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逐漸大權在握,成為封疆大吏的年羹堯,鄔思道曾經有過一段極為精準的評價:
「我擔心的是年羹堯的今後,封疆大吏、大權在握,又遠處蜀地,倘若捅出簍子便是天大的麻煩,王爺不可不未雨綢繆啊!」
雍正皇帝登基後,首先解除了皇十四子胤禵的西北兵權,然後任命了「殺伐決斷、難以控制」的年羹堯接任「大將軍」,統帥二十多萬兵馬、節制西北四省。
「大將軍」較之「陝甘總督」,權力更勝;西北邊塞較之「蜀地」,距離京城更遠;再加上昔日的雍親王,已經成為雍正皇帝,年羹堯能夠「捅出簍子」的機率更大、能夠造成的麻煩更大。
可就算如此,雍正皇帝非但讓年羹堯擔任了「大將軍」,還給予了其絕對的信任和支持。
初任「大將軍」,打算用富寧安將軍「殺雞儆猴」的年羹堯,將自己的想法匯報給雍正皇帝以後,雍正皇帝給予了這樣的回應:
「你的想法,朕深以為然,朕將二十多萬兵馬交給了你,也就是將社稷的安危託付了你,你要有雷霆手段,不能有絲毫手軟,該怎麼做放手去做,朕會支持你!就是做錯了,朕也不會怪罪你!軍需糧草,朕自會源源不斷的接濟你,總之,你要替朕爭氣,剿滅了叛軍,守住了西北的門戶,你就是朕的恩人!」
憑心而論,雍正皇帝這種程度的支持和信任,如果不是年羹堯想著「養寇自重」,就算是十個羅布藏丹增恐怕也不是對手。
可正如鄔思道當初的擔憂一樣,年羹堯取得西北戰場的階段性勝利以後,便立即變得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甚至一度讓雍正皇帝陷入兩難境地。
是朝廷真沒人了,還是雍正皇帝誰也信不過,才讓年羹堯擔任這個「大將軍」?
朝廷並非沒人,帶兵出身,在軍界擁有極大影響力威望的胤祥就曾主動請纓,要求擔任這個「大將軍」!
雍正皇帝難道還信不過自己的「鐵桿兄弟」——胤祥?或者,胤祥的軍事才能還比不過年羹堯?
當然不是!
雍正皇帝登基後,曾經對胤祥狠狠的敲打了一次。胤祥明白了雍正皇帝的苦衷後,給出了自己的態度:
「臣一身一命惟皇上是從,臣即前纓請命,願往青海與羅布藏丹增兵車相會,一場大捷下來百邪全避,那時辰皇上就能騰出手來清理吏治了!」
不可否認,如果胤祥成為「大將軍」,最起碼能夠在三個方面強過年羹堯:
1、西北戰事的時間將會大幅度縮短,軍需糧草的耗費也會大幅度降低;
2、雍正皇帝身上背負的「只重用漢人,不重用滿人」,後者「只重用奴才,不重用人才」罵名,將會徹底杜絕;
3、類似年羹堯「恃功而驕」的負面情況,不會出現;類似雍正皇帝嚴密控制年羹堯的情況,不會出現;因為重用年羹堯而讓雍正皇帝背負的一系列負面形象和輿論攻擊,更不會出現。
總之,如果胤祥擔任「大將軍」,西北戰事便只是一次「捎帶手」的小插曲,既能迅速穩定邊疆,又能有效樹立雍正皇權的權威,更能避免「功高震主」的負面情況出現。
可就算有著這麼多的優勢,雍正皇帝還是拒絕了胤祥的主動請纓,還給出了這樣的理由說明:
「十三弟啊,朕要的就是你這份心雄萬夫的壯志,但青海你不能去,朕身邊沒有護駕的不成啊!朕已令人傳詔,命年羹堯進京補大將軍缺,有你和衡臣他們,朕跟前的事兒就好辦多了啊!」
胤祥,本就是康熙皇帝留給雍正皇帝的「擎天保駕」之臣,基本相當於雍正皇權的「鎮山石」,更是雍正皇帝權威和地位的絕對保證。所以,雍正皇帝的這條理由並不是沒有道理。
只是,這絕非全部理由,甚至連主要理由都不能算!
讓胤祥出任「大將軍」,會讓「八爺黨」,尤其是會讓胤禵不服
1、康熙朝時期,康熙皇帝才是統治階層唯一的第一梯隊,像胤禛、胤禩、胤禵這類皇子只能算是統治階層的第二梯隊,也是為皇帝分憂、為朝廷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何況,康熙皇帝晚年逐漸將政務交給了諸位皇子負責,皇子擔任「大將軍王」便成了份屬應當。
可等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後,前朝皇子便升級成為皇帝手足,成為了統治階層的第一梯隊。也就是說,原本理應當差任職的皇子們,已經升級成為領導別人的「絕對主子」了,再讓他們擔任「大將軍王」便不再合適。所以,這個「大將軍」就只能讓「奴才」去幹。
很明顯,胤禵和胤祥都是這種情況,自然不再合適。如果剝奪了胤禵的兵權,讓胤祥接手,胤禵乃至整個「八爺黨」會有何種反應,可想而知。
只是,雍正皇帝有「奴才」,「八爺黨」乃至胤禵同樣有「奴才」。雍正皇帝重用年羹堯,為何就不能重用其他人呢?
