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姚啟聖?

2020-12-22 葉晏慈足球觀

康熙皇帝不喜歡姚啟聖是真的,但是他賞識和敬佩姚啟聖的才華。究期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

1、康熙及滿清政權在入關前被中原人認為是蠻夷,從文化和民族心理上來說,康熙和滿清其實在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上是沒有底氣的。而姚啟聖又是漢文化裡面的大家,姚啟聖從心底裡是藐視康熙和滿清政權的。對這一切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他自然不會喜歡姚啟聖。

姚啟聖畫像

2、當時的漢人對於前朝大明王朝和崇禎皇帝懷有思念和同情之心,姚啟聖自然也不例外。康熙皇帝當然覺得這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他怎麼能喜歡姚啟聖。

姚啟聖銅像

3、姚啟聖對於滿清政權表現出不合作和消極對抗情緒。姚啟聖從滿清入關開始在大清王朝做官,從一方大員最後官做到東北地區一個馬場的幾乎無品級的養馬官。別人做官越做越大,他做官越做越小。他的罪名不是貪贓枉法而是藐視朝廷等罪名而被一貶再貶,從側面反映出姚啟聖對於滿清政權表現的不合作和消極對抗情緒。這樣的朝廷命官和漢人身份,康熙皇帝怎麼能喜歡他。

康熙畫像

但是姚啟聖確實是一個很有名望的人,他的能力很突出,特別是和施琅聯手攻取臺灣是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的能臣如果在朝廷裡面肯定也是一種威脅,當時皇帝一邊要用他,一邊不喜歡他,一邊還得防著他,這就構成了康熙皇帝對姚啟聖的整體看法。

