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2020-12-24 騰訊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清軍攻克臺灣,中秋之日,捷報至京。康熙皇帝之所以要攻取臺灣,主要目的就是要消滅鄭氏割據勢力,因為鄭氏集團的存在可以直接威脅東南沿海,而東南沿海各省自唐宋以來就已經成為各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主要的賦稅來源地,既然傷害到了清朝的國防安全和財政來源,那麼自然成為清朝的眼中釘,康熙皇帝當然想要除之而後快!之所以會發生分歧主要是消滅鄭氏集團後臺灣是「棄」還是「留」問題展開的。

話說鄭氏集團在明末清初之際,確實是不可小覷的反清力量。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成功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一心以反清為己任。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六月,率大軍由崇明島入長江,其麾下鐵人軍在鎮江之役中還成建制的殲滅了由提督管效忠帶隊的精銳八旗4000人,「效忠初出兵四千,止存百四十人」,並一度包圍南京,在鄭成功的威懾下,東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望風投降,清廷「東南大震,軍報阻絕」。甚至驚動了清世祖福臨,差點要親徵鄭成功,「世祖幸南苑,集六師,議親徵」。但是,由於鄭成功輕敵大意,中了清廷兩江總督郎廷佐的緩兵之計被偷襲後,大敗,麾下精兵猛將損失頗大,元氣大傷。

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考慮到金門、廈門發展受限,為了開闢新的反清基地,遂決意奪回臺灣,在驅逐荷蘭殖民者後,設立政府機構、開荒屯田,著力將臺灣打造成抗清根據地。而在康熙元年(1662年),一代英豪鄭成功逝世,年僅39歲。其子鄭經承襲了延平郡王的爵位,與清廷繼續形成對抗態勢。

鄭成功

當然清廷也深知鄭氏集團的威脅,對於清廷來說,鄭氏一日不除,便有如鯁在喉、如芒在背之感,為了攻滅鄭氏集團在奪取廈門和金門後,三次發兵攻打澎湖列島,但是由於當時清朝國內局勢動蕩(宮廷鬥爭、消滅永曆政權、削除三藩等),加上並未組建肩負渡海作戰重任的水師,均以失敗而告終。在一時無法消滅鄭氏集團的情況下,清廷採取了極其嚴厲的封鎖措施,切斷臺灣與內地的經濟聯繫來達到削弱鄭氏集團的目的,即「禁海令」和「遷界令」。

「禁海令」頒布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命令浙江、福建、江南、廣東、山東、天津等地地方官禁止商民船隻私自出海,將糧食等物資買賣於鄭氏,違者重罰。「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發,即將貿易之人,不論官民奏聞正法,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

但是,實行五年以來,效果卻並不顯著,鄭氏仍然可以通過走私的方式取得物資供應,於是在鄭氏降將黃梧的建議下,下達了更為嚴厲的「遷界令」。「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則不攻自滅也。」

這項措施得到清廷的迅速落實,沿海居民集體內遷三十裡,三十裡內村莊全部毀棄、焚燒,製造寬大三十裡的無人區以斷絕鄭氏集團獲得任何物質補充的可能。「至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垣牆、立界石,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遷界示意圖

無疑「禁海令」和「遷界令」給沿海的民生造成了嚴重破壞,原本經濟繁榮的沿海省份損失根本無法估量,但這個政策確實給依賴大陸的鄭氏集團造成了嚴重的殺傷,清廷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自殘式政策正掐中了鄭氏集團的軟肋。

以鄭成功的幕僚楊英所寫的《從徵實錄》來看,鄭氏集團的作戰給養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陸,而當時臺灣開發並不充分,遷界禁海措施一出,無法從大陸獲得物資補充,鄭軍的經濟生活立刻陷入困難,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從徵實錄》記載:「戶官運糧船猶不至,官兵至草木子充飢,日憂脫巾之變。」「時糧米不接,官兵日只二餐,多有病沒,兵心嗷嗷。」

在出臺嚴厲封禁措施的同時,清廷著力對鄭軍將領展開招撫活動,鄭軍條件因為經濟封鎖變得越來越艱苦,艱苦條件下一時軍心浮動,面對清廷的招撫,鄭氏集團的官兵出現了大量降清的情況,僅僅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就有投誠官員3985名、士兵40962名、官兵家眷64230名、大小船隻900餘艘。

