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清史稿·列傳八十二》的記載,歷史上的年羹堯在取得西北戰功以後,立馬就不再是那個號稱「三世受恩,竭力圖報」的小年了,瞧不上各地督撫、看不上御前侍衛,蒙古王公如何,當朝駙馬又如何,都要在年羹堯的面前俯首帖耳。總之,這一時期的年羹堯誓要將「作死」推向一個全新的境界。
所謂「不作就不會死」,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年羹堯,終於在雍正三年喜提「大罪九十二款」,什麼「大逆」、「欺罔」、「狂悖」、「僭越」等等等等,隨便拎出一條罪行都能讓年羹堯人頭落地。
電視劇《雍正王朝》對於年羹堯這個雍正朝的著名人物進行了較為真實的還原,除了出身雍正潛邸這一條不太準確外,年羹堯自擔任「四川巡撫」以後的仕途軌跡基本就和劇中發展相同。
拋開真實歷史,僅就《雍正王朝》的演繹橋段而言,就年羹堯在劇中的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甚至給出的「軍中將士只是軍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雍正皇帝賜其自盡都是絕對的寬容表現。但在雍正皇帝做出賜死年羹堯的決定後,有一個頗令人費解的橋段,那就是李衛夫人——翠兒的表現。
年羹堯被接連貶黜成為「杭州城門看守」以後,張廷玉的幾句話直接變成了年羹堯的「三尺白綾」。這個時候,鏡頭轉到了翠兒和兒子嬉戲打鬧的鏡頭。
注意,這個鏡頭並非多餘,而是有著特殊作用的所在。
想當初,年羹堯在杭州將軍手下擔任參將的時候,李衛和翠兒還只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流浪乞丐。一定程度上講,年羹堯應該算是李衛和翠兒的半個主子,最起碼在李衛擔任「江蘇布政使」之前,年羹堯才是李衛步步升遷、徹底改變身份的「恩人」。
如今,李衛已經成為「萬人矚目的封疆大吏」,於官場,實現了對江蘇官場的全面掌控,而且在雍正皇帝的絕對信任和倚重下,馬上就要升任「兩江總督」;於家庭,老婆孩子熱炕頭,其樂融融、倍加溫馨。反觀年羹堯,從威名赫赫的「年大將軍」淪落成了黃馬褂都汙穢不堪的城門看守,而且也僅有蒙古小妾的骨子裡才可能為年家留下骨血。
命運轉換,令人感嘆;但個人所為,更是令人警醒!
這個時候,李衛出現打斷了這段溫馨:
「當家的,準備一下,我要去趟杭州。皇上有旨,讓我親赴杭州賜年羹堯自盡!」
注意,這個橋段的設置更有著深層含義:李衛這次親賜年羹堯自盡的任務,如果處理不好,還真就會斷掉李衛的「錦繡前程」、「家庭溫馨」。
同時,這也回答了另一個問題:賜死一個「連從九品都不是」的城門看守,雍正皇帝為何非要派遣時任「江蘇巡撫」的李衛親往?
三方面原因:
1、給予年羹堯最後的體面
不管怎麼說,雍正皇帝都和年羹堯「知遇一場」、「主僕一場」、「親戚一場」,而且年羹堯在「九子奪嫡」和雍正皇權穩固的過程中做出了絕對不容忽視的巨大貢獻。也就是說,雍正皇帝之所以下令「賜年羹堯自盡」而不是「斬立決」、「絞立決」,就是在顧全這段特殊的感情。
就年羹堯當時眾叛親離、人人喊打的具體情況而言,恐怕也只有李衛能給予其最後的體面。
2、封口
「九子奪嫡」期間,年羹堯可謂皇四子胤禛最主要的棋子;雍正朝初期,年羹堯又在雍正皇帝的直接授意和支持下,血腥殘忍的掌握了西北大軍,為雍正皇權的穩固做出了貢獻。這中間,年羹堯掌握了雍正皇帝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這些秘密不但會嚴重有損於雍正皇帝的正面形象,甚至會動搖其統治根基。
雖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一直認為雍正皇帝不會不念舊情的年羹堯,會不會在臨死之際將雍正皇帝的隱私和盤託出,這個誰也說不好。所以,賜死年羹堯的人必須是雍正皇帝絕對信任的所在。所以,只能讓李衛親往。
3、最重要的一點——敲打李衛
曾經,高福因為「賣主求榮」被曾經的皇四子胤禛毒殺;如今,年羹堯又因為「恃功而驕」而被雍正皇帝誅殺;接下來,雍正皇帝勢必會擔心同樣出身「潛邸」的李衛,會不會步兩人後塵,會不會成為雍正皇權的背叛者。
所以,派遣李衛親往慈禧年羹堯,就是雍正皇帝的刻意安排,就是用以敲打李衛的最直接辦法。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翠兒的反應:
「什麼事非得要他死?你能不能上個摺子,保他一保?」
對於翠兒的「不忍心」、「念舊情」,李衛如此回應:
「婦人之見!明著告訴你吧,換了其他人,十條命都沒了!」
再來看翠兒的回答:
「我知道,我知道,我是想起當年的事,心裡難受!」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翠兒明確知道年羹堯的所作所為,認同李衛所言「換了其他人,十條命都沒了」,她為何還要主要李衛「保他一保」?
