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2020-08-22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月落星沉

作為一部「處處是戲」的經典古裝劇,從上世紀末火熱至今的《雍正王朝》裡,塑造了很多讓人深刻的人物與劇情。第22集「孫嘉誠戶部鬥毆」的橋段,就是叫多少追劇粉絲印象深刻的一段。

在這段戲裡,剛登基的雍正帝,正在為大清朝做工精美,充滿「新朝新氣象」的銅錢讚不絕口,接著就分分鐘被直臣孫嘉誠打臉。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

因為在孫嘉誠看來,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而是這「漂亮銅錢」太坑:這銅錢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含銅量太高。而朝堂的銀通兌換比例,和市場價「差價」有太大。所以不法分子拿了這「漂亮銅錢」,就會融了鑄銅器牟暴利。官員們也能利用這「差價」發財:老百姓交稅按照官價交銅錢,他們倒手就兌換成白銀,分分鐘就是一倍的暴利。「新朝氣象」的大清銅錢,其實是「惡錢」,除了肥貪官,就是坑害小民,確實是坑!

在《雍正王朝》劇情裡,這觸目驚心的真相,也讓雍正帝猛醒,表面上斥責了孫嘉誠,然後卻全盤接納了孫嘉誠的建議,對大清銅錢政策進行強力改革。深感雍正帝知遇之恩的孫嘉誠,也終為雍正帝的「新政大業」灑下一腔熱血。他的耿耿忠心,當年也叫多少觀眾邊看邊抹眼淚。是為《雍正王朝》裡戲份不多,卻塑造得極為成功的一個角色。

不過,倘若放在真實的歷史上,倘若孫嘉誠的這段怒吼,真被雍正帝及其「哥幾個」聽到,恐怕都得齊齊哂笑:你說的「銅錢太漂亮」的毛病,當我大清不知道?

一、銅錢問題,「康乾盛世」不敢馬虎

實事求是說,在清朝中前期,特別是「康乾盛世」的一個多世紀裡,清王朝做的非常好的一條國策,就是銅錢政策,即「銅政」。

在清朝之前,「惡錢禍國」的教訓歷代都很多。被清朝「接盤」的晚明王朝,也是在「惡錢」問題上吃過血虧。所以「清兵入關」後,對「鑄錢」也是極度重視。在戶部設立了「寶泉局」,工部設立了「寶源局」,專門負責鑄幣,地方上也設有「鑄局」,形成完備的鑄幣體系。

而對於孫嘉誠悲憤怒斥的「私鑄」問題,清王朝也嚴格重視,所以大清開國時起,就有明確規定「民間不得使用和出售5斤以上的銅器」類似規定,並且「只有一品官員才能使用黃銅器皿」。所以即便有《雍正王朝》孫嘉誠揭示的問題出現,奸商即便重新煉製銅器,也不能放到市場流通,反而白白砸手裡。

而且叫康雍乾諸帝底氣十足的,就是大清朝手裡充足的銅:首先是與日本的「洋銅貿易」,康熙年間起,清王朝就在蘇州設立「官局」「民局」,由「官商」「民商」出面,去日本採購「洋銅」。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以日本幕府的官方統計,日本流入中國的銅就在一億斤以上。由於日本銅價便宜,所以這些被用來「鑄錢」的銅,也讓清王朝大獲其利。

另外還有「滇銅」,即盛產銅礦的雲南,在清代得到了大量開發。特別是十八世紀下半葉起,「滇銅」的開採量保持在每年一千萬斤的水平上,輕鬆「反超」了「洋銅」,成了清朝銅材的主要來源。憑著這充足的銅,清朝的銅錢,也就有了穩定保障。

更有趣的是,大清官府制錢,更有中國傳統「高科技」冶煉技術作為支撐,在制錢中「摻雜部分合金」,又因白鉛性質脆,所以「加入少量黑鉛」,形成「三色合金」。到了乾隆時期,專門針對《雍正王朝》劇中這種「私毀私鑄」的問題,朝廷還有更高的招兒,「在制錢中加入錫,製成青錢」。這樣的話,要想重新煉成銅器,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所以,在康熙至乾隆時代,其實是清王朝的「制錢」執行得最好,銅錢質量最好的年代。清王朝銅錢穩定的發行與運轉,也成了「康乾盛世」的重要保障。那是不是可以說,《雍正王朝》的這個橋段,是「抹黑」了清朝呢?其實也不是!

因為關於制錢中「含銅量」這回事兒,卻實實在在關乎到大清經濟發展的命運興衰,是「重頭戲」。雖然雍正年間的銅錢問題,沒有劇中孫嘉誠說得這麼嚴重,但這銅錢問題,卻在清朝中後期,變成了大清朝衰敗的重要原因。當然,問題並不是孫嘉誠說的「銅錢含量太多」,而是大清的銅錢,銅越來越少。

二、大清的銅錢,為何銅越來越少

早在鴉片戰爭前夜時,清朝的銅錢「用戶」們就發現,怎麼大清的銅錢,越來越不像樣了?

