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孫嘉誠求雨為什麼能成功?這早在他意料之中而非巧合!

2021-02-13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117期)

在《雍正王朝》中有很多玄幻的地方,比如伯倫不歸酒樓的算命超準的神秘道士,比如神機妙算近妖的鄔思道,再有就是久旱無雨的京城,就因為孫嘉誠求雨,竟然成功了。

那麼孫嘉誠求雨成功,真的僅僅是巧合嗎?還是說真的感動了上天?這背後到底有哪些隱情呢?

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為什麼孫嘉誠能求雨成功?背後隱藏一鮮為人知的秘密!

一、

大膽的孫嘉誠:

飛揚跋扈的年羹堯進京的種種表現,讓孫嘉誠實在看不順眼,乾脆在大殿上直接要彈劾年羹堯,這讓雍正帝有些惱火,暫時關押了孫嘉誠。

他之所以關押孫嘉誠,並不是因為他彈劾年羹堯本身這件事錯了,而是擔心他彈劾年羹堯並不是發自他內心,而是聽從了老八胤禩的指使。

要知道此時的雍正帝急需一場勝利來奠定自己的基礎,前面接連出現山西諾敏案和科場舞弊案,這讓雍正帝很丟面子,唯獨年羹堯西北大捷,給雍正帝漲足了臉面。

這時的他要樹年羹堯為正面典型,當然不希望有人潑冷水了,尤其是老八胤禩的人!

在當天晚上雍正帝從年妃那裡「卸甲」發洩一番後,回來的路上雍正帝就急匆匆地問劉墨林,有沒有打聽清楚孫嘉誠上摺子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劉墨林匯報:

「回皇上,孫嘉誠上這個摺子純粹是因為看不慣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和八爺他們沒有關係!」

此時的雍正帝滿臉狐疑地瞪了劉墨林一眼,顯然並不相信劉墨林的回答。

隨後雍正帝扭了扭脖子,對張五哥說,明天一早把孫嘉誠帶來,朕要見他。

顯然,雍正帝明天一早要見孫嘉誠,就是想問問他,到底是誰指使他彈劾年羹堯的?

二、

誰讓你參年羹堯的?

雍正帝見到了孫嘉誠,第一句話就是:

「說,誰讓你參年羹堯的?」

孫嘉誠也不含糊,一抬頭,一仰脖:

「是上天!」

雍正帝輕蔑的「哼」了一聲,隨後孫嘉誠就把自己的理論說了出來:

「今年春四月初至今,直隸山東久旱無雨,皇上,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根據我朝名臣于成龍推的易理,京師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這個奸臣就是年羹堯!」

雍正帝還好不糊塗,大聲打斷了孫嘉誠的話:

「天道茫茫,聖人難知,你這分明是在假借天象,攻擊朝廷的功臣。」

隨後孫嘉誠就巴拉巴拉把年羹堯的所有罪名都說出來了,末了不忘加一句,天下大旱,就是因為年羹堯是奸臣。

這下子可徹底惹惱了雍正帝,他把筆一扔就讓孫嘉誠寫下來,孫嘉誠也是暴脾氣,拿起來就要紙,幸虧張廷玉及時制止,皇上的筆你能用嗎?

其實,雍正帝就是希望孫嘉誠能適可而止,自己已經把態度都表明給他了,不讓他攻擊朝廷功臣。可是這個孫嘉誠一根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最後下不了臺的雍正帝希望拿求雨難住他,讓他就此停住。

結果這個愣頭青,直接三個字「臣願往」就出了午門求雨去了。

三、

孫嘉誠為什麼敢去?

不可否認孫嘉誠是絕頂聰明之人,他明明知道這是雍正帝給他的一個臺階,可他偏偏就不下,非要去求雨。

他哪裡來的把握敢去求雨,難道他不考慮後果嗎,如果求不下來,後果不堪設想,即使不死,也得扒層皮。

有人說,這是編劇刻意製造的,目的就是突出年羹堯的飛揚跋扈,連上天都看不過去了。也是為了表明孫嘉誠就是忠臣,連上天都在幫助他。

天降大雨,我們當然相信是一種巧合,可是孫嘉誠真的敢把自己的命運壓到概率極低的巧合上嗎?

