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姚啟聖有傲骨從三眼索相索額圖的介紹來看,姚啟聖被貶的主要原因是「每每頂嘴下屬」。中華文明被馬背上民族所統治,而下屬迎合統治者,失掉了原來的氣節,引起了姚啟聖的不滿,故而每每頂嘴。順治天子處置姚啟聖的聖旨中說姚啟聖「放浪形骸,忤逆有司,踐踏律法」,可見姚啟聖對清代的一些制度,立國的根本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是反抗的。其深層次的原因便是源於對漢文明的無限敬仰,姚啟聖覺得滿人不能統治漢人,即使統治漢人也得按照漢人的方法來做,因而對清代統治者帶來的一些滿族方法不滿。在三裡河馬場的監獄裡,康熙天子前去看姚啟聖,以姚啟聖的聰慧才智不可能不曉得眼前的便是當今天子,而他依舊自稱「爺」,這是他從心坎深處蔑視滿人的表現。
原因二:姚啟聖十分的清廉他會很討厭當時官場上的勾心鬥角,而且當時的他是飽讀聖賢書的,他覺得功名利祿其實都是虛的,最後一個是因為他非常的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一個歷史規律,所以說他深得聖心但是他為了保全自己,所以功成身退,不願再為官。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對於當時的清朝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因為當時的格局其實是一定程度上是定了下來的,因為經常他畢竟是滿族人的天下,所以說很多皇帝他並不願意重用漢人,而康熙當時他越來越重用,姚啟聖其實算是一個異類了,所以說因為這種方面的原因,他確實是會讓姚啟聖在各方面受到牽制,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並不喜歡官場的勾心鬥角的那種氣氛,我想他應該更多的是想為人民為天下做貢獻,而這樣子的環境讓他十分的厭惡,所以他也就不願意再為官。
原因三:姚啟聖知道為官之道知進退,其實是為官之道,也是自保知道功高蓋主,如果不及時剎車,後面會有萬丈深淵等著他。其實姚啟聖是一位帥才,收回臺灣以後他已經引起了朝廷上某些官員的嫉妒不滿,倘若再不收手就等著被人彈劾。加之之前也得罪過不少朝廷官員,遲早會被人秋後算帳,歷史上這樣的被卸磨殺驢的功臣比比皆是,他是個聰明人懂得進退。當初陶啟勝想要回家丁憂的時候,唐熙就借坡下驢說不給他官做,連挽留的意思也沒有,其實在康熙的心裡也是想他趕緊走,畢竟姚啟聖深得帝心的是他的才能不是他本人,當康熙需要他的時候就用一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束之高閣了,他知道自己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恪守本分功成身退才是他的正確選擇。
功成身退是最明智的做法。伴君如伴虎,是官場風雲摸爬滾打過來人的切身體會。雖說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政客的理想,但真正混跡官場,歷經煎熬後,會真正明白「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才是終極目標。宦海沉浮,波譎雲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轉眼間聲名鵲起頃刻間聲名狼藉身敗名裂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因此,脫離官場隱形民間無是一些官員的另一種人生哲學。姚啟聖性格耿直,熟讀經史子集,文武雙兼,為官清廉,不阿諛逢迎,幾十年宦海沉浮,深諳官場之道。同時,對周培公、朱國治等人的下場有清醒和深刻的認識。至於康熙,天然也樂見此事。
由於他要做的是千古聖君,必須要虐待元勳,一座行宮和名不副實的侯爵確切算不了什麼,更何況姚啟聖七旬老者,也沒有多大的威逼。真讓他回老家,路上還真不一定說什麼渾話呢。總結:伴君如伴虎,他知道雖然現在他很得聖心,但是以後皇帝不再相信他的時候,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了。而且他為人比較清廉,看不慣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這才是姚啟聖的聰明之處,他能看到康熙的野心和抱負,他做完了自己該做了,功成身退,還能留下好名,如果留下也許不會有好下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