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2020-12-25 網易

2020-12-19 15:13:06 來源: 生活妙趣屋

舉報

  

  原因一:姚啟聖有傲骨從三眼索相索額圖的介紹來看,姚啟聖被貶的主要原因是「每每頂嘴下屬」。中華文明被馬背上民族所統治,而下屬迎合統治者,失掉了原來的氣節,引起了姚啟聖的不滿,故而每每頂嘴。順治天子處置姚啟聖的聖旨中說姚啟聖「放浪形骸,忤逆有司,踐踏律法」,可見姚啟聖對清代的一些制度,立國的根本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是反抗的。其深層次的原因便是源於對漢文明的無限敬仰,姚啟聖覺得滿人不能統治漢人,即使統治漢人也得按照漢人的方法來做,因而對清代統治者帶來的一些滿族方法不滿。在三裡河馬場的監獄裡,康熙天子前去看姚啟聖,以姚啟聖的聰慧才智不可能不曉得眼前的便是當今天子,而他依舊自稱「爺」,這是他從心坎深處蔑視滿人的表現。

  

  原因二:姚啟聖十分的清廉他會很討厭當時官場上的勾心鬥角,而且當時的他是飽讀聖賢書的,他覺得功名利祿其實都是虛的,最後一個是因為他非常的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一個歷史規律,所以說他深得聖心但是他為了保全自己,所以功成身退,不願再為官。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對於當時的清朝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因為當時的格局其實是一定程度上是定了下來的,因為經常他畢竟是滿族人的天下,所以說很多皇帝他並不願意重用漢人,而康熙當時他越來越重用,姚啟聖其實算是一個異類了,所以說因為這種方面的原因,他確實是會讓姚啟聖在各方面受到牽制,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並不喜歡官場的勾心鬥角的那種氣氛,我想他應該更多的是想為人民為天下做貢獻,而這樣子的環境讓他十分的厭惡,所以他也就不願意再為官。

  

  原因三:姚啟聖知道為官之道知進退,其實是為官之道,也是自保知道功高蓋主,如果不及時剎車,後面會有萬丈深淵等著他。其實姚啟聖是一位帥才,收回臺灣以後他已經引起了朝廷上某些官員的嫉妒不滿,倘若再不收手就等著被人彈劾。加之之前也得罪過不少朝廷官員,遲早會被人秋後算帳,歷史上這樣的被卸磨殺驢的功臣比比皆是,他是個聰明人懂得進退。當初陶啟勝想要回家丁憂的時候,唐熙就借坡下驢說不給他官做,連挽留的意思也沒有,其實在康熙的心裡也是想他趕緊走,畢竟姚啟聖深得帝心的是他的才能不是他本人,當康熙需要他的時候就用一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束之高閣了,他知道自己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恪守本分功成身退才是他的正確選擇。

  功成身退是最明智的做法。伴君如伴虎,是官場風雲摸爬滾打過來人的切身體會。雖說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政客的理想,但真正混跡官場,歷經煎熬後,會真正明白「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才是終極目標。宦海沉浮,波譎雲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轉眼間聲名鵲起頃刻間聲名狼藉身敗名裂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因此,脫離官場隱形民間無是一些官員的另一種人生哲學。姚啟聖性格耿直,熟讀經史子集,文武雙兼,為官清廉,不阿諛逢迎,幾十年宦海沉浮,深諳官場之道。同時,對周培公、朱國治等人的下場有清醒和深刻的認識。至於康熙,天然也樂見此事。

