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1679-1726)為清朝康熙、雍正年間人,本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真可謂位極人臣。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九十二條大罪,並賜自盡。年羹堯的死出乎尋常,他為何被殺,至今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年堯參與了雍正帝奪嫡的活動,雍正帝即位後,他反遭猜忌,以致被殺。據說,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允禵繼位,雍正帝嬌詔奪位,川督年覺堯參與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擁兵威懾在四川的皇十四子允禵,使其無法興兵爭位。雍正帝剛登帝位,就對年堯大加恩賞,實是欲擒故縱,待時機成熟,即網織罪名,卸磨殺驢,處死年堯這個知篡位實情之人。有人不同意此說,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繼位時,年羹堯遠在西北,並未參與改詔奪位,也未必知曉其中內情。
有的學者認為,年羹堯被殺是由於他恃功驕傲、專權跋扈、亂劾賢吏和苛待部下,引起朝野上下的公憤。更嚴重的是,他任人唯親,在軍中及川陝用人自專,稱為「年選」,形成龐大的年羹堯集團。而且,他在皇帝面前「無人臣禮」,藐視並進而威脅皇權,甚至有自立為帝之野心。年羹堯在西安總督府時,令文武官員逢五、逢十在轅門做班,轅門、鼓廳畫上四爪龍,吹鼓手著蟒袍,與宮廷相似。他還讓雍正帝派來的侍衛前引後隨,牽馬墜蹬。按清代制度,凡上諭到達地方,地方大員須迎詔,行三跪九叩全禮,跪請聖安,但雍正帝恩詔兩次到西寧,年羹堯竟「不行宣讀曉諭」。
他在與督撫、將軍往來的諮文中,擅用令諭,語氣模仿皇帝,更有基者,他曾向雍正帝進呈其出資刻印的(陸宣公奏議》,正帝欲為此親撰序言,但年羹堯以不敢「上煩聖心」為藉口,代雍正帝擬就序言,要雍正帝頒布天下,如此僭越無度,雍正帝能不寒心!《清代軼聞》說年羹堯被削兵權後,「當時其幕客有勸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觀天象,浩然長嘆曰:不諧矣!始改就臣節」。可見他還曾有過叛清自立之心,只因天象不諧才作罷。乾隆時人蕭奭在《永憲錄》中提到,年羹堯與靜一道人、佔象人鄒魯密議稱帝之事,一旦被雍正帝察覺,其被殺就不足為怪了。
那麼雍正帝是以什麼為契機置年羹堯於死地的呢?有人說是「虎入年家」一事。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有一野虎入京城到年羹堯宅,官兵趕來將虎殺死,相傳年羹堯出生時有白虎之兆,所以他是白虎託生,現虎死年家,顯然是天令年死,雍正帝便下了處死年羹堯的諭旨。另有人認為,年羹堯一案起於文字獄禍。雍正三年二月,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年羹堯表賀,本想用「朝乾夕惕」一詞讚美雍正帝勤於政務,但竟將此語誤寫,終成雍正帝加罪年羹堯的藉口之一。至於究竟怎麼誤寫,又有二說,其一是將「朝乾夕惕」寫成「夕惕朝乾」,若真是這樣誤寫,語意與本來無異,文法也無差錯;其二是寫成「夕陽朝乾」,這就說不通了。雍正帝藉此大加發揮:年羹堯非粗心者,將朝乾夕惕寫作夕陽朝乾,是「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歸之於朕耳……謬誤之處,斷非無心」(《清世宗實錄》卷三十)。於是等時機一到,即下手除掉年羹堯,他令朝廷及地方官員檢舉其罪狀,最後刑部等衙門定他有九十二條大罪,應該凌遲處死。雍正帝最終故作仁慈只寬令其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