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對於江湖術士——張德明,康熙為何如此寬容?帝王心術

2020-12-24 清朝那些人

對於「張德明事件」,鄔思道有過一段極為經典的論斷:

「幾個人弄來個江湖術士,一邊裝鬼一邊捉鬼,這齣雙簧實在是不見得高明啊!」

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論斷,鄔思道甚至另闢蹊徑,將張德明所言「八王大」、「八大王」測出了另外一層意思——「大王八」

只是,「大智近妖」的鄔思道畢竟只有一位,對這類「鬼話」深信不疑的朝臣卻大有人在。正如皇四子胤禛的擔憂:

「鬼話說多了,這信的人也就多了;信的人一多,這鬼話也就變成神話了。連皇上也說多少代表點民意,我真懷疑啊,皇阿瑪是不是真的老了!」

也就是說,這齣「鬼喊追鬼」的戲碼還是取得了預期效果,甚至連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都很有可能被蒙在鼓裡,被皇八子胤禩蒙蔽。

只是,康熙皇帝果真被蒙蔽了嗎?

我們來看鄔思道的說明:

當今的皇上真是古往今來少有的聖主啊!,他老人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儒學的各門各派,更是深究其理土木三分;而對左道旁門歷久就是深惡痛絕。

一位如此英明,一位對旁門左道如此深痛惡覺的聖主,自然不會被這樣的雕蟲小技蒙蔽!

只是,正如鄔思道所言:「但是這一次,皇上為何對那個姓張的術士就如此寬容呢?」

其實,康熙皇帝在當時就已經給出了解釋。

皇八子胤禩將張德明交給康熙皇帝以後,康熙皇帝有一段態度表述:

「江湖術士在發生天災,或者是政局動蕩的時候,往往危言聳聽!這種事,歷朝歷代屢見不鮮,你也是看得重,他越是上勁兒;你不理他,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請注意康熙皇帝的這句話,這真就是康熙皇帝對「江湖術士」的態度?

當然不是!

其實,這段話是康熙皇帝對皇八子胤禩的敲打,而且胤禩還沒聽出來!

如果康熙皇帝下令嚴查「張德明事件」,勢必會引起朝野議論,甚至會把這件事弄得天下盡知。如此一來,這件事能不能查清尚不可知,但皇八子胤禩的「天生皇帝命」是鐵定會深入天下人心。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越是「看重」這件事,皇八子胤禩就會越「上勁兒」,就越是胤禩想要看到的結果;但如果康熙皇帝「見怪不怪」,將這件事的影響扼殺於搖籃之中,那麼胤禩的目的不就「其怪自敗」了嗎!

很明顯,康熙皇帝對這件事的曖昧態度並不是胤禩想要看到的結果,所以,他還得繼續加碼:

「皇阿瑪的堂堂正氣、蕩蕩胸懷的確能鎮壓百邪,但是在百官議舉儲君的時候,此人如此妖言惑眾,必定使人心混亂,也必定使議舉不公。因此,兒臣懇請皇阿瑪將張德明發付有司衙門以治罪。以杜謠言、以正視聽。」

如果康熙皇帝剛才對這件事還有著懷疑的成分,但皇八子胤禩的這段話一出,他就能確定這件事的幕後主使就是皇八子胤禩本人。

表面上看,胤禩的這段話很符合其「賢能」的一貫表現,更是其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正面形象。只是,認真想來,這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不打自招嗎?就連康熙皇帝都沒在意張德明對「議舉儲君」造成的影響,皇八子胤禩真就那麼賢明,唯恐張德明會為自己拉來太多的薦章?

拉倒吧!都是拼命奪嫡的皇子,你裝什麼「願為賢王」,襟懷磊落啊!

只是,康熙皇帝接下來的一句話又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八阿哥能有這個態度,很好,襟懷磊落!其實,真還有一層意思沒有明說,那就是江湖術士的話也不能一概視為謠言,因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這是康熙皇帝對皇八子胤禩的支持態度?或者,這是康熙皇帝對三位上書房大臣的暗示,提醒他們都來支持胤禩成為新任儲君?

恰恰相反!

