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月落星沉
作為一部「處處是戲」的經典古裝劇,從上世紀末火熱至今的《雍正王朝》裡,塑造了很多讓人深刻的人物與劇情。第22集「孫嘉誠戶部鬥毆」的橋段,就是叫多少追劇粉絲印象深刻的一段。
在這段戲裡,剛登基的雍正帝,正在為大清朝做工精美,充滿「新朝新氣象」的銅錢讚不絕口,接著就分分鐘被直臣孫嘉誠打臉。這個又醜又倔的大清直臣,就為這「漂亮銅錢」的事兒,先痛打了戶部尚書,又當著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銅錢」的廉親王(先前與雍正爭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氣得雍正都罵他「成何體統」。可在等著孫嘉誠說完「鬥毆理由」後,現場的大清高官們,卻是都啞然了。
因為在孫嘉誠看來,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而是這「漂亮銅錢」太坑:這銅錢之所以漂亮,是因為含銅量太高。而朝堂的銀通兌換比例,和市場價「差價」有太大。所以不法分子拿了這「漂亮銅錢」,就會融了鑄銅器牟暴利。官員們也能利用這「差價」發財:老百姓交稅按照官價交銅錢,他們倒手就兌換成白銀,分分鐘就是一倍的暴利。「新朝氣象」的大清銅錢,其實是「惡錢」,除了肥貪官,就是坑害小民,確實是坑!
在《雍正王朝》劇情裡,這觸目驚心的真相,也讓雍正帝猛醒,表面上斥責了孫嘉誠,然後卻全盤接納了孫嘉誠的建議,對大清銅錢政策進行強力改革。深感雍正帝知遇之恩的孫嘉誠,也終為雍正帝的「新政大業」灑下一腔熱血。他的耿耿忠心,當年也叫多少觀眾邊看邊抹眼淚。是為《雍正王朝》裡戲份不多,卻塑造得極為成功的一個角色。
不過,倘若放在真實的歷史上,倘若孫嘉誠的這段怒吼,真被雍正帝及其「哥幾個」聽到,恐怕都得齊齊哂笑:你說的「銅錢太漂亮」的毛病,當我大清不知道?
一、銅錢問題,「康乾盛世」不敢馬虎
實事求是說,在清朝中前期,特別是「康乾盛世」的一個多世紀裡,清王朝做的非常好的一條國策,就是銅錢政策,即「銅政」。
在清朝之前,「惡錢禍國」的教訓歷代都很多。被清朝「接盤」的晚明王朝,也是在「惡錢」問題上吃過血虧。所以「清兵入關」後,對「鑄錢」也是極度重視。在戶部設立了「寶泉局」,工部設立了「寶源局」,專門負責鑄幣,地方上也設有「鑄局」,形成完備的鑄幣體系。
而對於孫嘉誠悲憤怒斥的「私鑄」問題,清王朝也嚴格重視,所以大清開國時起,就有明確規定「民間不得使用和出售5斤以上的銅器」類似規定,並且「只有一品官員才能使用黃銅器皿」。所以即便有《雍正王朝》孫嘉誠揭示的問題出現,奸商即便重新煉製銅器,也不能放到市場流通,反而白白砸手裡。
而且叫康雍乾諸帝底氣十足的,就是大清朝手裡充足的銅:首先是與日本的「洋銅貿易」,康熙年間起,清王朝就在蘇州設立「官局」「民局」,由「官商」「民商」出面,去日本採購「洋銅」。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以日本幕府的官方統計,日本流入中國的銅就在一億斤以上。由於日本銅價便宜,所以這些被用來「鑄錢」的銅,也讓清王朝大獲其利。
另外還有「滇銅」,即盛產銅礦的雲南,在清代得到了大量開發。特別是十八世紀下半葉起,「滇銅」的開採量保持在每年一千萬斤的水平上,輕鬆「反超」了「洋銅」,成了清朝銅材的主要來源。憑著這充足的銅,清朝的銅錢,也就有了穩定保障。
更有趣的是,大清官府制錢,更有中國傳統「高科技」冶煉技術作為支撐,在制錢中「摻雜部分合金」,又因白鉛性質脆,所以「加入少量黑鉛」,形成「三色合金」。到了乾隆時期,專門針對《雍正王朝》劇中這種「私毀私鑄」的問題,朝廷還有更高的招兒,「在制錢中加入錫,製成青錢」。這樣的話,要想重新煉成銅器,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所以,在康熙至乾隆時代,其實是清王朝的「制錢」執行得最好,銅錢質量最好的年代。清王朝銅錢穩定的發行與運轉,也成了「康乾盛世」的重要保障。那是不是可以說,《雍正王朝》的這個橋段,是「抹黑」了清朝呢?其實也不是!
