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孫嘉誠求雨成功是巧合,還是真的感動了上天?都不是!

2021-02-13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中有很多玄幻的地方,比如伯倫不歸酒樓的算命超準的神秘道士,比如神機妙算近妖的鄔思道,再有就是久旱無雨的京城,就因為孫嘉誠求雨,竟然成功了。

那麼孫嘉誠求雨成功,真的僅僅是巧合嗎?還是說真的感動了上天?這背後到底有哪些隱情呢?

《雍正王朝解密》94:雍正王朝中為什麼孫嘉誠能求雨成功?背後隱藏一鮮為人知的秘密!

一、

大膽的孫嘉誠:

飛揚跋扈的年羹堯進京的種種表現,讓孫嘉誠實在看不順眼,乾脆在大殿上直接要彈劾年羹堯,這讓雍正帝有些惱火,暫時關押了孫嘉誠。

他之所以關押孫嘉誠,並不是因為他彈劾年羹堯本身這件事錯了,而是擔心他彈劾年羹堯並不是發自他內心,而是聽從了老八胤禩的指使。

要知道此時的雍正帝急需一場勝利來奠定自己的基礎,前面接連出現山西諾敏案和科場舞弊案,這讓雍正帝很丟面子,唯獨年羹堯西北大捷,給雍正帝漲足了臉面。

這時的他要樹年羹堯為正面典型,當然不希望有人潑冷水了,尤其是老八胤禩的人!

在當天晚上雍正帝從年妃那裡「卸甲」發洩一番後,回來的路上雍正帝就急匆匆地問劉墨林,有沒有打聽清楚孫嘉誠上摺子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劉墨林匯報:

「回皇上,孫嘉誠上這個摺子純粹是因為看不慣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和八爺他們沒有關係!」

此時的雍正帝滿臉狐疑地瞪了劉墨林一眼,顯然並不相信劉墨林的回答。

隨後雍正帝扭了扭脖子,對張五哥說,明天一早把孫嘉誠帶來,朕要見他。

顯然,雍正帝明天一早要見孫嘉誠,就是想問問他,到底是誰指使他彈劾年羹堯的?

二、

誰讓你參年羹堯的?

雍正帝見到了孫嘉誠,第一句話就是:

「說,誰讓你參年羹堯的?」

孫嘉誠也不含糊,一抬頭,一仰脖:

「是上天!」

雍正帝輕蔑的「哼」了一聲,隨後孫嘉誠就把自己的理論說了出來:

「今年春四月初至今,直隸山東久旱無雨,皇上,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根據我朝名臣于成龍推的易理,京師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這個奸臣就是年羹堯!」

雍正帝還好不糊塗,大聲打斷了孫嘉誠的話:

「天道茫茫,聖人難知,你這分明是在假借天象,攻擊朝廷的功臣。」

隨後孫嘉誠就巴拉巴拉把年羹堯的所有罪名都說出來了,末了不忘加一句,天下大旱,就是因為年羹堯是奸臣。

這下子可徹底惹惱了雍正帝,他把筆一扔就讓孫嘉誠寫下來,孫嘉誠也是暴脾氣,拿起來就要紙,幸虧張廷玉及時制止,皇上的筆你能用嗎?

其實,雍正帝就是希望孫嘉誠能適可而止,自己已經把態度都表明給他了,不讓他攻擊朝廷功臣。可是這個孫嘉誠一根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最後下不了臺的雍正帝希望拿求雨難住他,讓他就此停住。

結果這個愣頭青,直接三個字「臣願往」就出了午門求雨去了。

三、

孫嘉誠為什麼敢去?

不可否認孫嘉誠是絕頂聰明之人,他明明知道這是雍正帝給他的一個臺階,可他偏偏就不下,非要去求雨。

他哪裡來的把握敢去求雨,難道他不考慮後果嗎,如果求不下來,後果不堪設想,即使不死,也得扒層皮。

有人說,這是編劇刻意製造的,目的就是突出年羹堯的飛揚跋扈,連上天都看不過去了。也是為了表明孫嘉誠就是忠臣,連上天都在幫助他。

天降大雨,我們當然相信是一種巧合,可是孫嘉誠真的敢把自己的命運壓到概率極低的巧合上嗎?

除非孫嘉誠就是個二愣子,從來不考慮後果,否則,只能說明,天會下雨,這都在孫嘉誠的意料之中。

還記得一開始他說的于成龍推演的易理嗎?

