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聖的毒辣與智慧

2021-02-13 秋豔雜談

開篇前,先跟大家分享一首歌曲!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位能文善武的漢臣----姚啟聖!在順治時,由於生性耿直,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太聽話!於是,官越做越小,最終被貶職馬場,終生不得重用,頗有明朝王陽明的韻味!

 

什麼是聖賢的君王?什麼是千古一帝?康熙當之無愧!且想想他與姚啟聖之間的故事,或許能夠領略一二!


 

姚啟聖再次被重用,得益於周培公的推薦!周培公平定三藩,功不可沒,康熙恐他功高蓋主,將他貶職荒涼地帶,使其備受冷落!當康熙回過頭來想要再次重用他時,他已奄奄一息,走在黃泉的半道上了!

 

周培公臨終前,康熙讓他推薦一個人,一個跟他自己一模一樣的人,這之後才有了姚啟聖輝煌的後半生!周培公功不可沒!


 

當姚啟聖被再次召回時,康熙並沒有立即啟用他,而是把他關進大牢,不許任何人跟他說話,不告訴為什麼被關進來!深想其用意,不得不佩服康熙的高明之處!

 

欲掌控一個人,先要掌控他的心!軟的不行來硬的,硬的不行來軟的,軟硬兼施,軟磨硬泡,關鍵要找到他的七寸之地!尤其像姚啟聖這樣的倔老頭,就應該先殺殺他的傲氣,消磨他的意志,乖乖聽話後,才能委以重任!

 

一個人能被一位君主耗時耗力的修葺打磨,其才能與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國之大將,必然是德才兼備!略有瑕疵,若能修補,還是很完美的!

 

經過一番摩擦,姚啟聖被重新啟用!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國家當下最為棘手的事----攻克臺灣!唯有收復臺灣,才能毫無後顧之憂的平定準葛爾!國之大事,事有輕重緩急,康熙把攻臺事宜交給姚啟聖去辦,以之後的結果來看,可見康熙知人善任,眼光深遠!


 

康熙的重臣明珠曾這樣評價姚啟聖:老叫花子毒著呢!也許,這也是康熙重用姚啟聖的原因之一吧!姚啟聖上任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圈地禁海!方圓百裡不許有百姓居住!僅此一道政令,就打在了臺灣的七寸上!

 

臺灣方面的居民,多由內地喬遷過去!許多人的父母妻兒還在內地居住,雙方經常來往!再者,臺灣方面的糧食,也多是由內地提供!僅一道政令,就將其毒辣展現的淋漓盡致!

 

百行孝為先!骨肉親情,人之常倫,首先從心志方面,就給予重重的一擊!人又非聖賢,需吃五穀雜糧,其次從身體髮膚,敲響警鐘!


 

古時候打仗,講究一鼓作氣,講的是士氣,可見姚啟聖非常擅長心理戰術!再有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真是刀刀割人命,直中要害!

 

自然,圈地禁海也是一把雙刃劍,讓眾多老百姓離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土地,民憤難平啊!有些人竟然多次刨挖姚啟聖家的祖墳,刨了埋,埋了刨,最後姚啟聖也不埋了,乾脆將祖先們火化了!當衙役抓來刨祖墳的人時,姚啟聖非但沒有知罪於他們,反倒是諄諄教導,把他們放了!

 

這種行為自然是明白人做的明白事!凡事以大局為重!


 

皇天不負有心人!臺灣成功收復!這與姚啟聖的智慧是不能分割的!

 

施琅,統領臺灣水師數十載,綽號海霹靂!當康熙問其誰可以帶領水師徵服臺灣時,姚啟聖大膽推薦施琅!用人都用到敵人內部去了,這是多麼的有膽識、有氣魄!

 

早些年間,施琅曾是姚啟聖的學生,因其個人原因,被逐出師門,兩人心中都有積怨!姚啟聖大膽推薦施琅,並成功逼迫施琅為朝廷所用,這正是姚啟聖的獨到之處!

