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能把臺灣「談」著收回

2021-02-18 丹語錄

康熙為什麼能把臺灣「談」著收回

王丹譽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秋,大清的月亮分外圓滿。康熙剛收到六百裡加急捷報:全面收復臺灣及澎湖金馬諸島!而立之年的康熙皇帝當即傳旨:普天同慶,放假三日。

從順治到康熙,父子兩代揪心四十年的臺灣,至此終於收復,大清因此完成統一。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安撫天下萬民。隨即明詔天下。十一月,康熙以收復臺灣,告祭祖陵。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頭目揆一手中收回臺灣。從此,鄭氏卻以南明延平王的名義割據臺灣。八歲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也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統一臺灣大業。二十二年過去了,康熙對鄭氏的和談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在進行。雖然九次和談均未獲成功,但卻使和平統一大業一直推進。即使最終出兵,同樣也是以和談的方式而大功告成。康熙以「談」收復臺灣,既是以大清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作後盾,又直接體現著康熙皇帝非凡的政治胸懷、風度和智慧。

強大的自信和不懈的努力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剛剛接到任命的福建水師提都施琅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摺中,特別強調清政府統一臺灣的「三大必勝」條件:一是政治上,「新平三藩」天下歸心;二是經濟上,「天下之財賦」雄厚;三是軍事上,「以我之眾百倍於彼」的優勢。大清對臺作戰的最高統率決非吹虛之詞。他是對雙方綜合實力進行深入研究後,作出的科學判斷。康熙這位少年英主,在新政之後不久——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用親自訓練的布庫(摔跤隊),以小孩玩家家的方式果斷打掉了飛揚跋扈且老謀深算的鰲拜集團,恢復「內三院」內閣制。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四歲的康熙設立「南書房」,結束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把中央權力全部集中於天子之手。以此,維護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為清朝的統一大業奠定了政治、組織基礎。

康熙還注重發展經濟。廢止「圈地」,推行「更名田」之制,使大批無地佃家成為具有自已土地的自耕農;鼓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興修水利,使大片泛濫區成為良田,並且「水歸故道,漕運無阻」。此舉皆推動經濟發展,增加國家賦稅收入,使當時GDP達到並且長期保持世界總量的32%,為統一臺灣打下堅實物質基礎。

康熙除了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一支以精銳騎兵為主的八旗兵部隊,還組建起一支強大的水師。康熙十六年(1677年),恢復福建水師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任命熟悉臺海、作戰勇猛的萬正色為福建水師提都;當年,福建水師已經成為擁有訓練有素的官兵28580人、精良戰船240艘的強大艦隊。福建水師中取得戰果和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清廷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信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康熙力排眾議啟用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開始整頓軍務,練兵選將,督造戰艦,並探測航道,偵察敵情。為統一臺灣作好充分的軍事準備。

在此長達22年的時間裡,朝廷對鄭氏集團的和談,屢遭失敗。但這並沒有消沉康熙收復臺灣,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的信念和決心。和談之局使20萬鄭軍向朝廷投降,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至十一月間,朝廷共接受投誠鄭軍官員1237人、士兵11639人。因此和談在繼續,和平統一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

 

最大的誠意與最終的底線

積極謀求政治解決臺灣問題,努力通過和平談判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是康熙皇帝不改的初心,也是清廷基本國策。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與臺灣鄭氏集團談判一直沒有中斷。而且,康熙皇帝每次都最大可能地表達誠意。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剛剛收復臺灣就因病去世。次年,清廷立即派出使者往廈門招撫鄭成功的兒子、繼位者鄭經歸順。鄭經則以「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剃髮易衣冠」為由,致和談無果而終。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派出總兵孔元章兩度赴臺議撫,答應如鄭經歸順,可封「八閩王」。卻遭鄭經以「非屬(中國)版圖之中」,以及「先王之志不可墜」為辭拒絕。顯然他數典忘祖,他父親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時曾在給荷蘭殖民統治者揆一的聲明中義正辭嚴地指出:「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領土也!」

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剛剛親政康熙就派出刑部尚書明珠為欽差大臣,奉旨赴福建主持和議,並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撫。此次,康熙作出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又因鄭經故意「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致使和談失敗。

朝廷平「三藩之亂」之後,曾與亂軍勾結的鄭經孤軍退回臺灣。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再交作出重大讓步。只要鄭經歸順,答應鄭氏在閩粵沿海「擁兵東歸,世守邊土」,可以考慮對鄭氏按朝鮮事例處理。鄭經又提出「資以糧餉」等苛刻條件,致使和談破裂。

康熙鄭重承諾:「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據此可見,凡此種種,康熙皆以最大誠意招撫,而鄭經則每每藉口託詞,其實質正是「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即「臺獨」。這也正是康熙皇帝、清朝政府和全體中國人民斷然不能答應的。康熙皇帝的底線——不允許臺灣以任何形式獨立。

