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雖然將年羹堯不斷貶謫,但是他卻頂住百官的壓力,始終沒有下令將年羹堯處死。直到在聽完張廷玉對其的進言之後,雍正這才最終下定了決心,賜年羹堯以自盡。
實際上,張廷玉向雍正諫言處死年羹堯,這其中既有「於公」的成分,當然也有他的「私心」。而對於雍正來說,他看似遲遲不肯下最後的決定,其實也是一直在等待著張廷玉的這番勸諫。
不論「於公」還是「於私」,張廷玉都會勸諫雍正處死年羹堯。
同歷史上的年羹堯一樣,《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堯與雍正的關係也是極為特殊的。
年羹堯和整個年氏家族都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因而也就可以算作是徹徹底底的雍正「自己人」,並且他的妹妹還嫁給了雍正,就此與雍正有了親緣關係。
但更為重要的是,年羹堯對於雍正不僅是披肝瀝膽,更是為雍正兩度立下了不世之功。
第一次是在雍正剛剛登基的時候,時任陝甘總督的年羹堯遵照雍正的指示和安排,對被康熙封為「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形成了極大的牽制,從而使得胤禵只得放棄帶兵奪權的想法,乖乖回到北京。如此一來,年羹堯也算是為扶保雍正登基立下了大功。
第二次是青海的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發動叛亂,年羹堯被雍正封為「撫遠大將軍」,開始統兵平叛。儘管期間年羹堯耗費巨大,並且是飽受爭議,但最終還是順利平定了叛亂,幫助雍正徹底穩固了皇位,雍正更是將其看作為是自己的「恩人」。
然而,功成名就之後的年羹堯也就開始了他的「作死之路」。
這個時候的年羹堯飛揚跋扈,結黨營私、居功自傲,招致了朝中的諸多不滿。更為重要的是,年羹堯竟然對於雍正的政令也開始進行公開的抵制與對抗,並且還擅殺了雍正派駐過去的孫嘉誠。最終,已經對年羹堯忍無可忍的雍正,先是將他貶為了杭州將軍,隨後一路貶謫,直至將年羹堯貶為了一介看守城門的小吏。只不過,年羹堯卻似乎並沒有領雍正的情,即便現在只是城門守衛,卻依舊招搖過市。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向此前一直沒有發聲的張廷玉詢問了意見,而張廷玉也就此向雍正進行了直諫,請求雍正處死年羹堯。
「皇上,各省的督撫都上摺子說話了,這件事是該做個了斷了。雖然朝廷有議功一說,但功過相抵,他仍然死有餘辜。年羹堯至今猶穿著黃馬褂昭示於城門之下,招搖於鬧市之中,是誠何心?無非炫耀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張廷玉的這番回答,便可以看出其中的「精妙」之處。
「各省的督撫都上摺子說話了」,這就說明殺掉年羹堯並不是雍正一個人的武斷決定,而是聽從了文武百官和地方督撫們的勸諫,是天下的百姓和官員要致年羹堯於死地,故而這並不是雍正在「卸磨殺驢」、「鳥盡弓藏」式的誅殺功臣,而是雍正在順應民心以及天下人的「心聲」。
至於年羹堯的功勞,朝廷在此之前已經是百般嘉獎,只是年羹堯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功過相抵」,也依然是「死有餘辜」,這就說明是年羹堯對不起的雍正,而並非雍正對不起他年羹堯。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張廷玉這是在說明殺掉年羹堯的必要性,既是要平息朝中的議論,也是為了要為雍正的皇權威嚴,由此看來,年羹堯已經是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
可以說,張廷玉的勸諫,不僅給了雍正一個莫大的臺階,讓雍正放下了後顧之憂,同時也給了殺掉年羹堯的充足理由,而這也是張廷玉「於公」一面的充分體現。
與此同時,向雍正進諫處死年羹堯,張廷玉也有著「於私」的一面,這便是因為孫嘉誠之死,而使得張廷玉對於年羹堯所產生的深深恨意。
張廷玉與孫嘉誠,可謂是亦師亦友,表面上雖然鮮有來往,但在內心之中都將對方當成了自己的摯友。特別是在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因為「科場舞弊案」而牽連到張廷玉的時候,正是孫嘉誠的深夜拜訪,並送上了一份已經提前寫好的奏摺,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張廷玉解了眼前的困局,張廷玉對其也是甚為感激。不僅如此,孫嘉誠不畏權勢、敢於直諫、一心為公的精神品質,才是最令張廷玉所欽佩的。
可就是這樣一位能臣、忠臣、諍臣,卻遭到了年羹堯的殺害,這不僅是讓張廷玉痛心疾首,更是整個朝廷的巨大損失,張廷玉的心情也是可想而知的。