 

越來越喜歡這個倔老頭了!雖不能生於同一個時代,但他的智慧、心胸、膽識,卻可以世世代代的影響後人!

(海納百川,廣結善緣!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相關焦點

  • 姚啟聖
    我有個一直難忘的情節是這樣的:康熙皇帝批准姚啟聖去丁憂。施琅,李光地送行,臨行時,李光地送姚啟聖紋銀百兩,並告知是乾淨銀子,是自己賣字得來的錢,姚啟聖接下銀子後感慨說到:「退下來才想起在位時怎麼不撈幾個銀子」就在姚啟聖轉身離開的時候,旁邊的隨從嘀咕的告訴他:「大人,你該謝一聲啊!」
  • 名臣姚啟聖
    其實,在這之前,這位叫姚啟聖的官員,在康熙的印象中,不僅性情豪邁,而且從來都是視金錢如糞土。他曾個人出巨資在浙江老家,免費為當地百姓修建郡邑,以及三江閘、西江塘,如此的大手筆,他會在乎區區不到5萬兩的軍費嗎?
  • 是誰害死了平臺功臣姚啟聖?
    姚啟聖坎坷的仕途之路姚啟聖在成為福建總督之前,曾兩度為官:第一次是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後,姚啟聖舉家逃到了通州(南通)為了報復報復當地富豪的欺凌,一怒之下了參軍,不久升任通州知縣,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官報私仇,殺了曾經欺辱自己的富豪,罷官而去。第二次是康熙二年,姚啟聖考中舉人,被授予廣東香山(中山)知縣,為了讓百姓生活能得到改善,姚啟聖擅開海禁,不久被彈劾革職。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下詔嘉獎,晉升姚啟聖為福建總督。這裡說的是「助」,說明姚啟聖是希望有人來助他一臂之力,而不是替他來完成收復臺灣,這個很重要,後面兩人的矛盾就是因此而展開的。姚啟聖多方查探水師提督的人選,施琅進入了他的視線。早在福建布政使期間,姚啟聖邊向康親王舉薦施琅,隨後的四五年時間裡,姚啟聖多次冒著很大的風險上書舉薦施琅,基本上都被康熙駁回了。
  •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姚啟聖?
    康熙皇帝不喜歡姚啟聖是真的,但是他賞識和敬佩姚啟聖的才華。究期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1、康熙及滿清政權在入關前被中原人認為是蠻夷,從文化和民族心理上來說,康熙和滿清其實在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上是沒有底氣的。
  • 是誰害死了平定臺灣的功臣姚啟聖?
    姚啟聖在擔任福建總督之前,他就制定了平定臺灣的方略上書朝廷。他認為面對臺灣的問題,鄭經不得人心,應該採取剿和撫的措施。清兵的水師不敵鄭經,應要擴充水師,加強訓練,增添火炮。他的這一措施正合康熙之意,康熙下令按照姚啟聖的意思照辦。姚啟聖設置了「修來館」,這個部門是專門用來負責招降鄭經的部隊。隨後姚啟聖連剿帶撫的戰略,收復了平和、漳平、長泰等縣。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其中,姚啟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想到要重用這樣一個老邁的微末小吏去收復臺灣呢?
  • 塵封檔案|《剿撫澎臺機宜》中的姚啟聖
    提及17世紀清朝政府收復臺灣那段歷史,可能大多數人熟知的還是中學課本中講到的頭號功臣--施琅,而對「姚啟聖」這個名字則略顯陌生。為何收復臺灣如此奇功,世人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呢?個中原委還要從檔案中尋找。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真相讓人汗顏
