相關焦點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康熙當政的時候臺灣還在鄭氏家族手中,當時的康熙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而鄭經又在沿海搞事情,把康熙搞的很是惱火。 再加上水師提督施琅上奏,奏本中對留住臺灣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闡明,讓康熙意識到臺灣的珍貴,所以為了大清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康熙帝決定拿下臺灣。
  • 大清收復臺灣,為何只有施琅能夠勝任?施琅有何過人之處?
    ,就多次派人去廈門招降 鄭經,鄭經看著兩邊樹敵,就派人跟清朝談判,故作狀態的交出了南明皇帝的敕書 印璽,假意歸順,這回啊 康熙還沒親政,清廷就要求臺灣把人譴回內地,剃髮易服,這個鄭經肯定不同意啊!,他曾幾次三番向康熙推薦施琅,請求一他為將 收復臺灣,康熙非常遲疑, 還有 一位為施琅說了不少好話,就是閩浙總督 姚啟聖,康熙二年姚啟聖鄉試中舉 做了廣東香山知縣,因為善開海禁就被罷了官,後來他又得到一個機會自己捐資募兵 重新回到了官場,姚啟聖多次上書說鄭軍成燎原之勢,其主要原因在於獨擅其長,且此時水戰更重於陸戰,以陸攻水 斷難淨絕根株,若想海戰取勝,設立水師提督乃重中之重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施琅極具謀略,作戰也十分勇敢。所以在與鄭成功的合作中,他屢屢提出自己的意見,惹得鄭成功不滿。後來,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藉故殺曾德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便認為施琅起了反心,便誅殺了施琅父親與兄弟。由於至親被鄭成功殺害,施琅對鄭成功恨之入骨,鄭成功也開始了他的噩夢。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施琅趁機上奏,建議出兵廈門。施琅也曾是鄭氏部將。鄭成功進軍臺灣時,金廈這塊後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鎮守。鄭成功攻下臺灣後,認為金廈過小,距離大陸太近,易受清軍攻擊,不如放棄此地,撤至臺灣。施琅則認為,金廈是反擊大陸的跳板,堅決反對放棄。鄭成功認為施琅想自立門戶,不但殺了他的全家老小,還派人赴金廈準備捕殺施琅。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經康親王保薦,姚啟聖被康熙帝破格重新起用,任命為福建布政使。在平定三藩之後,康熙騰出手來解決臺灣問題。當時,雖然臺灣的鄭成功已死,但他的子嗣仍然牢牢佔據著臺灣島,以及漳州等福建沿海地區,繼續以明朝正統自居。於是,福建成為了最前線。但是,平定三藩時國力損耗嚴重,康熙尚未做好武力攻臺的準備。
  •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幫康熙拿下臺灣後,功勞巨大的施琅被冠以靜海侯的稱號。按說,這麼大的人物歷史應該會將他的事情講述。但是,在清朝的歷史資料中對於施琅的臺灣記錄並不多。相反,從極少的史料記載看,他的名聲很差。施琅早年在鄭芝龍統治下,後來與鄭成功一起對抗清朝,並從荷蘭手中奪回臺灣。
  • 施琅對臺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復,而是將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內
    施琅拿下臺灣後,第一件事就是去鄭成功廟拜祭。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
  • 2020版《鹿鼎記》大結局:施琅歷史原型,因囂張跋扈遭滅門之禍
    兩人到達臺灣後,施琅聽說朝中大臣們建議放棄臺灣,忙找韋小寶商議。韋小寶建議他親自赴京向皇帝稟告臺灣的情況,人都到了京城,流言自然也就不攻而破了。施琅茅塞頓開,千恩萬謝地離開了。看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在真實的歷史上,施琅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又為何要背叛鄭成功呢?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三個月後,1657年6月,何斌回到臺灣,給荷蘭人帶去了鄭成功同意恢復兩岸貿易的好消息。 荷蘭人也高興,但直覺認為鄭成功這麼難搞,開出的條件一定很苛刻。誰知道何斌說,鄭成功的條件也沒什麼,就是希望荷蘭人善待中國海商在東南亞以及臺灣的船隻。 就這個不痛不癢的要求?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但是,由於鄭成功輕敵大意,中了清廷兩江總督郎廷佐的緩兵之計被偷襲後,大敗,麾下精兵猛將損失頗大,元氣大傷。 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考慮到金門、廈門發展受限,為了開闢新的反清基地,遂決意奪回臺灣,在驅逐荷蘭殖民者後,設立政府機構、開荒屯田,著力將臺灣打造成抗清根據地。而在康熙元年(1662年),一代英豪鄭成功逝世,年僅39歲。