于成龍根本就不會推演易理,也沒有史料記載說于成龍會推易理,如果說他會推演易理,能推演出奸臣和忠臣,那麼雍正帝只需要養幾個會推演易理的人就行了,還養那麼多大臣有何用?

真正會推演易理的,恰恰是孫嘉誠,而他所能推演出來的,只有天氣。

易理就是易學,是研究萬事萬物運行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哲學,其中九宮八卦是最常用推演手段。

九宮八卦又分六十四卦,比如乾卦代表冰、雹、霰;坤卦在天時又為陰雲、霧氣、冰霜;震卦在天象為雷雨、雷鳴、地震、火山噴發;坎卦在天象為雨、雷、露、霜;離卦天象為晴天、熱天、酷暑、烈日、乾旱。

過去會算卦的高人往往故弄玄虛,通過某種天象說什麼祥兆或兇兆,要想破解就需要怎樣怎樣等等。孫嘉誠顯然是通曉易經的高手,別忘了,他可是康熙六十年科舉的探花,聰明自不必說。

四、

孫嘉誠求雨成功的秘訣:

孫嘉誠求雨確實辛苦,在大太陽底下跪著,大汗淋漓,其實也沒什麼,曬不死,年羹堯都說了:

「就說西北打仗這兩年吧,豈止是曬太陽了,櫛風沐雨,頂霜冒雪,什麼樣的苦我沒受過?

別忘了,跟孫嘉誠一起曬太陽的還有侍衛們和清流一黨呢。

孫嘉誠向來不打無準備之仗,就拿他出名的那一次吧,他早不打架,晚不打架,偏偏等雍正帝拿著新鑄的銅錢誇老八胤禩的那一天打架,還指名要到雍正帝面前告狀。

他一個小小的六品戶部主事,連見雍正帝的機會都沒有,偏偏這次被他找到了機會,還恰是時候,不能不說,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此!

所以,孫嘉誠求雨成功的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孫嘉誠早就看年羹堯不順眼了,這在他跟雍正帝的對話中也有體現,可是他早不彈劾,晚不彈劾,偏偏選在大雨下來的頭一天彈劾,不得不說,他是有準備而來。

先不說他羅列的年羹堯幾大罪狀是多麼有條理,一點不像是臨時發揮的,單是他回答雍正帝問話的策略就非常高明,直接一個「是上天」就把雍正帝往天氣大旱上引。

假如雍正帝聽從了他的彈劾,也認為年羹堯需要懲罰,那麼下午的雨一下,證明孫嘉誠說的完全正確,上天都為雍正帝的正確決策而點讚。

假如雍正帝不聽他的彈劾,那麼孫嘉誠就想方設法讓雍正帝動怒,從他跟雍正帝的對話中也能看出來,他是幾句話不離天象,直到雍正帝怒指他,他還昂首挺胸。他自詡為忠臣,如果雍正帝不聽從他的勸諫,他就讓上天來替他說話,最後還會扯到下雨上面,仍然讓雍正帝下不了臺。

所以,當雍正帝說出讓他求雨的話來後,他心中是暗喜的,才敢毫不猶豫的接下來:

「臣願往!」

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給雍正帝造成極大的恐慌,一方面八爺黨一派還沒有處理完,這又出來一請流派,而且兩個派的政治立場在某些方面還一致。

這才是雍正帝最恐慌的地方,所以,這個局面出現之後,八爺黨都等著看雍正帝的熱鬧,而雍正帝巧妙的把孫嘉誠派往西北,實現了自己的借刀殺人之際,不僅處理了年羹堯,也深深打擊了清流一派,同時還不給八爺黨留下什麼把柄。

這才是孫嘉誠求雨成功後,自己給自己挖的墳墓!

