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2021-01-18 騰訊網

康熙當政的時候臺灣還在鄭氏家族手中,當時的康熙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而鄭經又在沿海搞事情,把康熙搞的很是惱火。

再加上水師提督施琅上奏,奏本中對留住臺灣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闡明,讓康熙意識到臺灣的珍貴,所以為了大清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康熙帝決定拿下臺灣。

背景

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但幾個月後因病去世了,使臺灣陷入內亂中。於是,朝廷抓緊機會對鄭經進行勸降,但因為鄭經不願意帶領人民遷移內地,最終勸降未成功。

隨後幾次清王朝派大臣到臺灣進行勸降,都因為鄭經不滿足朝廷提出的條件而沒有促成。而且,鄭經趁三藩之亂,攻佔福建和廣東,並陸續佔領了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惠州等地。

不過,佔領的時間並不長,因為隨著吳三桂叛變未成功,導致鄭經不敵清王朝的軍隊,最後不得已再次退回臺灣。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

直至鄭經去世由鄭克繼承統治臺灣後,康熙才派出施琅正式開始收復臺灣之行。但施琅在收復臺灣過程中,堅持以和平的方式收復,在臺灣人民期盼早日歸順的支持下,終於逐步收復臺灣。

臺灣收復後,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奇特,所以朝廷就臺灣問題引發了棄留之爭。

在康熙帝對於留和棄左右考量之時,負責收復臺灣的施琅及時上了奏疏,闡明了臺灣擁有的豐富資源,及如果被外敵侵佔會帶來的害處。

施琅的奏疏讓康熙帝立即明白了臺灣對於朝廷的重要性,於是選擇派兵守護臺灣,使臺灣永遠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打擊西北草原狼,還是進攻臺灣,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
    清朝康熙皇帝總計在位61年,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歷史上,先後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島、驅逐沙俄、打擊西北準噶爾部等等。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到底應該先收復臺灣,還是先打擊西北準噶爾部,清朝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年輕的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呢?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臺灣。
  • 電視劇《康熙王朝》篡改劇情「鄭經之死」和「收復臺灣的細節」
    清軍順利攻入臺灣島,收復臺灣。施琅準備下船登陸,卻遭到姚啟聖阻攔。姚啟聖掏出康熙皇帝密旨,對施琅說:「有聖旨,不準施琅登岸。立即返京見駕,封侯領賞。」鄭經被迫退守臺灣。到了鄭經統治後期,逐漸喪失北伐中原、光復大明的壯志雄心。他只想偏安一隅,派代表跟滿清政府談判。他提出效仿朝鮮例子,向清朝稱臣不剃髮,繼續割據臺灣。滿清政府拒絕了鄭經的要求。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二十年),鄭經在臺灣逝世。他在臨終前指定長子鄭克臧當接班人。在他生前,清軍根本就沒有收復臺灣島。鄭經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在臺灣政績卓著。
  • 康熙只用了兩招,就輕鬆的收復了臺灣,百姓卻罵他是個大昏君
    康熙是我國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不僅由於他在位時間長,更主要是因為他成功的收復了臺灣。1680年,康熙剛剛剿滅了國內的三藩之亂,但僅在短短的三年之後,也就是1683年,他就派出20萬水師進攻臺灣,並一舉成功的剿滅了鄭氏政權。自此以後,臺灣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徹底的劃入了中國的版圖。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縱觀康熙一朝,出現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額圖、明珠、李光地、佟國維、張廷玉等。其中,姚啟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
  • 《少年康熙》——霸道皇帝的養成計劃
    本書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介紹「康熙皇帝」少年時代的歷史故事書。《鹿鼎記》裡的韋小寶,有個最好的朋友,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但康熙不僅是小說中的《好皇帝》,更是中國歷史上傑出帝王的典範,從少年時期就可看出他的不凡之處。 想認識康熙,想學習他的成功之處嗎?就從這本書的第一頁開始吧!
  • 平庸之主鄭經遇上康熙,被兵不血刃收復臺灣也是無能為力
    前文交代了施琅和姚啟聖的來龍去脈,康熙已經為收復臺灣選將定計。
  • 康熙為什麼能把臺灣「談」著收回
    康熙剛收到六百裡加急捷報:全面收復臺灣及澎湖金馬諸島!而立之年的康熙皇帝當即傳旨:普天同慶,放假三日。從順治到康熙,父子兩代揪心四十年的臺灣,至此終於收復,大清因此完成統一。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安撫天下萬民。隨即明詔天下。十一月,康熙以收復臺灣,告祭祖陵。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頭目揆一手中收回臺灣。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兵馬只有五六萬,為何能抵禦清朝二十一年?
    鄭成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復臺灣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有三次收復臺灣的經歷:一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二是康熙統一臺灣(1683年);三是國民政府光復臺灣(1945年)。這種變化,使得康熙收復臺灣的歷史正當性凸顯出來。因此,可以說康熙收復臺灣是一場尋求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它已經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所牽涉的廣度和深度要比鄭成功收復臺灣來得大。就戰爭規模和戰爭所動員的人力物力而言,康熙統一臺灣也要比鄭成功收復臺灣大得多。  就戰爭規模和影響而言,臺灣光復無疑是三次復臺中最大的。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鄭成功的長孫,被自家人冤死,若他活著,康熙收復臺灣沒這麼容易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兵敗,臺灣第三代延平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至此,康熙收復臺灣。殊不知,若鄭成功的另外一個孫子還在世,恐怕康熙沒那麼容易收復臺灣,這個人,就是鄭克臧。關於,鄭克臧的故事,還要從康熙元年說起。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鄭成功開始向臺灣發起進攻,當時要打的就是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荷蘭軍隊被鄭成功成功擊退,雖然後來荷蘭又經歷了反撲,但是最終仍然敗給了鄭成功。從此,被外國人佔據了幾十年的臺灣又重新回到中國人手中。但是好景不長,收復了臺灣的鄭成功卻接連聽聞噩耗,心情不佳,極其鬱悶。加之家庭的一些變故,士兵對臺灣的一些不適應,使其身體出現了重病。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依舊堅持收復整個臺灣呢?康熙帝是大清帝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之一,但是他在剛剛登基稱帝的時候,整個帝國的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因為康熙帝自己的年齡並不大,而在整個帝國內部還有著為數眾多的反對派,例如當時的鰲拜一黨等等。他們都只不過是想把康熙帝架空,自己掌控整個帝國的權力罷了。同時,在清帝國建立之初所留下來的三藩問題也讓康熙帝無可奈何,這些都從根本上在影響整個國家的統治。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平叛吳三桂發動的「三藩叛亂」始末
    然而北方也不平靜,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京城空虛發動叛亂,東南有臺灣的鄭錦派軍隊騷擾東南沿海廈門、潭州、潮州,並伺機進攻閩浙。南方大部為敵所跟,北方被王輔臣等人所擾,還有不斷的地方起義,康熙帝面臨著清朝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 清朝康熙皇帝馭人之術有多厲害?你看得懂,卻不一定學得會
    清朝一共十二帝,但若說起精明能幹的皇帝,除了開國的努爾哈赤外,首推的就是康熙皇帝。康熙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經歷了挫敗權臣鰲拜,平三藩,退沙俄,收復臺灣,親徵噶爾丹等多項重大歷史事件。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