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語言是件武器!「八王逼宮」,張廷玉為何就能鎮住場面

2021-02-12 笑談風雲史

作為電視劇《雍正王朝》杜撰的橋段,「八王逼宮」將雍正皇帝和廉親王胤禩之間的矛盾集中爆發,這對爭鬥了四十多年的皇室兄弟也終於走到了最後的對決關頭。

雍正皇帝一邊,新政艱難推行,基本得罪光了天下的既得利益階層,甚至失去了滿堂朝臣的支持;繼位之初,能為其堅定站位的年羹堯已經「被賜自盡」,隆科多也已經「堅定」地站在了廉親王胤禩一邊,李衛和田文鏡這等封疆大吏又鞭長莫及,就連擎天保駕的怡親王胤祥也已經重病纏身。

廉親王胤禩一邊,有時任「九門提督」、「領侍衛內大臣」隆科多的支持,有四位關外旗主王爺對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的防務共管,更有幾乎滿堂的朝臣以默許站位。當然,還有老九、老十這兩位佔據「八王議政」其中兩席的鐵桿兄弟支持。

如果忽略雍正皇帝之前對「是膿包,早晚要擠了它」的事先安排,忽略怡親王胤祥以重病之身重掌兵權的可能,「八王逼宮」很可能就是雍正皇帝和廉親王胤禩之間的「一錘子買賣」,而且雍正皇帝敗陣的概率極大!

在「八王逼宮」的最初階段,除了狀元王文昭,幾乎是雍正皇帝一人在面對以廉親王胤禩為首的七位王爺——胤禩、胤禟、胤俄和四位旗主王爺。在得知怡親王胤祥病重不能參加朝會,得知隆科多已經明顯站在了廉親王胤禩一邊,尤其是得知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也已經基本失去掌控以後,雍正皇帝冷汗直冒,明顯慌了!

趴在階梯上的雍正皇帝,對勢頭正盛的廉親王胤禩說道:

「胤禩,朕只向你說一句,要是十三弟有什麼三長兩短,你和你那些同謀們,就是自絕於天地,自絕於列祖列宗!」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廉親王胤禩認為的這場已經有「九成勝算」的逼宮事件,雖然盡在雍正皇帝掌握,而且也已經做好了完備的應對措施。但怡親王胤祥的突然缺席,卻是雍正皇帝沒有預料到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失控更是遠遠沒有想到。也就是說,此時的雍正皇帝冷汗直流、狼狽癱倒並非演戲,而是真的慌神了!

在廉親王胤禩一番等於對雍正皇帝正面抨擊的言論以後,在幾位王爺眾口一詞的要求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以後,雍正皇帝的回應則更為無奈:

「看樣子,朕就是想不同意也不成了,是嗎?你們認為,勾結了隆科多調兵逼宮,就能逼朕就範,是嗎?」

很明顯,這是雍正皇帝幾乎沒有辦法以後的狠話,用來給壯聲勢的無奈之舉!

這個時候,老臣張廷玉站了出來!

我們先來弄明白一個問題,對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的老臣張廷玉,為何直到雍正皇帝幾乎毫無辦法,甚至丟盡臉面的時候才站出來?

張廷玉的時機選擇,告訴了我們最少三方面的啟示:

1、沒弄明白領導之間到底在爭什麼之前,最好別急著站位,更別急著表忠心;否則,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2、不管是職場還是官場,永遠記住一條鐵律:雪中送炭,永遠比錦上添花,更容易抓住人心!如果雍正皇帝沒有被逼到牆角,張廷玉站出來的意義並沒有多大,甚至還有著故意獻媚的嫌疑;但此時的雍正皇帝已經無可奈何,張廷玉再站出來,勢必會得到雍正皇帝一臉驚訝、感激、欣慰甚至感動的表情。

3、對於張廷玉而言,他的身上早就貼上了雍正皇帝的標籤,早就被所有人視為了雍正的忠臣。狀元王文昭,人微言輕,為何敢於在這個時候為雍正皇帝站位?因為他沒辦法,因為他身上已經有了「皇帝掌燈」的標籤。如果胤禩勝利,不管他站不站出來,都會被徹底閒置或者直接誅殺;可如果雍正勝利,他又沒站出來,勢必會背上辜負聖恩的罪名。所以,他只能不管不顧,堅定地為雍正皇帝站位。

張廷玉也一樣,只不過他更懂得掌握時機,更懂得如何對付這些已經進化成為人精的老狐狸們!