 

大兵壓境並堅持和談

九次和談均以失利而告終。康熙認識到以單純和平方式統一臺灣的希望何其渺茫,他不得不作出最後的抉擇——萬不得已時,必須付諸武力。即使他在最終對全臺實行大兵壓境之時,依然沒有放棄和談的努力,並在最終以和平方式圓滿解決臺灣問題。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暴卒,其長子鄭克臧繼位初即遇害,12歲的次子鄭克塽初立,鄭氏集團風雨飄搖。康熙決定出兵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軍,直逼澎湖。二十二日,清軍強攻澎湖鄭軍主力,清軍大獲全勝。擊毀敵軍戰艦一百五十艘,斃傷鄭軍主力一萬二千餘人,生俘五千餘。鄭軍主帥劉國軒倉皇逃回臺灣。同時,福建總督姚啟聖用大船載金銀、絲帛、米和軍需送往前線,給鄭軍降卒發放許多物資,遣返回家。康熙聖諭「撫之為善」,發布《安撫輸誠示》:嚴禁在澎湖臺海殺虜,優待俘虜,寬大投誠。施琅不計家仇,向鄭軍保證:「斷不報仇」。與此同時,朝廷繼續與鄭氏開展和談。七月五日,鄭氏集團全面接受清朝和談條件。十三日,施琅按照和談條款,率清軍登臺灣島,兵不血刃,在臺灣萬民夾道歡迎中全面接收臺澎金馬。康熙皇帝還以「海外孤忠」,稱讚鄭氏一門收復臺灣並回歸祖國的功績。

 

康熙收復臺灣的壯舉在中國大統一的歷史成為光輝典範。毛澤東曾稱讚:「他進剿臺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臺灣的大業。」對中國政治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千秋功罪,後人評說。康熙大帝也許因此而贏得後世「聖祖仁皇帝」尊號。三百多年過去了,康熙「談」收臺灣這一最可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正如時任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先生所說:康熙統一臺灣,對於今天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往期精彩回顧