只不過,此時的張廷玉並不能在第一時間,就將自己的這份想法表現出來,當然,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苦衷。
一方面,年羹堯與雍正的關係太過於特殊,並且是有大功與雍正,張廷玉也需要了解雍正內心的真實打算,進而最大化的顧及雍正的想法,以至於在沒有得到雍正的首肯之前,他都沒有前往孫嘉誠的府上進行弔唁。
而另一方面,此時的雍正已經被朝中彈劾年羹堯的奏摺所淹沒,而張廷玉作為上書房首輔大臣,位高權重,影響力深遠,如果他再提出反對之聲,那麼雍正將要面對更加巨大的壓力,張廷玉也是不想讓雍正如此的難堪。
所以,直到雍正主動問及的時候,張廷玉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勸諫雍正處死年羹堯。而對於雍正來說,他一直等待著的,也正是張廷玉的這番話。
等著張廷玉進言之後再處死年羹堯,雍正也有著他自己的考量。
儘管在此之前,朝中官員們不斷地上疏彈劾年羹堯,甚至已經到了上百名官員聯名奏請的地步,可雍正卻只是不斷將年羹堯進行貶謫和訓斥,並沒有聽從百官們的建議,將年羹堯處死,因為他就是在等,等著張廷玉對他的這番勸諫。
首先,雍正這是要表明自己對於張廷玉的重視和感念,同時也是對其的一種精神補償。
在此之前,因為「科場舞弊案」,雍正下令處死了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並且還讓張廷玉進行觀刑。雖然這是張廷玉的「大義滅親」是他主動而只為之的,可失去親人的滋味畢竟不好受,更何況張廷玉此舉是為了整個國家,也是為了雍正,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雍正就對張廷玉充滿了愧疚,同時也對張廷玉的這種精神和品質高度讚賞。
所以,雍正要等到張廷玉進行勸諫之後才動手處死年羹堯,這實際上也就是做給張廷玉來看的,目的就要讓他理解到自己的這份良苦用心,明白自己對他的這份認可,從而好讓張廷玉更好的輔佐自己。
其次,雍正此舉,也是要在百官之中進一步提升張廷玉的威信與影響力。
無論是朝廷六部的官員,還是各省的督撫,全部都紛紛上疏彈劾年羹堯,對於此雍正是一再將年羹堯進行貶謫,而並沒有將年羹堯處死。於是,直到年羹堯被貶為了一介看守城門的小吏,朝中對於處死年羹堯的聲音依舊非常的強烈,可雍正卻也遲遲不肯下最後的決定。可雍正在聽取了張廷玉的上奏之後,才將年羹堯賜死,這無疑表明了張廷玉在雍正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雍正對於張廷玉的看重。
這樣一來,朝中的官員必然會對張廷玉更加的尊崇,在一些問題上也會優先聽取張廷玉的意見。在雍正看來,張廷玉老成持重,憂國憂民,是將朝廷的大義放在首位,並沒有多少自己的私心,如果是讓張廷玉引領朝廷的輿論風向,通過他提前爭取到百官們的支持,統一朝中的思想,那是可以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雍正也是要通過這件事情,當眾表明自己對於張廷玉的器重,從而來抬升張廷玉的朝堂影響力。
再次,雍正這也是在為自己挽回一些顏面。
如果真的要讓雍正回答,他到底想不想殺掉年羹堯,答案只能說是最開始的雍正還想給年羹堯留一條生路,只是年羹堯持續的「招搖」表現,讓雍正最終對其動了殺心,準備將其處死。
然而,對於雍正來說,如果真的要殺掉年羹堯,他還有兩個最大的顧慮和擔憂是他所必須要面對的。
其一,年羹堯畢竟是有功大功於雍正的,儘管他罪責深重,可如果雍正真的很迅速地就殺掉了年羹堯,難免會背上「卸磨殺驢」、誅殺功臣的「罵名」,這是雍正所不想看到的。
其二,雍正與朝臣們在朝堂上的博弈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雍正也非常清楚,未來他還將與這些朝臣們有更多、更激烈的對峙,他需要的是維護自己的皇權威嚴。而如果輕易聽從朝臣們的建議就殺掉了年羹堯,無疑是對其威嚴的一種削弱,也是對自己權威的一種挑戰,從而給人留下一種被朝臣「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和印象,這是雍正所不能接受的。
於是乎,雍正即便是要殺年羹堯,也要等到耗盡了朝臣們的耐心,並且是由在朝中有足夠分量的首輔大臣張廷玉提出之後,才最終下定決心賜死年羹堯,其實這也是雍正在給自己找回一些面子。
總結一下,張廷玉勸諫雍正,既是為了幫助雍正平息朝中風波,保全雍正的顏面,同時也是為了釋放自己心中對於年羹堯擅殺孫嘉誠的深深恨意。而對於雍正來說,他也是一直在等著張廷玉的勸諫,這樣不僅給了自己足夠的臺階,好讓自己不至於背負過重的「罵名」,還是為了給張廷玉面子和補償,從而更好的促進他們這對君臣之間的關係與感情。
所以由此也可見,在這件事情上,雍正與張廷玉之間,與其說是君臣議事,但本質上更像是一種在內心之中完成交流後,所達成的一種君臣之間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