這是康熙皇帝給予三位上書房大臣的隱晦敲打!

憑什麼處罰張德明,他不過是混口飯吃罷了;朝中官員甚至是上書房大臣,不也是為了自己的官職祿位、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拼命支持皇八子胤禩嗎?這些官員的意見自然不能算是「謠言」,當然也是「民意」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在康熙皇帝眼中,也只是「妖人」,只是「鬼話」罷了!

說白了,這就是康熙皇帝對三位上書房大臣的直接警示:你們中間有沒有「張德明」,好自為之

康熙皇帝的敲打,三位上書房大臣聽懂了沒有呢?

深通上意的張廷玉,自然不需要提醒;搖擺不定的馬齊,也只是跟在佟國維的身後而已;所以,只要明確了佟國維的反應,就能明確康熙皇帝的敲打目的有沒有達到。

當天晚上,佟國維就召集了諸多朝臣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局勢越來越明晰了,皇上心中默定的太子八成是八爺,你們趕緊聯繫手下的人,聯名上個公折保舉八爺!」

佟國維,一個追隨康熙皇帝的時間遠超張廷玉的老臣,對康熙皇帝的了解還能比不上鄔思道?就連鄔思道都知道康熙皇帝「對旁門左道,歷來深痛惡覺」,佟國維會不知道?如此拙劣的「鬼喊捉鬼」荒唐戲,佟國維真就認定已經瞞過了康熙皇帝?

其實,正因為佟國維領會了康熙皇帝的敲打,才會有這樣一道命令!

別忘了康熙皇帝的明令:「在京四品以上,地方二品以上的官員,均能擇賢舉薦」,佟國維為何非得安排手下「公折聯名」舉薦皇八子胤禩呢?

一旦「公折聯名」,就勢必會觸及康熙皇帝對「朋黨」的忌諱,佟國維難道會不知道?