除非孫嘉誠就是個二愣子,從來不考慮後果,否則,只能說明,天會下雨,這都在孫嘉誠的意料之中。

還記得一開始他說的于成龍推演的易理嗎?

于成龍根本就不會推演易理,也沒有史料記載說于成龍會推易理,如果說他會推演易理,能推演出奸臣和忠臣,那麼雍正帝只需要養幾個會推演易理的人就行了,還養那麼多大臣有何用?

真正會推演易理的,恰恰是孫嘉誠,而他所能推演出來的,只有天氣。

易理就是易學,是研究萬事萬物運行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哲學,其中九宮八卦是最常用推演手段。

九宮八卦又分六十四卦,比如乾卦代表冰、雹、霰;坤卦在天時又為陰雲、霧氣、冰霜;震卦在天象為雷雨、雷鳴、地震、火山噴發;坎卦在天象為雨、雷、露、霜;離卦天象為晴天、熱天、酷暑、烈日、乾旱。

過去會算卦的高人往往故弄玄虛,通過某種天象說什麼祥兆或兇兆,要想破解就需要怎樣怎樣等等。孫嘉誠顯然是通曉易經的高手,別忘了,他可是康熙六十年科舉的探花,聰明自不必說。

四、

孫嘉誠求雨成功的秘訣:

孫嘉誠求雨確實辛苦,在大太陽底下跪著,大汗淋漓,其實也沒什麼,曬不死,年羹堯都說了:

「就說西北打仗這兩年吧,豈止是曬太陽了,櫛風沐雨,頂霜冒雪,什麼樣的苦我沒受過?

別忘了,跟孫嘉誠一起曬太陽的還有侍衛們和清流一黨呢。

孫嘉誠向來不打無準備之仗,就拿他出名的那一次吧,他早不打架,晚不打架,偏偏等雍正帝拿著新鑄的銅錢誇老八胤禩的那一天打架,還指名要到雍正帝面前告狀。

他一個小小的六品戶部主事,連見雍正帝的機會都沒有,偏偏這次被他找到了機會,還恰是時候,不能不說,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此!

所以,孫嘉誠求雨成功的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孫嘉誠早就看年羹堯不順眼了,這在他跟雍正帝的對話中也有體現,可是他早不彈劾,晚不彈劾,偏偏選在大雨下來的頭一天彈劾,不得不說,他是有準備而來。

先不說他羅列的年羹堯幾大罪狀是多麼有條理,一點不像是臨時發揮的,單是他回答雍正帝問話的策略就非常高明,直接一個「是上天」就把雍正帝往天氣大旱上引。

假如雍正帝聽從了他的彈劾,也認為年羹堯需要懲罰,那麼下午的雨一下,證明孫嘉誠說的完全正確,上天都為雍正帝的正確決策而點讚。

假如雍正帝不聽他的彈劾,那麼孫嘉誠就想方設法讓雍正帝動怒,從他跟雍正帝的對話中也能看出來,他是幾句話不離天象,直到雍正帝怒指他,他還昂首挺胸。他自詡為忠臣,如果雍正帝不聽從他的勸諫,他就讓上天來替他說話,最後還會扯到下雨上面,仍然讓雍正帝下不了臺。

所以,當雍正帝說出讓他求雨的話來後,他心中是暗喜的,才敢毫不猶豫的接下來:

「臣願往!」

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給雍正帝造成極大的恐慌,一方面八爺黨一派還沒有處理完,這又出來一請流派,而且兩個派的政治立場在某些方面還一致。

這才是雍正帝最恐慌的地方,所以,這個局面出現之後,八爺黨都等著看雍正帝的熱鬧,而雍正帝巧妙的把孫嘉誠派往西北,實現了自己的借刀殺人之際,不僅處理了年羹堯,也深深打擊了清流一派,同時還不給八爺黨留下什麼把柄。

這才是孫嘉誠求雨成功後,自己給自己挖的墳墓!

