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2020-12-23 騰訊網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想到要重用這樣一個老邁的微末小吏去收復臺灣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姚啟聖是周培公推薦的。周培公曾擔任撫遠大將軍,北伐南徵,擊潰察哈爾王叛亂,平定三藩之亂,卻因功高蓋主和滿漢之別而被康熙雪藏,貶至盛京。後來,康熙反思了自己的錯誤,加之收復臺灣提上了議事日程,遂主動前往盛京拜會周培公,希望他出山平定臺灣。但當康熙到來之時,周培公已是病入膏肓。臨終前,周培公向他推薦了姚啟聖,希望康熙能夠重用他平臺。周培公何許人也,他能看上的人肯定有經天緯地之才。正是周培公的推薦,讓康熙認定姚啟聖必有大才,想方設法也要任用他。

還有一點,就是姚啟聖特殊的履歷和強勢的性格吸引了康熙。如果姚啟聖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官員,可能很難入康熙法眼,但當康熙向索額圖問起姚啟聖時,索額圖表示此人確實很特別,隨即將他從福建總督一路做到養馬官的經歷陳述了一遍。康熙頓時來了興致,他說這個人把大清所有的官都做了一遍,說什麼也要見一見這個人,然後他立即派大太監李德全去請。結果李德全到了地方桀驁不馴,被姚啟聖捆起來抽了鞭子。康熙知道後大怒,但怒完之後卻又對姚啟聖強勢而尖刻的性格表示讚賞,畢竟李德全有錯在先。換了別人聽說皇上傳召,早就一路小跑跟來了,而他不僅沒主動跟來,還依法懲罰了皇帝身邊的太監。康熙對姚啟聖更加感興趣。

除此之外,康熙之所以會重用姚啟聖,還因為姚啟聖是福建人,又當過福建巡撫,對福建、臺灣一帶的民情十分了解。康熙對於平定臺灣有著清晰的計劃,先是遷界禁海,從經濟上封鎖臺灣,之後才輪到武力攻取。而遷界禁海是一個大工程,需要一個熟悉當地情況的本地人去溝通、協調和推行,才有可能完成。所以,康熙才要重用姚啟聖。