當然,以上是楊角風的推斷,也有可能求雨成功就是一種巧合,畢竟無巧不成書嘛!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中孫嘉誠求雨為什麼能成功?這早在他意料之中而非巧合!
    ,就因為孫嘉誠求雨,竟然成功了。那麼孫嘉誠求雨成功,真的僅僅是巧合嗎?還是說真的感動了上天?這背後到底有哪些隱情呢?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為什麼孫嘉誠能求雨成功?背後隱藏一鮮為人知的秘密!一、大膽的孫嘉誠:飛揚跋扈的年羹堯進京的種種表現,讓孫嘉誠實在看不順眼,乾脆在大殿上直接要彈劾年羹堯,這讓雍正帝有些惱火,暫時關押了孫嘉誠。
  • 雍正王朝:孫嘉誠明知雍正派他到年羹堯處是送死,為何欣然前往?
    如果說每一部電視劇相當於一個小世界一般,那麼無疑雍正王朝這個小世界是相當完善的,很多地方都是耐人尋味的,有著諸多職場道理和人情世故,所以又被稱之為職場教科書。那麼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個有意思的劇情,那便是孫嘉誠到底是死於雍正的設局之下,還是死於其他原因呢?為什麼有些人覺得雍正派孫嘉誠前往西北年羹堯處分明是一個死局,為何孫嘉誠還會欣然前往呢?
  • 雍正王朝:孫嘉誠為何被雍正帝派往西北送死?問題在於他的一舉動
    在《雍正王朝》中有個人物的死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個人就是孫嘉誠,也正是由於他的死,點燃了年羹堯滅亡的導火索。 那麼到底誰該為孫嘉誠的死負責呢? 《雍正王朝解密》82: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什麼要派孫嘉誠去西北?只因他做錯了一件事!
  • 雍正王朝:明知道是死,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西北?這才叫錚臣
    胤祥的正面形象足以威服群臣,但有些時候也必須依仗武裝力量加持才能鎮住場面;但孫嘉誠不同,不憑官職,不憑聖寵,但憑胸中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堂堂正氣。就連張廷玉都能將孫嘉誠視為知己,就連雍正皇帝都數次敗給孫嘉誠,也難怪看官們會戲稱,如果「八王逼宮」的時候,孫嘉誠還在,壓根就不需要胤祥的擎天保駕,也不需要張廷玉的舌戰諸王,孫嘉誠自己就可以團滅「八爺黨」!
  • 雍正王朝:清流,到底有多可怕?孫嘉誠死後,雍正徹底輸給了他們
    儘管廉親王胤禩的舉動深得清流官員們的心,但如果在雍正皇帝和廉親王胤禩之間選擇,他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站在雍正皇帝一邊!這也是整部《雍正王朝》中,廉親王胤禩從未得到過清流官員支持的原因所在。2、張廷玉對於雍正皇帝的忠心,絕對不容置疑;可對於孫嘉誠和年羹堯的態度,雍正皇帝始終沒有明確表示,張廷玉不能妄動,更不能違拗雍正皇帝的真實意圖。所以,張廷玉只能等,等著雍正皇帝給出明確指示。對於張廷玉的忠心耿耿和周全考慮,雍正皇帝自然非常認可,可他為何還是主動要求怡親王胤祥和三位上書房大臣一塊去祭拜孫嘉誠呢?這是雍正皇帝對廉親王胤禩跪祭孫嘉誠的理性操作!
  • 孫嘉誠的死,其實是雍正有意而為之
    說起雍正王朝中的小人物,有一個特別耿直的人不得不提到,他敢於和皇帝對著幹,是雍正朝唯一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只因為他的心中只存在朝廷和天下。
  • 年羹堯失寵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殺孫嘉誠,而是觸犯了雍正帝這條底線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最具爭議的人物,他就是年羹堯!
  • 孫嘉誠:因膽大直言勸諫雍正出名,晚年為何會被一篇文章「嚇死」
    影視劇《雍正王朝》孫嘉誠形象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有一位有極為大膽的官員,他常常直言進諫,一副不顧生死的樣子,他就是電視劇人物孫嘉誠。對待皇帝毫不忌憚,直言進諫其實孫嘉淦在步入仕途之時,他身居的官位並不高,但是他的敢於直言進諫幫助他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在雍正剛登基的時候,他非常鼓勵大臣們向他進言。可大臣們都知曉他喜怒無常所以不敢進言,但是孫嘉淦卻不是這樣的。他不僅一點不忌憚雍正而且直戳雍正的內心。
  • 《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