那麼,我們就來一句一解,對張廷玉的發言深度分析,領略下這位老臣將語言當成武器的巨大威力。

張廷玉的十三句話

第一句:表明態度

皇上,臣有話要說!

在這個緊張的時刻,張廷玉還沒忘了「君臣之禮」,未得雍正許可就不敢說話?

當然不是!

此時的張廷玉就是直接打斷雍正皇帝的話,恐怕也會讓雍正皇帝感動非常!張廷玉之所以這樣問,這樣開始自己的發言,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者向朝臣們表明強調一下當前的局勢:雍正雖然處於下風,但他現在還是皇帝,我等會說話的時候,最好別反駁,沒啥好處!

用自己對雍正皇帝的依然尊重,喚醒滿堂朝臣的站位態度,並為自己的發言掃清可能出現的障礙,這才是張廷玉第一句話的真正意圖。

第二句:先行震懾

未就具體辯論事宜發言之前,張廷玉先來到了胤禟、胤俄的面前:

九爺、十爺,今天是朝會,你們剛才說了那麼多,我是先帝的老臣、兩朝的宰相,這下面就有許多的門生故吏,你們該不會把我也當成滿人的狗,不讓我說話吧?

這句話的信息量更大,最起碼能起到三個作用:

1、先堵住這兩位王爺的嘴,省的自己的發言被打斷,落得和王文昭一樣的下場。

2、表明自己的身份,並以「康熙老臣」的身份先行進行壓制:我是你們的長輩,反駁的時候,掂量掂量。

3、表明自己的勢力,表明自己能在朝堂子上一呼百應的巨大影響力:我不是王文昭,心裡有點數!

第三句:試探性尋找語言漏洞

「辯論」的關鍵在哪?尋找對方的語言漏洞,予以反駁!既然這場逼宮事件的重點在於「八王議政」,那就先拿這個主要話題開頭:

剛才旗主王爺說到了「八旗議政」,請問什麼叫「八旗議政」?

這裡有個問題:關於「八王議政」,剛才幾位旗主王爺,包括胤禩、胤禟等人都已經說得很清楚,張廷玉為何還多餘再問一遍呢?

這就是辯論中常用的反駁技巧,更是語言對決中能將對方一擊致命的關鍵所在。剛才的話已經過去,存在「更改」或者「不承認」的可能。那麼,我就讓你再說一遍,而後緊接著予以反駁,讓你躲無可躲,改無可改!

注意,這句問話要在未表明自己態度之前出現,要在對方未察覺你的意圖所在之前出現,否則,毫無意義!

未說明「八王議政」有錯,也未表明自己的態度之前,張廷玉問出這句話,自然會得到自我感覺處於上風的旗主王爺們回應:

這還用問嗎?「八旗議政」就是當年太祖爺封的八個鐵帽子王共同商議政務,因此也叫「八王議政」。

上當了!張廷玉的初步目的,達到了!

第四句:針對對方的語言漏洞,猛烈抨擊

有了這句回應,張廷玉立馬亮出自己的反對態度:不對!然後,再給予了詳細解釋:

乙未天命四年,太祖令褚胡裡等五臣與喀爾喀部五衛王共謀聯合反明,注意,這不是八王而是十王,因此也叫「十固山執政王」。到了天命六年,情形又是為之一變,參與盟誓的並沒有五衛王,也沒有喀爾喀部諸王,而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我太宗文皇帝,還有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和嶽託四王,這就是所謂的「八王議政」。但在此以後,凡是遇到大事具名議政的,又不定是這八個人。太祖遺囑中所說,旗主各主一旗的,像多爾袞、多鐸這些王爺就不在「八王」之內,因此,也就從來沒有什麼八旗議政!