當然,以上是楊角風的推斷,也有可能求雨成功就是一種巧合,畢竟無巧不成書嘛!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上期回顧:雍正王朝年羹堯被賜死時,為什麼翠兒建議保他被李衛批婦人之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孫嘉誠求雨成功是巧合,還是真的感動了上天?都不是!
    在《雍正王朝》中有很多玄幻的地方,比如伯倫不歸酒樓的算命超準的神秘道士,比如神機妙算近妖的鄔思道,再有就是久旱無雨的京城,就因為孫嘉誠求雨,竟然成功了
  • 雍正王朝:孫嘉誠明知雍正派他到年羹堯處是送死,為何欣然前往?
    其實也不能說,孫嘉誠之死的主因其實不在於雍正,而在於孫嘉誠自己,他非要做龍逢比幹,卻不顧忌君父雍正的感受,所以最後只能成為一顆棄子。這更是說明了古代宮廷政治鬥爭的殘酷,只是愛國,不忠君的話,那麼下場肯定很慘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分兩步說說這個問題。
  • 雍正王朝:孫嘉誠為何被雍正帝派往西北送死?問題在於他的一舉動
    在《雍正王朝》中有個人物的死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個人就是孫嘉誠,也正是由於他的死,點燃了年羹堯滅亡的導火索。 那麼到底誰該為孫嘉誠的死負責呢? 《雍正王朝解密》82: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什麼要派孫嘉誠去西北?只因他做錯了一件事!
  • 雍正王朝:明知道是死,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西北?這才叫錚臣
    孫嘉誠,《雍正王朝》中唯一能和怡親王胤祥想媲美得完美人物,一個剛直、執拗到可愛的錚臣。
  • 雍正王朝:清流,到底有多可怕?孫嘉誠死後,雍正徹底輸給了他們
    早在年羹堯升任「陝甘總督」的時候,當時的雍親王胤禛就曾告誡過年羹堯:「只要朝廷裡有人一句話,就能將你剝得乾乾淨淨」。雍正朝的年羹堯雖然能夠節制四省、統帥二十多萬兵馬;但此時的胤禛也已經升級成為雍正皇帝,能將年羹堯高高捧起,更能將年羹堯一下摔死!可年羹堯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甚至處死了雍正皇帝專門派往西北隨時給年羹堯「提醒」的孫嘉誠。
  • 孫嘉誠的死,其實是雍正有意而為之
    說起雍正王朝中的小人物,有一個特別耿直的人不得不提到,他敢於和皇帝對著幹,是雍正朝唯一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只因為他的心中只存在朝廷和天下。
  • 年羹堯失寵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殺孫嘉誠,而是觸犯了雍正帝這條底線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最具爭議的人物,他就是年羹堯!
  • 「張廷玉」走了,《雍正王朝》中他的智慧和委屈有幾人能看懂?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的扮演者杜雨露去世了,恐世間再難有像杜老爺子這樣對這個角色的精彩表演。本文解析劇中張廷玉的智慧,希望對職場內的讀友有所啟發。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科場舞弊案,明明沒有調查清楚,雍正帝為何就草草結案,斬了張廷璐,而張廷玉又為什麼一開始不肯上摺子表明態度呢?
  • 孫嘉誠:因膽大直言勸諫雍正出名,晚年為何會被一篇文章「嚇死」
    影視劇《雍正王朝》孫嘉誠形象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有一位有極為大膽的官員,他常常直言進諫,一副不顧生死的樣子,他就是電視劇人物孫嘉誠。影視劇《雍正王朝》孫嘉誠形象在孫嘉誠任直隸總督期間,他為百姓發聲。影視劇《雍正王朝》孫嘉誠形象孫嘉淦因為始終心繫百姓且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所以深得百姓愛戴。但是他卻是以"直言進諫"平步青雲並最終聞名天下的。
  •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這是鄔思道跟雍正帝的暗號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 雍正王朝:這部戲中的角色,誰最討厭?李紱,而且有真憑實據
