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每次收復臺灣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收回的

2021-02-13 永恆的8341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幾次光復臺灣,早期明朝的鄭成功,中期清朝的康熙,還有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政府;每一次對臺灣的光復都是中華民族通過自己的努力用武力把臺灣收歸祖國的版圖,沒有一次通過談判讓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剛剛臺灣所謂的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演說,依舊一如既往避而不談「九二共識」,以疫謀獨之心昭然若揭。

回顧國民黨佔據臺灣後的這70多年,臺灣主流意識從認同一個中國到漸行漸遠,臺灣民眾從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意識成為主流到現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佔比微乎其微;臺灣島在一些政客的操縱下,越來越往臺獨的方向走,民進黨成為臺獨的主流,淪為二流勢力的國民黨從認同一個中國到暗獨;若大的臺灣只剩下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新黨和一些統派人士還在為統一搖旗吶喊,收效微,聲音一出就淹沒在臺獨勢力的聲音裡。和平統一的機率在越來越低,哪怕祖國大陸給出了再大的誠意,拿出了再大福利讓利給臺灣,也無法感動臺灣執政者,在他們的運作下讓和平統一的路越走越窄,離死胡同不遠了;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每一次光復臺灣都是靠強大的武力收回的,只有把他打疼,打怕,打的不敢抬頭,他們才會乖乖的回歸祖國的懷抱,靠懷柔政策感召不了心術不正的那一群人;長此以往,臺灣民眾的大腦會被執政者洗的乾乾淨淨,最後會洗的忘記了自己祖宗是誰。

當和平統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的時候,武力解放臺灣就成了我們唯一的選項;讓我們來看看近代史上的三次收復臺灣,每一次都是靠武力收回的,和平光復臺灣自古以來都不是我們能夠達到目標的選擇;

中華民族從敵對勢力的手中用武力方式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稱之為光復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23年荷蘭乘明政府衰弱之際出兵佔領臺灣成功竊取中國的領土。1661年南明南平王在大清政權大軍壓境的時候,帥軍東渡臺灣海峽,歷時十個月,通過艱苦卓絕的戰爭,逼迫荷蘭駐軍投降,臺灣在失去38年後又回歸中華民族。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一次偉大嘗試,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並開啟了明鄭政權對中國臺灣的統治。開始了鄭氏經略臺灣二十一年的歷史。

二、施琅招降鄭氏完成中華統一

鄭成功光復臺灣後,此時大清政權已經完成除臺灣外的的領土的統一;這次臺灣的收復屬於內部政權的更迭,就如同現在的臺灣與中國;所以我們把這次收復臺灣提出來,是想說明,談判永遠是在動武之後,沒有武力的碾壓,就不可能有強大的談判籌碼;西方美帝國主義一直是用大棒在全世界掠奪資源,每一次的所得都是通過戰爭達成自己的目的;中國雖然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不稱霸,不欺負弱小;但是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和稱霸欺負弱小是兩回事情;康熙十九年,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亂,此時除臺灣以外的全國大陸基本統一,只有臺灣繼續孤懸海外,不利於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和統一,直到後來才正式收復臺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臺灣,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三縣,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談及日本佔領臺灣,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痛,一百年前的滿清政府腐朽不堪,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在短短的70年籤訂了四百多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而臺灣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戰敗後,與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從此後臺灣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被殖民;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通過14年的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逼迫日本投降,離開中國五十年的臺灣有回到祖國懷抱。

日本投降後中國三年內戰爆發,我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用三年的時間打敗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建立了新中國;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從此後形成海峽兩岸割據的局面;七十年的變遷,隨著蔣氏政權的沒落,親日親美的民進黨異軍突起,加之日本五十年殖民遺留的部分血統;在美日的幫扶下,民進黨政權越來越猖狂,去中化的腳步越來越快,打擊異己的手段越來越狠;讓祖國釋放的所有善意變成了他們變本加厲的資本,所用手段越來越肆無忌憚;加上一個內鬥嚴重的「暗獨」的國民黨及除新黨、臺灣共產黨之外的偏臺獨勢力黨派的推動;使得和平統一越來越變得困難。

所以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和平變得奢侈,我們就不能把和平統一當成選項;

