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次收復臺灣

2021-03-02 院士教授博導500智庫

明朝建立後,仍於澎湖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臺澎事務,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海禁政策予以廢除。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到達臺灣,連橫的名著《臺灣通史》中記載:「明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臺,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臺,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為今臺南府治,其井尚存。而鳳山有三寶姜,居民食之疾瘳。云為鄭和所遺,則和入臺且至內地,或謂在大岡山也。」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公元1602年,明朝沈有容大將軍指揮明軍,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澎湖。1624年,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又派兵進攻澎湖,並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從而將荷蘭勢力驅逐出澎湖,收復了澎湖列島,恢復澎湖巡檢司。到了明朝中後期,中國大陸人民的足跡遍布臺灣島,已經開始了開發臺灣的進程。

沈有容、南居益 四徵臺澎

沈有容一生四十餘載的軍旅生涯,做到治軍嚴整,為民請命。建設石湖水寨自掏賞金,數十年鎮守福建沿海,期間曾率軍三次進入臺灣、澎湖列島,殲倭寇,驅荷蘭入侵者,成功守護臺灣。

第一次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十二月十一日,倭寇侵佔東番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四處殘害我福建商民與高山族同胞。沈有容冒颱風之險,率21艘戰艦拼死渡海,前往東番,全殲了這股倭寇,使福建商民與高山族同胞重見天日。

第二次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荷蘭東印度公司韋麻郎等擁三艘巨艦,趁明軍換防之際,佔領了馬公島(澎湖島)。他們以互市為名,企圖像葡萄牙佔領澳門一樣永遠佔領澎湖列島。沈有容經單舟前往,便迫使韋麻郎退兵。韋麻郎臨去之時,為其畫像,以示尊敬。

第三次是,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命令長崎代官村山等佔領臺灣,沈有容先以威名制服明石道友一軍,然後率水師在東沙島(白犬島)合璧圍困,採取以倭制倭的辦法,迫使在該島頑抗的倭寇棄械投降。

第四次是,明天啟四年(1624年)9月,福建巡撫南居益、總兵俞諮皂統率三軍與荷軍苦戰七個月,炸毀紅毛城,收復澎湖,此戰明軍共動用兵船二百隻,兵力一萬人,交戰七月,耗軍費達十七萬七千餘兩,明軍生擒荷軍守將高文律等十二人,其餘荷蘭殘兵敗將倉皇逃往臺灣南部。明朝成功收復了澎湖,捍衛了國家主權。明將荷將高文律後押往北京斬首,懲罰了西方侵略者、殖民者。

附:所謂倭寇,簡單指入侵的日本人,具體是指對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與朝鮮沿海由日本武士、浪人與奸商組成的,並得到日本各地大名支持與慫恿的"海賊眾"的稱謂。中國關於日本海盜入侵的最早記載是在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8年),使用倭寇一詞最早是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後,由於日本進入戰國亂世,在封建諸侯支持下,日本海盜與中國海盜王直、徐海等勾結一起,倭寇入侵浙江、福建更是達到了頂峰。後來,明軍在戚繼光、俞大猷等愛國將領的領導下,經過一系列艱苦的鬥爭,終於基本上平定了倭患。

