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誠的死,其實是雍正有意而為之

2021-03-05 裕山知識

說起雍正王朝中的小人物,有一個特別耿直的人不得不提到,他敢於和皇帝對著幹,是雍正朝唯一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只因為他的心中只存在朝廷和天下。

或許有些哥們(女生應該沒幾個人看過雍正王朝吧!)已經猜出來了,這個人就是孫嘉誠,因為他一心為公,所以他敢和雍正,和總理王大臣胤禩,和朝中的不正勢力做鬥爭,心中有天理就不怕。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大大的清官,最終還是死在了年羹堯的手裡,實在是讓人感到可惜,更是朝中的一大損失啊!

那麼,孫嘉誠的死是雍正有意而為之嗎?

其實,也不能算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孫嘉誠逼著年羹堯殺了自己,是孫嘉誠心甘情願當雍正的棋子的。

說到底,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皇權的最終犧牲者,哪怕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所以,孫嘉誠的死也有雍正的很大原因。

年羹堯是雍王府出來的奴才,是雍正一手調教的,以他的心機和對年羹堯的了解,怎麼可能想不到孫嘉誠的結局,孫嘉誠來到年羹堯的轄區,就註定了孫嘉誠的死。孫嘉誠明知道此去很難活著回來,還是毅然決然的來到了大西北。他人格上的偉大,確實令人傾服。

來到西北後,孫嘉誠的耿直性格仍舊沒有任何收斂,是啊!連皇帝都不怕,年羹堯在他眼裡更是不在話下了,看到年羹堯的不對之處,公然與年羹堯作對,使得年羹堯在軍中威嚴盡失,年羹堯不處罰他,還怎麼讓他這個大將軍王統兵馭將啊!於公於私都應該殺了孫嘉誠。