民間姚啟聖畫像

(酉水之子)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想到要重用這樣一個老邁的微末小吏去收復臺灣呢? 如果姚啟聖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官員,可能很難入康熙法眼,但當康熙向索額圖問起姚啟聖時,索額圖表示此人確實很特別,隨即將他從福建總督一路做到養馬官的經歷陳述了一遍。康熙頓時來了興致,他說這個人把大清所有的官都做了一遍,說什麼也要見一見這個人,然後他立即派大太監李德全去請。結果李德全到了地方桀驁不馴,被姚啟聖捆起來抽了鞭子。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姚啟聖才厚功高,可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其實原因很簡單
    姚啟聖才華橫溢,但因為正氣浩然,骨子裡面有一股犟勁,對官場歪風邪氣十分不齒,不趨炎附勢,再加上一張毒嘴,所以官越做越小,一步步遭貶,最後被貶到三裡河馬場做了看馬官。姚啟聖開始被康熙發現,得益於周培公的舉薦。雖然朝中官員說姚啟聖其言往往刁毒,其心往往不忠。但康熙見姚啟聖的時候,就看清楚了這個人,正直清廉,才能卓著,不搞山頭派別,也不卑不亢。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雖一生中功勞無數,但康熙對他的感情卻是相當複雜,有讚許,有忌恨,有信任,也有作為皇帝所特有的蔑視。而姚啟聖對康熙,除去臣子對皇帝固有的敬畏,還有更有對伯樂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欽佩,更有一絲絲漢人對滿人的鄙夷。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非貶容妃不可?原來姚啟聖早就影射過容妃
    小編最喜歡的古裝劇,除了《甄嬛傳》就是《康熙王朝》了,陳道明用他精湛的演技,把千古一帝康熙給演活了,有了他的珠玉在前,別人演康熙看起來都不像了。 裡面的配角也很出彩,女配角中,小編最喜歡蘇麻喇姑和容妃,最不喜歡的就是「一說起話來,不僅嘴在動,
  • 姚啟聖才厚功高,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深思而後快!
    康熙五年,再度被裁撤,被貶為盛京三裡河馬場九品司廄。朝中官員對此人開始議論,說姚啟聖其言往往刁毒,其心往往不忠,康熙卻一針見血的指出,姚啟聖是以笑罵護身,自身持才傲物,再加對官場歪風邪氣的不齒,來死守漢族孔聖的正統。只要作為皇帝能知人善用,此人便能為自己所用。果然如康熙所言,姚啟聖本身正氣浩然,才華橫溢,恃才傲物,骨子裡面有一股犟勁。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在三裡河馬場的監獄裡,康熙天子前去看姚啟聖,以姚啟聖的聰慧才智不可能不曉得眼前的便是當今天子,而他依舊自稱「爺」,這是他從心坎深處蔑視滿人的表現。  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對於當時的清朝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因為當時的格局其實是一定程度上是定了下來的,因為經常他畢竟是滿族人的天下,所以說很多皇帝他並不願意重用漢人,而康熙當時他越來越重用,姚啟聖其實算是一個異類了,所以說因為這種方面的原因,他確實是會讓姚啟聖在各方面受到牽制,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並不喜歡官場的勾心鬥角的那種氣氛,我想他應該更多的是想為人民為天下做貢獻,而這樣子的環境讓他十分的厭惡,所以他也就不願意再為官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猝然離世,康熙為什麼如此對他呢?在做香山知縣時,他的前任「前政負課數萬,系獄」他又「悉為代償」《清史稿》姚啟聖儼然是一個江湖義氣,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在官場對前任大力相助,不落井下石的光明男子。不光如此,姚啟聖非常善於經商賺錢,從後來他為平定臺灣做後方時,自己捐資數量極大來看,在三藩之亂時,他賺了很多錢。「貿易七年,得積微資,並臣浙江祖產變價,及親朋借貸,終年累月而後有此。」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真相讓人汗顏
    康熙在聽取了周培公的的建議後,通過跟索額圖打聽姚啟聖的為官之道,更加好奇姚啟聖到底是何方神聖。就命身邊太監李德全去接姚啟聖,沒想到李德全反被姚啟聖暴打一頓。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呢,身邊的奴才挨打讓本來就不看好姚啟聖的康熙很窩火,就賭氣把其關了起來,並說到:朕就不信離開了姚屠夫,朕就得吃連毛豬。結果現實很打臉,康熙很快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 姚啟聖
    我有個一直難忘的情節是這樣的:康熙皇帝批准姚啟聖去丁憂。施琅,李光地送行,臨行時,李光地送姚啟聖紋銀百兩,並告知是乾淨銀子,是自己賣字得來的錢,姚啟聖接下銀子後感慨說到:「退下來才想起在位時怎麼不撈幾個銀子」就在姚啟聖轉身離開的時候,旁邊的隨從嘀咕的告訴他:「大人,你該謝一聲啊!」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縱觀康熙一朝,出現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額圖、明珠、李光地、佟國維、張廷玉等。其中,姚啟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清朝初期,臺灣被鄭氏集團佔領,收復臺灣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三大功績之一。在2006年的電視劇《施琅大將軍》中,講述了一施琅平定臺灣,成功統一國家的事跡,至此施琅將軍逐漸被大家所熟悉。康熙六年( 1667年) ,朝廷派總兵孔元章招撫臺灣失敗,施琅見狀立刻進京,呈上《邊患宜靖疏》,極力主戰,還論證收復臺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康熙否定了他的建議,且被免去施琅水師提督的職務,為了安撫施琅,邊讓他留京任內大臣。自施琅水師提督被免,留京任職十四年之後,收復臺灣問題才被重新提起來。這事兒不是康熙不上心,是清代初期事情太多了,沒有那麼多精力。
  • 康熙王朝:周培公大起大落為哪般?他的罪誰了?姚啟聖是他舉薦?
    至於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為何在幫助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遭貶?十多年後,康熙又為何想起來這位擅敗將軍? 第二:以漢將身份統帥大軍立下滔天之功,皇帝和滿族權貴不放心了 周培公在被康熙委任為撫遠大將軍後,統帥全京城的八旗家丁,連續平定了察哈爾叛亂和王輔臣叛亂
  • 找回姚啟聖的英雄臺灣,為什麼他沒有得到獎勵,結果悲慘?
    看過《康熙王朝》,一定會的人對康熙的文化、政治和武術非常感興趣。康熙時代是整個清朝比較好的時代,也是中國史上的盛世。在這個時代,康熙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恢復臺灣。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英雄姚啟聖。康熙二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獲得中考第一名,並被授予廣東香山縣令,不過,他因擅自開放海禁而遭到彈劾和開除。
  • 姚啟聖的毒辣與智慧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位能文善武的漢臣----姚啟聖!在順治時,由於生性耿直,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太聽話!於是,官越做越小,最終被貶職馬場,終生不得重用,頗有明朝王陽明的韻味! 什麼是聖賢的君王?什麼是千古一帝?康熙當之無愧!且想想他與姚啟聖之間的故事,或許能夠領略一二!
  • 名臣姚啟聖
    原來,別說康熙不信姚啟聖會貪汙,即使有,也願意選擇放過他,並不作追究。其實,在這之前,這位叫姚啟聖的官員,在康熙的印象中,不僅性情豪邁,而且從來都是視金錢如糞土。而早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面對財政緊張的局面,也是人家姚啟聖主動自掏腰包,為朝廷籌備了五萬兩白銀,用於招兵買馬,平定叛亂。退一步講,即使這次姚啟聖真的貪汙了4.7萬白銀,與之前他付出的相比,還差人家3000兩白銀呢!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史料對周培公的記載並不多,他主要有兩個功績:勸降王輔臣:康熙十五年(1676年),皇帝任命為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徵討大軍,王輔臣據守平涼城,清軍本來準備強攻,圖海的幕僚周培公建議先勸降。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進平涼城撫慰,王輔臣遂接受清廷招撫。
  • 清朝康熙皇帝馭人之術有多厲害?你看得懂,卻不一定學得會
    清朝一共十二帝,但若說起精明能幹的皇帝,除了開國的努爾哈赤外,首推的就是康熙皇帝。康熙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經歷了挫敗權臣鰲拜,平三藩,退沙俄,收復臺灣,親徵噶爾丹等多項重大歷史事件。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 是誰害死了平臺功臣姚啟聖?
    姚啟聖因此也被加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在此期間,清廷曾數次遣使與鄭經議和,並許諾鄭經可以永據臺灣,可以不剃髮、不登岸,依照朝鮮之例,稱臣納貢,但是皆被姚啟聖阻止。多次議和失敗之後,朝廷再度開啟遷界禁海,鄭經糧草匱乏,難以為繼,不久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