好了,這個「八王逼宮」的核心所在,被張廷玉直接推翻了!「逼宮」的理由都沒有了,你還猖狂什麼?

看到這裡,有人或許會問:如果「八王逼宮」真實存在,又該如何辯駁呢?

別忘了,滿堂朝臣,就屬張廷玉和馬齊的年齡大,馬齊雖然有過搖擺,但在這個時候勢必不會公開站位於廉親王胤禩。所以,年齡最大的張廷玉對於天命年間的事最有發言權;再加上他曾參與編纂過《八旗通志》,他的說法也最具權威性。也就是說,此時的張廷玉說什麼就是什麼,至於「八王議政」到底怎麼回事,誰還能一五一十地說清楚?畢竟,當時的「八王」也好,「十王」也好,都早已經不在了!

第五句:從對手中尋找支持

只是,既然是辯論,就不能光憑一家之言就將對方徹底徵服,於是,張廷玉又拉來一個年齡仿佛的對手:

「簡親王爺,是不是這樣啊?」

看到這裡,又有一個疑問:簡親王會不會直接給兩個字——「不是」?

不會!因為,如果這樣回答,他就必須拿出充足的證據來證明張廷玉的錯誤。很明顯,這位簡親王爺對於八旗的發展,對於《八旗通志》肯定不如編纂者張廷玉熟悉。更何況,張廷玉論述此事時義正言辭、有板有眼,容不得別人質疑!

簡親王回答了「差不多」以後,滿堂朝臣之中立馬起了騷動,很明顯,對方的陣腳已經動搖了!

第六句:剖析對方觀點的巨大危害

好了,既然對手也承認從未有過「八王議政」,而且辯論的風向也已經改變,那我就繼續跟上,陳述為什麼「八王議政」從未施行:

正是因為「八王議政」從來就沒有事權統一,而且容易引起人的篡權奪位之心。我世祖章皇帝當時一攬上三旗之權,歸於天子;聖祖仁皇帝又將旗營、漢軍營統編入兵部,由國家統一提調,都是這個原因!

既然要徹底徵服對手,就要拿出權威論據,張廷玉將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直接搬了出來,誰敢反駁?

第七句:再從對手中尋找支持

到目前為止,張廷玉始終處在上風,甚至還得到了旗主王爺的無奈支持,但要想讓對手徹底閉嘴,就必須尋找一個主腦來正面剛。於是,張廷玉來到了廉親王胤禩的面前:

八爺,您是參加過編纂《八旗通志》的,該不會不知道吧?

將「八王議政」是不是存在過的決定性結論,交給了對手,前有不容反駁的「八王議政」歷史陳述;後有無人敢反駁之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兩位先帝的加持;廉親王胤禩就是再狂妄,也斷斷不敢反駁。更何況,張廷玉所言不虛,廉親王胤禩面對事實也只能沉默不言!

第八句:總結並給予搖擺不定者以根本利益攻擊

好了,既然對手集體沉默,既然辯論的風向已經徹底改變,那我就直接把今天重提「八王議政」的巨大弊端陳述:

如果八旗各方為政,定會同室操戈、禍起蕭牆,不但無今日之大治,諸王旗主王爺豈能安會盛京?因此,今日重提所謂「八王議政」不但不合時宜,而且定會擾亂國家政局,斷不可行!

陳述對方觀點弊端所在的同時,還讓四位旗主王爺明白恢復「八王議政」帶給他們的不利影響,從根本利益為切入點,斬斷或者最起碼動搖對手的聯盟狀態。雍正皇帝以一敵七,不好贏;但張廷玉先讓胤禟、胤俄閉嘴,再讓四位旗主王爺閉嘴,然後再和廉親王胤禩一對一正面對決,勝算陡升!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看下當時的局勢發展:

雍正皇帝在擦汗,廉親王胤禩在吞唾沫。很明顯,雍正皇帝鬆了一口氣,而廉親王胤禩則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局勢發展的方向何在,一目了然!