感謝讚賞多少隨心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什麼能把臺灣「談」著收回
    康熙剛收到六百裡加急捷報:全面收復臺灣及澎湖金馬諸島!而立之年的康熙皇帝當即傳旨:普天同慶,放假三日。從順治到康熙,父子兩代揪心四十年的臺灣,至此終於收復,大清因此完成統一。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安撫天下萬民。隨即明詔天下。十一月,康熙以收復臺灣,告祭祖陵。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頭目揆一手中收回臺灣。
  • 施琅對臺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復,而是將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內
    當時,清廷對於臺灣的態度很含糊,滿人畢竟不了解中國的千年來歷史,對於臺灣的地位和戰略意義沒有任何概念。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太遙遠,隔著那麼一大片海域,太難管理了。但是,施琅心裡卻非常清楚,若是放棄臺灣,就是將那一大片海域拱手讓人,且帶來的不僅僅是喪失海域治權問題,更多的則是軍事上的被動。當時,施琅有個有利條件,他的大舅哥潘湖叟黃錫袞是分管兵部的東閣大學士。
  • 中國第五次收復臺灣
    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到達臺灣,連橫的名著《臺灣通史》中記載:「明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臺,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臺,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為今臺南府治,其井尚存。而鳳山有三寶姜,居民食之疾瘳。云為鄭和所遺,則和入臺且至內地,或謂在大岡山也。」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貶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的客觀效果來看,沒有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也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塊無主之地,而被荷蘭或者其他西方殖民者永遠侵佔。因此,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是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實事求是地評價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動機。  從嚴格意義來講,國民政府光復臺灣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解放戰爭。
  • 平庸之主鄭經遇上康熙,被兵不血刃收復臺灣也是無能為力
    六月十四日清晨,施琅帶領著隊伍浩浩蕩蕩向澎湖列島進發,正式收復臺灣。僅僅用七天時間,施琅就徹底拿下澎湖。七月五日,施琅接受鄭克塽的投誠,十八日帶著皇帝的詔書兵不血刃接管臺灣全境。前前後後用了一個月多點時間就徹底收復臺灣,不得不說滿清朝廷確實很牛,更重要的是對手鄭經實在無能為力,才會被摧枯拉朽的幹掉。
  •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不禁讓人感慨,臨死之前的他竟是含恨而終
    1604年,荷蘭開始發動對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的攻擊,最終在明朝當局的軍事抗議下,荷蘭軍隊撤離出臺灣區域,而到了1622年,荷蘭依舊對於臺灣和澎湖列島不死心,想要長期佔領臺灣和澎湖列島,於是再次發動了侵略臺灣的戰爭。1924年,荷蘭佔領臺灣,從此便開始了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的統治。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姚啟聖遍覽經史子集,在當地小有盛名。不過,他的科舉考試之路卻並不順暢,直到三十六歲才考中舉人入仕為官。緊接著,他又因為性格耿直和桀驁不馴而屢屢得罪上司,開始了極不順暢的仕途。
  • 武力解放臺灣是中國政府的唯一選項
    動用武力,勢必要流血,勢必要傷害臺灣人民的感情,勢必會造成城市建築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但,這較之祖國分裂的大局,已經忽略不計了。如果沒有了大陸的優惠,臺灣經濟立馬一落千丈。我們的旅遊者給臺灣創造了多少經濟財富,臺灣的水產品、水果等找到了廣闊的銷路。國民黨當權之時,在經濟上依賴大陸,在政治上靠近美國,越支持越不行,最後連政權也丟了。我們一直在幹這賠本的買賣,而且臺灣的主流民意也未必支持「一個中國」原則。
  • 中國至今還有哪些領土沒有被收回?佔領我國領土的國家有多少?
    中國至今還有哪些領土沒有被收回?佔領我國領土的國家有多少?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中國至今還有哪些領土沒有被收回?佔領我國領土的國家有多少?清末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我國因為戰敗,所以大面積的領土被割讓和強佔,這讓我國的版圖變得面目全非,最終在我們各族人民的團結的努力下,新中國建立了,侵略者被驅逐出境。
  • 統一臺灣,只能靠武力了
    美日現在就是要在中國周邊搞「三海一島一邊」聯動,就是要牽制中國,遏制中國,圍堵中國,直至剿殺中國。所以,從地緣戰略上考量,從為實現國家光榮崛起、民族偉大復興上計,中國都必須早日解決臺灣問題。綜上研判,美國雖然表面大有欲在臺灣海峽掀起巨浪的架勢,但歸根結底還是在「美國優先」的原則下,進一步落實「以臺制華」戰略,把臺灣當作棋子和籌碼,藉機敲詐勒索中國,牽制幹擾中國,並繼續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戰」基本格局不變,進而達到其遲滯中國發展十年二十年的不可告人的目的。2、日本因素美國在臺灣沒有根本利益,但日本有。臺灣對日本而言「生命攸關」。