可是朝中的大臣和皇帝可不是這樣想的,殺了孫嘉誠只有一個結果,最終就是死,因為此時的雍正早已經想要除掉他了,雍正也不可能和百官對著幹,要不以後還怎麼開展工作。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明知道是死,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西北?這才叫錚臣
    也正因如此,年羹堯取得西北戰功,囂張返回京城以後,孫嘉誠才會不顧一切的彈劾之;才會敢於正面硬鋼雍正皇帝,下跪求雨,為雍正皇帝除掉年羹堯奠定了一切輿論基礎。只是,這次的輿論基礎雖然奠定的極為紮實,但卻也讓孫嘉誠嚴重得罪了不可一世的年羹堯。
  • 雍正王朝:孫嘉誠明知雍正派他到年羹堯處是送死,為何欣然前往?
    其實也不能說,孫嘉誠之死的主因其實不在於雍正,而在於孫嘉誠自己,他非要做龍逢比幹,卻不顧忌君父雍正的感受,所以最後只能成為一顆棄子。這更是說明了古代宮廷政治鬥爭的殘酷,只是愛國,不忠君的話,那麼下場肯定很慘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分兩步說說這個問題。
  • 雍正王朝:清流,到底有多可怕?孫嘉誠死後,雍正徹底輸給了他們
    這邊,孫嘉誠的靈堂上,一位清流官員如何抱怨:「諸位,諸位,到目前為止,王公貝勒一個人沒來,軍機大臣一個人沒有,六部九卿堂官一個人沒來呀!看起來啊,一個被降了職的年羹堯仍然是炎威赫赫啊!我就不信,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以至於斯啊!」這些清流官員們為何如此重視孫嘉誠的死?
  • 雍正王朝:孫嘉誠求雨成功是巧合,還是真的感動了上天?都不是!
    那麼孫嘉誠求雨成功,真的僅僅是巧合嗎?還是說真的感動了上天?這背後到底有哪些隱情呢?《雍正王朝解密》94:雍正王朝中為什麼孫嘉誠能求雨成功?背後隱藏一鮮為人知的秘密!一、大膽的孫嘉誠:飛揚跋扈的年羹堯進京的種種表現,讓孫嘉誠實在看不順眼,乾脆在大殿上直接要彈劾年羹堯,這讓雍正帝有些惱火,暫時關押了孫嘉誠。
  • 雍正王朝:孫嘉誠為何被雍正帝派往西北送死?問題在於他的一舉動
    在《雍正王朝》中有個人物的死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個人就是孫嘉誠,也正是由於他的死,點燃了年羹堯滅亡的導火索。 那麼到底誰該為孫嘉誠的死負責呢? 《雍正王朝解密》82: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什麼要派孫嘉誠去西北?只因他做錯了一件事!
  • 雍正王朝中孫嘉誠求雨為什麼能成功?這早在他意料之中而非巧合!
    他之所以關押孫嘉誠,並不是因為他彈劾年羹堯本身這件事錯了,而是擔心他彈劾年羹堯並不是發自他內心,而是聽從了老八胤禩的指使。要知道此時的雍正帝急需一場勝利來奠定自己的基礎,前面接連出現山西諾敏案和科場舞弊案,這讓雍正帝很丟面子,唯獨年羹堯西北大捷,給雍正帝漲足了臉面。這時的他要樹年羹堯為正面典型,當然不希望有人潑冷水了,尤其是老八胤禩的人!
  • 孫嘉誠:因膽大直言勸諫雍正出名,晚年為何會被一篇文章「嚇死」
    影視劇《雍正王朝》孫嘉誠形象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有一位有極為大膽的官員,他常常直言進諫,一副不顧生死的樣子,他就是電視劇人物孫嘉誠。影視劇《雍正王朝》孫嘉誠形象在孫嘉誠任直隸總督期間,他為百姓發聲。由於戰事頻繁,清朝初期一直存在糧食短缺的問題,政府為了緩解這一問題,頒布了"禁酒令"。但是民間依然有很多人在私自釀酒,而且常常因為觸犯"禁酒令"被責罰。
  • 年羹堯殺孫嘉誠後為什麼雍正就開始動年羹堯了?
    年羹堯因功被晉升為一等公,再賞給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襲;其父年遐齡則被封為一等公,外加太傅銜,受命節制西北十一省軍政事。「年大將軍」的名號享譽天下,他的權勢也達到了頂點。這一場蓄謀的叛亂被平定後,雍正的帝位開始穩固起來,內憂外患都已經清除,表面上對年羹堯更為倚重了。
  • 雍正王朝:詳解雍正與年羹堯的那次飯局,告訴你什麼才是權謀算計
    今天,我們就以雍正皇帝與年羹堯的那場「火鍋盛宴」為契機,看一看什麼是真正的權謀算計;比一比年羹堯的政治水平到底比雍正差多少個段位。首先,我們先來簡單概述一下,此次飯局的背景:在經過艱苦卓絕的「九子奪嫡」之戰後,雍正皇帝終於上位。
  • 年羹堯失寵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殺孫嘉誠,而是觸犯了雍正帝這條底線
    他的人生轉折點就出現在殺害孫嘉誠上面,可是要知道他曾經殺過很多人,甚至雍正帝的女婿都沒放過,為什麼殺害一個孫嘉誠,就讓雍正帝起了殺心呢?《雍正王朝解密》84:雍正王朝:雍正撤年羹堯職務,並非因孫嘉誠之死,而是因三個請求一、年羹堯得勝回京的種種表現,其實讓雍正帝很不爽,尤其是「卸甲」風波,以及後來的「年選」問題。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是在聽了張廷玉勸諫後,才下決定賜死年羹堯?
    (圖片來源於網絡)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張廷玉的這番回答,便可以看出其中的「精妙」之處。至於年羹堯的功勞,朝廷在此之前已經是百般嘉獎,只是年羹堯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功過相抵」,也依然是「死有餘辜」,這就說明是年羹堯對不起的雍正,而並非雍正對不起他年羹堯。「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張廷玉這是在說明殺掉年羹堯的必要性,既是要平息朝中的議論,也是為了要為雍正的皇權威嚴,由此看來,年羹堯已經是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