    康熙在聽取了周培公的的建議後,通過跟索額圖打聽姚啟聖的為官之道,更加好奇姚啟聖到底是何方神聖。就命身邊太監李德全去接姚啟聖,沒想到李德全反被姚啟聖暴打一頓。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呢,身邊的奴才挨打讓本來就不看好姚啟聖的康熙很窩火,就賭氣把其關了起來,並說到:朕就不信離開了姚屠夫,朕就得吃連毛豬。結果現實很打臉,康熙很快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找回姚啟聖的英雄臺灣,為什麼他沒有得到獎勵,結果悲慘?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英雄姚啟聖。康熙二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獲得中考第一名,並被授予廣東香山縣令,不過,他因擅自開放海禁而遭到彈劾和開除。直到舊金山起義,姚啟聖在家鄉招募了數百名強壯的士兵,並在康欽王傑書的指揮下工作,後來,姚啟聖的父子跟隨康親王的軍隊開徵耿精忠,並建立了赫赫戰功。姚啟聖的總督是晉升為福建,因此成為封疆官員。當上福建總督的姚啟聖痴迷於明鄭政權對清朝的威脅,於是他積極養兵買馬,為臺灣的恢復做準備。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原因一:姚啟聖有傲骨從三眼索相索額圖的介紹來看,姚啟聖被貶的主要原因是「每每頂嘴下屬」。中華文明被馬背上民族所統治,而下屬迎合統治者,失掉了原來的氣節,引起了姚啟聖的不滿,故而每每頂嘴。順治天子處置姚啟聖的聖旨中說姚啟聖「放浪形骸,忤逆有司,踐踏律法」,可見姚啟聖對清代的一些制度,立國的根本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是反抗的。其深層次的原因便是源於對漢文明的無限敬仰,姚啟聖覺得滿人不能統治漢人,即使統治漢人也得按照漢人的方法來做,因而對清代統治者帶來的一些滿族方法不滿。
  • 姚啟聖才厚功高,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深思而後快!
    果然在康熙啟用姚啟聖之後,姚啟聖看出他是千古一代聖君,自己這匹千裡馬在晚年竟然還能遇上伯樂,姚啟聖心裡佩服康熙,也實實在在為康熙辦朝廷的事情,他正直清廉,才能卓著,不搞山頭派別,也不卑不亢,治理嚴明。康熙對其很是滿意,由衷的表示身邊多幾個姚啟聖這樣的人就好了。在這一點上,康熙和姚啟聖是共通有默契的。兩人都深明對方的人品,做到了心中有數。也不由得李德全說,姚啟聖有些地方像皇上。
  • 姚啟聖才厚功高,可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漢臣貫穿了整部電視劇,分別是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三人都才華橫溢,但性格天差地別,最後也造成了三人結局的差別。姚啟聖從小就有豪俠之氣,曾在郊遊蕭山時,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 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康熙朝的漢人大臣,電視劇《康熙王朝》的熱播讓他們為人們所熟識,那麼歷史上這三人真如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嗎?姚啟聖姚啟聖是康熙朝的名臣,他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這點毋庸置疑。康熙十七年(1678年),姚啟聖任福建總督,負責平臺事宜。收復臺灣是姚啟聖最大的功績,雖然明面上是施琅率領的清朝水師首功,但實際上幕後的糧草主要依賴姚啟聖調度。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但是康熙明白姚啟聖的為人,他性情耿直,剛正不阿,對官場上的惡習十分不齒,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這種正直清廉、不結黨營私的臣子,正是康熙需要的。然而這種來自上級的信任卻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姚啟聖對康熙更加欽佩、也更加忠心。
  • 姚啟聖是他舉薦?
    只不過,周培公已經因為不適應盛京的氣候病倒了,無法再為康熙效力,劇中以此為由,借周培公的口引出了姚啟聖,舉薦姚啟聖,這是除「皇輿全圖」外,周培公給康熙做的最後的貢獻。 不過,周培公舉薦姚啟聖也是虛構,歷史上,康熙收復臺灣是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而周培公是在康熙四十年才死,姚啟聖是病逝於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收臺的主將施琅病逝於康熙三十五年,周培公是死在姚啟聖和施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