  • 五百年來收復臺灣簡史
    在受降儀式上,揆一親手獻上投降書,鄭成功向其重申:臺灣者,早為中國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當揆一聽到鄭成功準許他攜帶殘部和珍寶輜重離開臺灣時,感恩而泣。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從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3、 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鄭經繼任後立刻變臉,聲稱臺灣不屬於中國的版圖。
  • 以史為鑑,清朝三步走戰略和平統一臺灣
    退守臺灣變成了孤守臺灣。金廈作為臺灣的屏障,在清廷和明鄭之間幾經易手,在三藩之亂爆發之時,鄭經曾趁尚可喜、耿進忠與清廷對峙時,趁機拿下了漳州、泉州與潮州、惠州,但也無力繼續擴張勢力。隨後經過8年艱苦的戰鬥,三藩之亂終於被清王朝的皇帝康熙帝平定。此時,清廷終於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臺灣問題了。
  • 鄭成功為何沒有佔領呂宋?收復臺灣後,鄭家三代人都錯過了好機會
    一、鄭成功拿下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沒時間去。說實話,真正經營臺灣的人,其實是鄭經。 得知鄭成功去世的消息後,留守在廈門的諸多將領,選擇叛逃到了清廷。鄭經則前往臺灣繼承了鄭成功的大位。 這個時候的鄭經壓根沒工夫去管呂宋的事情,因為他發展臺灣的時間都不夠。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於是康熙安撫了施琅以後,任命他為水師的提督,開始進行收復臺灣的工作,在1682年施琅第一次出徵,但途中遭遇大風,只好無功而返。1683年施琅再次出發,集結了三萬水師的兵力,和三百多艘戰船,目標只有一個攻擊澎湖列島,這一站打的非常激烈,而水師戰船上的紅衣大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臺軍依靠有利的地形進行防守,但水師的運氣不錯,剛好遇到海上掛起了南風,因此一鼓作氣拿下了澎湖列島。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為什麼康熙帝要在大多數都反對的情況下。依舊堅持收復整個臺灣呢?康熙帝是大清帝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之一,但是他在剛剛登基稱帝的時候,整個帝國的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因為康熙帝自己的年齡並不大,而在整個帝國內部還有著為數眾多的反對派,例如當時的鰲拜一黨等等。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沒有涉足呂宋島?鄭家三代都錯過了好機會
    那麼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鄭成功家族為何沒有到這裡進行開發呢?一、鄭成功拿下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沒時間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那是個正兒八經的海盜頭子。他建立起來的鄭氏集團,是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朝才會給了他福建總兵的職務,將他招降。不過鄭芝龍始終都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會把自己集團的力量交出去。
  • 施琅進京跟康熙介紹7個兒子,唯獨不提次子,多年後康熙才明白
    之後出兵收復臺灣立下大功,於是就得到了康熙帝的接見,不過這裡面有個有趣的傳聞,都知道施琅有7個兒子,在面見康熙的時候,施琅一一向皇帝介紹了自己兒子的品性特長,唯獨卻沒有提到自己的次子,這是很讓人奇怪的事,可以直接和皇帝對話,向皇帝推薦自己的兒子,那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康熙帝雖心有疑慮,但是也並沒有多問,在很多年以後康熙帝終於才明白施琅這麼做的深意,究竟施琅隻字不提次子是有什麼緣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