第九句:轉入正題之前,現行亮出對方的錯誤和罪行

已經明顯處於下風,而且已經有六位王爺讓張廷玉逼得閉嘴以後,只能廉親王胤禩站出來了。只是,現在輪到廉親王胤禩無奈,或者明顯急躁了:

「你說完了嗎?」

張廷玉則明顯提高音調,態度堅決地給予回答:「沒有說完」,再給對手製造點壓力。

然後,張廷玉繼續說道:

今天是朝會,皇上已有明旨議的是新政,但幾位王爺卻節外生枝,提什麼「八王議政」,因此我才不得不就此話題,說說清楚!剛才,八爺、九爺和各位旗主王爺一起指斥新政、攻擊皇上,這才是我今天一定要說的!

這句話同樣有著三個作用:

1、剛才的話題,你們已經輸了,別那麼狂妄;

2、你們抗旨有罪在先,別那麼狂妄;

3、沒切入正題呢,你們已經慌了,別那麼狂妄!

第十句:尋找對方的語言漏洞,再予致命一擊

然後,才是張廷玉語言武器的真正威力所在!

你廉親王胤禩剛才不是提及「聖祖仁皇帝治下的江山,政治清明、版圖一統,百姓安居樂業,國勢蒸蒸日上,人稱康熙盛世」嗎?你不是「竊為聖祖不平」嗎?那我就以「康熙老臣」的身份給予你直接的反駁,告訴你真正的「康熙盛世」到底是什麼模樣?

我張廷玉追隨聖祖康熙皇帝凡二十年,聖祖的心思我最清楚,他老人家直到殯天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的就是整頓吏治、改革痺症啊!先帝也曾對我說過,再不整頓吏治,這個國家就危在旦夕!看來,這件事情也只有寄希望於後人了!

如此言論,不光是對廉親王胤禩所提觀點的直接推翻,更是對其的直接打臉。更關鍵的是,張廷玉先亮出自己「追隨聖祖康熙皇帝凡二十年,最清楚聖祖心思」的經歷,讓廉親王胤禩,讓任何人都無法反駁。

第十一句:拉一位同資格的老臣站位

當然,廉親王胤禩作為康熙皇帝的兒子,對於「康熙盛世」的具體情況自然也有一定發言權。為了讓其徹底閉嘴,更為了不留給胤禩反駁的機會,張廷玉直接拉出一位同等資格的老臣,「強迫」其為自己站位:

馬中堂,您說是不是這樣啊?

馬齊會如何回應,張廷玉乃至滿堂朝臣都非常清楚;有了馬齊的再次表態,你胤禩一個康熙朝的小娃娃,還能說什麼?

第十二句:客觀陳述雍正皇帝的新政

反駁了胤禩對「康熙盛世」的吹捧以後,張廷玉繼續跟上,繼續反駁其對「雍正新政」的抨擊。邏輯合理、因果順暢,張廷玉雖然年事已高,但其腦力運轉絕非常人能及。

自我當今皇上御極以來,秉承先帝遺願,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蒼生,推行新政是有目共睹啊!

第十三句:就對手觀點,給予致命一擊

一段詳細的數字證據以後,張廷玉再次來到胤禩面前,直接問道:

八爺,您說是嗎?八爺,您是總理王大臣,人稱「賢王」,更應該以賢為本,這些眼前發生的事,您不會不知道!別人反對新政,八爺您是最最不應該反對新政的!

啥意思?

你胤禩的「總理王大臣」,雍正皇帝推行的新政,你哪一項不知道,哪一項沒參與?更何況,你還是一代「賢王」,面對民生、財政、吏治等各個方面的改善,你是眼瞎了還是昧了良心,另有所圖才會發動這次「逼宮事件」?