今天的許多收藏界人士都認為,清代的銅錢裡,屬中前期的「康熙通寶」「雍正通寶」最靠譜。但「道光錢」「嘉慶錢」就各種不像樣,含銅量低得多。鹹豐帝以後就更沒法看了。制錢裡鋅、錫等雜質越來越多,造成銅錢成色越來越差,這個弊病積重難返,無疑給大清經濟帶來致命打擊。

一來,制錢中銅含量越來越少,「錢」變得不值錢,在白銀兌換制錢的匯率政策裡,制錢同樣不佔優勢,又加重了地主階級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榨;二來,市面上流通的制錢越來越「不值錢」,原本一枚制錢可以買來的,現在要五枚制錢才能買來,這就無形中加重了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經濟形勢,給清朝經濟埋下隱患。

至於銅為什麼越來越少,這就不得不和大清後期的腐敗朝政與政治時局聯繫起來。在經濟繁榮的康乾時代,銅的來源可謂是非常充足的。內有銅礦開採,外有洋銅交易,源源不絕。而當了清朝中後期,尤其鴉片戰爭撬開中國國門,情況就發生了大轉變。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國策改變,以及戰爭期間貿易格局完全打亂原本的洋銅貿易,讓大清原本每年可以從洋銅交易中獲得的幾十萬斤銅,統統化為烏有。按理說,大清王朝自恃「地大物博」,即便失去了與洋人交易,也不至於一下子就沒了銅材料。

但無巧不成書,緊接著就面臨著另一個「缺銅」的致命問題——原本賴以產銅的雲南銅礦,好巧不巧在鴉片戰爭前夜垮掉。而雲南銅礦之所以垮掉,是因為「廠欠」作為致命問題早已積久成疾。「廠欠」說白了就是賠錢。賠錢又有兩個原因,一則開採銅礦成本高,而官府收購價格低,久而久之造成價格上的差異累積,二則由於清後期官員腐敗,高級官吏甚至公開收取「歸公銅」、「養廉銅」,在銅製錢方面貪汙斂財,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制錢含銅越來越少。

如此以來,哪裡還有那麼多銅,可以鑄造出《雍正王朝》那種外形美觀、利於觀瞻的「鉛四銅六」制錢呢?

特別是到了鹹豐年間,由於銅材料極其稀缺,清朝制錢用起庫存舊銅,勒令商民百姓捐銅,甚至後期制錢乾脆就沒有了銅,造成「爛錢」來替代制錢,更是加速了經濟形勢劇烈惡化和通貨膨脹,直接導致大清經濟山窮水盡,被掏空了。而且,這時候恰逢鴉片戰爭後列強侵華,大量割地賠款,白銀急劇外流,同時銅錢也在不斷貶值,清王朝的經濟在內憂外亂之下,徹底陷入了泥潭。

縱觀大清發展史,因為一枚「銅錢」而引發的一系列經濟惡果以及存在的種種弊病,實在令人深思。大清經濟最終走向衰敗,深究根源,首當其衝的就是僵化腐朽的經濟政策;還有在那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貪官為逐利竭澤而漁,不思發展人人自欺,才落得個走向頹敗和滅亡的結局。

