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啟聖才厚功高,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深思而後快!
因周培公的舉薦,姚啟聖開始被康熙發現。據索額圖口述,姚啟聖是他這輩子見過的最奇怪的人。原因就是別人都是官越做越大,他卻是越做越小。索額圖道:早在順治二年,姚啟聖便已官居福建巡撫,因資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糧草,頗有微功。順治六年,因抗拒朝廷治閩方略,被降為藩司戴罪任職,順治九年,因屢屢與上司爭吵,被貶為道臺。順治九年,因酗酒瀆職,再被貶為知縣。順治十六年,不知何原因,被貶至漠河軍中效力。
-
統一臺灣 姚啟聖才厚功高 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
據索額圖口述,姚啟聖是他這輩子見過的最奇怪的人。原因就是別人都是官越做越大,他卻是越做越小。索額圖道:早在順治二年,姚啟聖便已官居福建巡撫,因資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糧草,頗有微功。順治六年,因抗拒朝廷治閩方略,被降為藩司戴罪任職,順治九年,因屢屢與上司爭吵,被貶為道臺。順治九年,因酗酒瀆職,再被貶為知縣。順治十六年,不知何原因,被貶至漠河軍中效力。康熙五年,再度被裁撤,被貶為盛京三裡河馬場九品司廄。
-
康熙王朝:周培公大起大落為哪般?他的罪誰了?姚啟聖是他舉薦?
至於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為何在幫助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遭貶?十多年後,康熙又為何想起來這位擅敗將軍?就是康熙的寵臣明珠,因此,明珠天然就和伍次友舉薦的周培公不對付,但這並不是明珠對周培公下手的主要原因。 《康熙王朝》第22集,吳三桂已經舉兵造反,天下大亂,其時,恰逢康熙的皇后為他生下嫡子、二阿哥胤礽,但皇后也因難產即將死去,她在臨死前死死盯著康熙,就是不願意咽下最後一口氣,很顯然,有心思未了,眾人都不解其意。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古往今來,圍繞在當權者身邊的重臣,往往只能風光一時,風光過後,不是"了事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灑脫與淡然,而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心酸和無盡的悲涼。清朝名臣,姚啟聖,就是這樣的代表。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落得悽涼的晚景,是他罪應至此?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猝然離世,康熙為什麼如此對他呢?雖然此前一年,姚啟聖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之功,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卻因不能圓滑處世,遭到朝廷上下的排擠和打擊。康熙十七年,(1678)仕途頓挫的姚啟聖終於被授予福建總督。此前因為擅自違背海禁國策,被免去廣東香山知縣。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真相讓人汗顏
就命身邊太監李德全去接姚啟聖,沒想到李德全反被姚啟聖暴打一頓。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呢,身邊的奴才挨打讓本來就不看好姚啟聖的康熙很窩火,就賭氣把其關了起來,並說到:朕就不信離開了姚屠夫,朕就得吃連毛豬。結果現實很打臉,康熙很快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在三裡河馬場的監獄裡,康熙天子前去看姚啟聖,以姚啟聖的聰慧才智不可能不曉得眼前的便是當今天子,而他依舊自稱「爺」,這是他從心坎深處蔑視滿人的表現。 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對於當時的清朝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因為當時的格局其實是一定程度上是定了下來的,因為經常他畢竟是滿族人的天下,所以說很多皇帝他並不願意重用漢人,而康熙當時他越來越重用,姚啟聖其實算是一個異類了,所以說因為這種方面的原因,他確實是會讓姚啟聖在各方面受到牽制,而且當時的姚啟聖他並不喜歡官場的勾心鬥角的那種氣氛,我想他應該更多的是想為人民為天下做貢獻,而這樣子的環境讓他十分的厭惡,所以他也就不願意再為官
-
姚啟聖
我有個一直難忘的情節是這樣的:康熙皇帝批准姚啟聖去丁憂。施琅,李光地送行,臨行時,李光地送姚啟聖紋銀百兩,並告知是乾淨銀子,是自己賣字得來的錢,姚啟聖接下銀子後感慨說到:「退下來才想起在位時怎麼不撈幾個銀子」就在姚啟聖轉身離開的時候,旁邊的隨從嘀咕的告訴他:「大人,你該謝一聲啊!」
-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姚啟聖?