愛新覺羅·玄燁

隨著三藩之亂的逐漸平定,攻取臺灣消滅鄭氏集團進入了康熙皇帝的規劃之內,康熙皇帝決定加大招撫力度繼續分化鄭氏集團,「鄭錦雖無降意,其附逆人民,有革心向化者,大將軍康親王仍隨宜招撫」,而福建布政使姚啟聖充分執行了康熙皇帝的意圖,進行大規模招降策反活動,在漳州修築「修來館」,以官爵和資財招納鄭氏官兵,搞得鄭軍上下軍心浮動,又開啟了一波投誠浪潮。前後投誠者竟達10餘萬之多(僅以人數較多者記之,千把人忽略)。「廖琠等率偽官三百餘員,兵一萬二千餘人詣軍前降。」「偽總兵楊祿、張輝等大小偽官,共二千五百餘員,兵丁二萬五千九百餘名。」「招撫江機等率領偽官一千一百三十八員,兵丁四萬三千六百二十九名投誠。」「偽將軍楊彪,即楊一豹,率領偽官兵三萬一千餘員名投誠。」

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皇帝決意攻取臺灣,此時,清、鄭雙方實力持續拉大,在強大的財政支持以及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的訓練下,福建水師已經擁有「精兵二萬有奇,大小戰船三百號」,具備了跨海攻擊澎湖列島的能力。

而在攻取臺灣之前,雙方已經進行多輪談判,鄭經在談判中多次表示「東寧偏隅,遠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涉」,並拒絕了清廷「剃髮」的要求,「苟能如朝鮮例,則敢從議」,而清廷對「不剃髮」「如朝鮮例」兩條自然不答應。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皇帝決定結束這場虛與委蛇的談判,正式向臺灣方面強硬回復,「臺灣賊,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

施琅

同年六月,施琅率福建水師全軍自福州出海攻取澎湖,清軍經過七天戰鬥,擊敗守將劉國軒,澎湖列島乃是臺灣門戶,一旦失去全臺震動。最後,鄭克塽率眾出降,清軍順利進駐臺灣。

在攻取臺灣後,臺灣的「棄」「留」之爭浮出水面,以李光地為代表的大臣表示要放棄臺灣,重新交給荷蘭人,提出「空其地,任夷人居住,而納款通貢」,而康熙皇帝當時對臺灣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認為臺灣彈丸之地,得不得無關緊要。「海賊乃疥癬之疾,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但是,在關鍵時刻施琅上陳《恭陳臺灣去留疏》,指明臺灣的重要性,「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對臺灣的地位、作用和海疆的安全形勢做了全面的分析,康熙皇帝在看完這份奏疏後,迅速改變了對臺灣的認知,正式決策開府置縣,派兵駐守。「上曰:『臺灣棄取所關甚大,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當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棄而不守,尤為不可。』」

所以,清朝之所以攻取臺灣首要目的是消滅鄭氏集團,而康熙皇帝一開始對臺灣重視程度確實不夠,但能知錯就改,也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傑出君主的素質。