相關焦點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有三次收復臺灣的經歷:一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二是康熙統一臺灣(1683年);三是國民政府光復臺灣(1945年)。  把三次收復臺灣過程加以綜合對比研究,總結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對臺工作和兩岸統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次收復臺灣的不同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五個方面:  一、就三次收復臺灣的歷史定性而言。
  • 臺灣,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歷史上四次收復的始末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臺灣雖然曾四次被敵對勢力佔領,但最終都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正是證明了統一是歷史的洪流。 臺灣的首次陷落和收復 早在南宋時期,我國就曾正式駐軍臺灣,當時的領軍將領汪大猷帶去了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了帶領落後的臺灣民眾過上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臺灣實行屯墾制度,並在臺灣設縣制府,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正式駐紮臺灣的軍隊。
  • 中國的每次收復臺灣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收回的
    當和平統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的時候,武力解放臺灣就成了我們唯一的選項;讓我們來看看近代史上的三次收復臺灣,每一次都是靠武力收回的,和平光復臺灣自古以來都不是我們能夠達到目標的選擇;中華民族從敵對勢力的手中用武力方式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稱之為光復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23年荷蘭乘明政府衰弱之際出兵佔領臺灣成功竊取中國的領土。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阿九百佔領新疆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李鴻章等人會把這片土地全部夷為平地。反正人少,繳納的稅金也少,但是朱五宗湯看了一百年,明白了不能失去國土的道理,努力說服慈禧太后,一定要收復新疆。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
  • 五百年來收復臺灣簡史
    10月25日,二戰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歸中國版圖,這一天成為了「臺灣光復節」。 今年是臺海關係特別緊張的一年,或許將醞釀出某個大事件。在這個大事件發生之前,不如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臺灣近500年來被列強侵略、強佔、竊取又是如何被收復的歷史。桴鼓相應,以史為證。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明朝末年,歐洲人打到了東亞,中國亦未能倖免。西班牙人打敗明軍,開始了對臺灣的統治。然而好景不長,荷蘭人也看到了臺灣這一塊肥肉,他們也打敗了明軍,也打敗了西班牙,將西班牙人從臺灣趕走。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實,我們從明朝後期就開始落後了。歐洲人在四處冒險,開闢新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有鄭和下西洋,但是後來卻從海上退回去了,再次回到了陸地,開了歷史的倒車。
  • 馮學榮:收復臺灣之後,發生哪些事?
    注意:本文僅僅從歷史愛好者的角度,回顧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臺灣光復的往事,並不涉及今天的時事,請看官諒解,謝謝。 當年我們從日本人手中收復臺灣之後,都發生了哪些事呢? 今天我們回顧一下那段歷史,溫故而知新,也許能有啟發。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而盤踞在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也同樣讓人康熙帝頭疼不已。當時有很多人都勸康熙帝,不要收復臺灣,因為想要收復臺灣那麼康熙的朝廷必然要為此付出良多。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在最後力排眾議,最後收復臺灣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首先一點就是出於當時整個帝國的正統性問題大清帝國是建立在明朝滅亡以後的基礎上的,但是當時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基本上所代表的就是明朝的延續。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1655年7月,鄭成功給荷蘭殖民者發去一通公告,要求荷方在臺灣進行張貼並執行。公告內容是,由於前一年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迫害中國海商,鄭成功決定禁止中國商人與馬尼拉之間的貿易。 按說這是針對西班牙殖民者發出的貿易禁令,不傷及荷蘭人的利益。
  • 林鳳跟著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做貢獻
    林鳳事跡林鳳是鄭成功的部將,他為收復臺灣、開發臺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他在再次收復臺灣,抗擊入侵者的過程中,英勇殺敵,奮不顧身,最終壯烈犧牲。兩岸人民一直崇奉著林鳳,牢記著他的功績。林鳳事跡林鳳在早年時,本為海盜,多次受到明朝的圍剿,林鳳與明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後來,因不敵明軍和西班牙的聯合攻擊,而敗走。
  • 歷史上中原王朝與臺灣的七次交往,兩次掠奪三次徵服兩次解放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南與菲律賓群島相對。整個臺灣包括了臺灣本島、澎湖列島等一系列周邊島嶼。在歷史上,臺灣島雖然孤懸海外,但中原王朝在有餘力的情況下,一直都試圖開拓臺灣與澎湖。最早與臺灣產生聯繫的是三國時代的東吳政權。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劉銘傳收復治理臺灣
    劉銘傳收復治理臺灣文:衛和平編輯:鄭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中國大陸淵源流長。大清官劉銘傳在百姓口中雖沒有清正廉明萬古流芳的合肥老鄉包公包大人淵源流長,但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值得濃墨重彩大書一筆的。也是我的家鄉合肥肥西乃至海峽兩岸人民的驕傲。
  •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NO.365 - 鄭成功之死作者:巴希爾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一直以來,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而留名青史
  • 韓國瑜:千萬不要懷疑大陸要收復臺灣的決心
    談及大家最關心的兩岸話題時,韓國瑜重提過去的「兩個不要懷疑」的說法,我們可以懷疑明天太陽從東邊出來,但千萬不要懷疑大陸要收復臺灣,以及不要懷疑臺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決心
  • 收復臺灣的四個重點和八塊拼圖(深度好文!)
    是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影協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理事、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藝術學校校長。 姚錫娟 姚錫娟,話劇配音演,國家一級演員,話劇藝術指導,朗誦家,員。曾獲中國話劇金獅獎、第五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配音演員獎、第三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音演員獎,1993年因在廣州舉辦了「姚錫娟藝術語言欣賞會」而榮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 陳儀小傳:「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差點促成了「南京和平解放」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凌空子)陳儀小傳:「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差點促成了「南京和平解放」1883年5月3日,陳儀出生於浙江紹興,家裡經營錢莊。1902年(19歲),陳儀考上官費留學生,東渡日本留學。1907年,他從日本士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回國,在陸軍部任課員。1911年,武昌起義時,他參加浙江獨立運動,是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勳。(陳儀(左一)與魯迅(左三)1904年攝於日本東京)1912年(29歲),陳儀任浙江都督府陸軍部長,兼陸軍小學校長。