    但這也只是奪嫡陣營不同造成的主觀判斷,更是「成者王侯敗者賊」以後的必然結果,如果真要公平地予以客觀評價,也就不能用簡單的「好和壞」來評價。可在《雍正王朝》的角色中,還真就有這樣一位不管主觀還是客觀都不會得到好評價的角色。他用生動的形象詮釋了什麼叫「犬儒」,詮釋了什麼叫「大奸似忠」;在他心中什麼都不重要,自己乃至自己代表的階層利益要遠遠重於百姓疾苦、國家利益。
  • 年羹堯殺孫嘉誠後為什麼雍正就開始動年羹堯了?
    「恃寵而驕」這幾個字,葬送了多少名臣戰將?道出了多少歷史秘辛?雍正動年羹堯,僅僅是因為他殺了孫嘉誠嗎?這只是雍正找的一個藉口,一個空有名正言順地剷除年羹堯的藉口。畢竟年羹堯可是西北的邊疆大吏,掌控著四省的軍政大權,權傾朝野,牽一髮而動全身。要說年羹堯恃寵而驕,他倒也是有這個本錢的。
  • 《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
  • 《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因為在孫嘉誠看來,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而是這「漂亮銅錢」太坑:這銅錢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含銅量太高。
  • 雍正王朝:詳解雍正與年羹堯的那次飯局,告訴你什麼才是權謀算計
    說到這裡,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雍正會把得勝歸來的年羹堯為「恩人」了。可是,這句「恩人」只是政治家一時的感慨,而年羹堯卻當了真——他不僅安然接受百官跪迎(皇帝才有的待遇),更是飛揚跋扈染指君權(插手官員的任命問題,即大名鼎鼎的「年選」),甚至說出了「軍中只知軍令,不知皇帝」的狂悖之語。
  • 繼續盤點《雍正王朝》中那些不符合歷史史實的硬傷
    前一段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列舉了《雍正王朝》中20條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其實該劇中不符合史實的地方不止20條,今天我就再繼續列舉幾條。 1.劇中十阿哥胤 只是一個草包貝勒而已,但在歷史上,他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晉封為敦郡王了,而此時的胤禩只是貝勒,胤禟僅僅是一個貝子而已。
  • 揭秘《雍正王朝》幕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雖然《雍正王朝》這部劇自播出到現在已有20年,但熱度絲毫不曾減少,依然是眾多影迷觀看和討論的話題之一。關於這部經典巨製,相信大家肯定對劇中的人物,劇情,結局都已經了解的比較透徹了,那今天就來揭秘一些《雍正王朝》幕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1.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是在聽了張廷玉勸諫後,才下決定賜死年羹堯?
    《雍正王朝》中,雍正雖然將年羹堯不斷貶謫,但是他卻頂住百官的壓力,始終沒有下令將年羹堯處死。直到在聽完張廷玉對其的進言之後,雍正這才最終下定了決心,賜年羹堯以自盡。實際上,張廷玉向雍正諫言處死年羹堯,這其中既有「於公」的成分,當然也有他的「私心」。而對於雍正來說,他看似遲遲不肯下最後的決定,其實也是一直在等待著張廷玉的這番勸諫。
  •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典型下面這幾段,《雍正王朝》劇中看似不起眼的情節,卻都是以簡短的劇情,精準戳中背後清王朝殘酷的興衰真相。其中的反思回味,確實勝過多少歷史論文。細節一:孫嘉誠撕八爺《雍正王朝》裡的權鬥,別管正角奸角,大多都走背後捅刀的套路。但戶部六品主事孫嘉誠,卻是不按套路出牌。
  • 雍正王朝:雍正能放過知道他太多秘密的鄔思道嗎?鄔思道結局如何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運籌帷幄,最終幫助胤禛走向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歷史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悲劇不斷上演,有很多一心輔佐主子成為帝王的人物,功勞顯赫卻落沒有好結局。那麼,鄔思道的結局又如何呢?聰明的鄔思道懂的「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在幫助雍正奪嫡成功後,選擇遠離權力核心,以「半隱」的原則,才能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