因為關於制錢中「含銅量」這回事兒,卻實實在在關乎到大清經濟發展的命運興衰,是「重頭戲」。雖然雍正年間的銅錢問題,沒有劇中孫嘉誠說得這麼嚴重,但這銅錢問題,卻在清朝中後期,變成了大清朝衰敗的重要原因。當然,問題並不是孫嘉誠說的「銅錢含量太多」,而是大清的銅錢,銅越來越少。
二、大清的銅錢,為何銅越來越少
早在鴉片戰爭前夜時,清朝的銅錢「用戶」們就發現,怎麼大清的銅錢,越來越不像樣了?
今天的許多收藏界人士都認為,清代的銅錢裡,屬中前期的「康熙通寶」「雍正通寶」最靠譜。但「道光錢」「嘉慶錢」就各種不像樣,含銅量低得多。鹹豐帝以後就更沒法看了。制錢裡鋅、錫等雜質越來越多,造成銅錢成色越來越差,這個弊病積重難返,無疑給大清經濟帶來致命打擊。
一來,制錢中銅含量越來越少,「錢」變得不值錢,在白銀兌換制錢的匯率政策裡,制錢同樣不佔優勢,又加重了地主階級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榨;二來,市面上流通的制錢越來越「不值錢」,原本一枚制錢可以買來的,現在要五枚制錢才能買來,這就無形中加重了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經濟形勢,給清朝經濟埋下隱患。
至於銅為什麼越來越少,這就不得不和大清後期的腐敗朝政與政治時局聯繫起來。在經濟繁榮的康乾時代,銅的來源可謂是非常充足的。內有銅礦開採,外有洋銅交易,源源不絕。而當了清朝中後期,尤其鴉片戰爭撬開中國國門,情況就發生了大轉變。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國策改變,以及戰爭期間貿易格局完全打亂原本的洋銅貿易,讓大清原本每年可以從洋銅交易中獲得的幾十萬斤銅,統統化為烏有。按理說,大清王朝自恃「地大物博」,即便失去了與洋人交易,也不至於一下子就沒了銅材料。
但無巧不成書,緊接著就面臨著另一個「缺銅」的致命問題——原本賴以產銅的雲南銅礦,好巧不巧在鴉片戰爭前夜垮掉。而雲南銅礦之所以垮掉,是因為「廠欠」作為致命問題早已積久成疾。「廠欠」說白了就是賠錢。賠錢又有兩個原因,一則開採銅礦成本高,而官府收購價格低,久而久之造成價格上的差異累積,二則由於清後期官員腐敗,高級官吏甚至公開收取「歸公銅」、「養廉銅」,在銅製錢方面貪汙斂財,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制錢含銅越來越少。
如此以來,哪裡還有那麼多銅,可以鑄造出《雍正王朝》那種外形美觀、利於觀瞻的「鉛四銅六」制錢呢?
特別是到了鹹豐年間,由於銅材料極其稀缺,清朝制錢用起庫存舊銅,勒令商民百姓捐銅,甚至後期制錢乾脆就沒有了銅,造成「爛錢」來替代制錢,更是加速了經濟形勢劇烈惡化和通貨膨脹,直接導致大清經濟山窮水盡,被掏空了。而且,這時候恰逢鴉片戰爭後列強侵華,大量割地賠款,白銀急劇外流,同時銅錢也在不斷貶值,清王朝的經濟在內憂外亂之下,徹底陷入了泥潭。
縱觀大清發展史,因為一枚「銅錢」而引發的一系列經濟惡果以及存在的種種弊病,實在令人深思。大清經濟最終走向衰敗,深究根源,首當其衝的就是僵化腐朽的經濟政策;還有在那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貪官為逐利竭澤而漁,不思發展人人自欺,才落得個走向頹敗和滅亡的結局。
參考資料:黃曉斌《試析清代制錢崩潰的原因》、陳希育《清代日本銅的進口與用途》、清秋子《貨幣歷史》、王光堯《清代銅錢之沿革》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