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為什麼146天就失敗了

王丹譽:《資治通鑑》竟然是一場「政變」

中醫讓人稀裡糊塗地活著,西醫讓人明明白白地死去

想要關注作者更多原創作品

請關注

今日頭條:丹語錄

新浪微博:丹譽譚古

微信:王丹譽(wdy1210068)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每次收復臺灣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收回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幾次光復臺灣,早期明朝的鄭成功,中期清朝的康熙,還有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政府;每一次對臺灣的光復都是中華民族通過自己的努力用武力把臺灣收歸祖國的版圖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把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這3點!
    單純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來分析,康熙貶魏東亭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監管臺海局面。諸公一定知道康熙前往南京南巡到底是為了什麼事,安排臺海事宜,並且親自前往南京朱元璋墓行跪拜之禮,告祭的禮物卻是臺灣的成功收回,以示自己的功績遠在朱明王朝之上。但康熙不是那種有點勝利就衝壞腦子的人,他深知臺灣才剛剛收回,臺澎的局面尚不穩定,而姚啟聖等人他又不信任。東南沿海的局面關係大清的安危,所以必需派一個有能力才幹並深得康熙信任的人前去。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猝然離世,康熙為什麼如此對他呢?康熙十七年,(1678)仕途頓挫的姚啟聖終於被授予福建總督。此前因為擅自違背海禁國策,被免去廣東香山知縣。然而姚啟聖是一個隨時都能抓住機遇翻身的人,從一個被清廷議罪,「永不敘用」的革職知縣成為統一臺灣的一大功臣,這些都可以看到姚啟聖獨特能力。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澎湖一戰加快了康熙收復臺灣的步伐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施琅率領水兵二萬餘人,大型戰船三百餘艘,中小戰船二百餘艘,從福建銅山海域揚帆起程,一路乘風破浪,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施琅認為,平臺之戰的關鍵在於澎湖。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是其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一旦奪取澎湖,臺灣就無險可守。
  • 清朝年間,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康熙派使者談判是想拋棄它?
    " 這句話放在中國古代康熙年間亦然成立,國家統一一直都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目標。清朝年間,清朝領土裡的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主要因為大部分的領土都在驅逐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臺灣的鄭氏集團手中。
  • 清朝統一臺灣啟示錄:談不出統一、善意有盡頭
    在剛剛落幕的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主張「臺獨」的民進黨蔡英文高票連任,大陸民眾對此更加焦慮。中國歷史上多次分裂、也多次統一,回看統一歷史,能給海峽兩岸當局和民眾很多啟示。今天,我們一起回顧清朝統一臺灣的歷史。
  • 不去臺灣也能吃到的「康熙美食」
    從道別到停播整整91天再多不舍和淚目,也終於迎來《康熙》的最終集
  • 康熙為什麼殺索額圖?
    、平三藩、收復臺灣、徵葛爾丹,籤定中俄《尼布楚條約》),是親信,乃至兄弟無疑了。當然,在康熙掌權後,索額圖的官職也越來越高,從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先後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最終在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飢餓而死。那麼為什麼與皇帝這麼熟悉的人,最終卻獲得了這樣的下場呢?參與太子黨爭看過很多清宮劇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康熙晚年有一段經常的戲碼——九龍奪嫡。
  • 琅琊榜紅了,「康熙」走了,兩岸娛樂能不能一起愉快玩耍?
    看看他們↓↓✔小S刻意叮囑女兒別打擾她追劇;✔「五月天」阿信發微博感嘆梅長蘇和飛流的兄弟情;✔作家張大春等平時不談電視劇的臺灣文化人也來熱議;✔甚至有臺灣觀眾因熬夜追劇出現頭暈和睡眠障礙等症狀!臺灣醫師警告:再熬夜,小心變老變胖!……
  • 《康熙來了》停播 臺灣綜藝是如何沒落的 奇趣冷知識
    其實臺灣中天電視臺,早已引進節目版權,並掀起了島內收視風暴。臺灣已故知名藝人高凌風曾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臺灣綜藝二十年」,這句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兩地電視人的共識。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兩者之間,已悄然經歷了一場身份轉換。如今,家喻戶曉的《康熙來了》也正式停播,這也為臺灣綜藝的沒落劃上了一個句號。
  • 康熙要把臺灣賣掉,這個人一句話,康熙迷途知返
    就在康熙和他的大臣們,準備把臺灣送給荷蘭人的時候,有一個漢奸很著急,看到了臺灣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於是對康熙說了一句話,最終康熙才迷途知返,將臺灣納入統治。  第一種,扔了  北京的皇宮裡,康熙皇帝和大臣卻很搞笑的開會討論「要不要臺灣」的問題。
  • 在《康熙來了》裡曬包的五位女明星,最能代表臺灣的幾種典型女性
    《康熙來了》有一期邀請了五位女明星來聊包包,主題是「每個包包都有愛情故事」,看起來是聊故事,但大家都知道是要曬包。這五位臺灣女明星分別是路嘉怡、殷琦、丁小芹、穆妍希、楊雅筑,回頭看這一期,感覺她們能代表臺灣最典型的幾種女生。
  • 魏東亭對康熙忠心耿耿,為何卻被康熙貶為臺澎知縣?
    康熙王朝中,魏東亭自小便與康熙是玩伴,及長亦長期在康熙身邊擔任侍衛,並參與活捉鰲拜行動中。後,康熙為歷練魏東亭,以助他實現由侍衛向能臣的轉變,即拜其為四省海關總督,封疆一方。但康熙皇帝在南京祭拜完明孝陵之後,卻怒斥魏東亭,並將他貶謫到臺灣去做臺澎知縣,這是為何?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經過八年苦戰,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叛亂,趁著告捷餘威,又把注意力轉向臺灣。康熙統一臺灣是戰爭與談判交替使用的複雜過程,是力量、智慧與爭取人心的長期鬥爭。 與臺灣又戰又談 清朝與臺灣鄭氏政權,兩岸對峙20年,有時戰爭,有時談判,打打談談,一直呈膠著狀態。
  • 康熙走了,細數北上來內地撈金的臺灣「康熙咖」
    「哭成一片」其實康熙只是在臺灣地區「不來了」,因為不僅僅是S和康永,康熙上到製作人,下到一眾大小咖,都漂洋過海來天朝,卯足了勁為人民幣服務了。與冰晨和吳亦凡這些當紅炸子雞一起登上了《挑戰者聯盟》,可惜水土不服,一群人秀恩愛搞笑出位都沒能拯救撲街的收視。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康熙去了 | 臺灣綜藝興衰史
    曾經臺灣綜藝也曾輝煌過,曾經高凌風說過「臺灣綜藝領先大陸二十年」。就八九十年代來看,說三十年都可以。現在卻有不少人感嘆「臺灣綜藝輸的只剩下康熙來了。」但其實康熙來了早已在臺灣不溫不火。今天小使徒就帶大家回顧下臺灣綜藝節目興衰史。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康熙來了,這次康熙走了
    從卸妝單元到美食烹飪,從家庭主婦帶孩子帶環球旅遊,從職業萬花筒到明星專訪,這斷斷續續的這些年間,《康熙來了》帶給大家太多的美好時光,也讓觀眾看到了康熙的蛻變。大部分觀眾都是是通過一個簡單的攝影棚了解到了臺灣本地人的生活和文化。與其說康熙是一檔談話節目,他其實更像是一座橋,連接了大陸和臺灣的一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