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
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好景不長,兩人最終因「曾德事件」分道揚鑣,施琅的父親施大宣以及弟弟施顯被鄭成功斬首示眾,從此二人勢不兩立。此後施琅投降清朝,不久便被升任為福建水師提督。
1681年,鄭經病故。馮錫範毒死鄭克臧(鄭經之子),立12歲的傀儡鄭克塽為延平王,一時間臺灣內部混亂不堪。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這是進攻臺灣的最好時機,於是立刻上書康熙帝:「時乎時乎,不可失也!」康熙當即下旨:「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定海疆毋誤事機…」 在得到康熙帝批准後,姚啟聖向康熙帝力薦施琅,他甚至願意用全家上下百餘口性命為施琅做擔保。1683年,施琅在姚啟聖與李光地的推薦下被康熙帝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帶領清兵攻臺。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六,施琅抵達廈門。來到廈門的施琅發現福建水師的自身條件離他的要求還差得很遠,於是他立刻著手打造一支精銳的福建水師。1683年6月16日,施琅率清軍艦隊向澎湖鄭軍發動第一次進攻,初戰失利,施琅自己也在這次作戰中被火銃射傷了右眼。此後施琅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對下一步作戰行動進行了周密籌劃和部署。6月22日,清軍向臺灣發起總攻。施琅果然不負眾望,經過9個小時後的猛烈進攻,成功打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成功收復了臺灣。
之後,施琅一面加緊軍事行動,一面對佔據臺灣的鄭氏集團進行招撫工作。期間,施琅嚴令下屬禁止濫殺無辜,違者嚴懲。由於施琅治軍嚴明,等到施琅率軍到達臺灣時,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當康熙帝接到施琅收復臺灣的奏章時激動萬分,還將自己身上的龍袍脫下派人賜給施琅。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特奏請康熙帝趁機將日本島攻下,以絕後患。施琅為什麼會有如此想法呢?原來從明朝時期,倭寇就曾在沿海地區活動猖獗,雖然眼下不成氣候,但卻保不準成為日後一大隱患。施琅在奏章中說道:「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如今銳氣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國之兵伐之,將永絕倭患,安定東南。」
但是對於施琅這一提議,康熙皇帝並沒有答應。這其中原因比較複雜,但總的來說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就是日本對清朝的威脅並不大。當時的日本處於江戶幕府時代,日本國內因為長期閉關鎖國,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綜合國力都沒辦法和清朝相比。清朝大臣們都一致認為,這樣一個小國,即使再發展也成不了氣候,不足為懼;其次就是北方尚未安定下來。沙俄、噶爾丹蠢蠢欲動,因此康熙皇帝必須集中精力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攻打日本自然不會成為康熙皇帝當時的選擇。康熙皇帝或許想不到,200年後,這個他眼中的小國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