  由於他要做的是千古聖君,必須要虐待元勳,一座行宮和名不副實的侯爵確切算不了什麼,更何況姚啟聖七旬老者,也沒有多大的威逼。真讓他回老家,路上還真不一定說什麼渾話呢。總結:伴君如伴虎,他知道雖然現在他很得聖心,但是以後皇帝不再相信他的時候,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了。而且他為人比較清廉,看不慣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這才是姚啟聖的聰明之處,他能看到康熙的野心和抱負,他做完了自己該做了,功成身退,還能留下好名,如果留下也許不會有好下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真相讓人汗顏
    康熙在聽取了周培公的的建議後,通過跟索額圖打聽姚啟聖的為官之道,更加好奇姚啟聖到底是何方神聖。就命身邊太監李德全去接姚啟聖,沒想到李德全反被姚啟聖暴打一頓。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呢,身邊的奴才挨打讓本來就不看好姚啟聖的康熙很窩火,就賭氣把其關了起來,並說到:朕就不信離開了姚屠夫,朕就得吃連毛豬。結果現實很打臉,康熙很快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康熙王朝:周培公大起大落為哪般?他的罪誰了?姚啟聖是他舉薦?
    至於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為何在幫助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遭貶?十多年後,康熙又為何想起來這位擅敗將軍?本文就以《康熙王朝》劇中的故事情節為基準,稍作解釋,原因加起來總共有三點。
  • 《康熙王朝》:一代帝王康熙,為姚啟聖燒了先帝奏摺,終得其心
    《康熙王朝》裡,康熙猛地掀開營帳望了姚啟聖片刻,「朕真恨不得殺了你!」姚啟聖跪拜問詢,「不知道皇上以何罪名殺臣哪?」「姚啟聖,你的罪不在其名,而在其心!」康熙怒吼。姚啟聖,你不是不能做官,你是蔑視朝廷官員,所以你寧願在荒原餵馬,也不願入朝為官!」康熙從帳外邊走進來邊罵。姚啟聖叩首,「皇上罵得好,罵得好……」周培公死前向康熙舉薦被順治嚴懲的姚啟聖,好不容易找到他之後,卻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態度,惹得康熙十分不快。你說他態度不好嗎?
  •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姚啟聖?
    康熙皇帝不喜歡姚啟聖是真的,但是他賞識和敬佩姚啟聖的才華。究期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1、康熙及滿清政權在入關前被中原人認為是蠻夷,從文化和民族心理上來說,康熙和滿清其實在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上是沒有底氣的。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非貶容妃不可?原來姚啟聖早就影射過容妃
    小編最喜歡的古裝劇,除了《甄嬛傳》就是《康熙王朝》了,陳道明用他精湛的演技,把千古一帝康熙給演活了,有了他的珠玉在前,別人演康熙看起來都不像了。 為什麼會說《康熙王朝》中姚啟聖影射容妃呢?
  • 姚啟聖才厚功高,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深思而後快!
    來源:文史烽火論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漢臣貫穿了整部電視劇,分別是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
  • 姚啟聖才厚功高,可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漢臣貫穿了整部電視劇,分別是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三人都才華橫溢,但性格天差地別,最後也造成了三人結局的差別。姚啟聖從小就有豪俠之氣,曾在郊遊蕭山時,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 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在做香山知縣時,他的前任「前政負課數萬,系獄」他又「悉為代償」《清史稿》姚啟聖儼然是一個江湖義氣,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在官場對前任大力相助,不落井下石的光明男子。不光如此,姚啟聖非常善於經商賺錢,從後來他為平定臺灣做後方時,自己捐資數量極大來看,在三藩之亂時,他賺了很多錢。「貿易七年,得積微資,並臣浙江祖產變價,及親朋借貸,終年累月而後有此。」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古往今來,圍繞在當權者身邊的重臣,往往只能風光一時,風光過後,不是"了事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灑脫與淡然,而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心酸和無盡的悲涼。清朝名臣,姚啟聖,就是這樣的代表。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落得悽涼的晚景,是他罪應至此?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縱觀康熙一朝,出現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額圖、明珠、李光地、佟國維、張廷玉等。其中,姚啟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
  • 是誰害死了平臺功臣姚啟聖?
    可戰後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反而被康熙斥責「沽名釣譽」,鬱鬱而終。那麼到底誰害死了這位戰功彪炳的福建總督呢?姚啟聖坎坷的仕途之路姚啟聖在成為福建總督之前,曾兩度為官:第一次是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後,姚啟聖舉家逃到了通州(南通)為了報復報復當地富豪的欺凌,一怒之下了參軍,不久升任通州知縣,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官報私仇,殺了曾經欺辱自己的富豪,罷官而去。
  • 姚啟聖的毒辣與智慧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位能文善武的漢臣----姚啟聖!在順治時,由於生性耿直,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太聽話!於是,官越做越小,最終被貶職馬場,終生不得重用,頗有明朝王陽明的韻味! 什麼是聖賢的君王?什麼是千古一帝?康熙當之無愧!且想想他與姚啟聖之間的故事,或許能夠領略一二!
  • 名臣姚啟聖
    清初的康熙,絕對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為打造一個海清河宴的滿清政權,康熙對於吏治也是相當重視。而早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面對財政緊張的局面,也是人家姚啟聖主動自掏腰包,為朝廷籌備了五萬兩白銀,用於招兵買馬,平定叛亂。退一步講,即使這次姚啟聖真的貪汙了4.7萬白銀,與之前他付出的相比,還差人家3000兩白銀呢!
  • 《康熙王朝》裡的攻臺決策
    但當時頒布的禁海困島政策剛剛施行一年,若立即武力攻臺,一來準備不足,二來相當於打康熙自己的臉。此時老奸巨猾的索額圖看透了康熙的心思,他讓自己的外甥、太子胤礽當朝向康熙提議武力攻臺,大獲聖寵。康熙封索額圖為特命欽差大臣,親自前往福建督戰。
  • 姚啟聖
    姚啟聖一副傲慢的態度,理也不理,打馬上轎了!  清朝國史館在撰寫施琅傳時,將平定臺灣的功勞全歸於施琅,以至後人論及康熙年間平定臺灣,多隻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對此,史學界歷來存在爭議,有論者認為姚啟聖為官史所屈,若無姚啟聖前期鋪墊為施琅掃清障礙,則施琅不會順利進軍臺灣。迄今,施琅、姚啟聖在平臺之役中到底誰為首功仍爭論不休。為何姚啟聖會背負千古之罵?
  • 觀劇:康熙王朝
    為了阻止我看熊出沒之類「弱智的動畫片」(此處不再類舉,這是我媽媽的思維,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弱智),媽媽推薦我看一部電視劇《康熙王朝》,這部50集的電視劇看完,我有必要寫點什麼,因為確實很好看。
  • 《康熙王朝》裡魏東亭的禮物,是一筆被大清「糟蹋」的強國財富
    當時大清有兩大心腹之患,其中一患,就是退守臺灣的明鄭政權,作為曾締造收復臺灣偉業的海洋力量,明政王朝的艦隊曾是17世紀東亞海洋上的「霸主」,甚至經行東海的各國船隻,都要購買他們的「令旗」,清王朝也對他們一度徒喚奈何。而支撐其實力的最大本錢,就是強大的海軍力量;尤其是他們的戰船,與屢戰屢敗的清軍戰船的戰鬥力大相逕庭。明鄭水師為何這麼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