翠兒的這個要求,真就是李衛所言的「婦人之見」?
雍正皇帝前往江蘇的時候,曾經和李衛有過一段議論年羹堯的對話,對於年羹堯在西北的所作所為,雍正皇帝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你是在朕身邊長大的人,朕對你自然和對別人不同,對年羹堯也是心思!朕讓你再江蘇試行攤丁入畝,讓田文鏡在河南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原本還打算讓年羹堯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只是......」
李衛則立馬接上話頭:
「怎麼,年羹堯敢不聽主子的話?」
此時的年羹堯還會不會聽雍正皇帝的話,李衛會不知道?
就算朝堂之上對於年羹堯的彈劾浪潮,李衛不清楚?第一個向雍正皇帝匯報「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流言的李衛,會不清楚年羹堯在西北是個什麼狀態?
他當然知道!他之所以如此反問,就是為了撇清自己和年羹堯之間的關係,表示自己沒有同年羹堯的私下交往,對其先行狀況也不甚清楚;同時,為了表明對雍正皇帝的忠心,還必須站在雍正皇帝的角度上給予支持和擁護。所以,反問是李衛當前最合適的回應。
等到雍正皇帝明確陳述了年羹堯的「不聽話表現」以後,李衛又給出了這樣的反應:
「既然這樣,乾脆是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鄔先生早就給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惹出天大的禍來。主子,奴才在底下聽到一句話,一直想同主子說,說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注意李衛的語言藝術:
1、提出自己的建議——「免其大將軍」
就年羹堯的所作所為,一個腦袋肯定不夠砍得,但李衛卻為何只給予了「免職」的處罰建議?
別忘了李衛和年羹堯之間的特殊關係,有了這層關係的牽絆,李衛越是要求對其嚴懲,越有著「欲蓋彌彰」的嫌疑。所以,李衛的建議只能適可而止,點到為止。
2、借鄔先生之口,表明對雍正皇帝的支持和擁護
剛剛的建議是「免職」,可借用鄔先生的話後,年羹堯就成了「遲早會惹出天大禍事」的主兒,潛在意思就是不殺不行!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讓我說,給他免職就行;但鄔先生曾經對年羹堯有過評價,您還是殺了他吧!如此,李衛既能規避嫌疑,又能明確表示對雍正皇帝的支持和擁護,可謂滴水不漏、一舉兩得。
3、「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流言作用
有了自己的建議和吳先生的提醒,李衛又提出了一個來自民間百姓的傳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這下年羹堯的罪過更嚴重了,直接衝著「篡逆」去了!
也就是說,如果張廷玉的幾句話是為年羹堯遞上了一把刀,李衛的這句話則是鍛造了這把誅殺年羹堯的刀。
總之,在年羹堯這件事上,李衛的處理必須慎之又慎、倍加小心,既不能明著要求誅殺,更不能違拗雍正皇帝的真實意圖。
對於年羹堯的處理,雍正皇帝會問及張廷玉的意見,就不會問及李衛的意見?
等到雍正皇帝問起,李衛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他的回答,就是翠兒剛才的「婦人之見」!
詳盡陳述年羹堯的罪行,明確他該殺的理由,但也絕對會加上一句「婦人之見」——能不能念在昔日情分上,保他一保!
對於李衛的回答,雍正皇帝又會作何批示:
陳述誅殺年羹堯的必要和無奈,批評李衛的婦人之見!但也絕對會加上一句——換做別人,十條命都沒了!
說白了,在雍正皇帝面前,李衛既要表示絕對的服從和忠心,又要彰顯自己不忘舊情、始終如一的正面形象,更要徹底撇清和年羹堯之間的關係。
而對於李衛,雍正皇帝要拉攏,更要敲打。
如何拉攏?讓李衛感覺到自己誅殺年羹堯的無奈,明確自己仍然是「不忘舊情、看重故人」的主子,別灰心,彆氣餒,朕還是會疼你的!
如何敲打?那在於那一句「換做別人,十條命都沒了」,這裡的「別人」是誰?是朝廷百官,更是李衛!
只是,只要雍正皇帝還有拉攏和敲打的表現,就說明雍正皇帝對李衛的信任和倚重程度仍未改變,就說明李衛在年羹堯這件事上的處理是正確的,是完美的。
現在來看,翠兒的要求還是「婦人之見」嗎?這不就是李衛用以自保,讓雍正皇帝釋去一切懷疑、保持恩寵程度的有效辦法嗎!
翠兒,一個有智慧、有心胸、不忘舊恩、不負故人的好女人!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