面對如此逼問,一直堅稱「我們沒有私底陰謀」的廉親王胤禩會如何回應?或者沉默不言,或者惱羞成怒!

張廷玉和廉親王胤禩之間的正面對決

面對張廷玉的步步緊逼,感覺到風向已經明顯改變的廉親王胤禩,只得將矛頭對準張廷玉,而忽略了雍正皇帝和今日朝會的主題——恢復「八王議政」。很明顯,此時的廉親王胤禩也已經慌了,已經找不到辯論的重點和方向了。

看他的回應:

你放肆!你口口聲聲賦稅賦稅,朝廷的錢就是再多,失去了人心又有什麼用呢?我愛新覺羅的江山社稷,就是因為像你、田文鏡、年羹堯這些奸臣酷吏才搞得人心失盡。我知道,你是怕恢復了「八王議政」的祖制,而失去了你軍機要臣的職位,是不是?

「你放肆」,用親王的身份硬壓,明顯一副「說不過,表身份硬壓」的無賴狀態,這也再次證明了此時的廉親王胤禩已經站在了敗陣的邊緣。

我們再來看下張廷玉的反應:

八爺,咱倆同時棄官不做,歸隱山林如何?恕臣再說一句直言,只怕我張廷玉捨得走,八爺您捨不得走啊!

這個時候,這個為雍正皇帝堅定站位、力挽狂瀾於既倒的關鍵時刻,別說是賭上「高官厚祿」,就算是賭上「身家性命」,也沒人敢和他正面剛。而且,這個要挾的砝碼給得越重,帶給雍正皇帝的感動就會更深,日後得到的回報就會更多。

既然已經明確了自己的站位,還不如將自己的退路全部壓上,將自己徹底和領導綁在一天船上。失敗了,對方有很多理由殺你,不管你是不是說過這些對賭的話;但如果勝利了,你就是領導的鐵桿心腹,而且地位和形象再也無法動搖!