  • 《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因為在孫嘉誠看來,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而是這「漂亮銅錢」太坑:這銅錢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含銅量太高。
  • 揭秘《雍正王朝》幕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雖然《雍正王朝》這部劇自播出到現在已有20年,但熱度絲毫不曾減少,依然是眾多影迷觀看和討論的話題之一。關於這部經典巨製,相信大家肯定對劇中的人物,劇情,結局都已經了解的比較透徹了,那今天就來揭秘一些《雍正王朝》幕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1.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是在聽了張廷玉勸諫後,才下決定賜死年羹堯?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論「於公」還是「於私」,張廷玉都會勸諫雍正處死年羹堯。同歷史上的年羹堯一樣,《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堯與雍正的關係也是極為特殊的。儘管期間年羹堯耗費巨大,並且是飽受爭議,但最終還是順利平定了叛亂,幫助雍正徹底穩固了皇位,雍正更是將其看作為是自己的「恩人」。然而,功成名就之後的年羹堯也就開始了他的「作死之路」。這個時候的年羹堯飛揚跋扈,結黨營私、居功自傲,招致了朝中的諸多不滿。更為重要的是,年羹堯竟然對於雍正的政令也開始進行公開的抵制與對抗,並且還擅殺了雍正派駐過去的孫嘉誠。
  • 雍正王朝:詳解雍正與年羹堯的那次飯局,告訴你什麼才是權謀算計
    在《雍正王朝》裡,政治飯局也屢見不鮮。最為有名的一次,莫屬「康熙與佟國維的那場晚宴」——風輕雲淡間,兩個政治高手就完成了交易;幾乎沒有激起任何大的風波,一場由立儲而即將引爆的朝局動蕩,就散於無形。每每想來,真是令人佩服不已。其實,在《雍正王朝》裡,還有一次著名的飯局,只不過這次的「參宴者」水平參差不齊,最終談崩了。
  • 雍正王朝:這部戲中的角色,誰最討厭?李紱,而且有真憑實據
    導讀:作為一部經典的歷史劇作,《雍正王朝》對於角色的塑造絕對無可挑剔,甚至有人認為但凡有正臉出現的人物,都不容忽視,都有著他存在的必然理由。
  • 雍正王朝:老八實力為何如此強大,讓雍正到生命最後一年才擺平?
    四爺胤禛初露鋒芒,則沒什麼實力,一直到後來一路開掛,像橫空出世一般,成為九五之尊,讓所謂一手遮天的「八爺黨」措手不及,一對相愛相殺的一生之敵,當胤禩最終的挫敗而離開人世時,雍正的生命也就此走到了盡頭。《雍正王朝》中,自從下江南賑災,胤禛和胤禩就開始明裡暗裡互相攻擊了。
  • 年羹堯殺孫嘉誠後為什麼雍正就開始動年羹堯了?
    而此時的朝廷中,激烈的「九龍奪嫡」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那時的雍正並沒有特別的優勢,相反還是比較弱勢的一方。年羹堯雖然身為雍正的大舅哥,但是這個時候並不怎麼看得起他,反而是跟一起帶兵打過仗的十四阿哥胤禵比較親近。畢竟當時的胤禵在軍隊裡頗有根基,朝堂勢力也大,一旦登基,年羹堯獲得的好處也多。而且男人三大鐵:一起同過窗的;一起扛過槍的;一起嫖過娼,年羹堯和十四阿哥一起經歷過了後兩樣,關係自然親近。
  •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這是鄔思道跟雍正帝的暗號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 「張廷玉」走了,《雍正王朝》中他的智慧和委屈有幾人能看懂?
    本文解析劇中張廷玉的智慧,希望對職場內的讀友有所啟發。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科場舞弊案,明明沒有調查清楚,雍正帝為何就草草結案,斬了張廷璐,而張廷玉又為什麼一開始不肯上摺子表明態度呢?
  • 雍正王朝:劉墨林真的是為救弘曆而死嗎?背後的真相或許正好相反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劇情不知道是導演刻意沒拍,還是後來被剪輯掉了,那就是關於劉墨林的死。
  • 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出三個要求,年羹堯為何敢全部否決
    雍正用幾乎懇求的態度說出了第三個問題:「那麼這一百五十萬能不能都在西北四省開支,不要朝廷再另外籌款了?」言下之意就是說,國家辦其他事也需要銀子啊,需要賑災,需要修河堤……年羹堯還是載釘截鐵地說道:「西北四省太窮了,僅青海一省十年都難以恢復元氣,根本無法獨立承擔十萬大軍的開支。」言下之意就是說:你跟我開玩笑呢?西北這窮地方到哪去找那麼多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