參考資料:黃曉斌《試析清代制錢崩潰的原因》、陳希育《清代日本銅的進口與用途》、清秋子《貨幣歷史》、王光堯《清代銅錢之沿革》


拓展閱讀: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第22集「孫嘉誠戶部鬥毆」的橋段,就是叫多少追劇粉絲印象深刻的一段。在這段戲裡,剛登基的雍正帝,正在為大清朝做工精美,充滿「新朝新氣象」的銅錢讚不絕口,接著就分分鐘被直臣孫嘉誠打臉。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因為在孫嘉誠看來,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而是這「漂亮銅錢」太坑:這銅錢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含銅量太高。
  • 《雍正皇帝》和《雍正王朝》裡,與歷史相衝突的一個謎團
    國產良心劇《雍正王朝》,自打播出後好評如潮。但是卻又有解釋不清的BUG。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優秀歷史劇<雍正王朝>也有雷人的劇情,存在個謎一般的無頭公案》,講述的是《雍正王朝》裡邊的廢太子胤礽為什麼要毒殺自己的情婦鄭春華。但其實《雍正王朝》裡還有BUG,而且是一個更大的BUG,堪稱全劇第一謎團,與這個謎團相比,廢太子毒殺自己的女人的事小的不能再小了!
  • 《雍正王朝》裡的皇帝真是苦不堪言
    圖/《雍正王朝》1999年1月,電視劇《雍正王朝》生逢其時,在劉歡慷慨激昂的歌聲裡,登上千家萬戶的電視螢屏,從此,為國產歷史正劇豎起一座高峰。身處世紀交替的人們,對於家國社會的變遷總是格外敏感,也更喜歡寄情歷史,把對過去的審視罩上今時今日的色彩。改革,是貫穿《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的一條主線。
  • 在《雍正王朝》劇情裡,雍正為什麼要把喬引娣從老十四身邊奪走?
    《雍正王朝》電視劇沒怎麼看過,但在二月河的小說裡,對這一段卻非常清楚,喬引娣的出現,是從康熙帝駕崩,老十四從大西北往京城趕著奔喪,在路上遇到了喬引娣,當時雖說老十四知道自己回京後的處境,但仍是將喬引娣帶在了身邊。可隨著這一路上喬引娣對老十四的照顧,導致老十四對喬引娣的感情起了些變化。
  • 漢卿說:雍正的文治武功對雍正王朝之後的王朝有什麼影響?
    清朝有康乾盛世,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時,大清王朝國力強大,百姓富裕。歷史上,歌頌康熙年少英雄,計擒鰲拜,平三藩,文治武功能和唐宗宋祖試比高。歌頌乾隆,七下江南何等風流,修建壯麗宏大的萬圓之圓,經濟文化達到頂峰。
  • 為什麼《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
    歷史劇應該再現的,是七千年來最精英的那一群群中國人,在治亂興衰的大命題中,進行著關於天下、家國和萬民的博弈。它不是一目了然的鬆快,它是負笈獨行的辛苦、長夜幽燭的靜思,是殫精竭慮、夙興夜寐的燒腦和對自我知識結構的不斷挑戰和重組,是拙重的鈍感力。
  • 雍正王朝:康熙帝傳位給雍正帝的一筆經濟帳
    可是有一個問題劇中一直沒有詳細說明,那就是老八胤禩到底敗在了哪裡,為什麼會輸給老四胤禛?難道僅僅因為出身不好嗎?《雍正王朝解密》第53期:雍正王朝:康熙帝為什麼把皇位傳給老四,這個經濟帳你算對了嗎?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看《康熙王朝》的時候,感覺暢快淋漓,主角康熙大帝簡直是BUG的存在,豪氣萬丈,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看這部劇就是一個字「爽」!可是看《雍正王朝》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從一開始就感覺特別壓抑,特別緊張。不管是康熙帝還是雍正帝,總是有太多的無奈,總感覺這皇帝做的實在是憋屈,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 雍正王朝,四爺是如何設計坑了十四爺的
    在《雍正王朝》中,四爺與十四爺,雖然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是兩個人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逮到機會就是你坑我,我坑你,一點都不像是親生的兄弟。這不,四爺就又在暗戳戳的坑十四爺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件事,還要從西北突如其來的一場戰事開始說起。西北地區,在古代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 《雍正王朝》裡的搞笑龍套,卻是成就雍正乾隆武功的英雄
    高潮迭起的經典古裝劇《雍正王朝》裡,「雍正帝罷黜年羹堯」的劇情,是其中尤其驚心動魄的一段,環環相扣的血雨腥風,看得多少觀眾跟著揪心。但在35集時,卻又「畫風」一轉,鬧出個啼笑皆非的橋段。這一集的劇情裡,雍正帝剛忍痛處決了年羹堯,接替年羹堯執掌西北大軍的嶽鍾琪將軍,就喜滋滋送來捷報,號稱擊退了叛軍對布善大營的進攻。
  • 《雍正王朝》中一處精彩的女人的戲份