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的絕對信任和倚重?為何能被雍正皇帝欽命「配享太廟」?這位老臣的語言魅力、語言功底所在,絕對不容忽視!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劇中,八王逼宮,其實就是雍正給老八下的套
    很顯然,這並不能收買住八王的心,八王還是在暗中下絆子,處處和雍正做對。這個時候他怎麼會放棄這個,給雍正使絆子的機會呢,在了解了事情真相後,八王馬上讓老九和老十,聯絡各地督撫衙門聯名上摺子,來保張廷璐和諾敏,只要保下了這兩人,就能證明雍正帝犯的錯,雍正帝心裡清楚幕後策劃的人是老八,卻也無可奈何。
  • 雍正王朝中,為啥病怏怏的十三爺一到,八王逼宮就失敗了?
    歷史劇《雍正王朝》記述了雍正一生的傳奇,雍正一生輝煌燦爛,但其中一個事件卻差點逼他退位,那就是「八王逼宮」。在雍正時期,八王爺胤禩要求雍正會議清朝舊制「八王議政」,但雍正推行新制,不同意恢復「八王議政」,所以就有了八王爺和一眾旗主王爺逼宮的場景。這是整部《雍正王朝》中雍正最艱難挫折的事件,差一點自己就被逼退位。好在最後十三王爺及時救場,才結束這場危機。
  • 隆科多夥同八爺黨逼宮亂政,張廷玉為何沒有拿出康熙留下的詔書?
    文/炒米視角事實上,八王逼宮的時候張廷玉如若拿出康熙的遺詔,只會將隆科多徹底逼向八王集團,使得雍正更被動,局面將更混亂。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宮的時候,已經是雍正6年的事情了。此時也是雍正改革進入白熱化的時候,朝野內外反對改革的勢力在不斷糾結聚合。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逼宮時為什麼張廷玉敢站出來?其實他有殺手鐧!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133期)在《雍正王朝》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幕,莫過於老八胤禩搞得八王議政逼宮大戲了。
  • 雍正王朝:明知道是死,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西北?這才叫錚臣
    胤祥的正面形象足以威服群臣,但有些時候也必須依仗武裝力量加持才能鎮住場面;但孫嘉誠不同,不憑官職,不憑聖寵,但憑胸中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堂堂正氣。就連張廷玉都能將孫嘉誠視為知己,就連雍正皇帝都數次敗給孫嘉誠,也難怪看官們會戲稱,如果「八王逼宮」的時候,孫嘉誠還在,壓根就不需要胤祥的擎天保駕,也不需要張廷玉的舌戰諸王,孫嘉誠自己就可以團滅「八爺黨」!
  • 雍正王朝:其實,你對隆科多的所有疑惑,在劇中都能找到答案
    隆科多,為何要出賣自己的六叔?在二月河先生的原著《雍正皇帝》中,對此有著較為明確的說明,這一切均來自佟國維的授意,其目的就在於讓隆科多贏得康熙皇帝的絕對信任和倚重。但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這件事就絕不那麼簡單。
  • 雍正王朝:位極人臣的隆科多,為何背叛雍正?只怪佟國維的一句話
    康熙皇帝駕崩後,如果隆科多果真站位皇八子胤禩,張廷玉手中的諭旨真就能制約住隆科多?張廷玉能不能囫圇個活著都是問題!如果隆科多真是「八爺黨」成員,將傳位詔書從暢春園送到乾清宮的過程中,肯定會更改詔書內容,讓皇八子胤禩順利登基為帝。
  •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最後如果十三爺不出現,雍正還有後招嗎?
    電視劇中的八王逼宮,又叫鐵帽子親王大殿發難逼宮。歷史上並沒有這件事,小說中的八王逼宮比較簡單,不像電視劇中那麼複雜。
  • 《雍正王朝》杜雨路老師飾演的張廷玉,讓人回味無窮
    老爺子留給世間最後的語言:『宇宙這麼大,我們還會遇見。』杜老師,一路走好。」1997年,在唐國強主演的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扮演一代忠臣張廷玉。讓人印象深刻,他飾演的張廷玉老城持重,在諸王逼宮時,雖已鬚髮皆白卻能舌戰群王據理力爭,一番慷慨陳詞讓人不禁動容。
  • 雍正王朝:年羹堯和隆科多都被雍正收拾,為何張廷玉卻安然無恙呢?
    《雍正王朝》中,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靠的不僅僅是謀略,還有他的忍辱負重,最後之所以成功奪位,不可忽略他手下的年羹堯、隆科多和張廷玉等幾大重臣,在這次奪位之爭立下汗馬功勞。究竟為何,讓多謀善妒的雍正會行霹靂雷霆手段除掉了兩位權臣,唯獨留下了張廷玉呢?
  • 《雍正王朝》中,誠如張廷玉的當堂咆哮,到底誰才是滿清的狗?
    電視劇《雍正王朝》堪稱職場官場的一部神劇,20多年過去了都還能一直火爆,不得不說是有乾貨的,而其中的權謀爭鬥更是引人入勝,令人慾罷不。記得在最精彩的八王逼宮一幕中,兩朝宰相,當時在清廷裡漢人中官職最高的張廷玉直接朝兩位王爺開火,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該不會也把我當成滿人的狗,不讓我說話吧!」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逼宮為何會失敗?其實雍正帝早已插入了臥底!