  • 在蘇聯解體之後,為何中國沒有趁機收回外蒙古?只因這幾點
    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國門被迫打開。慈禧太后說的不錯,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是這也引來了很多列強國家的入侵,導致中國不僅僅損失了很多利益,還有損失了很多領土。好比獨立的外蒙古,外蒙古總面積150萬平方公裡,有268萬人口,地廣人稀,資源豐富。
  • 清朝年間,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康熙派使者談判是想拋棄它?
    " 這句話放在中國古代康熙年間亦然成立,國家統一一直都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目標。清朝年間,清朝領土裡的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主要因為大部分的領土都在驅逐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臺灣的鄭氏集團手中。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阿九百佔領新疆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李鴻章等人會把這片土地全部夷為平地。反正人少,繳納的稅金也少,但是朱五宗湯看了一百年,明白了不能失去國土的道理,努力說服慈禧太后,一定要收復新疆。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隨後幾次清王朝派大臣到臺灣進行勸降,都因為鄭經不滿足朝廷提出的條件而沒有促成。而且,鄭經趁三藩之亂,攻佔福建和廣東,並陸續佔領了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惠州等地。
  • 左宗棠:63歲抬棺出徵,收復166萬平方公裡國土,等於8個湖南
    但是,他卻憑著一股子倔勁兒,為清朝收復了166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才有了我們現在中國的版圖。這166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就是新疆。就憑著這一份功勞,左宗棠絕對值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重重的濃墨。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左宗棠雖然不否認日本的潛在危險,但是他覺得新疆的問題更為緊急一些。他覺得新疆是大清朝邊疆安全的有力屏障,"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衛京師"。另外新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新疆物產豐富,礦產資源多,其實是一個待開發的聚寶盆。
  • 中國丟失的海參崴,為何至今難以收復?
    其中包括一些外來勢力如英國、美國和日本,日英聯軍在1918年藉口當地有日資設施被襲,進駐金角灣和海參崴,導致1920年遠東海賓地區建立了「遠東共和國」,持續至1922年由蘇聯收復。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政府於1919年曾經發表致中國國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廢除沙俄對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但是,史達林上臺後,蘇聯開始否認之前的宣言,拒絕將這片領土歸還給中國。
  • 電視劇《康熙王朝》篡改劇情「鄭經之死」和「收復臺灣的細節」
    清軍順利攻入臺灣島,收復臺灣。施琅準備下船登陸,卻遭到姚啟聖阻攔。姚啟聖掏出康熙皇帝密旨,對施琅說:「有聖旨,不準施琅登岸。立即返京見駕,封侯領賞。」鄭經被迫退守臺灣。到了鄭經統治後期,逐漸喪失北伐中原、光復大明的壯志雄心。他只想偏安一隅,派代表跟滿清政府談判。他提出效仿朝鮮例子,向清朝稱臣不剃髮,繼續割據臺灣。滿清政府拒絕了鄭經的要求。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二十年),鄭經在臺灣逝世。他在臨終前指定長子鄭克臧當接班人。在他生前,清軍根本就沒有收復臺灣島。鄭經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在臺灣政績卓著。
  • 馮學榮:收復臺灣之後,發生哪些事?
    、也不點「在看」,那麼騰訊就推定你不喜歡我的文字,往後我每次發文章,騰訊都會晚幾個小時、晚一天向你推送,甚至完全收不到,這是騰訊算法規則的改變,不是我的責任,請您諒解和支持。 首先要說明一點,和歷史愛好者印象中不同,在日治時期,臺灣主要流通的貨幣,其實並不是日元。 你沒有看錯,並不是日元,當時日本人只把臺灣看成殖民地,而不是日本本土,所以,當時在臺灣是不用日元的,用的是一種叫做「臺灣銀行券」的貨幣。
  • 臺灣,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歷史上四次收復的始末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雖然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我國自1949年以來就沒有實現兩岸實質性的統一,但是這阻擋不了我們強烈的統一祖國的願望,這不是個別沒有底線,忘卻民族大義的臺獨分子所能阻擋的,正如余光中老先生在詩中所言,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明朝末年,歐洲人打到了東亞,中國亦未能倖免。西班牙人打敗明軍,開始了對臺灣的統治。然而好景不長,荷蘭人也看到了臺灣這一塊肥肉,他們也打敗了明軍,也打敗了西班牙,將西班牙人從臺灣趕走。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實,我們從明朝後期就開始落後了。歐洲人在四處冒險,開闢新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有鄭和下西洋,但是後來卻從海上退回去了,再次回到了陸地,開了歷史的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