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檔案|《剿撫澎臺機宜》中的姚啟聖

2020-12-23 中泰德信

提及17世紀清朝政府收復臺灣那段歷史,可能大多數人熟知的還是中學課本中講到的頭號功臣--施琅,而對「姚啟聖」這個名字則略顯陌生。為何收復臺灣如此奇功,世人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呢?個中原委還要從檔案中尋找。

在北京市檔案館特藏庫中有這樣一份珍貴檔案--剿撫澎臺機宜,它是反映17世紀清政府收復臺灣的珍貴檔案文獻,由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幕僚宋淏於康熙十七年所著。後經姚啟聖作序於康熙二十二年形成現稿。整個文本全部手書,是世間僅存一份的「孤本」。

《剿撫澎臺機宜》序言及雜記節選

內容記載了姚啟聖和送淏對臺灣鄭氏政權的剿撫政策和策略的建議,同時詳細記載了澎臺島嶼的山川風物及颱風的發生規律等。

《剿撫澎臺機宜》含正文條議十二則,雜記十七則,海圖以及正文前序言和文後匾對贈言。該檔案入選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在北京市檔案館舉辦的「中國珍貴珍品展」上也展出過。檔案正文條議十二則,系康熙十七年宋淏關於臺灣給姚啟聖的上書條陳,是其對臺灣鄭氏政權剿撫策略的建議,提出了對鄭氏政權進行剿滅或安撫的時機、策略、理由和建議,主旨是剿撫並舉、撫重於剿;又有雜記十七則,為宋淏三次到澎臺親歷的見聞,詳細記載了澎臺島嶼、山川、風物、城鎮、民俗以及颱風的發生規律,並附海上風信日期。書中還附有海圖,分澎湖圖和臺灣府圖兩幅,均為大陸視向,東為上。其中臺灣部分僅約當今臺北、基隆、淡水一帶。全文毛筆楷書,十分公正。這份檔案是研究清朝對鄭氏政權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的寶貴史料。從中也足見姚、宋二人對清朝政府收復臺灣所做的重要貢獻。

史料記載姚啟聖,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人,康熙二年,鄉試中舉,任廣東香山知縣。姚啟聖一生以收復澎臺為己任,清廷曾就臺灣收還是棄展開過激烈爭論,姚啟聖堅持收復澎臺。宋淏則協助姚啟聖做了大量收復澎臺的準備工作。

姚啟聖畫像

然而,對收復臺灣這如此大功,清廷對施琅加封靖海侯,對姚啟聖和宋淏卻未有任何封賞,原因之一便如姚啟聖在序中所言施琅「潛由海道奏捷。攘以成之功,攫他人之績,猶不脫鼠偷之舊河哉!」從中可知,施琅在收復臺灣後並未及時返回福建告知姚啟聖,而是直接由東南沿海走水路直接報給康熙,以至於康熙只認為是施琅有功。

建功立業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一生的功績未被認可,姚啟聖發出感慨:餘老矣,脫一日不可為諱,則生平未了,惟宋子知之最深,苟能補吾遺憾,目且瞑矣。本已心力交瘁的姚啟聖在臺灣收復三個月後遺憾地離世了。

姚啟聖創立如此豐功不得封賞,以致鬱郁而死,獻計獻策「三航其地」的宋淏更是青史無名,而「攘己成之功」的施琅卻被封侯晉爵,這就是珍貴檔案《剿撫澎臺機宜》給我們還原的真實歷史。