康熙皇帝不喜歡姚啟聖是真的,但是他賞識和敬佩姚啟聖的才華。究期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1、康熙及滿清政權在入關前被中原人認為是蠻夷,從文化和民族心理上來說,康熙和滿清其實在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上是沒有底氣的。
-
姚啟聖的毒辣與智慧
姚啟聖再次被重用,得益於周培公的推薦!周培公平定三藩,功不可沒,康熙恐他功高蓋主,將他貶職荒涼地帶,使其備受冷落!當康熙回過頭來想要再次重用他時,他已奄奄一息,走在黃泉的半道上了! 周培公臨終前,康熙讓他推薦一個人,一個跟他自己一模一樣的人,這之後才有了姚啟聖輝煌的後半生!周培公功不可沒!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但電視劇畢竟是經過藝術化的,實際上在平定臺灣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他們之間也有許多讓人不解的事情,他就是時任福建總督——姚啟聖。康熙六年( 1667年) ,朝廷派總兵孔元章招撫臺灣失敗,施琅見狀立刻進京,呈上《邊患宜靖疏》,極力主戰,還論證收復臺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康熙否定了他的建議,且被免去施琅水師提督的職務,為了安撫施琅,邊讓他留京任內大臣。自施琅水師提督被免,留京任職十四年之後,收復臺灣問題才被重新提起來。這事兒不是康熙不上心,是清代初期事情太多了,沒有那麼多精力。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非貶容妃不可?原來姚啟聖早就影射過容妃
小編最喜歡的古裝劇,除了《甄嬛傳》就是《康熙王朝》了,陳道明用他精湛的演技,把千古一帝康熙給演活了,有了他的珠玉在前,別人演康熙看起來都不像了。像極了索額圖演說姚啟聖時「別人的官兒是越做越大,他卻越做越小」。而內心的清高孤獨、遺世獨立,對待康熙的真實不矯作,姚啟聖與容妃亦有相通之處。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縱觀康熙一朝,出現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額圖、明珠、李光地、佟國維、張廷玉等。其中,姚啟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
-
塵封檔案|《剿撫澎臺機宜》中的姚啟聖
提及17世紀清朝政府收復臺灣那段歷史,可能大多數人熟知的還是中學課本中講到的頭號功臣--施琅,而對「姚啟聖」這個名字則略顯陌生。為何收復臺灣如此奇功,世人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呢?個中原委還要從檔案中尋找。
-
名臣姚啟聖
令人奇怪的是,當有人告發已死的大臣姚啟聖,說他在私心作怪下,曾貪汙4.7萬兩軍費,並建議對此予以追繳的時候,康熙卻呵呵一笑說,念他勞苦功高,就免了吧!臥槽,什麼情況?原來,別說康熙不信姚啟聖會貪汙,即使有,也願意選擇放過他,並不作追究。其實,在這之前,這位叫姚啟聖的官員,在康熙的印象中,不僅性情豪邁,而且從來都是視金錢如糞土。
-
是誰害死了平定臺灣的功臣姚啟聖?
本與官無緣,奈何官纏身這哥們的當官之路又是坎坷又是搞笑。姚啟聖從小就性情豪爽,慷慨大方,有遊俠的氣質,他那時候不想做官,只想當他的大俠。因此康熙任命他為浙江溫處道僉事,跟隨康親王平定叛亂,在平定耿精忠的叛亂中,姚啟聖和兒子屢立戰功,還自己出錢買馬買裝備。得到了許多將領的推崇,總督郎廷佐親自上書康熙為他們父子二人請功,隨後康熙下旨褒獎,晉升他為福建總督。
-
是誰害死了平臺功臣姚啟聖?
可戰後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反而被康熙斥責「沽名釣譽」,鬱鬱而終。那麼到底誰害死了這位戰功彪炳的福建總督呢?姚啟聖坎坷的仕途之路姚啟聖在成為福建總督之前,曾兩度為官:第一次是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後,姚啟聖舉家逃到了通州(南通)為了報復報復當地富豪的欺凌,一怒之下了參軍,不久升任通州知縣,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官報私仇,殺了曾經欺辱自己的富豪,罷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