這個原因更簡單,或者,雍正皇帝面對這樣的質疑更有理由反駁。
年羹堯出任「四川提督」,是誰舉薦的?皇八子胤禩!
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又是誰舉薦的?皇十四子胤禵!
一個被你們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你們還有什麼理由提出反對意見!
當初的「政治交易」,就註定了胤祥和「大將軍」的無緣。
想當初,為了將年羹堯推到「陝甘總督」的位置上,皇四子胤禛舉薦了皇十四子胤禵擔任「大將軍王」;但為了打消胤禵的疑慮,皇四子胤禛曾經給出過不舉薦胤祥的理由說明:
「西北那麼大的戰事,關係到朝廷的安危,首先應該想到的是誰能夠帶兵取勝!在咱們阿哥當中啊,也就一個老十三還一個你,可叫我舉薦我第一個就要舉薦你。為什麼呢?因為十三弟的外公是喀爾喀蒙古的大汗,倒不是說他去帶兵就會反叛,而是牽了這層關係就會影響軍心。」
憑心而論,皇四子胤禛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也正因為這個擔憂,胤祥和「大將軍王」便再無無緣了!
作為皇子,胤禛能從大局出發,考慮到胤祥擔任「大將軍王」的弊端所在;作為皇帝,胤禛更要考慮胤祥的身份帶給軍心的負面影響。所以,不管雍正皇帝有多信任胤祥,胤祥都不宜擔任「大將軍王」。
更重要的是,當初的這句擔憂是說給皇十四子胤禵聽的。如果讓胤祥擔任「大將軍王」,這句擔憂必然會成為胤禵反駁的理由。康熙朝時期,胤祥是喀爾喀蒙古大汗的外孫,雍正朝時期就不是了?當初,胤祥會影響軍心,現在就不會了?
甚至,胤禵會將胤祥對軍心的影響大肆宣傳,爭取朝野上下的共鳴,到時候,雍正皇帝又會落得何種境地,可想而知!
西北戰功以後,胤祥的命運堪憂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雍正皇帝之所以拒絕胤祥的「主動請纓」,還在於對胤祥的刻意保護。
功成名就的年羹堯,到底死在誰手裡?
死在御史言官的手裡;死在張廷玉、李衛這等雍正寵臣手裡;更是死在了「八爺黨」這類雍正皇帝的敵對勢力手裡。
「功高震主」的案例很多,但真正作到讓皇帝下定決心誅殺的又有幾個?哪個不是朝臣拼命彈劾,拼命建議的結果?
胤祥,安安穩穩的助力雍正皇權,還被人慢性毒殺;如果胤祥迅速取得西北戰事的勝利,立下不世之功,必然會遭到別人的嫉恨,毒殺是一方面,瘋狂彈劾、瘋狂攻擊又是一方面。等到胤祥被安上「功高震主」、「威脅皇權」的罪名後,雍正皇帝該如何處置胤祥?
殺,不捨得;不殺,朝臣不願意!到時候,雍正皇帝面臨的局面勢必會更嚴峻!
所以,為了保護胤祥,也為了不讓自己落得更難處理的困境,雍正皇帝絕不能讓胤祥出任「大將軍」。
只是,拒絕了胤祥以後,雍正皇帝就不擔心胤祥會多想,或者會認為這是雍正皇帝對自己的不信任、不認可嗎?
來看雍正皇帝接下來的兩道諭旨:
第一道:「即著陝甘總督年羹堯實補大將軍缺,即刻進京,陛見就職。原大將軍王允禵,實晉郡王位,賞親王俸。」
這道諭旨,既是對原大將軍王胤禵的安撫,又是給他的交代。
第二道諭旨:「當年允祥在先皇手裡辦差,幹得很漂亮啊,先帝也常說,允祥乃吾家千裡駒啊。朕對他也是深有了解啊,如今他在上書房贊參機樞,朕看封個親王,賞三眼花翎還是應該的嘛!」
這道諭旨則是對胤祥的安撫和交代。原大將軍王,雍正皇帝的親兄弟也只是「實晉郡王位,賞親王俸」;胤祥只是「毛遂自薦」了一把,就直接「晉封親王、賞三眼花翎」,還有什麼可抱怨的!
帝王心術,周密如此、高明如此,康熙皇帝果真沒選錯人!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