*節選自王雷《一份檔案還原姚啟聖在清朝收復臺灣歷史中的貢獻》

更多檔案故事,請搜索中泰德信

相關焦點

  • 是誰害死了平定臺灣的功臣姚啟聖?
    因此康熙任命他為浙江溫處道僉事,跟隨康親王平定叛亂,在平定耿精忠的叛亂中,姚啟聖和兒子屢立戰功,還自己出錢買馬買裝備。得到了許多將領的推崇,總督郎廷佐親自上書康熙為他們父子二人請功,隨後康熙下旨褒獎,晉升他為福建總督。
  • 是誰害死了平臺功臣姚啟聖?
    《康熙王朝》姚啟聖劇照制定平臺方略,剿撫並用,消弱鄭軍實力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與耿精忠曾先後傳書臺灣鄭經,邀其舉兵響應。《康熙王朝》姚啟聖劇照姚啟聖在成為總督之初,就上疏平臺方略,採取剿撫並用措施,此舉也十分符合清初的國情。
  • 姚啟聖
    姚啟聖一副傲慢的態度,理也不理,打馬上轎了!  清朝國史館在撰寫施琅傳時,將平定臺灣的功勞全歸於施琅,以至後人論及康熙年間平定臺灣,多隻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對此,史學界歷來存在爭議,有論者認為姚啟聖為官史所屈,若無姚啟聖前期鋪墊為施琅掃清障礙,則施琅不會順利進軍臺灣。迄今,施琅、姚啟聖在平臺之役中到底誰為首功仍爭論不休。為何姚啟聖會背負千古之罵?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康熙六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臺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刑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臺灣外記》)。
  • 名臣姚啟聖
    其實,在這之前,這位叫姚啟聖的官員,在康熙的印象中,不僅性情豪邁,而且從來都是視金錢如糞土。他曾個人出巨資在浙江老家,免費為當地百姓修建郡邑,以及三江閘、西江塘,如此的大手筆,他會在乎區區不到5萬兩的軍費嗎?
  • 姚啟聖才厚功高,為何康熙最恨的就是他,深思而後快!
    來源:文史烽火論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漢臣貫穿了整部電視劇,分別是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把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這3點!
    單純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來分析,康熙貶魏東亭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監管臺海局面。但康熙不是那種有點勝利就衝壞腦子的人,他深知臺灣才剛剛收回,臺澎的局面尚不穩定,而姚啟聖等人他又不信任。東南沿海的局面關係大清的安危,所以必需派一個有能力才幹並深得康熙信任的人前去。魏東亭自小一起與康熙長大,經歷過誅鰲拜,平三藩等,在南京為康熙籌銀子等數年忠誠於康熙,所以只有他能擔此任。
  • 姚啟聖是他舉薦?
    第三:康熙欲收臺,無人可用,想起了周培公 如果沒有意外,周培公將在眾人的遺忘中,以從一品盛京提督的身份默默的老死或病死在盛京,然後家人得到一張官方的訃告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姚啟聖的毒辣與智慧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位能文善武的漢臣----姚啟聖!在順治時,由於生性耿直,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太聽話!於是,官越做越小,最終被貶職馬場,終生不得重用,頗有明朝王陽明的韻味! 什麼是聖賢的君王?什麼是千古一帝?康熙當之無愧!且想想他與姚啟聖之間的故事,或許能夠領略一二!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其中,姚啟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官至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等職務。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
  • 康熙王朝:在明珠和索額圖倒臺後,為何康熙還要將李光地貶到臺澎
    而與此同時,正如此前姚啟聖剛剛入朝時的情況一樣,已然形成政治勢力集團的明珠和索額圖,不會允許再重新崛起一個股新的政治勢力,於是當他們感到李光地有可能打破現有的政治局勢平衡的時候,便會非常「默契」的就此形成短暫的「政治聯盟」,將其進行扼殺,以維持當前的勢力格局分布。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康熙朝的漢人大臣,電視劇《康熙王朝》的熱播讓他們為人們所熟識,那麼歷史上這三人真如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嗎?周培公周培公是被《康熙王朝》嚴重誇大了歷史功績的一個人,他遠沒有電視劇中那麼重要。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清朝初期,臺灣被鄭氏集團佔領,收復臺灣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三大功績之一。在2006年的電視劇《施琅大將軍》中,講述了一施琅平定臺灣,成功統一國家的事跡,至此施琅將軍逐漸被大家所熟悉。但電視劇畢竟是經過藝術化的,實際上在平定臺灣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他們之間也有許多讓人不解的事情,他就是時任福建總督——姚啟聖。
  • 土匪劫車案,你不知道的另一面:孫美瑤為兄報仇,曹錕的明剿暗撫之策
    民國十一年,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力挽狂瀾的吳佩孚也算是功成名就,但是不得不面對一件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豫魯兩省的匪患。前任河南督軍趙倜留下的散兵遊勇,成了兩大綹子形成的始作俑者,一股是江湖人稱「老洋人」的張慶,綹子所在地寶豐,另一個綹子在李明盛坐鎮的魯山,兩股土匪加在一起達到兩萬餘人。
  • 《康熙王朝》裡的攻臺決策
    若真攻臺成功,臺澎金廈三十六島歸順後一下子多出幾百萬張嘴,一天就要吃掉一萬擔糧食。福建自顧不暇,哪有能力供養臺灣。索額圖不幹了。老子大老遠從京城跑到福建,不是陪你們仨耗的。於是索額圖和姚啟聖分兩路給康熙上摺子,請皇帝裁決。關鍵點來了——康熙還是下令武力攻臺。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清朝名臣,姚啟聖,就是這樣的代表。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