    在《雍正王朝解密》上一期我們談了轟轟烈烈的八王議政逼宮事件,在這場逼宮大戲中,貌似老八胤禩一直佔據主動,實際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雍正帝的掌控之中。在《雍正王朝解密》上一期我們談了轟轟烈烈的八王議政逼宮事件,在這場逼宮大戲中,貌似老八胤禩一直佔據主動,實際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雍正帝的掌控之中。
  • 雍正王朝:百無一用是書生?狀元王文昭就能證明,書生很厲害
    說白了,王文昭自成為狀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為了雍正皇帝的政治勢力,無論他怎麼表現都無濟於事。也正是這個原因,才會促使這個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的狀元,敢在「八王逼宮」這種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爆發,而且雍正皇帝還明顯處於下風的關鍵時刻,主動站出來支持雍正皇帝。
  • 《雍正王朝》胤禩兩聲「百官跪迎」年羹堯,為什麼雍正沒有吱聲?
    《雍正王朝》是一部很優秀的電視劇,對上至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下至皇子龍孫百官臣僚的刻畫細緻入微。為什麼年羹堯入朝晉見雍正皇帝時,雍正皇帝會給予其特殊優待?而廉親王胤禩也極力抬舉年羹堯?年羹堯既是潛邸中的老人兒,更是雍正皇帝手中的一柄利劍。不過居功自傲的年羹堯卻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為雍正皇帝的執政劈山開路,用不好也可能傷了雍正皇帝自己的手。而廉親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極力「捧殺」年羹堯,就是為了促使年羹堯跋扈到令雍正皇帝難以忍受的地步。
  • 雍正王朝:胤禩的「謎之自信」——不控制胤祥,為何就敢發動政變
    「八王逼宮」,乃係雍正皇帝和「八爺黨」的最後對決,也是自康雍皇權更迭當晚,胤祥又一次為雍正皇帝的擎天保駕。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胤祥,雍正皇權不會穩固,雍正皇帝甚至都坐不上皇位。可就這樣一位能夠直接決定「八王逼宮」成敗與否的關鍵性人物,竟然被廉親王胤禩忽略了!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是在聽了張廷玉勸諫後,才下決定賜死年羹堯?
    《雍正王朝》中,雍正雖然將年羹堯不斷貶謫,但是他卻頂住百官的壓力,始終沒有下令將年羹堯處死。直到在聽完張廷玉對其的進言之後,雍正這才最終下定了決心,賜年羹堯以自盡。實際上,張廷玉向雍正諫言處死年羹堯,這其中既有「於公」的成分,當然也有他的「私心」。而對於雍正來說,他看似遲遲不肯下最後的決定,其實也是一直在等待著張廷玉的這番勸諫。
  • 雍正王朝:為什麼張廷玉再三強調年羹堯該殺?其實他是為了報仇!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 「張廷玉」走了,《雍正王朝》中他的智慧和委屈有幾人能看懂?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的扮演者杜雨露去世了,恐世間再難有像杜老爺子這樣對這個角色的精彩表演。本文解析劇中張廷玉的智慧,希望對職場內的讀友有所啟發。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科場舞弊案,明明沒有調查清楚,雍正帝為何就草草結案,斬了張廷璐,而張廷玉又為什麼一開始不肯上摺子表明態度呢?
  • 雍正王朝囧事1:雍正第一次朝會,老十朝堂放屁,張廷玉為何不出來解圍
    雍正繼位可謂是一波三折,自己的親兄弟都快把自己給折磨死了,好在最後在左膀右臂的協助下終於登上了金鑾殿,但是第一天開公司大會的時候,老十這個股東卻讓雍正出盡了醜態,這貨直接放了一個屁,這絕對是對雍正這個董事長不尊敬,但雍正卻忍氣吞聲,本期我們來談一談,雍正為何要這樣低三下四的做一個皇帝,直接把他發配不行嗎?
  • 隆科多夥同八爺黨逼宮亂政,張廷玉為什麼沒有拿出康熙臨死前的詔書直接拿下隆科多?
    布局三:臨終前,讓低調的張五哥去請胤禛覲見,而讓隆科多去請八爺,順便看住他,為胤禛順利登基創造條件。在所有的布局之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布局,就是收服隆科多。對於隆科多這個人,康熙不放心,他佔著九門提督的位子老是首鼠兩端。康熙必須確定他跟著誰走,是八爺還是胤禛。所以就出現了讓張廷玉宣讀兩道詔書的事情。第一道詔書是殺隆科多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