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康熙這一代聖主的出生和成長史,從幼年繼位到年老體衰的故事,詳述了一代大帝的成長。當然,其中也有諸多名噪一時的名臣良將輔佐,滿族的漢族的都有。當然了,主要是滿族的,畢竟清朝因為自己是滿人入關,因此對漢臣是又想用其才幹,又加以防備。而在康熙的60年皇帝生涯當中,周培公、姚啟聖以及李光地,這三個漢大臣,可以說得到了相當的重用,個個立下過大功,但也都晚景悽涼。
首先是周培公。陝西提督王輔臣因為原本跟吳三桂是舊識,在吳三桂反叛時就擁兵自重,可以說是從側面策應了吳三桂。而周培公與圖海正是這時候被康熙任命為徵討陝甘叛軍的將領,這時候就凸顯出了他的膽識與計謀了。最終的結果是他帶著康熙皇帝的詔書對王輔臣進行了勸降,並且最終取得了成功,後來更是在平叛吳三桂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可以說名噪一時且厥功甚偉!康熙也由此給其父母以封賞。但卻最終因為朝廷滿臣對漢臣的不滿而被康熙棄用,放在了盛京,並且病死在了盛京提督的位置上!
第二個是姚啟聖,他是周培公臨死前舉薦的。本身是前明的一個秀才,卻很有才幹且很傲氣,康熙皇帝不拘一格把他放在了福建,一直為朝廷收復臺灣做準備!甚至在《康熙王朝》中,最終帶人攻下臺灣的統帥施琅都是姚啟聖舉薦的!他呢一度做到了福建總督,還被加了兵部尚書銜。但這個人內心深處並不對這個滿族皇帝臣服,很是有些孤傲,以至於在施琅成功收復臺灣之後就主動辭職,寫書釣魚去了,也得到了康熙的不少賞賜,落得了一個好下場。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姚啟聖后來一直被滿臣所不滿,屢次遭到了彈劾。而且因為自身觀念與皇帝康熙有些不合,也最終被康熙皇帝所惡,還被兵部屢次追還虧欠銀子,實際上這些銀子都被用來補給那些因為朝廷打仗而內遷的百姓了。但是康熙並不太認同他的做法,對姚啟聖的做法不置可否,導致了死於任上的姚啟聖的某些行為也沒有定論,朝廷也沒有給他以諡號,可見皇帝也真心不喜歡他!
最後一個呢是李光地。原本是康熙朝的進士,也是當時的理學名臣。也算是頗受康熙的看重的。在《康熙王朝》當中,甚至一度要把自己最寵愛的女兒藍琪兒嫁給他,而李光地本人也有些屬意這個公主,但最終卻因為政治,康熙不得不把這個女兒嫁給敵人葛爾丹,也使得李光地滿心的希望落空,黯然收場。當然了,這是影視劇。真實的歷史當中,他還是比較順利的,在與福建耿精忠叛軍時立下大功,後來順風順水的先是做到了內閣學士,後來升為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和文淵閣大學生,可以說做到了頂,死後也被康熙賜下了諡號「文貞」,可以說比姚啟聖不知道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