  • 雍正王朝:這個「官四代」的為官之道,才是官場正確的打開方式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作為康熙皇帝刻意安排的皇權監護之臣,從長期被壓制到突然翻身立下「擁立之功」,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走向位極人臣的權力巔峰,隆科多的官場生涯可謂精彩紛呈、跌巖起伏。2.先聽後言雍正皇帝順利登基為帝後,戶部主事孫嘉誠,因為和本部堂官撕打而來到了雍正皇帝面前。在整個過程中,隆科多關於孫嘉誠只有兩句話,而這兩句話就將隆科多「先聽後言」的處世哲學詮釋的淋漓盡致。
  • 雍正王朝:老八實力為何如此強大,讓雍正到生命最後一年才擺平?
    雍正登基後,八阿哥胤禩作為朝野中勢力最大的皇子,所以八爺也並沒有就此擺手,便開始動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不斷製造麻煩,最終搞「八王議政」,看似雍正取勝,實則兩敗俱傷。雍正十三年,老八臨死還留一封信氣雍正。歷史上,胤禩在雍正四年就已經離開了,安排胤禩晚死九年,可能是劇情大體展現。那麼老八胤禩的實力有多大?
  • 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出三個要求,年羹堯為何敢全部否決
    其次,年羹堯剛打了勝仗,正是春風得意之時,也正是擺資歷講價錢的好時候,這時候他就是在囂張雍正也不可能拿功臣開刀。最後與年羹堯膽大、好賭、兇狠的性格有關,這也為他後來的悲慘遭遇埋下了伏筆,人狂自有天收,他得罪了所有的人!
  • 雍正王朝:這部戲中的角色,誰最討厭?李紱,而且有真憑實據
    但既然是朝堂爭奪、權力對決,劇中人物雖無好壞之分、對錯之別,但在觀眾心中卻也有著主觀判斷。比如「一心為民、一心為公」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好人」;比如「徒有賢名、收買人心」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壞人」。再比如「公忠體國、俠肝義膽」的皇十三子胤祥,就是「好人」;而「心如蛇蠍、一心斂財」的皇九子胤禟就是「壞人」。
  • 年羹堯殺人無數,為何殺死孫嘉誠後卻未造反?看完這4點你就懂了
    年羹堯殺人無數,為何殺死孫嘉誠後卻未造反?看完這4點你就懂了在胤禛奪嫡時期,年羹堯在其中充當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他最重要的得力助手,為雍正立下了很大的功。而年羹堯也不負眾望,很快他就取得了西北軍事的全面勝利,為皇上消除了一個心腹之患,雍正對他也更為讚賞及疼愛了,之後年羹堯主要掌握西北領地的軍兵,他也成為了皇上身邊的紅人。但是好景不長,年羹堯就慢慢"飄"了,仗著自己為皇上立下的大功以及皇上的寵愛而跋扈不已,目空一切,甚至認為雍正都要讓他三分,更何況是一些王公貴族和大臣呢!
  • 雍正王朝:劉墨林真的是為救弘曆而死嗎?背後的真相或許正好相反
    二、而這批有志之士真正受雍正帝重用的,其實就一個人,他就是劉墨林!當初年羹堯打了勝仗,進京時相當飛揚跋扈,惹惱了孫嘉誠,孫嘉誠跳著腳喊著要彈劾他。而被雍正帝派去調查孫嘉誠的人就是劉墨林,顯然,此時的劉墨林是被雍正帝視為非八爺黨的。這件事之後,劉墨林儼然成為了雍正帝和弘曆的貼身跟班,雍正帝下江南視察新政推行情況時,就帶著劉墨林。弘曆去河南處理田文鏡引發的罷考事件時,也是帶著劉墨林,包括後來弘曆去江蘇「避難」,帶著的仍是劉墨林。足可見劉墨林的地位,可以說,如果劉墨林不死,作為弘曆的肱骨大臣。
  • 雍正王朝:為什麼張廷玉再三強調年羹堯該殺?其實他是為了報仇!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 繼續盤點《雍正王朝》中那些不符合歷史史實的硬傷
    前一段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列舉了《雍正王朝》中20條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其實該劇中不符合史實的地方不止20條,今天我就再繼續列舉幾條。 1.劇中十阿哥胤 只是一個草包貝勒而已,但在歷史上,他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晉封為敦郡王了,而此時的胤禩只是貝勒,胤禟僅僅是一個貝子而已。
  • 《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第22集「孫嘉誠戶部鬥毆」的橋段,就是叫多少追劇粉絲印象深刻的一段。在這段戲裡,剛登基的雍正帝,正在為大清朝做工精美,充滿「新朝新氣象」的銅錢讚不絕口,接著就分分鐘被直臣孫嘉誠打臉。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因為在孫嘉誠看來,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而是這「漂亮銅錢」太坑:這銅錢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含銅量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