如果佟國維真明確了康熙皇帝對新任儲君的「默定」,還能如此冷靜,為何不趕緊跑到八爺府給自己弄一個「第一擁立功臣」

其實,從康熙皇帝處理「張德明事件」的態度,佟國維就已經能夠明確皇八子胤禩沒戲了,就已經開始為佟氏家族後輩的崛起布局了!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中的道士張德明,他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提起電視劇《雍正王朝》,肯定有不少的朋友都看過,甚至還不止一遍,這裡面有一段「小插曲」,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那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康熙皇帝想要重新推舉新太子,而就在那個節骨眼兒上,素有「賢王」之稱的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卻出現了一個人,他就是——道士張德明。
  • 雍正王朝:帝王心術和官場智慧的對決!能讓康熙讓步,佟國維太牛
    康熙皇帝,大清江山的統治者,《雍正王朝》諸多「人精」中的智慧擔當。  佟國維,上書房首輔大臣,擁有「佟半朝」稱呼之佟氏家族的家主。清朝雖然不設宰相,但康熙皇帝在劇中曾經明確過上書房大臣的「宰相」角色;而且,其「輔佐皇上、統領百官」的職責,也足以證明佟國維就是名副其實的「朝廷一把手」。
  • 細講《雍正王朝》,解讀前十八集裡的帝王心術和宮廷權謀
    《雍正王朝》是中國權謀類電視劇的一座頂峰,也是一座豐碑。該劇中涉及的帝王心術、政治手腕、運籌策略、管理馭人等,可謂十分繁雜,內涵豐富。二月河的清帝系列三部曲中,也尤以《雍正王朝》得到的評價最高,此劇首播至今已經二十多年,觀眾們仍百看不厭,好評不斷,一個是因為情節衝突設置合理,一個是因為戲骨演繹精湛到位,更重要的是品來有滋味,看來有嚼頭。
  • 《康熙王朝》為何省略雍正?只因《雍正王朝》珠玉在前要揚長避短
    而緊隨著《雍正王朝》的,便是於2001年播出的《康熙王朝》,也是一部經典的歷史愛情大劇,雖然在深度上不及《雍正王朝》,但正因為《雍正王朝》太有深度,所以很多人看不透徹,而《康熙王朝》相比之下加入一些愛情元素,還有些許個人英雄主義,或者說傳奇色彩,顯得滿朝文武都是庸人,不論什麼困難,面對康熙的英明神武,只需熱血操作一番就可以迎刃而解
  • 雍正王朝:太子要學李世民,康熙為何重用胤禛和胤禵應對?大智慧
    如此前提下,太子胤礽想要武裝政變成功的概率本就微乎其微,以至於康熙皇帝在遠離京畿的情況下,只用了三道詔書就平息了這場叛亂。只是,這三道詔書卻絕對不簡單,而是康熙皇帝帝王心術的巔峰表現!既然康熙皇帝已經默認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為何還要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隸屬「八爺黨」的皇十四子胤禵呢?就算皇十四子胤禵乃係帶兵出身,可此時隸屬於「四爺黨」皇十三子胤祥還沒被圈禁呢,為何就不能將這個任務交給更能出色完成的胤祥呢?
  • 《康熙王朝》電視劇為何比《雍正王朝》的評分更高一些呢?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皆是以二月河老師小說改編而拍成的,可以說是有淵源的,可以說是同門師兄弟,那麼為何康熙王朝比雍正王朝評分要高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以最簡單直白的語言來對比兩部經典電視劇,康熙王朝屬於是主角光環濃烈的電視劇,主角康熙就像小說中的主角一般升級打怪,最後光芒萬丈。而雍正王朝電視劇整體比較壓抑,屬於是腹黑電視劇,裡面交織著各種權謀之術,將說話這門藝術發揮的是淋漓盡致,可謂是寓意深刻。說白了,就是康熙王朝適合年輕人觀看,因為升級打怪式的劇情,使人看的比較爽快,使人看的是熱血沸騰。
  • 為什麼《雍正王朝》的觀眾緣,不如《康熙王朝》?
    而對於《康熙王朝》,他給了四個字的評價:「無話可說」。《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優秀,這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在大眾印象裡,無論從哪個維度看,《康熙王朝》是遠勝《雍正王朝》的。從演員看,《康熙王朝》幾乎是陳道明的個人秀,一部劇讓他的帝王形象深入人心。《雍正王朝》雖然有唐國強和焦晃兩大「帝王專業戶」,但這部劇對他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
  • 雍正王朝 鄔思道為何如此神
    其精通登龍術(帝王心術),鄭智智慧和謀略才智,為 胤禛能夠取得奪嫡的勝利,功勞卓著。雍正繼位後,有繼而輔助田文鏡和李衛,為雍正新政改革的進展,貢獻良多。     既然康熙已經明確鄔思道的存在,為何從未質疑過胤禛的出色表現,乃係經鄔思道精準把握聖意以後的指點,而並非自身的優秀?      再者,先是隱居江南,而後深居胤禛府邸,從未接觸過皇室成員,也從未和康熙有過直接接觸的鄔思道,為何能如此精準的把握聖意!難道,鄔思道果真能未卜先知,料事如神?                 當然不是!
  • 《雍正王朝》裡,張五哥為何寧願去給十三爺守墓,也不願做侍衛?原因...
    《雍正王朝》裡,張五哥為何寧願去給十三爺守墓,也不願做侍衛?原因很現實 作為皇帝的侍衛,他很清楚皇帝是非常人,皇帝的喜怒哀樂都不是可以輕易去揣摩的,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皇帝講究的是權謀心術、馭人之道。尤其是雍正這樣在爭奪皇位的道路上九死一生,更講究帝王之術。
  •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同為二月河小說改編,但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