最後,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在平臺的問題上,除了姚啟聖,康熙當時手邊已無人可用。雖然姚啟聖有大才,但他以老叫花子自居,尖酸刻薄,屢次衝撞皇帝,康熙肯定從內心不喜歡他。但凡康熙手邊有其他的合適人選,他都不會選擇這個人去平臺。本寄希望於周培公,但他重病臥床,康熙也的確試用過很多人,比如派大阿哥胤禔前往前線配合福建將軍薩木爾對臺作戰,還試過用明珠為欽差大臣議和,用索額圖為欽差大臣主剿,但都不太成功,最後只能心甘情願重用姚啟聖去平定臺灣。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真相讓人汗顏
    2020-12-23 05:03:05 來源: 原始人侃歷史 舉報   在《康熙王朝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非貶容妃不可?原來姚啟聖早就影射過容妃
    小編最喜歡的古裝劇,除了《甄嬛傳》就是《康熙王朝》了,陳道明用他精湛的演技,把千古一帝康熙給演活了,有了他的珠玉在前,別人演康熙看起來都不像了。香港演員真是會保養啊!
  •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姚啟聖?
    康熙皇帝不喜歡姚啟聖是真的,但是他賞識和敬佩姚啟聖的才華。究期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1、康熙及滿清政權在入關前被中原人認為是蠻夷,從文化和民族心理上來說,康熙和滿清其實在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上是沒有底氣的。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在三裡河馬場的監獄裡,康熙天子前去看姚啟聖,以姚啟聖的聰慧才智不可能不曉得眼前的便是當今天子,而他依舊自稱「爺」,這是他從心坎深處蔑視滿人的表現。  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對於當時的清朝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因為當時的格局其實是一定程度上是定了下來的,因為經常他畢竟是滿族人的天下,所以說很多皇帝他並不願意重用漢人,而康熙當時他越來越重用,姚啟聖其實算是一個異類了,所以說因為這種方面的原因,他確實是會讓姚啟聖在各方面受到牽制,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並不喜歡官場的勾心鬥角的那種氣氛,我想他應該更多的是想為人民為天下做貢獻,而這樣子的環境讓他十分的厭惡,所以他也就不願意再為官
  • 康熙王朝:周培公大起大落為哪般?他的罪誰了?姚啟聖是他舉薦?
    至於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為何在幫助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遭貶?十多年後,康熙又為何想起來這位擅敗將軍?本文就以《康熙王朝》劇中的故事情節為基準,稍作解釋,原因加起來總共有三點。
  • 《康熙王朝》中,三個混的最好的漢大臣,功勞很大卻下場很悽涼
    康熙皇帝《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康熙這一代聖主的出生和成長史,從幼年繼位到年老體衰的故事,詳述了一代大帝的成長。當然,其中也有諸多名噪一時的名臣良將輔佐,滿族的漢族的都有。周培公與圖海首先是周培公。
  • 《康熙王朝》裡的攻臺決策
    本篇講述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一個攻臺失敗的小故事,進而引出帝國「最終仲裁制度」的討論。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
  • 觀劇:康熙王朝
    為了阻止我看熊出沒之類「弱智的動畫片」(此處不再類舉,這是我媽媽的思維,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弱智),媽媽推薦我看一部電視劇《康熙王朝》,這部50集的電視劇看完,我有必要寫點什麼,因為確實很好看。
  • 姚啟聖才厚功高,可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漢臣貫穿了整部電視劇,分別是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三人都才華橫溢,但性格天差地別,最後也造成了三人結局的差別。姚啟聖從小就有豪俠之氣,曾在郊遊蕭山時,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 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清朝名臣,姚啟聖,就是這樣的代表。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
  • 《康熙王朝》:一代帝王康熙,為姚啟聖燒了先帝奏摺,終得其心
    《康熙王朝》裡,康熙猛地掀開營帳望了姚啟聖片刻,「朕真恨不得殺了你!」姚啟聖跪拜問詢,「不知道皇上以何罪名殺臣哪?」「姚啟聖,你的罪不在其名,而在其心!」康熙怒吼。你太會裝了!姚啟聖,你不是不能做官,你是蔑視朝廷官員,所以你寧願在荒原餵馬,也不願入朝為官!」康熙從帳外邊走進來邊罵。姚啟聖叩首,「皇上罵得好,罵得好……」周培公死前向康熙舉薦被順治嚴懲的姚啟聖,好不容易找到他之後,卻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態度,惹得康熙十分不快。你說他態度不好嗎?
  • 姚啟聖才厚功高,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深思而後快!
    來源:文史烽火論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漢臣貫穿了整部電視劇,分別是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
  • 《雍正王朝》隆科多為什麼被康熙重用?又為什麼會在雍正朝叛變?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們想必都知道,四阿哥胤禛能夠順利登基皇位,離不了隆科多手裡的「傳位昭書」,要知道那份「傳位昭書」的出現是在康熙在暢春園去世後才拿出來的,當時眾皇子對於大位的爭奪已經是一片混亂,很顯然隆科多手裡的這份詔書就尤其顯得特別的重要,那麼對於這份康熙帝留下來的「傳位昭書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縱觀康熙一朝,出現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額圖、明珠、李光地、佟國維、張廷玉等。其中,姚啟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
  • 《康熙王朝》有沒有醜化鄭經?
    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拍攝,源於作家二月河的一部歷史小說,這部小說裡面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很多內容都嚴重不符合事實。不過,文學藝術是允許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們也無話可說,只要這種修改不太離譜。康熙1實際上,康熙朝徵服臺灣的時候,鄭經早就已經去世了,當時的實際掌控者是鄭經的兒子鄭克爽。是鄭克爽向清朝的康熙帝投降,他本人也被押解到了北京,不過康熙也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一個公爵給他。
  • 如何評價《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
    《康熙王朝》應該還算是一部不錯的片子吧,裡面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歷史場面大氣磅礴,人物塑造的豐滿,演員表演到位。尤其是陳道明演的康熙,斯琴高娃演的孝莊太后,都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劇中索額圖,姚啟聖,周培公這些配角,也塑造的很完美。
  • 為什麼《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
    它需要的是「正面強攻」的寫法,需要的是創作者的擔當,智慧,功底,以及勇毅。相比之下,《雍正王朝》最後一場大戲裡,面對八爺黨、隆科多、和各大旗主的聯手逼宮,挺身而出的張廷玉那一段關於八旗議政制度三千字的獨白,就帶著一種「不惜碾壓觀眾知識面」的野心和氣魄。按照這個時代傳播規律和媒介法則裡的常規認知,沒人會有耐心去聽一段三千字的臺詞,何況,那裡面沒有瓜可吃、沒有CP可磕、沒有顏可舔,只有密集的信息量,甚至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