    眾所周知,《雍正王朝》是一部以男性角色之間的互動與角逐為主體的古裝電視劇,劇中雖然也有喬引娣、年秋月以及雍正的母親、夫人等女性角色,可畢竟著墨不多。議舉新太子結束後,十四阿哥因為在乾清宮前和十三阿哥鬥毆,並且頂撞康熙,令康熙急火攻心,昏了過去。等康熙再次醒來的時候,已經被眾人攙扶到了他的臥室。
  • 《雍正王朝》裡漏掉的衙門,僅存在三年卻給清朝續命百年
    說起雍正,有的人或許想到的是《步步驚心》中的多情四爺,也有的人的或許想到的是《雍正王朝》中的優秀帝王。其實,雍正的多面性遠不止於此,他還是清代最重視審計的皇帝。正因如此,雍正時代的審計工作是清代開展的最有成效的時期,可惜《雍正王朝》中對此著墨不多。那麼,雍正是如何開展審計工作的呢,他又為此做過哪些事情?撥開歷史的迷霧,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雍正年間的審計工作吧。
  • 《雍正王朝》裡的一筆「天價年薪」,戳中大清殘酷病因
    》的精彩劇情裡,「鄔思道討薪」的全過程,堪稱讓人忍俊不禁的經典:曾是雍正帝心腹謀士的鄔思道,雍正登基後飄然隱去,在李衛的撮合下「隱」入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府,成了享受每年八千兩白銀「幕酬」的師爺。之後的一年裡,鄔思道雖說幫田文鏡解決了不少麻煩,可這天價的年薪,也把田文鏡鬧得抓狂。鬧到雍正帝造訪河南前,終於叫忍夠了的田文鏡吐血買單,然後把喜滋滋數錢的鄔思道掃地出門。雖然以劇情說,這場「討薪鬧劇」,只是鄔思道精打細算的脫身之計,可這每年「八千兩白銀幕酬」的薪資水平,細算也叫人咋舌:以《大清會典》記載,康雍乾時代清朝的親王,哪怕到了劇中八爺十三爺那級別,每年的「歲俸」也就一萬兩白銀。
  • 《雍正王朝》的三大智囊誰更勝一籌?
    熱劇《雍正王朝》算得上是清宮劇裡的翹楚了,至少在我看來,比陳道明的《康熙王朝》有過之無不及,劇中最精彩的,除了奪嫡之爭和雍正新政外,幾位智囊的演繹也是相當搶眼。康熙有沒有想過要立老八不得而知,但在這位相國一連串神一樣的操作之下,老八算是徹底與太子無緣,在幾次重要的事件面前,他的選擇全是鄔的對立面,其效果一次比一次差,直至聯名保舉新太子,算是徹底將老八送到了坑底。他難道沒想到,在如此「眾望所歸」的八王爺之上,那個老皇帝還活著呢嗎?如果舉國上下都成了老八的擁戴,將置老皇帝與何處?人家還想再活五百年呢。
  • 《雍正王朝》喬引娣是雍正女兒,還被納入後宮寵幸?
    對比《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這兩部劇,就會發現,雖然它們出自一個作者,可是卻截然不同。《康熙王朝》裡雖然有對內的劇情,但很多驚心動魄的事情都是對外(對仇敵、對外番邦、對三藩),到了雍正王朝絕大多數的問題就出在雍正和八爺黨之間。
  • 《雍正王朝》成了年輕人迷戀的成長聖經
    如果你生長於上世紀末,一定對《雍正王朝》不陌生,可以說,它是那時全民窩在沙發裡討論的流行文化,也是後面所有清宮劇的「爸爸」和「祖先」。沒想到,時隔二十年,它重新成了當下年輕人手中流傳的成長聖經。在抖音、B站、快手,在你可以想到的一切短視頻平臺上,研究《雍正王朝》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影視解析類內容之一。
  • 《雍正王朝》雍正比康熙,差幾個鄔思道?
    《雍正王朝》是1999年的電視劇,不過自己是最近一段時間才剛剛看完。在它之前先是重溫了《康熙王朝》,完結之後很多彈幕都在推薦看《雍正王朝》於是緊接著看了這部劇。說實話,這兩部劇各有優缺點,但都有一個同樣的毛病,那就是「虎頭蛇尾」。
  • 為什麼《雍正王朝》的觀眾緣,不如《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優秀,這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在大眾印象裡,無論從哪個維度看,《康熙王朝》是遠勝《雍正王朝》的。10萬+,《雍正王朝》只有4.8萬。可20年過去了,觀眾的審美也在提升,在今天看來,《雍正王朝》是要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康熙王朝》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爽」,儘管它播出的平臺是央視,邀請的演員是戲骨,改編的小說是嚴肅歷史小說,
  • 《雍正王朝》裡的第一人精圖裡琛
    《在雍正王朝裡牛逼的人物不少,但要說誰的臨場應變能力最強、腦筋轉得最快,圖裡琛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這個人物雖然戲份不多,但每次出場都讓人眼前一亮,下面盤點這下圖裡琛在劇中的精彩瞬間。給大阿哥送飯時態度就冷淡多了,連個鏡頭也沒給,直接略了過去,因為他知道老大這次被打倒後,算是徹底完了,一個犯了眾怒的人,再也不可能有機會站起來了,對於這種死老虎,還是離得遠一點為好。
  • 雍正王朝裡的演講藝術
    《雍正王朝》是我看過的最為經典的電視劇之一,裡邊眾多人物角色分明,性格突出。那麼多演員用他們出色的演繹為我們帶來了永不落幕的經典。而這其中,兩個演講,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其中一個就是康熙面對群臣的演講,而另一個是弘曆面對考生的演講,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