相關焦點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在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便將目光瞄準了臺灣的收復。當時,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也已經去世,繼位的是鄭經小兒子鄭克塽,當時年僅12歲。而擁立他的是權臣馮錫範。1682年,施琅被加太子少保銜,可見清廷對他的期待。施琅回到廈門後,便開始了收復臺灣的準備工作。一面加緊練兵,特別是海上作戰。他的軍隊可以說是特種部隊,既可以在海上作戰,也可以在陸上作戰。在練兵同時,他又修整船隻,建造戰船。同時還加緊製造各種武器,刀劍炮火一應俱全。當時清朝已於內憂,所以施琅的資源也是非常豐富。他還抓緊訓練船工,船工技術好,方能打勝仗。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在攻打臺灣之前,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這個時候選擇北風還是南風的風向出兵這個關鍵問題上,軍內有不同意見。但是施琅認為:臺灣地區高溫多雨,特別是在偏南風向下,風速和緩順暢,因而有利於舟師橫渡海峽。他多次向康熙皇帝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就南風和北風對航海軍事的影響優劣做了比較,他的理由最終說服了康熙帝和其他將領。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康熙六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臺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刑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臺灣外記》)。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鄭經來到臺灣後,展開了一場大清洗,一大批熟悉水戰將領被逼出走。這些官兵後來成為清廷水師的主力。施琅趁機上奏,建議出兵廈門。施琅也曾是鄭氏部將。鄭成功進軍臺灣時,金廈這塊後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鎮守。鄭成功攻下臺灣後,認為金廈過小,距離大陸太近,易受清軍攻擊,不如放棄此地,撤至臺灣。
  • 大清收復臺灣,為何只有施琅能夠勝任?施琅有何過人之處?
    施琅知道後哎呀我去~~~勃然大怒,就去抓曾德,鄭成功說你不能抓他,那我的親兵,施琅根本不叼他,直接就把這個曾德給宰了,所以這種行為就等於~~~啪~啪~啪打領導的臉啊!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康熙當政的時候臺灣還在鄭氏家族手中,當時的康熙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而鄭經又在沿海搞事情,把康熙搞的很是惱火。 再加上水師提督施琅上奏,奏本中對留住臺灣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闡明,讓康熙意識到臺灣的珍貴,所以為了大清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康熙帝決定拿下臺灣。
  • 五百年來收復臺灣簡史
    在受降儀式上,揆一親手獻上投降書,鄭成功向其重申:臺灣者,早為中國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當揆一聽到鄭成功準許他攜帶殘部和珍寶輜重離開臺灣時,感恩而泣。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從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3、 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鄭經繼任後立刻變臉,聲稱臺灣不屬於中國的版圖。
  • 施琅對臺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復,而是將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內
    施琅拿下臺灣後,第一件事就是去鄭成功廟拜祭。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姚啟聖遍覽經史子集,在當地小有盛名。不過,他的科舉考試之路卻並不順暢,直到三十六歲才考中舉人入仕為官。緊接著,他又因為性格耿直和桀驁不馴而屢屢得罪上司,開始了極不順暢的仕途。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
  •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鑑於鄭軍控制的少數沿海島嶼,無法支撐龐大軍隊,鄭成功將注意力轉向荷蘭殖民者控制下的臺灣。1661年初,他命十八歲的世子鄭經留守廈門,親率大軍攻臺。荷蘭人很快被壓縮在少數要塞裡負隅頑抗。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
  • 電視劇《康熙王朝》篡改劇情「鄭經之死」和「收復臺灣的細節」
    比如說電視劇中收復臺灣這一段,很多地方都違背了史實。作為一個熱心的觀眾,有必要在這裡還原一下歷史真相。一、劇情簡介:首先介紹一下康熙王朝第35集內容。海霹靂施琅在出徵前,拿出50個銅錢佔卜。他告訴大家,只要50個銅錢全部陽面朝上,就預示著此戰旗開得勝。海霹靂施琅當眾拋灑那50枚銅錢。果然,50枚銅錢全部陽面朝上。於是,福建水師官兵們士氣大振。
  • 是誰害死了平定臺灣的功臣姚啟聖?
    本與官無緣,奈何官纏身這哥們的當官之路又是坎坷又是搞笑。姚啟聖在擔任福建總督之前,他就制定了平定臺灣的方略上書朝廷。他認為面對臺灣的問題,鄭經不得人心,應該採取剿和撫的措施。清兵的水師不敵鄭經,應要擴充水師,加強訓練,增添火炮。他的這一措施正合康熙之意,康熙下令按照姚啟聖的意思照辦。姚啟聖設置了「修來館」,這個部門是專門用來負責招降鄭經的部隊。隨後姚啟聖連剿帶撫的戰略,收復了平和、漳平、長泰等縣。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他早年正是追隨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才來到臺灣的。生意做大後,他在臺灣的大陸移民中擔任長老職務,地位顯赫。 徵稅權意味著主權,誰有權在這個地方徵稅,就表示這個地方屬於誰。 現在我們認識中的鄭成功,首先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但鄭成功本人以及當時清朝政權給他的身份定位,則是一個堅定的反清復明主義者。 1644年,風雲激蕩。大明亡於李自成,最後摘桃子的卻是關外的清軍。第二年,清軍南下,短命的南明弘光政權瞬間灰飛煙滅。
  • 鄭經:另類的臺灣統治者
    鄭經管理臺灣時期,荷蘭人一直想找機會把臺灣奪回來,結果都被鄭經粉碎了。鄭經不但對老百姓不錯,這個很是寬容、人緣也很好,這點這是鄭成功的弱點,鄭成功動不動就大怒,動不動就殺人,施琅就是明顯的例子,部將動不動就叛變。鄭經統治臺灣18年,做到了,夜不閉戶、百姓安居樂業。
  • 英雄末路:收復臺灣的一代名將鄭成功,為何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一直以來,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英雄而留名青史。史書很少提及,光復臺灣後僅僅幾個月,鄭成功便溘然長逝。而這位大英雄離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兒子氣死。這到底怎麼回事?鑑於鄭軍控制的少數沿海島嶼,無法支撐龐大軍隊,鄭成功將注意力轉向荷蘭殖民者控制下的臺灣。1661年初,他命十八歲的世子鄭經留守廈門,親率大軍攻臺。荷蘭人很快被壓縮在少數要塞裡負隅頑抗。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
  •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幫康熙拿下臺灣後,功勞巨大的施琅被冠以靜海侯的稱號。按說,這麼大的人物歷史應該會將他的事情講述。但是,在清朝的歷史資料中對於施琅的臺灣記錄並不多。相反,從極少的史料記載看,他的名聲很差。施琅早年在鄭芝龍統治下,後來與鄭成功一起對抗清朝,並從荷蘭手中奪回臺灣。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