    該劇區別於《雍正王朝》的政鬥,主要側重描寫康熙大帝一生收鰲拜、平三藩、徵葛爾丹以及收服臺灣的光輝事跡,極具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康熙王朝》的收視率高達13%,雖然低於《雍正王朝》,但依然是大熱大火的「帝王歷史劇」,其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1分。《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同為二月河小說改編,但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
  • 為什麼《康熙王朝》很火,可《雍正王朝》的口碑更好?
    《雍正王朝》在1999年最先播出,《康熙王朝》居後,是在2001年播出的。為什麼《康熙王朝》看似很火,可《雍正王朝》的口碑更好?》不同,在《雍正王朝》裡,涉及到康熙和雍正兩個皇帝的故事,但兩個皇帝的人生都不算爽,並且他們雖然貴為皇帝,可從頭到尾都會給人一種「強者的無力感和寂寞感」,焦晃飾演的康熙,和唐國強飾演的雍正,都很精準地傳遞出了感覺。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探秘史劇神作《雍正王朝》——為帝王「翻案」從治河賑災開啟
    歷史劇巔峰之作,根據二月河著作改編的《雍正王朝》《雍正王朝》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應該說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熱播以前,雍正帝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極其惡劣的,是一個妥妥的「暴君」形象,傳說中他的人設幾近崩塌,康熙帝是被他敬的毒藥害死的;他的親生母親是被他逼死的;他對自己的幾個兄弟也痛下殺手,終生幽禁的,折磨而死的;對於親生兒子他也不放過,竟然過繼給老八胤禩,逼得親生骨肉英年早逝
  • 雍正王朝:寧用年羹堯,也不用胤祥,雍正為何如此選擇「大將軍」
    對於逐漸大權在握,成為封疆大吏的年羹堯,鄔思道曾經有過一段極為精準的評價:「我擔心的是年羹堯的今後,封疆大吏、大權在握,又遠處蜀地,倘若捅出簍子便是天大的麻煩,王爺不可不未雨綢繆啊!」可就算如此,雍正皇帝非但讓年羹堯擔任了「大將軍」,還給予了其絕對的信任和支持。
  • 從歷史角度來看,《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一部更精彩
    在皇帝位次上,雍正雖然是康熙的後繼之君。但是《雍正王朝》在上映時間上早《康熙王朝》兩年。它們分別於千禧年前後登上螢屏,並且均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們感謝二月河老師,為我們帶來如此優秀的小說題材,同時也感謝胡玫、陳家林導演所拍攝賞心悅目的電視劇。
  • 號稱「零差評」的5部歷史劇,《康熙王朝》第三,第一無人超越
    《雍正王朝》演繹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風雨經歷。抑制官紳斂財和宮廷內部黨爭、擠壓的歷史事件貫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雖然此劇和正史相比還有出入,如李衛出身問題、鐵帽子王發難逼宮等,但與此劇核心主題「帝王心術、九子奪嫡」相關聯的大事件、大人物,則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歷史。
  • 為什麼《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以前的某些電視劇,幾乎就是舊體制下一波文化人強行以超出大眾的水平拍出來的」作者 | 知乎@聆雨子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歷史劇,都只是古裝劇而已。我最欣賞的歷史劇創作原則,總結為八個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 雍正王朝:位極人臣的隆科多,為何背叛雍正?只怪佟國維的一句話
    他之所以將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和「死去的兄長佟國綱」這三位能對康熙皇帝形成極大衝擊的佟氏人物搬出來,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價碼,從其手中換回更大的官職。佟國維是官場老狐狸,康熙皇帝更是深諳帝王心術,馭下之術的神仙人物。
  • 《雍正王朝》:權術八式
    》前21集寫的是「奪嫡」,即太子黨、八爺黨、四爺黨、十四爺爭奪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後23集寫的是「當家難」,即雍正繼承皇位後處理各種棘手的政務。 前21集「奪嫡」篇章中的權術鬥爭,堪稱情商教科書,說兩處最精彩的地方: 第一,康熙看似想廢太子實則不想廢太子。不廢太子的目的是為了平衡。所有的阿哥都看不出康熙的心思。支持廢太子就會讓康熙失望。能看出帝王心術的只有鄔思道、張廷玉幾人。
  • 《雍正王朝》康熙帝為什麼要委任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
    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康熙帝把帝王心術演繹的淋漓盡致,他的心思讓朝中諸位大臣都捉摸不透,能夠猜透他想法的,唯有四爺府幕僚鄔思道一人而已。最直觀的例子就是舉薦西北大將軍一事,正是鄔思道看破了康熙的意圖,讓四阿哥舉薦了十四阿哥,迎合了康熙的心意,才讓康熙重新重視起四阿哥,最終把皇位交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