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當政的時候臺灣還在鄭氏家族手中,當時的康熙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而鄭經又在沿海搞事情,把康熙搞的很是惱火。
再加上水師提督施琅上奏,奏本中對留住臺灣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闡明,讓康熙意識到臺灣的珍貴,所以為了大清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康熙帝決定拿下臺灣。
背景
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但幾個月後因病去世了,使臺灣陷入內亂中。於是,朝廷抓緊機會對鄭經進行勸降,但因為鄭經不願意帶領人民遷移內地,最終勸降未成功。
隨後幾次清王朝派大臣到臺灣進行勸降,都因為鄭經不滿足朝廷提出的條件而沒有促成。而且,鄭經趁三藩之亂,攻佔福建和廣東,並陸續佔領了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惠州等地。
不過,佔領的時間並不長,因為隨著吳三桂叛變未成功,導致鄭經不敵清王朝的軍隊,最後不得已再次退回臺灣。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
直至鄭經去世由鄭克繼承統治臺灣後,康熙才派出施琅正式開始收復臺灣之行。但施琅在收復臺灣過程中,堅持以和平的方式收復,在臺灣人民期盼早日歸順的支持下,終於逐步收復臺灣。
臺灣收復後,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奇特,所以朝廷就臺灣問題引發了棄留之爭。
在康熙帝對於留和棄左右考量之時,負責收復臺灣的施琅及時上了奏疏,闡明了臺灣擁有的豐富資源,及如果被外敵侵佔會帶來的害處。
施琅的奏疏讓康熙帝立即明白了臺灣對於朝廷的重要性,於是選擇派兵守護臺灣,使臺灣永遠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