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17世紀清朝政府收復臺灣那段歷史,可能大多數人熟知的還是中學課本中講到的頭號功臣--施琅,而對「姚啟聖」這個名字則略顯陌生。為何收復臺灣如此奇功,世人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呢?個中原委還要從檔案中尋找。
在北京市檔案館特藏庫中有這樣一份珍貴檔案--剿撫澎臺機宜,它是反映17世紀清政府收復臺灣的珍貴檔案文獻,由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幕僚宋淏於康熙十七年所著。後經姚啟聖作序於康熙二十二年形成現稿。整個文本全部手書,是世間僅存一份的「孤本」。
內容記載了姚啟聖和送淏對臺灣鄭氏政權的剿撫政策和策略的建議,同時詳細記載了澎臺島嶼的山川風物及颱風的發生規律等。
《剿撫澎臺機宜》含正文條議十二則,雜記十七則,海圖以及正文前序言和文後匾對贈言。該檔案入選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在北京市檔案館舉辦的「中國珍貴珍品展」上也展出過。檔案正文條議十二則,系康熙十七年宋淏關於臺灣給姚啟聖的上書條陳,是其對臺灣鄭氏政權剿撫策略的建議,提出了對鄭氏政權進行剿滅或安撫的時機、策略、理由和建議,主旨是剿撫並舉、撫重於剿;又有雜記十七則,為宋淏三次到澎臺親歷的見聞,詳細記載了澎臺島嶼、山川、風物、城鎮、民俗以及颱風的發生規律,並附海上風信日期。書中還附有海圖,分澎湖圖和臺灣府圖兩幅,均為大陸視向,東為上。其中臺灣部分僅約當今臺北、基隆、淡水一帶。全文毛筆楷書,十分公正。這份檔案是研究清朝對鄭氏政權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的寶貴史料。從中也足見姚、宋二人對清朝政府收復臺灣所做的重要貢獻。
史料記載姚啟聖,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人,康熙二年,鄉試中舉,任廣東香山知縣。姚啟聖一生以收復澎臺為己任,清廷曾就臺灣收還是棄展開過激烈爭論,姚啟聖堅持收復澎臺。宋淏則協助姚啟聖做了大量收復澎臺的準備工作。
然而,對收復臺灣這如此大功,清廷對施琅加封靖海侯,對姚啟聖和宋淏卻未有任何封賞,原因之一便如姚啟聖在序中所言施琅「潛由海道奏捷。攘以成之功,攫他人之績,猶不脫鼠偷之舊河哉!」從中可知,施琅在收復臺灣後並未及時返回福建告知姚啟聖,而是直接由東南沿海走水路直接報給康熙,以至於康熙只認為是施琅有功。
建功立業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一生的功績未被認可,姚啟聖發出感慨:餘老矣,脫一日不可為諱,則生平未了,惟宋子知之最深,苟能補吾遺憾,目且瞑矣。本已心力交瘁的姚啟聖在臺灣收復三個月後遺憾地離世了。
姚啟聖創立如此豐功不得封賞,以致鬱郁而死,獻計獻策「三航其地」的宋淏更是青史無名,而「攘己成之功」的施琅卻被封侯晉爵,這就是珍貴檔案《剿撫澎臺機宜》給我們還原的真實歷史。
*節選自王雷《一份檔案還原姚啟聖在清朝收復臺灣歷史中的貢獻》
更多檔案故事,請搜索中泰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